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年轻的战场--一个中国男孩的国际奋斗历程
内容
编辑推荐

《年轻的战场》作者是“哈佛男孩”张杨。书中,他以自己的经历解读了海外求学路,给后来者很多借鉴意义。

张杨从偏远小镇考入省会大学;22岁考上清华大学传播学院研究生;25岁成为最年轻的“新东方集团优秀教师”。但他放弃百万元期权,赴美留学;被哈佛、斯坦福等8所名校同时录取;哈佛留学归来,应邀加入全国著名的出国留学机构任美国中心总监……这时,他刚刚年满28周岁。

《年轻的战场》一书中真实记录了张杨10年的国际奋斗历程,如何从本土高才生蜕变成为国际化精英。

内容推荐

自从有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畅销,又来了无数个“哈佛男孩”,《年轻的战场》真实记录了“哈佛男孩”张杨10年来的国际奋斗历程,讲述了一个中国草根少年走向哈佛的人生故事。

张杨出生在南国偏远小镇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少年时代也并未表现出任何“人才”的迹象,经历过多次失利,但是他依靠勤奋、努力、追求梦想的执著精神和简单实用的技巧,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目标。不满于高考失利,梦断省城,他将希望寄托在考入国内顶级名校清华大学;考入清华后囊中羞涩的窘况激发了他追求财富的欲望,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执教新东方成为一代名师,放眼全球的他萌生留学的梦想,最终以诚信和实力打动美国8所名校,而哈佛的门票为他的人生舞台打开了一条国际化的通道……如今,学成归来的他已经成功就职国内最大的出国留学机构,为更多的人搭建出国留学的桥梁。

目录

自序:年轻的战场

清华——登上顶峰看世界

 高考失利,悬梁刺股

 以“大长今”的精神闭关考研

 “你想把清华当出国跳板?”

 当头一棒,优越感尽失

 英法美三国混战

 路透社,重大转机

 押宝美国,终获哈佛门票

新东方——我的名师时代

 穷则思变,偶识“牛人”

 一举跃入“有产阶级”

 英语,从朱镕基总理讲话学起

 我的名校申请秘笈

 哈佛与期权,二选一

哈佛——第一场国际战役

 中国富人的美国穷日子

 15倍代价,拿下美国驾照

 亲历高规格“机场裸检”

 白宫铩羽,“从政梦”破灭

 遭遇哈佛商学院“潜规则”

百年私立名校——精英大战之始

 美国,私立教育之极致

 森林中的开学典礼

 收养孤儿的美国“80后”

 教材竟是“电视真人秀”

 “沃尔沃”男孩的生意经

 Kyle的承诺:今晚学个“屁股朝天”

 小领袖罗主席

 天才少女和吧台服务员

 从“篮球特招生”到NBA

 排名!排名!

 养儿不“防老”

 “吃”这门学问

 低龄留学,一柄双刃剑

创业——人生最艰难的转型

 只见三面,决定结婚

 从“领工资”到“钱生钱”,找不着北

 2小时赚6000美元,这才叫“生意”

 第一次商业谈判“连内裤都谈掉了”

 无畏的成长

试读章节

研究生考试笔试最后一门课结束了。

我走出考场,仰天长啸,大吼一声:“终于考完了!”然后把所有的复习资料分门别类打好包。我不是要收藏,而是要把他们系统而完整地全部扔掉,经过5个月的艰辛努力,我不想也不敢再去回忆关于考研的任何记忆。我要把他们从我的记忆里彻底销毁。这也是我全力做事情时的一个习惯,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用尽全部的力气,做完之后就不再想了。

考完研之后,我开始彻底放松,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补觉,然后在一所很小的英语学校兼职上一些英语课,用挣来的钱交学习法语的学费。当时,我在法国大使馆的“法语联盟学校”学法语,学费非常贵,一个月大概要700元人民币。我当时兼职教英语可以挣到1000元左右,所以每个月过得很拮据。

就这样在等待中度过了3个月。这3个月,因为每一条路都很模糊,所以我对未来何去何从毫无概念,心情就像坐过山车,有时候觉得未来特别美好,有时候又觉得美好的未来离我那么遥远。

3个月以后,在得到清华面试通知的当天中午,我还在武汉。武汉下着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手里拿着打工辛辛苦苦赚来的1500元工资,上了一辆出租车。下车的时候,记住拿伞了,但是却忘记了拿放在座椅前面的钱。呜呼,这可是我准备去清华面试的路费!当时我的心情极其悲壮,甚至想要放弃面试。还好后来母亲借给我一笔钱,我才去了北京。“祸兮,福之所伏”的老庄哲学在我身上经典演绎。  其实面试之前,我担心最多的不是能否被录取,而是到哪里弄一套像样的西装。好在,我当时借宿的那间寝室的兄弟们身材比较统一,A师兄借给我一套休闲西装,B师兄借给我一双皮鞋,c师兄借给我一条领带,让我得以“闪亮登场”。回忆起来,那副样子一定非常可笑——一个西装革履、长发披肩的不伦不类北漂艺术青年,报考的居然不是清华美院而是国际新闻专业。

迄今为止,我唯一一次留长发就是在清华面试的那一个月,想来真叫人后怕,幸好当时没有叛逆到戴耳环。

面试那天傍晚,我走进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二楼的一个新办公室,里面已经坐了三排紧张沉默的人,整个房间非常安静。我感觉那里的气氛不太自然,至少报考新闻传播学的人不应该这样沉默,于是我试图把现场的气氛弄得活跃一些。这是我的强项。在一个大家彼此陌生的环境里,我非常善于主动打破僵局。这或许也是我后来在“新东方”如鱼得水的原因,我知道怎样让学生们放开来说英语。  看了看周围,每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不想找那种看起来特别自信的人聊天,以免带给自己太多压力。我找了一个坐在我身边看起来非常矜持的女孩,我感觉她有些紧张,于是主动找她聊天。

“紧张吗?”我问她。

“还行,反正没有太大把握。”她笑着回答。

“我也是,因为我的总分才370。你呢?”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彼此的分数,之所以假装“无意”地这样说,是因为满分不过400,我自信地想,370分无论如何也算高了吧。

“我比你高一点儿,385。”她依然非常稳定地微笑。

啊?这可不是高一点儿,要知道,15分可以挤掉很多人。

就在我们讨论分数的时候,陆续有人加入进来,慢慢地,彼此的分数大概都知道了。最高分是390分左右,我的成绩只能算“中等靠后”,不占太大优势。不过后来我知道了,这种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报考的方向不同,连考卷都不一样。

聊完了分数,大家又开始聊别的,比如面试完了要怎样爽一把云云。不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氛围里,每个人说话还是非常小心,除了在哪里读的本科,什么专业,就不愿意透露更多信息了。这使得气氛更加紧张。  据几个消息灵通人士说,这满满一屋子面试的人,最后留下的不足10个,其中还包括若干“免试推荐”的名额。我的心凉了半截,原本以为,凡是能来面试的,最后都能被录取。更让我心灰意冷的是,参加面试的人大多是国家重点学校出身,来自省重点学校的,似乎只有我一个。

我被排在了第二个进场。虽然走的是“艺术青年”路线,但对某些细节我还是非常谨慎。比如我精心做了一份简历,详细列举了我获得的各类奖项,以及发表在《大学生》杂志上一篇篇“豆腐块”。尽管面试通知写得很明确:无需带任何材料,但我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同样的做法,在后来申请美国名校的过程中屡试不爽。因为我深知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够准备一些别人没有的“亮点”,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考场里坐着一排老师,我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法庭,面临着“集体审判”。毕竟,这是我走进清华的最后一关。我不想浪费来北京的火车票。

一进门,我就毕恭毕敬地给每位老师奉上简历,趁他们埋头看的时候,我调整了一下状态,准备接受“审讯”。

大多数专业相关问题都是复习时准备过的,和之前笔试内容非常相似,比如新闻史上某一个运动是哪一年,有什么意义等等。我甚至觉得提问的老师就是出考卷的人。在来之前,我翻了翻课本,所以问题都能比较流利地回答出来。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即使不知道答案,也能以极其自信的状态扯点儿别的。本来以为一帆风顺,可是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P14-16

序言

年轻的战场

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

请你给我一束爱的光芒

今天,我,终于走向这胜利的远方

我要把这世界为你点亮

对于每一个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就像一个战场,充满了未知和风险,也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胜败一念之间,人生的轨迹却从此不同。

《年轻的战场》是我出版的第二本书,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我人生中一些最重要的经历。写作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为了将过去的岁月真实且生动地再现,我不断地回忆。人的内存是有限的,存储太多记忆,心里总觉得电力不足,当内存清理完毕,我又可以更加轻松地上路。

从18岁读大学到现在,正好是我离家打拼的第一个10年。10年里,我吃了很多苦,但幸运的是,我“超额”实现了很多梦想,收获了很多惊喜。或许此时本该会有一种满足的心情,但自己的个性并非如此。当我爬上了一座山顶,并没有心情去观赏风景,因为我又看到了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于是又回到了18岁时的状态——无助、迷茫、自我否定、寻找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奋斗……

2007年,我从哈佛大学毕业,在国内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我的哈佛日记:规划的人生更精彩》,与众多读者分享我在哈佛的生活经历。学生的欢呼声和掌声让我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感到了压力和挑战。我需要回到美国沉静下来,继续寻找那些未解的答案。于是,我到美国一所私立中学工作了一年,在全面细致观察美国孩子的成长和美国基础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成长。这段经历让我体验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精髓,也带给我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大量思考。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美国薪酬丰厚的安逸生活,应李朱总裁和李冠军副总裁之邀,加盟中国著名的留学机构启德教育集团,担任该集团的美国中心总监,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实现留学梦。

早在美国留学和创业的时候,我就听国内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提到过启德教育,“这是中国的一家非常成功和有影响力的出国留学公司,2007年起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平均每8个人就有1个是启德送出去的。”

大学时,曾经读过现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先生的一本书——《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他写道:“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海归精英的奋斗史。”他举了很多政界商界学界的例子,早期的有赴日留学的孙中山、赴法留学的周恩来等;到了现代,海归更是和财富、成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张朝阳、李彦宏、沈南鹏这些海归已经成为很多年轻入追捧的财富英雄。这本书点燃了我出国的梦想,我也要尽早去东西方奋斗一把。但是出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由于我的家境一般,起点也低,所以我用了8年时间,走了很多弯路,最终走进了哈佛这所世界顶级学府。虽然只在美国生活和学习了两年,但是这短暂的时光带给我的有形无形的资产已经极为庞大。

如果满足现状,也许我不会失败,会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一两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强的挫折感;十年以后,一定会有彻底的失败感。这就是我的个性,不愿意过一眼就可以看到尽头的生活。对我而言,回国意味着未知和风险,也意味着挑战,但是,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

中国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国际化的——根在中国,舞台却是全世界。我愿意立足启德,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这个国际化的梦。我将把绚丽的青春奉献在这年轻的战场之上。

后记

生活总是充满着太多的未知。偶然回国参加留学峰会论坛,结识了启德集团的副总裁李冠军先生,我们谈得非常投机。与我认识的其他老总不同,冠军没有给我灌酒,也没有带着我去洗脚按摩,送我的见面礼是他很喜欢的两本关于幸福的书。

看到我非常喜欢书,他随后又送了我两本关于管理的书。这些细节让我觉得启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企业,高层有着非常强的学习意识和分享精神。后来通过他的介绍,我又结识了启德集团的总裁、我的清华校友李朱先生。我风尘仆仆地飞到广州,直接冲进冠军下榻的酒店,李朱揉着眼睛迎了出来:“这几天连轴转,谈成了几件大事,来不及回家睡觉,所以就在这里边休息边等你来。”那天,我们谈了4个多小时。

李总的生活简单,朴实但很有效率,是一个典型的处于上升期企业的老总。我们相处了几天,临走的时候,他对我说:“来启德吧,这几年是我们高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启德将迅速成长为国内出国留学和培训的领军企业,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里将有最适合你的平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留学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关键的整合期,资本也开始关注这个行业。在这个阶段,谁能够“聚人”,制定新的行业标准,最大化地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够迅速发展成行业的领袖。在作出加盟启德这个慎重的决定之前,我仔仔细细地考察了启德北京和广州总部,留心了启德的很多细节。比如,为了提升客服质量和效率,公司投巨资建立集团CRM(Custom Relationship Management)软件管理系统,整个项目的运作和管理非常严谨细致,同时决策也非常公开和民主;美国留学是一个高端的服务行业,需要大量专业、有经验的升学顾问,启德目前已经陆续吸纳了一批有常青藤背景的精英海归,他们能带给家长和学生更加深入的意见;启德的管理层都有不错的学历背景,很有开拓精神,并且公司上下有着浓厚的学习之风……

在美国时,我就一直关注和研究国内的留学行业,也曾有过创业的冲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经过反复的考察,我作出了加入启德的决定。我相信这里聚集和正在召集国内外的一批高手,是一个上升趋势非常强劲的公司,如果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很有希望引领整个行业。

在冲突和磨合中,美国吸纳了世界上各种文明的精华,产生了独特的美国文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从处身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到走进百年名校亲历美国的基础教育,我沉浸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发现,很多反思,也找到了赴美留学前许多未知问题的答案。

亲历美国百年名校的经历,让我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只是美国的中学与中国的中学有着太多不同,每一天都带给我无限的新鲜和好奇:我关注每一张海报,兴奋地参加各项活动,无数次地和这里的老师、学生聊天,我甚至收藏了每一次演出的节目单。其间,我走访了美国很多著名的私立学校,那一所所仿佛大学城的高中,让我为美国发达的精英私立教育所震撼。我希望把这些考察美国百年教育积累的成果带回中国,促进中国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国际化。

我是中国教育的产物,又亲身经历了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我将这些经历中最精彩的故事浓缩成了本书,为过去的28年划上了一个句号。其间,我体验了从一个普通小镇到武汉,再到清华和哈佛的完整求学之路,也经历从一个打工者到寻找创业机会,再到理性地放弃单干想法,投身留学领袖企业的发展之路。

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努力的人们。希望本书能给正在这条路上奋斗的孩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感动。

张杨于波士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年轻的战场--一个中国男孩的国际奋斗历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7983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