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川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平川平地起,壮志干云霄”。平地兴起的平川,建区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荒漠变绿洲,戈壁建新城,平川已成为兰白经济带上一片创业的热土,希望的摇篮。

本书是《甘肃史话》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为“秦汉故城,战略要地”、“革命老区,红色沃土”、“山川形胜,人间沧桑”、“历史人物,灿若星辰”、“陇上名区,能源重镇”、“文化教育,薪火相传”、“民间传说,引人入胜”、“诗词歌赋,琳琅满目”等章。编者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底蕴,缜密考证古代史迹,热情讴歌时代进步,特别是关于明代长城的发现,填补了甘肃明代长城黄河以东部分的空白;对唐代会州的论述,言之有据,成一家之言。关于打拉池会师的研究,挖掘和充实了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可谓史料翔实,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白银市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因境内有十万亩平川而得名。距今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区境开始繁衍生息。野麻滩黄河岩画、黄沙湾丝绸古渡、打绳川及怀戎堡、青砂坝明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灿然生辉。水泉起义、打拉池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西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最大的陶瓷城和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煤炭基地三大支柱产业奠定了平川新兴工业城市的重要地位。

《平川史话》的面世,必将在对外宣传平川形象,对内激励创业斗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盛世难逢,时光易逝,每一个平川人都有责任为续写平川历史的辉煌振奋精神,奋发有为,作出更大的贡献!《平川史话》是一张名片,衷心希望关心和热爱平川的仁人志士到平川来投资兴业,开发和建设这片古老而美丽的热土。

目录

秦汉故城 战略要地

秦汉故城话渊源/3

区境内的丝绸之路/10

麦田城与古会州/11

明长城遗址与墩台烽燧/13

战事频仍的打拉池/19

不见经传的苦水堡/24

军事要冲多堡寨/26

不堪回首的大地震/30

革命老区 红色沃土

革命老区话起义/35

打拉池会师/41

打拉池暴动/47

陡水支部树党旗/47

历史人物 灿若星辰

清初名将王进宝/55

将门虎子王用予/58

乡贤名医贺鼎三/58

革命先驱万良才/59

农民英雄肖焕章/63

抗大俊杰张生强/65

地下党员李保洲/67

革命烈士黄鼎/68

红军战士吴公平/69

著名学者顾正/69

史志专家白天星/70

山川形胜 人间沧桑

东汉建武钱范/73

尚余古迹证沧桑/73

杨崖湾古窑、古城和古像/83

有名士缘的龙凤山/84

一方胜境屈吴山/87

神奇的神木山/89

红山专石窟/90

打拉池古城堡/92

军事要冲卧龙山/93

天然石雕博物馆/96

世外桃源野麻滩/98

静静的崖窑山/99

鹯阴渡口与北武当山/100

石沟螺旋状古墓葬/102

野麻滩黄河岩画/104

历史悠久的陶瓷产业/111

陇上名区 能源重镇

朝气蓬勃的靖远电厂/115

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117

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118

影响深远的靖远煤业/119

泽被苍生的水利事业/125

瑰丽壮观的四门牌楼/128

波光潋滟的沁川西湖/131

气势恢宏的人民广场/132

日新月异的经济开发/133

文化教育 薪火相传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143

薪火相传的教育事业/144

百泉书院/150

秦腔艺术/151

万良才与抗日话剧/152

地方望族谱牒/153

宗教造像/155

张鸿仪的宗教壁画/156

张志忠的神艺铜雕/156

王国杰的传统石雕/157

张书仁的烙画/157

郁振邦的塑字艺术/159

独具特色的瓷板画/159

奇妙的黄河石收藏/160

精美的民间刺绣/161

民间传说 引人入胜

黑虎化身王进宝/165

彭大将军的传说/166

红布筷子镇中梁/166

白鼻梁鸟的传说/167

骆驼峰/168

马家女儿擀长面/169

牡丹姑娘的八两台/170

西戈拉的宝珠/171

古今吟咏 琳琅满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据于大、小松山(今甘肃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带的鞑靼阿赤兔等部。役平,遂筑松山“新边”,首起五佛寺南黄河西岸的莎桥,与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首尾相望。从徐斌水至花儿岔600里的旧边军事地位衰落,固原镇防守重心北移至黄河南岸裴家川长城一线,沿线增建几十座城堡墩台,并开口互市,成为贺兰山以西“西套”蒙古诸部同长城以内贸易的重要孔道之一。这条“新边”东与黄河东岸的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隔河相望,西同甘肃镇古浪所、庄浪卫(今甘肃永登)旧边相衔,构筑于松山北麓与卤碛沙滩之间,全长400余里,墙内新筑土门、大靖、裴家营、红水河、三眼井、芦塘营诸城堡,由甘肃、固原二镇分防,使明王朝该段防线自黄河沿岸向北推进300余里,为明后期修筑长城的最大工程,从而减轻了裴家川长城和“内边”的防御重负。

境内的明长城至迟在清初还进行过修葺。《重纂靖远卫志》卷三“营堡边隘篇”记载:“永安堡边墩所在地方边墙丈尺及损坏、未损坏,已修、未修数目:……有墩二十五座,空心楼三座,边墙共二万一千六百丈,计一百二十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奉总督佛伦题请,丈量过不应修边墙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六丈,应修一万二百八十四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黄河泛涨,冲坏边墙三百一十八丈,现在按年修筑。”此后再没有修筑长城的文献资料。

明长城史称边墙,从建筑角度讲,明边墙远不及秦长城结构严密,雄伟坚固。但这些边墙历经六百年的风吹雨打,天灾人祸,仍“旧址犹存”。据考证,区境目前尚存的明长城遗址有黄家洼(青砂岘)、卧龙山、碑南泉和水泉镇边墙儿数处。从现存遗址看,有砖墙,有石墙,有土墙;有设垛口处,如平坦易攻的交通要隘,边墙设置较为坚固,且设置垛口;有不设垛口处,如在陡险峻峭之地,铲削悬崖以作长城,所谓“斩偏坡边”。可见主持修筑长城的边将尚能因地制宜,不欲劳民伤财,从而免蹈秦朝因筑长城引起民怨沸腾,最终导致灭亡的悲剧,这也是称长城为边墙的原因所在。

青砂岘长城遗址位于黄峤乡王进宝将军墓北的黄家洼山一带,从西和村向北经红旗山煤矿东边的山路向北,沿盘山公路行约十里许,便到著名的青砂岘岘口。青砂岘长城的作用在当时举足轻重,《重纂靖远卫志》记载的五路“人寇要路”中就有四路经过青砂岘,为重点设防的要隘。长城遗址如巨龙盘踞于黄家洼山巅北侧,气势磅礴,蜿蜒起伏,整个轮廓依然清晰可见。本段长城应属固原镇徐斌水至靖虏花儿岔六百余里内边长城中最重要的防御工事,也是三边总制王琼在青砂岘“铲崖挑沟长四十里”的杰作,它巧妙地利用山脊,将面向敌方的山坡挖掘壕堑后,于向内一侧用黄土培筑E垣而成。据史籍记载:“(壕堑)俱深二丈阔三丈五尺,南面堑上筑墙,连沟共高三丈。”现存遗址壕堑沟宽约6米,南面城墙高约4米,北面高约1米~2米,堑沟内侧间或还有用青石块垒砌的衬墙。每隔100多米就有杂乱堆积的青石,应为设防的垛口。在青砂岘岘口约有100多米长的较为平坦的地方,是长城防守的重点。遗址壕堑沟两侧均高约4米,并有构筑关门的痕迹,从现存的大量青石块推断,这里应为出入长城的关城。关城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一般关城必建两重或数重,其间用砖石连接成封闭的城池,砖砌拱门,上筑城楼或箭楼。此段长城明显为两重。从青砂岘岘口沿山坡向东约2里,即为黄家洼山主峰之一,长城遗址在主峰北坡约20米处。在峰顶建有烽火台,台高约6米,主体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外围用青石板铺砌。从烽火台向南北嘹望,则兴堡子川、西格拉滩尽收眼底。环烽火台的低处四周筑有圆形的堡墙,现残高约1米,在正南开有一道堡门。烽火台与边墙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如果边墙失守,还可坚守烽火台用以报警。  青砂岘长城在黄家洼北侧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若断若续,犹如长龙,起伏在重重大山之中,向西约40里即为卧龙山长城遗址。卧龙山fA于宝积乡与靖远县东升乡交界地带,从区政府所在地周家地村向东北行约10公里到磁窑,沿大水沟砂河折而向北,约15公里即到卧龙山苦水堡。长城遗址从苦水堡南面的墩墩梁半山腰经过,宽4米左右,与黄家洼长城一样都是挖掘壕堑后用黄土培筑而成,墩墩梁上的烽火台遗址也与黄家洼山顶烽火台格局一致。这段长城向东穿过大水沟砂河,在砂河两侧还残存有用石条垒砌成的方台。长城跨过大水沟砂河后,从华道子向东经大堡岘子与黄家洼青砂岘长城相接,向西过李家沟约20余里,有碑南泉长城遗址。

碑南泉长城位于宝积乡罗家川后山,现存遗址在山谷东侧,系就地取材,用青石板砌成外墙,然后内筑黄土,残存长约30余米,谷底最高处达3米左右,高处临近山顶,已坍塌几无。20世纪60年代,谷底尚存残墙,与山谷西端残墙连为一体,后被山洪冲毁。长城两侧山顶均建有烽火台。大水沟砂河和碑南泉两处遗址均为长城关口。据史料记载:“长城关口一般设置在谷口或隘路口,以控制主要通道,所以除构筑关口城堡外,还很重视障碍物的设置:在长城外设偏坡,即将向敌的山坡削成陡壁。或仿效汉代“因山为塞”古法,“崖榨叠水”,利用山险为障。设拦马墙,高度以拦阻敌马跳越为度,可多层穿插构筑,以限制敌骑活动。在平坦地形上挖掘大量“品”字形的陷坑,并在坑内设置铁签、刀刃;在陷坑前方种植灌木,增加敌人行动的困难,并尽可能使障碍物能得到火力掩护,防止敌人接近和破坏障碍物。还派出少数兵卒以诱敌人坑,防御战术极其完备。

区境内还有一处长城遗址,即水泉镇卞家台东北“边墙儿”附近的长城,现仅存烽燧城堡,从构造特点来看应属长城关口无疑。据传,这条长城从花儿岔起,向东北经砂流水、卞家台,经边墙儿对面墩墩洼,沿大峁槐山到大青山脚下的九寨沟,再向北过石门与景泰龙湾长城“新边”相连。这条长城的年代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可能是明迭烈逊堡、水泉堡、永安堡、哈思吉堡所管辖的堡寨长城。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或有设置于墙外者。

明长城“因边为墩,因墩置院,因地筑寨”,使城墙、关隘、烟墩、戍堡共同组成纵深防御体系。长城最基本的防御单位是敌台和墙台。据记载,每座墙台一般配制14人把守。在修筑边墙等防御工事的同时,还在长城沿线重要战略位置修筑堡寨,与长城共同构成防御体系。境内的迭烈逊堡、水泉堡、陡城堡、打拉池堡即为堡城。《靖远县志》有堡寨管辖边墙墩台的记载:迭烈逊堡“所管墩台十二座,边墙七十里”;水泉堡“所管墩台八座”;陡城堡“所管墩台四座,有边墙十里”;打刺赤(拉池)堡“所管墩台十七座”;境内长城沿线及各堡寨的墩台星罗棋布,遇敌来犯,各堡在烽火台燃放烟火,构成相互之间的通讯联络以报警御敌。烟墩也称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烟墩台的设置有四种:一是紧靠长城两侧,称“沿边墩台”;二是向长城以外延伸,称“腹外接火墩”;三是向内地州府城伸展联系,称“腹里接火墩台”;四是沿交通线排列,称“加道墩台”。大约每隔10里左右设一台,恰好在人的视力所及范围内。如黄家洼山顶、苦水堡、尖山山顶、水泉墩墩梁山顶等古代烽火台,即属于“沿边墩台”。

P16-19

序言

“平川平地起,壮志干云霄”。平地兴起的平川,建区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荒漠变绿洲,戈壁建新城,平川已成为兰白经济带上一片创业的热土,希望的摇篮。

平川好,好在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公元前3000年,先民们就开始在野麻滩一带生活繁衍。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充沛的泉水,是早期人类生存的乐园。特别是黄河流经区境,形成月河晚照、大浪天险、迭烈古渡、世外桃源等自然风光,不仅是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更是平川人民艰苦创业的底气所在。正是由于这一段黄河的位置重要,历史上区境曾是甘肃最早建立县级行政单位的地方之一。鹯阴县作为秦将蒙恬所筑临河四十四县城之一,在守卫中原王朝的边防要路发挥着国之干城的重要作用。西汉时,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响过屈吴山下,响过迭烈莎桥,异域文明、宗教文化曾在这里留下深厚的沉淀。魏晋时期,赫连定收集大夏余部,奔还平凉,在凉州城即皇帝位,改元胜光,至今民间仍有皇陵之说。位于鸭沟水村的古城,本为西秦麦田城,二百余年后又作为会州州治存在数百年,直至北宋初年,区境一直是周边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宋夏争锋之际,区境位于民族冲突的最前哨。战争锻造了当地百姓慷慨豪迈、勇于任事的强健民风。及乎明代,设有迭烈逊巡检司,其管辖范围大致与平川建区后的行政区划相当。明代长城在区境内留下多处遗迹,见证着往昔的沧桑变迁。

平川好,好在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0年,区境内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在甘肃省,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靖远兵暴”以及其后发生的“水泉起义”,震惊了国民党政府,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它的三次战斗都是在平川区境内打响的。1932年5月6日在打拉池竖起的“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的猎猎红旗,永远飘扬在党史军史上。它是陕北老区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创建西北红军进行的艰苦探索,也是陕北老区红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39年7月成立的陡水党支部,开展大量革命工作,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为迎接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别重要的是1936年5月,中央军委下达西征命令后,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西方野战军进入陕甘宁边界地区作战,实现扩大、巩固根据地和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的战略目标,彭德怀同志10月4日到达打拉池,10月23日,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解放后,毛泽东同志继续关注这片英雄的土地,关于打拉池民族问题的批示,永远激励着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平川好,好在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平川拥有资源丰富、能源充裕、交通便捷等独特优势。煤炭资源分布境内整个西北部,总储量约11.37亿吨;陶土资源超过20亿吨;此外还有砂金、铜、锰、石英石、沸石、花岗岩、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境内32公里。土地面积广阔,有可耕地25.8万亩,其中水地8.6万亩。区内交通便利,国道109线、省道308线、刘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白宝铁路和王家山、红会煤矿铁路专用线横穿全境。境内有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6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一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设计年生产能力200万千瓦的西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一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和靖远第二发电公司。煤电连襟,使平川成为甘肃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调研,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符合平川实际的发展思路,提出“工业强区、民营富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的发展战略,通过抓重点项目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0.7亿元,同比增长13.6%: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13亿元,增长32.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652万元,同比增长30.4%,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7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农民纯收入达到2529元,同比增长8.63%。

平川好,最好还是人好!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从“殄灭国贼”的奋威将军王进宝,到陇右地下党的卓越领导人万良才,从血洒陇东的革命先烈黄鼎,到著名的文字学家顾正,都堪称是中华民族的好儿男。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平川人民都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顽强毅力与时俱进,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平川人不以穷通信天命,在漫长的生存奋斗过程中,形成了淳朴敦厚、热情豪放的性格,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兼容并蓄、开放豁达的胸怀。

《平川史话》对上述八大端都做了具体而生动的叙述。《平川史话》的面世,必将在对外宣传平川形象,对内激励创业斗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盛世难逢,时光易逝,每一个平川人都有责任为续写平川历史的辉煌振奋精神,奋发有为,作出更大的贡献!《平川史话》是一张名片,衷心希望关心和热爱平川的仁人志士到平川来投资兴业,开发和建设这片古老而美丽的热土。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展示甘肃和各市、州、县、区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物华,弘扬甘肃的人文精神,赞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经济腾飞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以顺利实施。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定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忱、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帖设计,凝含着他的智慧心血。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袁爱华、何远志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史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平川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为“秦汉故城,战略要地”、“革命老区,红色沃土”、“山川形胜,人间沧桑”、“历史人物,灿若星辰”、“陇上名区,能源重镇”、“文化教育,薪火相传”、“民间传说,引人入胜”、“诗词歌赋,琳琅满目”等章。编者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底蕴,缜密考证古代史迹,热情讴歌时代进步,特别是关于明代长城的发现,填补了甘肃明代长城黄河以东部分的空白;对唐代会州的论述,言之有据,成一家之言。关于打拉池会师的研究,挖掘和充实了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可谓史料翔实,弥足珍贵。平川建区仅二十年,但能在较短时期内,使地方文史研究达到这一水平,亦可见“平川平地起,风云百丈高”诚非虚语。主编李翔凌,副主编陈永红,学问扎实,态度严谨,文笔凝炼,堪称甘肃文化的后起之秀。

在编写过程中,平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非常关心编纂工作。编委会主任胡建伟副书记亲自厘定篇章,编委会副主任、宣传部何朝霞部长组织协调。可以说,《平川史话》是平川文化积淀的整体展示,是平川和谐社会的人文盛事。

与一块地域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川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翔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5677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3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2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