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大学者思想实录(人文卷)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

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所谓合一,指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准则,“天经”与“民行”是统一的。这里天是对地而言,天地相连并称,显然是指自然之天。孟子将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所以知性便能知天。但孟子没有作出明确的论证。《周易大传》提出“裁成辅相”之说,所谓裁成辅相,就是使天地之化接受人的范围,使万物委曲成就。《文言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与天地合德即与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调谐。

汉代董仲舒讲天人合一,宣扬“天副人数”,陷于牵强附会。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四字成语,在其所著《西铭》中以形象语言宣示天人合一的原则。但也承认天与人的区别。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西方所谓“克服自然”、“战胜自然”有很大的区别。在历史上,中西不同的观点各有短长,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辉煌成绩,但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时至今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确实很有必要。

二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宗教家以神为本而言的,可以称为人本思想。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怀疑鬼神,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提高道德觉悟,而不必求助于鬼神。孔子更认为应重视生的问题,而不必考虑死后的问题。孔子对于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这种思想观点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汉思想家仲长统讲得最为鲜明。仲长统说:“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他提出“人事为本”,是儒家“人本”思想的最明确的表述。所谓以人为本,不是说人是宇宙之本,而是说人是社会生活之本。

佛教东来,宣传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观念,一般群众颇受其影响,但是儒家学者起而予以反驳。范缜著《神灭论》,提出形为质而神为用的学说,彻底驳倒了神不灭论。

宋明理学中,不论是气本论、理本论或心本论,都不承认灵魂不灭,不承认鬼神的存在,而都高度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意识都比较淡薄。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传统。虽然道德也是有时代性的,但是这一道德传统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三 刚健自强

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孔子弟子曾子说的“大节而不可夺”,即是刚毅的表现。《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彖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问断,称之日健,亦日刚健。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儒家重视“不息”,强调不懈的努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同上《微子》),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上《卫灵公》)孟子进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所谓“义”,包括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的最基本的要求。

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与儒家重刚相反,老子则贵柔。老子贵柔,意在以柔克刚,柔只是一种手段,胜刚才是目的。贵柔乃是求胜之道。孔子重刚,老子贵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

四 以和为贵

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价值。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上《子路》),区别了和与同。和同之辨,始见于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的言论中。《国语》记述史伯之言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的事物相互为“他”,“以他平他”即聚集不同的事物而达到平衡,这叫做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春秋时齐晏子也强调和与同的区别。他以君臣关系为例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称为和。如果“君所谓可”,臣亦日可;“君所谓否”,臣亦日否。那就是同,而不是和了。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兼容不同的观点,才能使原来的思想“成其可”、“去其否”,达到正确的结论。孔子所谓“和而不同”,也就是能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人云亦云。“和”的观念,肯定多样性的统一,主张容纳不同意见,对于文化的发展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P3-5

后记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

每当校庆到来之际,北大师生首先想起的就是李大钊先生的一句话——“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回首1998年,北大百年华诞。国家最高领导人亲临北大,并在庆祝大会上发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员和宣告。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枯燥的指标体系,而是深沉的责任担当。它意味着,大学要在人才、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作出一流的贡献。而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学术的贡献。

转眼又是十年。十年来,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进展几许?对社会所作的学术贡献究竟几何?这是一张承载着全民族共同期许的无形考卷,要求北大师生必须做出严肃的回答。

为此,我们专门编辑了这本集子,集中收录近十年来北大教师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希望对国人的期许作一点初步的回答。在收录文章时,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广泛性,我们兼顾了文章的学术创新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力求真实、生动地展现北大教师对社会的学术贡献。

本书收录的数十篇文章,涉及文、史、哲和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个领域,有的侧重于探究精微学理,有的侧重于解决当下重大现实问题。然而,无论属于哪个学科、哪种类型,每一篇文章都对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乃至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影响着中国社会迈向文明与繁荣的进程。无论是批判性的反思还是建设性的言说,每一篇文章都经得起社会和历史严格公正的检验,都充分体现了学人应有的质朴本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既然是学术研究,难免有争论,有不同意见;既然要立论主张,难免有的喜欢激进风格,有的偏向保守持重。但至少有一点,本书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在用心思考和写作,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们所思所感的真诚流露。如司马迁所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或许也就是“成一家之言”。

北京大学历来以兼容并包的校风和学风著称于世,我们最希望负责任的真知灼见,最提倡理直气和的争鸣。我们相信,一批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高等学府的存在,将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同一篇文章不能表现一个学者的全部思想,一本集子也无法勾勒一所大学十年来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完整图像。编辑本书的意图,其实仅是管中窥豹、以小见大。因此,在遴选文章时,疏漏和偏颇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以最诚挚的心情,欢迎读者的批评指正。如果能让读者从中获得一点智慧的启迪,我们将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最后,要感谢北大的每一位教师。学术研究的价值是不能以是否有“用”来衡量的,学者的睿智和可贵之处,往往是在看似“无用”之中。成千上万“待字闺中’’的研究成果,千百位知识分子不计功利的“孤往”精神,才是北京大学能够不断为社会作出思想贡献的源头活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力求反映十年来北大人学术贡献的集子,其作者应该是每一位北大教师。

本书出版得到方正集团的支持,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08年4月

目录

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

 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关于中华文明史的理论思考

 “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假若危机明天来临——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对亚洲价值观的思考

 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

 关于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的建议

 艺术问题

 “埃尔金大理石”:文化财产的归属问题

历史

 《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国史之狱的史学史考察 

 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内在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大国”兴替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利用中苏分歧的?

 诗国:王莽庸部、曹部探源

 和林访古

 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

哲学

 漫谈伦理道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唯物辩证法

 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

 科学方法论的一个研究提纲

 中国的佛教与儒教

 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过程的时空结构和时间向度——兼评西方历史哲学的两个命题

 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提出创建“中国马克思学”——迎接21世纪马克思学的第三次来潮

 逻辑和形而上学的起源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

 “全球伦理”的可能依据

 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

 关于我国科普事业宏观战略问题的思考

序言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如果将这三项基本功能进一步提炼,用一句话来概括大学的使命,那就是——保护和传授、创造和丰富、传播和应用知识与文化。一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表现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可以表现为向社会提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依据,还可以表现为直接推动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贡献,都必须以学术创新为根本,这是大学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源头活水,也是大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北京大学诞生于110年前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北京大学的使命就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新的知识推动全社会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推动智慧之开通和实业之振兴,从而为实现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促进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作出应有贡献。

一个多世纪以来,基于这样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一代又一代北大师生艰辛求索、百折不挠,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北京大学还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现代自然学科都创建于北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极其艰苦的办学条件刚毅坚卓、弦歌不辍,努力为中国保存科学文化之元气,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创造了以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牛胰%素”为代表的先进科研成果,形成了以马寅初老校长的“新人口论”为代表的重要学术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京大学随着国家发展的步伐前进,进入了学术繁荣发展的春天。在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落实“一国两制”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要问题上,都可以看到北大学者的真知灼见。“儒藏”工程、“中华文明史”编撰工程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重要进展,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林毅夫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等一大批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北大还研制成功了举世闻名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中国芯”,形成了“基本粒子的层子模型”等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新时期,全社会对新知识、新思想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大学的学术创新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和突出。

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发出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动员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求北京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学术贡献,这是全民族的殷切期望,是北京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们辑录了近十年来北大学者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成果。之所以要出版这本集子,一是为了回应国家和社会对北京大学的厚望和重托,从一个方面向祖国和人民报告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一点工作成绩;二是为了激励全体北大教师以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为己任,不断形成更多更好更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成果;三是为了进行一个无声的宣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一直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北大人一定会将历久弥新的光荣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是以为序。

内容推荐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本书则是关于介绍北大学者思想实录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内在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唯物辩证法》、《中国的佛教与儒教》、《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等文章。

编辑推荐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本书是关于介绍北大学者思想实录的专著,也是其纪念文集,书中收录的数十篇文章,涉及文、史、哲和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个领域,有的侧重于探究精微学理,有的侧重于解决当下重大现实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大学者思想实录(人文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36034
开本 16开
页数 6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4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4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