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底两万里(全译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科幻小说,于一八七0年问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广有读者,仅此一端,即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吸引力之大。小说由四个半人和一艘潜水艇构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内容推荐

这是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该书预见性地描绘了潜水艇、深海潜水和电的众多用途。匠心独具,布局巧妙,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它是公认的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目录

上部

一 飞逝的礁石

二 赞成与反对

三 悉听尊便

四 尼德·兰

五 寻寻觅觅

六 全速前进

七 种类不明的鲸鱼

八 动中之动

九 尼德·兰的怒气

十 水中人

十一 “鹦鹉螺”号

十二 一切都靠电

十三 几组数据

十四 黑流

十五 一封邀请函

十六 漫步海底平原

十七 海底森林

十八 太平洋下四千里

十九 瓦尼科罗群岛

二十 托雷斯海峡

二十一 陆地上的几天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雷电

二十三 强迫睡眠

二十四 珊瑚王国

下部

一 印度洋

二 尼摩艇长的新建议

三 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四 红海

五 阿拉伯隧道

六 希腊群岛

七 地中海里四十八小时

八 维哥湾

九 沉没的大陆

十 海底煤矿

十一 马尾藻海

十二 抹香鲸和长须鲸

十三 大浮冰群

十四 南极

十五 意外还是事故

十六 缺氧

十七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

十八 章鱼 

十九 墨西哥湾流

二十 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

二十一 大屠杀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最后一句话

二十三 尾声

试读章节

一 飞逝的礁石

1866年发生了一件离奇古怪的事情,出现了一种无人解释也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可能大家还记忆犹新。当时,各种传闻沸沸扬扬,把港口居民搅得心神不宁,使得内陆百姓人心惶惶,海员却是激动万分。欧洲和美洲的商贾、船主、船长、世界各国的海军军官,乃至欧美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以极大的热忱、密切关注着这件事。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好几艘船在海上遇到一个“庞然大物”,一个长长的梭状物体,时而泛出磷光,体积比鲸鱼大得多,速度也比鲸鱼快得多。

各种航海日志中都有与此相关的记载,比如这个物体或生物的身体构造、前所未有的运动速度、令人吃惊的运动能量、像是天赋的独特生命力,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说这是一种鲸类动物,那么它的体积大大超过了生物学家曾经记载的鲸类动物。居维叶、拉赛佩德、迪梅里先生、德·卡特法热先生都不会承认这种巨型怪兽的存在,除非他们见过,也就是说,除非他们以科学家的眼光亲眼目睹过。

一些人保守估计,说怪兽只有200英尺长。另一些人则估计过高,说怪兽有一英里宽三英里长。撇开这些保守和夸张的估计,将多次观察的结果进行折衷,可以肯定,如果这庞然大物的确存在,那么其体积大大超过了鱼类学家迄今为止所认可的全部鲸类动物。

然而,这东西的确存在,事实本身已经毋庸置疑。凭着人类固有的好奇心理,就不难理解怪兽的出现给世界带来的骚动。至于把此事斥为无稽之谈,那是完全不可取的。

事实就是证明。最早在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一布纳希汽轮航运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汽船,在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处,遇到这个游动着的巨型生物。起初,贝克船长以为碰到一座无人知晓的巨礁,甚至准备测定其准确方位。突然,从这奇怪的物体身上喷射出两道水柱,呼啸直上,足有150英尺高。这么说来,除非这座巨礁上有一个间歇性热喷泉,不然的话,“希金森总督”号真是遇到了尚不为人知的海洋哺乳动物,能从鼻孔中喷出混杂着空气和水汽的水柱。

同年7月23日,西印度一太平洋汽轮航运公司所属的“克里斯托巴尔·科隆”号汽船,在太平洋海面上也见过类似现象。如此说来,这不寻常的鲸类动物能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希金森总督’号和“克里斯托巴尔·科隆”号在两个相隔足足700海里的地方看到这鲸类动物,而时间只差三天。

两个星期后,在离“克里斯托巴尔·科隆”号汽船遇见那庞然大物2000海里的地方,国立轮船公司的“爱尔维”号和皇家邮船公司的“香农”号邮船,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上相向近舷航行时,在格林威治子午线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的地方同时看见这个怪兽。根据两船此次同时观察到的结果,可以估计这只哺乳动物至少长350多英尺。

因为,即使“香农”号和“爱尔维”号首尾相连有100米长,也不能超过这怪兽的长度。而最大的鲸鱼,像经常出没于阿留申群岛的久阑马克岛和安格力克岛附近海域的鲸鱼,也从没超过56米——甚至还没达到这个长度。

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横渡大西洋的航轮“佩雷雷”号再次观察到这个怪兽,英曼轮船公司的“埃特娜”号与怪物的相撞,法国大型驱逐舰“诺曼底”号军官所做的笔录,分遣舰队舰长菲茨詹姆斯的高级参谋在“诺德莱德”号上进行了极其可靠的方位测定。这一切在当时着实使公众舆论震惊万分。在爱说爱笑的国家里,大家拿这件事消遣调侃,而在英国、美国、德国等严肃务实的国家,对此则极为关注。

在各大中心城市,怪兽成了热门话题。人们在咖啡馆里赞叹,在报纸上讥笑,甚至搬上舞台声情并茂地演出。报纸正好不失时机地捏造出各种奇闻轶事。在发行量很少的报刊上,关于离奇巨型动物的报道比比皆是,从北极海中可怕的白鲸“莫比·狄克”,到北欧斯堪底纳维亚传说中硕大无朋的北海巨妖(它用触须就能缠住500吨重的船只,并不费吹灰之力地将其拖下海底)。有人甚至引经据典,搬出亚里士多德和普利尼的观点(他们都承认这类怪兽的存在)、蓬托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赫格德的游记,以及哈里格森船长可信度不容怀疑的报告。报告上说哈里格森船长于1857年在“卡斯帝恩”号上曾见到过一条巨蟒。迄今为止,这类巨蟒只在旧时的北极探险船“立宪”号经过的海域出现过。

当时,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报刊中,轻信派和怀疑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论战。“怪兽问题”使人们情绪激昂。信奉科学的新闻记者和信奉神灵的同行展开了激烈的笔战,在这次有纪念意义的笔战中挥毫泼墨,争论不休,还有人为此付出了少许血的代价,因为海怪引发的论战最终转化为对趾高气扬者的人身攻击。

这场论战整整持续了六个月,论战的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各家流行小报接连不断地刊登文章,大肆批驳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华盛顿史密斯协会发表的论文,回击《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主办的《宇宙》杂志、彼得曼主办的《消息报》里的讨论报道,以及法国和国外各大报刊上刊登的科学专栏新闻。这些才华横溢的撰稿人戏谑地援引怀疑派曾引用过的林奈的一句话,挖苦说“大自然不会制造蠢东西”,以此恳求大家不要违背大自然,随便相信什么北海巨妖、海蟒、白鲸“莫比·狄克”,更不要听信癫狂海员的胡言乱语。最后,在一张言辞尖刻的讽刺报纸上刊登出一篇概述性文章,是该报最受读者欢迎的编辑草草撰写的,这位编辑像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希波吕托斯那样给这怪兽以致命一击,在世人的哄笑声中结束了这场没完没了的论战。才智最终战胜了科学。

1867年的头几个月里,怪兽问题似乎已经被人淡忘,看来不会再有人提起。就在此时,一些新的事实又摆到公众面前。此时此刻,人们面对的已不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必须设法避免的现实危险。问题的性质变得截然不同。怪兽变成了小岛、岩石、巨礁,而且是行动迅速、变幻莫测、行踪不定的巨礁。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尔海运公司的“莫拉维亚”号夜间行驶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海面时,右舷后半部撞上一座礁石,而在任何航海图上都没有标明这一带海域有这样一座礁石。撞击发生时,凭借风力和自身400匹马力的功率,“莫拉维亚”号正以每小时13节的速度前进。毫无疑问,要不是“莫拉维亚”号船体特别坚固,被撞之后一定会破裂,连同从加拿大载来的237名乘客一起葬身大海。

这起事故发生在清晨5点拂晓时分。出事当时,值班海员急忙跑到船尾,全神贯注地观察海面。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在距离三链处看到一个碎成了浪花的巨大漩涡,就像是大片平静的海面刚受到猛烈冲击一样。“莫拉维亚”号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损伤,准确地记录下出事地点后,又继续航行。究竟是撞上了暗礁,还是撞上了遇难船只的残骸?当时无法知道,直到“莫拉维亚”号进船坞检查船底时,才发现龙骨已经部分受损。

这起就其本身来说极其严重的事故,要不是三个星期后在相同的情况下再次发生,很可能同其他许多类似事故一样被人遗忘。接着发生的那起撞船事故,也只是因为相撞船只的国籍及其所属公司的声望,才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丘纳德,无人不知、大名鼎鼎的英国船业主。早在1840年,这位精明的英国企业家用三艘400匹马力和1162吨位的明轮木船,创办了从利物浦到哈利法克斯的邮递业务。八年后,公司的装备扩充到四艘650匹马力、1820吨位的船只,过了两年又增加了两艘功率更大、载重更多的船只。1853年,丘纳德公司再次取得快寄邮件的特许权,相继添加了“阿拉伯”号、“波斯”号、“支那”号、“斯戈蒂亚”号、“爪哇”号和“俄罗斯”号。这些都是一流航速的船只,是继“大东方”号轮之后海上航行的最大船只。到了1867年,这家公司共拥有12艘船,其中8艘轮动式邮船,4艘螺旋桨邮船。

我之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情况,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这家因杰出的管理经营机制而扬名海内外的海运公司,是何等重要。无论哪家海运公司都不如这家公司领导有方,经营灵活。26年来,丘纳德公司的船只横渡大西洋2000次,没有取消过一次航行,没有发生过一次延误,没有丢失过一封信件,更没有损失过一个人或一艘船。虽然法国公司竭尽全力与其竞争,乘客还是宁愿搭乘丘纳德公司的船只,近年来的官方统计资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该公司一艘最豪华的客轮出事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1867年4月13日,海上风平浪静,微风和煦,气候正适合航行。“斯戈蒂亚”号在1000匹马力的推动下,以13.43节的航速航行在西经45度37分、北纬15度12分的海面上。机轮有条不紊地拍打着海面。船的吃水深度为6.70米,排水量是6624立方米。

下午4点17分,乘客正在主大厅享用午餐,“斯戈蒂亚”号船尾左舷轮后部,受到一次轻微的撞击。

不是“斯戈蒂亚”号撞上什么,而是被什么东西撞了。更确切地说,“斯戈蒂亚”号不是被撞击,而是被锋利的钻孔器械划破或穿透了。震动极其轻微,要不是底舱监装员冲上甲板高喊:“船要沉了!船要沉了!”恐怕船上没有人会为这起碰撞感到惊慌。

刚听到喊声,乘客惊慌失措,不过安德森船长很快就稳住了大家的情绪。事实上,险情还没到性命攸关的地步。再说,“斯戈蒂亚”号的七间船舱用严实的防水舱壁隔开,应能不受损害地顶住个把漏水洞。

安德森船长马上跑到底舱,发现海水已侵入第五个船舱。水流湍急,说明漏洞不小。幸好蒸汽锅炉不在这个船舱,否则炉火就会被海水熄灭。

安德森船长下令马上停船,让一名水手潜入水中检查船体受损情况,不一会儿,便查明船体吃水线以下有一个两米宽的大洞。这么大的漏洞是没法堵住的。“斯戈蒂亚”号不得不在机轮处于半淹的状态下继续航行。当时,船离克利尔海岬还有300海里,延误了三天才驶进公司的码头。这次延误着实急坏了利物浦的全城居民。

“斯戈蒂亚”号船上坞后被架了起来,工程师对其进行仔细检查。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船体水位线下两米半的地方有一个很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缺口,钢板上的裂痕整齐划一,就连钻孔钳也不能钻得如此精确无误。造成缺口的器械肯定不是一般的淬火技术能够制造的,因为以惊人的力量向前猛撞,穿透四厘米厚的钢板后,还能做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倒退动作使自己后缩退出裂口。

这次事件的经过大体是这样,结果这又一次把公众的情绪煽动起来。从此刻起,所有原因不明的海难事件全都不由分说地记在这怪兽的头上。这只神奇的怪兽承担了所有海难事故的责任,不幸的是沉船的数目相当惊人。根据维利塔斯局年鉴的记载,每年损失的3000艘船只中,因下落不明而断定失踪的帆船和汽船不下200艘。

人们不分皂白地谴责怪兽是造成船只失事的罪魁祸首。由于怪兽的存在,各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变得日益危险,大家一致表态,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可怕的鲸类动物从海上清除。

P3-9

序言

2004年9月,欧洲航天局开始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该计划打算在未来7年内,利用法国的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将7艘新型货运飞船送入国际空间站。据有关方面介绍,该货运飞船的总容量为48立方米,舱内能储放7吨以上的航天装备,包括水、食物、氧气、备用电池等等。与此同时,船首安装有最先进的导航系统以及成像软件的照相机,能使飞船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就可与空间站对接。这将是欧洲宇宙飞船首次同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也标志着欧洲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这种意义非凡的新型货运飞船已经命名为“儒勒·凡尔纳”,目的就是纪念法国杰出的科学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一1905)。

欧航局新型空间货运飞船命名为“儒勒·凡尔纳”彰显出儒勒·凡尔纳这位科学小说大师在欧洲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然而,儒勒·凡尔纳的名字不仅仅属于欧洲,也属于全世界。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0年统计资料,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作品有《圣经》、列宁的《取消取消主义》、布莱顿的《诺迪与圣诞老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等等,其中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绕地球》名列第四,仅次于克里斯蒂的《ABC谋杀案》。在我国,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也很早就有了中文译本。1900年,福建女诗人薛绍徽在丈夫、旅法学人陈寿彭的帮助下,最先将《80天环绕地球》译成中文。紧接着,卢藉东、鲁迅、奚若、周桂笙等人也分别翻译出版了《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旅行》、《神秘岛》等作品。至1919年“五四”前夕,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已不下十五六种。50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旅行》、《神秘岛》等数十种小说,在新中国读者面前展示了儒勒·凡尔纳的持久生命力。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儒勒·凡尔纳的作品翻译热重新兴起。中国青年出版社除重版了所有已出版的儒勒·凡尔纳作品外,还组织翻译和出版了《儒勒·凡尔纳选集))。与此同时,各地出版社也竞相出版了儒勒·凡尔纳的脍炙入口的作品,其翻译质量和出版数量均为前一个世纪所不可比拟。

西方科学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7世纪初的“乌托邦传奇”,如弗朗西斯·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1617)、约翰·安德烈的《克里斯安波利斯》(1619)、托马索·坎帕内拉的《太阳城》(1623)等等。这些幻想中的海上冒险故事记载了当时处在科学朦胧状况下的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之后,玛格丽特·卡文迪什的《眩目的世界》(1666)和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1726)又以讽刺寓言的形式描述了“科学”与“文明”的冲突,为后来的“反科学小说传统”作了文学铺垫。到了19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小说形式的逐步完善,科学小说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率先在哥特式小说的框架内融入了当时种种“科学”的因素,因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学小说”。不过,严格地说,该书只是一部沿袭“反科学小说传统”的作品,真正对小说的形式进行“科学”革命,使之成为“纯科学小说”的当属爱伦·坡。他在《汉斯·普法尔历险记》(1835)、《气球骗局》(1838)、《亚瑟·戈登·皮姆自述》(1838)等短篇作品中,把当时已知的和揣测的科学知识融入冒险故事,探索了人的心理恐怖。爱伦·坡的“纯科学小说”实验,尽管在美国和英国没有受到重视,但经查尔斯·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译介到法国后,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开始仿照爱伦·坡的模式,创作“纯科学小说”,其中也包括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1828年2月8日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城市南特,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律师,母亲也出身于有钱的军官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上公立学校,以后又去巴黎上大学,专攻法律。一个偶然的机会,儒勒·凡尔纳在文学沙龙与大仲马父子相识,遂养成了对文学的爱好。在大仲马的鼓励下,他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1849年,他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了继承父业的机会,留在巴黎写剧本,发表了《折断的麦秆》(1850)等剧作。该剧作在大仲马的历史剧院上演,一连上演12场,深受观众欢迎。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接触到雨果、司各特、爱伦·坡等人的著作。与此同时,他也结识了旅行家雅克·阿拉戈,并在他的影响下,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实验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他遂以爱伦·坡的科学冒险小说为模式,创作了《气球旅行》等短篇科学小说。1856年,在法国北部城市亚眠,他与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年轻寡妇一见钟情,不久与其结婚,并定居在亚眠。一度,他曾在巴黎当股票经纪人,但很快,他失去了跻身金融界的兴趣,回到亚眠,专事科学小说创作。1862年,经大仲马介绍,儒勒·凡尔纳拜访著名出版商黑泽尔,并带去了科学小说手稿《气球上的五星期》。黑泽尔读后大为赞赏,当即决定出版,随之又与他签订了长期出版科学小说的合同。从此,儒勒-凡尔纳的创作进入快车道。接下来的40多年里,他每年都要出版两本科学小说。到1905年因病去世,他总共出版科学小说66部,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8)、《海底两万里》(1869)、《80天环绕地球》(1872)、《神秘岛》(1873)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般认为,《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该书继承和发展了爱伦·坡的科学冒险小说的传统,把当时已知的和揣测的生物、机械、气象、采矿、动力、电力、地理、考古等知识,同传统的海上乌托邦探险文学叙事形式结合起来,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它是一个海上冒险故事,主要述说海洋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等人应邀在海上追寻“怪物”,不料竟被一艘名叫“鹦鹉螺”号的潜艇俘获,并跟随艇长尼摩在海底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航行。一路上,冰山封路,鲨鱼袭击,章鱼围攻,土著人偷袭,但尼摩艇长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指挥全体船员,战胜了种种困难。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冒险小说的“单个或群体男主人公克服重重障碍和危险,完成某种具有道德意义的重要使命”的重要特征。但另一方面,该书又融合有19世纪的若干科学要素,展示和预测了西方工业化进程中骄人的科学成就。仅以海洋生物学为例,儒勒·凡尔纳通过阿罗纳克斯和康塞尔之口,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许多海洋生物的知识,什么界、门、纲、目、科、属、种,娓娓道来,还有什么海底森林、稀有珍珠、太平洋黑流、墨西哥暖流、海上飓风、马尾藻海、海洋深度、海水中声音传播,说得井井有条,令读者大开眼界。其中一些科学预测十分准确,为后来的社会进程所证实。譬如1959年,美国“鹦鹉螺”号潜艇就曾沿着书中“鹦鹉螺”号潜艇的航行轨迹在北冰洋底下做了一次冒险航行,发现海洋中的许多细节竟然与小说中所描写的不谋而合。

除了情节结构,《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艇长的刻画,也是该书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儒勒·凡尔纳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勾勒出了一个活脱脱的“超人”形象。首先,这个“超人”知识渊博,在伦理学、科学、文学、甚至历史和艺术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他独自设计、制造了无与伦比的“鹦鹉螺”号潜艇,潜艇上所配备的动力,操纵潜艇的器械设备,以及驱动潜艇的原动力,都要比当时的时代至少先进100年,而潜艇的速度至今连美国海军中最优秀的战舰都自叹不如。他会说四种语言,图书室藏有人类历史学、诗歌、小说等方面的著作,而他信手拈起任何一本书都可以阅读。这个“超人”还具有常人不曾有的优秀品质——沉着冷静、毅力非凡、英勇无比。无论情况多么危险,他始终镇定自如,不会流露出丝毫沮丧或慌乱。当“鹦鹉螺”号进入潮水不高的托雷斯海峡,面临整个搁浅的危险时,他显得极其冷静,从容地计算出海水涨潮的高度和潜艇搁浅的时间;面对几百个凶残土人的围攻,他依然不动声色,仅仅下令盖上舱口。即便“鹦鹉螺”号被冰山封路,船员面临压死或窒息危险,他还是保持镇静,一面鼓舞着大家自救,一面想方设法带领大家脱离险境。此外,这个“超人”还是一个嫉恶如仇、杀富济贫的义士。尽管他宣称对整个人类有着刻骨铭心的痛恨,而且这种痛恨导致他在海底进行可怕的报复行动,他还是时时惦记陆地上受苦的人们和被压迫的种族,以及需要救济的穷人和需要复仇的受害者。在锡兰采珠场,为了营救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他奋不顾身地冲向鲨鱼,手持匕首同鲨鱼展开肉博。而当“鹦鹉螺”号游弋在克利特岛,又为那些揭竿而起的民众秘密送去几百万的财富。值得注意的是,“鹦鹉螺”号东渡大西洋,为英勇奋战、誓死不降的“复仇”号战舰扫墓之后,突然遭遇一艘无名战舰的袭击。尼摩艇长如同发狂似的对其反击,终于将其撞沉在海底,他一面冷酷地观察战舰沉没,一面哽咽地跪倒在一位年轻的妇人和两个小孩的半身照片之前。所有这些,都给读者极深的印象,呈现一种戏剧化的效应,这也许同儒勒·凡尔纳早年在巴黎醉心于戏剧创作的经历不无联系。

曾经有人对儒勒·凡尔纳做出如此评论:他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挨了一顿狠揍,后流泪保证只躺在床上幻想进行旅行;这一童年经历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众多科幻作品。但其实,儒勒·凡尔纳不只是“躺在床上进行幻想旅行”,他的每一本科学小说都是“个人生活经历”与“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的结晶。以《海底两万里》为例,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多次到南特和亚眠调查,同进出港口的海员交谈,其中包括他曾经担任过海军军官的弟弟保罗。1865年,他特地买了一艘8至10吨的捕鱼船,实地考察了布列塔尼和诺曼底海岸线的情况。1868年,他将这艘渔船装修一新,取名“圣迈克尔”号,再次进行海上考察。同年9月,“圣迈克尔”号航行至格雷夫森德,他这样写道:“刚完成了《海底两万里》第一卷……景色美极了,给想象填补不少燃料。”面对众多“天才”的赞扬,他的妻子也如此说道:“要是儒勒老是不去了解,怎能写出这么多海上奇迹?”

天才出自勤奋,即便对于儒勒·凡尔纳这样的“世界科学小说大师”,也是如此。

上海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黄禄善

2007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底两万里(全译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儒勒·凡尔纳
译者 万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4326
开本 32开
页数 4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3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新出图证(鄂)字03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