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宁皮影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感和历史感是非常重要的,国内一些专家经常在强调的原生态,是皮影戏的灵魂。与此同时,原生态本身即使在没有社会干预的情况下,也是要发展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一种群体智慧。而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无限多元化的时候,皮影戏怎样发展才能保持自身的灵魂?这本小册子并不打算也没有能力确切地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只是期待,与大家一起努力,在认准了的方向上不断探索,留住我们文化的根。

内容推荐

海宁皮影戏是中国皮影序列的重要分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海宁皮影戏的影偶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用牛皮或羊皮制成,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因而色彩斑斓、生动有趣,深受人们喜爱。海宁皮影戏是海宁人民群体记忆的一部分。

本书的定位,是让大家能够全面地了解海宁皮影戏的历史和现状,叙述其在剧本、唱腔、舞台特色、民俗研究等方面的价值,以引起对皮影戏的兴趣,促使该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溯源及历史沿革

 【壹】海宁皮影戏的源头

 【贰】海宁皮影戏的流变

 【叁】当代海宁皮影戏的发展

剧本与台词

 【壹】海宁皮影戏的剧本

 【贰】海宁皮影戏的台词

皮影影偶

 【壹】皮影影偶的分类与艺术特征

 【贰】皮影影偶的制作工艺

 【叁】海宁当代皮影影偶制作

皮影音乐

 【壹】海宁皮影音乐的唱腔和曲牌

 【贰】海宁皮影戏的演唱风格和特色

艺人及传承

 【壹】新中国成立前的皮影艺人及传承

 【贰】海宁当代皮影艺术的传承

皮影戏与海宁民俗

现状与思考

附录

 【壹】海宁皮影戏大事年表

 【贰】海宁皮影戏传承谱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皮革彩绘方面,远古先人在采集狩猎时,就已开始使用皮革。根据有关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犀牛皮、鲨鱼皮上,已经采用了压膜成型、钻孔、上漆、编扎、彩绘等复杂的工艺。1966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镂空花皮革,在薄薄的皮革上刻有细密的圆、方和三角形组成的几何图案,与后来北方皮影影偶的镂刻工艺十分相似。也有学者认为,皮影影偶可能与剪纸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根据早期影人“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镂刻”等记载,认为影戏造型源于剪纸,是一种带有活动关节并专门用于表演剧情的特殊剪纸。唐代已有的走马灯,又称“影灯”,以剪纸为人马之形粘贴于纸轮之下的周围,点燃烛焰,以热气驱动纸轮,可以看做皮影戏的直接来源。n’如果此说成立,则影戏的产生,至少要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而在东汉以前,妇女剪桐叶、镂金箔做饰物的习俗,却多有记载,皮革的使用,又最迟可上推至战国时代。在这段时间内是否有以皮革做偶的影戏流传,似乎也值得研究。从相关人员操作类似后世皮影戏演出的各

此外,皮影戏和傀儡(木偶)戏存在着某种关联,两者都属于被人操纵表演的戏曲。考诸典籍,《列子·汤问》就有关于傀儡戏的记载。汉代古墓出土的傀儡,已经具备今天提线傀儡的基本结构,主要关节也能活动,可以或立、或坐、或跪。不过汉代的傀儡戏仅限于表演舞蹈,并且是一种“丧家之乐”。这是因为,傀儡起源于随葬木偶,丧葬期间用傀儡来作“丧家之乐”,是顺理成章之事。后来,随着木偶制作技术和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傀儡戏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至于京师一带的婚宴上也出现了傀儡戏的演出。不过其流行的时间不长,未能从“百戏”中独立出来,一直到唐代,傀儡戏才超越“百戏”,进入成熟阶段。从皮影戏的表演程式、操作动作等方面看,它与木偶表演十分相似,影人和木偶杖头的关节都完全一样。这就是说,皮影戏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然受到了傀儡戏的影响。尽管我们没有细节和时间上的证据,但是学术界已肯定皮影戏的产生晚于傀儡戏,至少在木偶与影偶的造型与操作方法上,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影响,是没有疑问的。

皮影戏无论后来怎样发展,首先要有操纵皮影影偶的人。在海宁,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说法认为皮影戏起源于西汉,其依据《搜神记》所载:武帝李夫人卒后,刘彻思念不已。方士李少翁“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此条记载与《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吻合。清代海宁藏书家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亦称: “影戏或谓仿汉武帝时李夫人事,吾州长安多此戏。”在这种说法中,李少翁成了有姓名可考的最早的皮影艺人。但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汉武帝时代是否有广泛兴起的影戏表演,并无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学术界关于影戏形成年代的说法有很多,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中推测,周代可能已有影戏。民间传说张良在城楼设影退兵,引起影戏的产生与发展。至今湖北和台湾地区的皮影艺人仍奉张良为皮影行业的祖师爷。《太平广记·幻术二》记载,隋代有一个叫宋子贤的人,能在自家的楼上表演迷惑人的影像,并且运用了配音的效果,这与皮影戏的表演特点十分相像。宋子贤是又一个史载与皮影戏形成相关的人。孙楷第、康宝成等先生认为,皮影起源于唐代,其依据与当时佛教在全国的兴盛有关。佛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至唐代,一方面各个教派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在各地建有大量寺庙。魏力群先生说,寺庙僧侣为了增收布施,开坛讲经,用粗浅通俗的词句夹杂韵语来说唱经文,还穿插讲一些劝谕性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们“创立了一套俗讲仪容,如念佛、发愿、开讲、唱经等。释典中重要经卷有的全讲,有的只讲片段,不但讲其中情节动人的故事,也把全经大意敷衍成七言或杂言的韵文,这种说唱体的俗讲话本称为‘变文一’。“他们为了吸引、劝诱人们来听,并悬挂绘画图像来配合讲唱。敦煌变文中常见‘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此处正表明变文的说唱是需要挂图的。”这些挂图被称为“经变画”或“变相图”。有人认为,中唐时期的僧人是“以光影演出变相”,这就成为皮影戏的雏形。随着经文的演进,讲演者会卷动画册,变换画面,使故事图像与经文内容相结合,这就是“纸影演故事”。唐代俗讲僧人在超度死者亡灵时,又以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使之再现。后来,这种讲唱逐渐脱离经文而自成体系,产生了职业的“说话人”。所讲的内容,也得到拓展。至今,戏曲行业的人相见时,相互问候,并不是说你唱戏了没有,而是问:“你宣卷了没有?”这可以作为皮影与变文俗讲关系密切的一个佐证。皮影戏演出的剧本,以前称为经卷,这是另一佐证。P8-11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8日

后记

在道具制作和运用、唱腔、剧本、台词、舞台表演等各个方面,海宁皮影戏都有其独到之处,在全国众多的皮影戏序列中独树一帜。同时,海宁皮影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地方的人文发展、戏曲史、美术史、地域沿革史、方言变革史、地方音乐演变等,都极富价值,是海宁民间的古老艺术精品,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皮影戏曾经是海宁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烙印深入本地居民的信仰之中。这是我们群体记忆的一部分,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仍然鲜活着的民族璀璨传统的一部分。保护皮影戏,也就是延续我们文化生存的链条,因为钱江大潮所哺育的我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也会由此而生。

海宁皮影戏在当代环境下面临生存的危机,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了解、关心、保护和发展皮影戏。对于过去了的、明显不再适合现代生活节奏和审美习惯的传统剧目,我们需要整理,以文字、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以使后来的研究者能有资料可查。而对于那些仍然有可能在当代发展的传统元素,如皮影戏的唱腔、表演形式等,则需要鼓励其创新发展,并以各种可能的手段,拓展皮影戏表演的空间。在当代,皮影戏仍然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并且在旅游景点成为观光项目,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皮影戏走出国门,又承担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功能。

本书的定位,是让大家能够全面地了解海宁皮影戏的历史和现状,叙述其在剧本、唱腔、舞台特色、民俗研究等方面的价值,以引起对皮影戏的兴趣,促使该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这本小册子,从动手写作到最后完成,历时一个多月,其间得到了不少老领导、老艺人和各界专家学者和社会上关心皮影戏的各界人士的帮助。沈圣标、张坤荣、王钱松、徐二男等老艺人审阅了初稿,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担任过海宁文化局局长的柯瑞荣同志,提供了当时海宁皮影队组建、生存情况的回忆。这些,都使得这本小册子所叙述的内容更加精确。在写作“现状与思考”一章时,海宁一中的於骏洁同学,也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顾希佳研究员,对本书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意见。对所有这些专家、老师和朋友,在此一并致谢。

在本书策划、采访、编撰和修改的过程中,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建仑先生、业务科张利娟和李如月两位女士,都给予了热情的关心、支持、帮助,也在此致谢。

本书的皮影音乐部分由宓铮撰写,其余章节为祝浩新撰写,王国良先生对所有图片进行了筛选、排列,并主持了采访老艺人、老领导的工作,使本书的材料得以尽量地具体和丰富。

由于海宁皮影戏的一些老艺人业已去世,部分资料无法获得,也由于自身水平有限,这本小册子难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今后改正。

编著者

2007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宁皮影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浩新//宓铮//王国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6214
开本 32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7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