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纯粹哲学系列/凤凰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法国犹太裔哲学家列维纳斯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他最为彻底地反对自古希腊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激进的真正意义上的“他者”理论,成为当下几乎所有激进思潮的一个主要的理论资源。本书就是对这种他者言说的学理性梳理,是国内第一本对作为现象学家的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的追溯性研究著作。其主要观点是:时间问题是现象学思想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根本,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就是主体性本身,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就是存在的境域,而对于列维纳斯,正是在时间中才有真正的他者出现,或者说与他者的关系才真正有时间的呈现。时间之谜,就是主体之谜,就是他者之谜,列维纳斯正是基于时间,才另立了“作为他者的主体”这一后现代伦理之要义。本书适合于德国和法国哲学、后现代思潮、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和有兴趣者。

内容推荐

本书从直观明见性入手说明胡塞尔现象学的构造本性,并在对意义世界和他人的构造中揭示自我在方法论和存在论上的基础地位。作者力图阐明“现象学自我”这个问题域中的内在的超越和绝对的时间意识流之间的悖结,这个悖结集中表现在时间一意识的被动综合的功能及其阐释上

目录

作者的话

绪言

第一章:胡塞尔的直观原则:反思本性与时间一意识

 第一节 本质直观:充实与构造

一 直观的“感性”含义

二 直观的所谓“扩展”

三 直观的“存在论”意义

 第二节 明见性:相应感知与自我

一 明见性与相应感知

二 客体给予与自身给予

三 从明见性到自我

 第三节 交互主体性:先验自我论域中的他人

一 自我与时间性

二 他人与意向性

三 关于“原真还原”

 第四节 时间意识:被动综合与反思

一 感性个体与时间意识

二 无意识与时间意识

三 反思与时间构成

第二章:海德格尔的时问性:此在一世界与源始存在

 第一节 时间性的源起

一 Zeitlichkeit与Temporalitaet

二 《康德书》的进路

三 时间性生成的神学语境

 第二节 前期的时间性现象学

一 作为根基的时间性

二 此在与时间性

三 作为整体性的自身性与将来

四 本真的当前:“眼下”

五 “在场”作为时间性现象学问题

六 几个节点

 第三节 后期的“时间与存在”

一 转向:从时间到存在

二 在场:本有的运作

第三章:列维纳斯的他者:感性一时间与踪迹现象学

 第一节 出离存在

一 存在论境域

二 “逃离”ilya

三 瞬间的意味

 第二节 时间是与他者的关系——从《时间与他者》解读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的关系

一 由对反而出离

二 重构“存在论差异”

三 从“磨难一死亡”到“他者一时间”

 第三节 异质触发的感性一时间——从“意向性与感性”解读列维纳斯与胡塞尔的关系

一 自身触发的时间一意识

二 非意向性的原印象与感性一时间

三 自身异质性与他者异质性

 第四节 历时性是踪迹对在场的关系

一 列维纳斯1964年前后的变化

二 他者的踪迹

三 从现象到谜

四 虚位以待的主体性

五 时间与主体

附录 主体、他者与正义——激进思潮中的列维纳斯初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人曾问:“海德格尔已经在存在者与存在之间进行了存在论区分,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能否在某种程度上对应于你的‘other than being’?”列维纳斯的回答是明确的:“不,我认为不是这样。而且,other than being也不是‘某物’。它是与他人的关系,伦理关系。在海德格尔那里,伦理关系、共在只是我们在世界之在场的一个环节(moment)。它没有中心地位。”这里反映了列维纳斯对存在论差异的总体评价和他自己思想的根本取向。列维纳斯承认共在是此在的本质结构,但他说,这就像人们常说的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一样,并不是他所要追寻的意义。而且,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更重要,“在田问路上,有一棵树,你发现不了人”。更进一步地说,以世界为中心是胡塞尔认知性的科学理想和海德格尔生存性的存在意义的共同基础,虽然他们各自的解释不同,比如:胡塞尔著名的交互主体性概念,其核心要义就是要解决知识的客观必然性问题,因为只有众多主体即众多世界中心事实上所关涉的又只是同一个世界,才可能有所谓的“客观”知识;相似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到第二篇论述本真性的自我性时,就已经没有了他人问题,而第一篇对社会存在层面的论述,又是以真理(知识)为中心的肩并肩(side by side)地朝向非此在的对象,而不是面对面(face to face)地相互真正直接的相遇,是being—with(Mitsein),重点是being,而不是responsibility。可见,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一样,都是需要以共同的(shared)世界为中介的,因而所有的关系都仍然是意向关系,而不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伦理关系;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在意向关系的noesis这一极上,都同样是建构世界的自我,即都只由他自己(对共同世界的建构或贡献)来决定自己,仍然是“单子”——在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中原初自我依然是基础,而海德格尔自我的本真性就在其个体性Vereinzelung)——,即使是有群体的形式,共在也只是此在的“内部”结构。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的自我——他人也是自我——是没有质和内在价值的,只是一种意义给予的行为。这就像托尼逊(Theunissen)所认为的,在他人问题上,海德格尔只是胡塞尔的一种变式。简而言之,胡塞尔完全尊重他人所具有的那种不可被还原掉的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但是,这正是因为本我(Ego)本来就是一个单子的群体;同样,在海德格尔那里,共在也就是此在存在的“源始”样式。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第四个评价涉及到了他自己哲学的起点和进路。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情绪或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本身就已经是存在领会的一部分了,它揭示了此在的事实性(Faktizitaet)或被抛状态(Geworfenheit),感受到存在的负担,并且由此也可能会有被所谓“外”界所刺激(或触发)。但是,列维纳斯认为,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位格”(hypostase)还有着一个存在论的史前史,即需要克服疲乏(la fatigue)和懒惰(la paresse)——换个角度说疲乏和懒惰都有存在论的根基——而不断地进行创造才能自立(或得以实体化、位格化)的进程。此时,还没有开始对存在的领会,哪怕还仅仅是情绪性的存在领会,因为情绪业已开展了(此在对自身)存在的领会。这就是说,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世界是一并呈现的——这也是胡塞尔的意识与世界并起之意向性本义,而列维纳斯则是追究此前的发生。于是,位格的发生,即逃离ilya成为列维纳斯全部独创性思想的开端。有此背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论逃离》和《从实存到实存者》中,存在会被说成是一个问题,一种负担。

列维纳斯是以对黑夜的经验开始描述ilYa这种没有存在者的纯粹存在的。在黑夜中所有的事物都散失了形式,既没有对象也没有对象的性质。黑夜犹如一种“纯粹的在场”独独地涌上来,好像空无一物的不在场本身就是一种在场,而且是一种“绝对不可逃避的在场”。这个夜的空间就像一个“力场”,是一种“绝对不确定的沉默的威胁”,在其中,你是绝对暴露的,因为根本就无所逃避。在其中,只有“畏”——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对死亡的畏,这种“畏”带来的是主体性的失落,就像在源始人那里,他们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事情,真正恐惧的是在死亡中也游荡着的幽灵。在此意义上,对黑夜或要素或无人格的存在的恐惧,既不是对某物的恐惧,也不是对虚无的恐惧,而就是对永远不会消散的幽灵的缠绕的恐惧。哈姆雷特之所以在“不存在”面前退缩了,正是因为他预感到存在正在回归。列维纳斯说,海德格尔的“畏”所针对的实际上并不是虚无,而是存在本身,在存在之畏中所呈现出来的决非“虚无”,因为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作为对存在的否定的虚无只是附属于存在的,或已然是存在“本身”了。因此,要么是真正的虚无本身从来就没有被思过,要么就是虚无的核心恰恰就是“有”(il y a)。列维纳斯认为,il y a中的这种“不在场的在场”正是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他的结论是:从没有真正的虚无,il y a就在虚无的核心之处。换句话说,作为哲学出发点的存在应该是“实”存,而不是虚无。

实际上,il y a已然是存在本身的游戏即其动词状态了,可这只是真正的存在论所要达到的第一步而已。在这里,只有存在或者存在与自身的所谓“关系”;没有人,没有主体,当然就更没有反思;有的只是一种无以名状的“失眠”的痛苦——这就是存在之畏,也正是存在的暴力和独裁之根据和显现。

失眠不是无意识,无意识作为一种不再意识到,已经是一种睡眠了,而睡眠则已经是挣脱了il y a的存在者的一种能力,即已经能够打破或逃脱这种失眠,就是说,睡眠已经“发生在作为定位的意识中”了。但是这种作为睡眠的“地方”以及逃脱出来的意识之所在的“此处”(ici)并不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Da,因为“后者已经暗含了世界,而我们所由开始的此处,意识的定位的此处,要先于所有的理解行为、所有的视域和所有的时间”。因此,在列维纳斯看来,在真正的存在论的视域中,存在的自身之为要先于存在者的在世之为,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作为在世之在的此在已经是在世界和光这个后起的层面上了。源此,作为此在之本性的时间性“绽出”(Exstase)也就不再是存在的源始样式。列维纳斯的“存在的自身之为”层面上的“主体”是前世界的、前社会的,只是到第二步才有海德格尔的“总是已经”的此在的绽出性(ex-)的生存。列维纳斯说:

相对于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的实存概念(existence),我们提出一个存在者的概念,它的出现就是折回自身;相对于当代思想的绽出性(ecstaticism),这个存在者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一种实体。可以说,这是一种亚里士多德“这一个”意义上的实体,其本质就在其自身内部。即便仍说实存(existence),其中的ex一的意思也应该首先是指从存在中站出来,在定位中成为自己,而不是把自己虚空了、非人格化了。自由、独在、认知和光,都是存在者“定位”后的事情,关键是要先有存在者。而“有存在者”这个“事实”就是“现在”,“现在的绝对的特征就是现在的那种在场”。下面,就让我们驻目于“现在”的这个“在场”——瞬间。

P122-126

序言

时间问题是现象学思想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根本: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就是主体性本身;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就是存在的境域;而对于列维纳斯,正是在时间中才有真正的他者出现,或者说与他者的关系才真正有时间的呈现。时间之谜,就是主体之谜,就是他者之谜,列维纳斯正是基于时间,才另立了“作为他者的主体”这一后现代伦理之要义。

本书从直观明见性入手说明胡塞尔现象学的构造本性,并在对意义世界和他人的构造中揭示自我在方法论和存在论上的基础地位。作者力图阐明“现象学自我”这个问题域中的内在的超越和绝对的时间意识流之间的悖结,这个悖结集中表现在时间一意识的被动综合的功能及其阐释上。在其本义是“自身显现”的“在场”这个根本问题上,作者认为海德格尔更彻底地贯彻了“面向实事本身即让事物自身呈现”这一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即首先是世界化了绝对主体,消解了在场“之所向”所隐含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目的论和存在论意义上的主体的先验性;转折后(或“转折”的含义就是)更取消了此在的根基性地位,让存在——即最根本的意义——完全自然地自身显现。而这一切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海德格尔贯彻了胡塞尔最终把时间性作为意义的终极根基的思想,依循“活生生的当下”的形式结构(即呈现或自身显现的显现方式),但又更是打碎或重组这一显现,让时间自身自主自动(摆脱先验主体的观照和动机)地运行起来。与此运行并起的便是活生生的此在一世界和源始的四重运作。但是,无论是“作为”结构的意义性存在,还是在林中空地的遮一显运作,即便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对象性的,“呈现”或“在场”这个根本依然。这来自古希腊的存在论哲学传统,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只是恢复了这个传统(或使其更源始地运作起来)。

正是针对这个在某种意义上成全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精神的西方哲学的顶峰,列维纳斯才开始了自己的哲学之路。列维纳斯是要回到这个哲学的根处,从内部引爆。究其实质,就是要对胡塞尔一海德格尔一路的时间意识进行兜底置换:既非前摄也非将来,既非滞留也非曾在,列维纳斯的过去和未来都是脱离这种总体性的“绝对”;其关键尤其在于,当下就是异质性的,“自发地发生”、“原创作”意义上的“原印象”、“原初(前主题)综合”意义上的“自身触发”,就是列维纳斯要引爆的核心节点。只有与真正他者的关系才是时间。“自身延异”意义上的“历时性”才是时间的真实本性。这种与他人的关系(因而是伦理关系)先于任何本我论和宇宙论,先于任何意义上的反思。甚至可以说,“时间是与他者的关系”并不是列维纳斯目的论式的言说的前提,而正是使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得以呈现(但后两者却又本真而必然地对之遮蔽)的本原含义。

后记

列维纳斯进入我的视野是在2001年的秋天,在UIUC图书馆那庞大的书库里。外面是天空幽黑的湛蓝与树叶灿烂的金黄和鲜红,里面是老书库低矮的亭子间,访学一年,大多时间都在这里面了,因为有这么多真正神奇的世界。从社会批判理论,从政治哲学,从德里达,从胡塞尔,从海德格尔,从法国哲学,从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少数民族主义、同性恋主义……无数的激光束在这显得黑暗的书库中最后集结成的就是列维纳斯的形象,高大而眩目。正是从这虚幻的憧憬中我开始了本书的读思之旅。

我有幸跟从两位先生。一位向我打开了广阔的视野,正是有众多的光束才着实有周全的列维纳斯的形象;一位在幽邃的思旅中时时照亮前行的梯道,正是耳提面命的引导才有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的实在进程。感谢张异宾先生和倪梁康先生。但愿这本由博士论文修补而成的小书能弥补学生平时的疏漏和拖沓(希望不是更甚)。

感谢我的母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感谢给了我几乎全部支撑的师长学友。

感谢叶秀山先生、黄裕生先生和周文彬先生,感谢他们惠允这本小书进入“纯粹哲学丛书”。这是信赖,更是督促和巨大的压力,有些方面可能已是如今口之不可留,希望能有明日之可待。特别感谢责任编辑杨建平博士,没有他的真诚支持和苦心督促,再过若干年也不会成书,更别提面世。

说到面世,心中不禁惶惶不安起来,不仅是这一本小书根本就无力承担这许多谢,更感到我只是用近20万字的篇幅提出——但愿还能打开——了问题,而且此问题域本身还是问题重重。好在这只是开始,也希望这是好的开始。

王 恒

2005年10月于南京大学南园17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纯粹哲学系列/凤凰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49216
开本 32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5
丛书名 纯粹哲学系列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