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河套王
内容
编辑推荐

许多人都知道走西口,但最早来西口外拓荒的是谁?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历程和人生沉浮?许多人都知道有句老话:“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但这一套在什么地方,由谁最先开发?许多人知道李冰,但在他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还有谁在引水灌田方面可与他相比?许多人知道中国有三大灌区:两千年前李冰开发的成都平原灌区、解放后政府开发的安徽淠史杭灌区和清末民初开发的河套灌区。但谁是河套灌区的开发者?本书就是要揭开这些历史之谜。

内容推荐

本书写的是清末民初河套奇人王同春的传奇一生。

他是一个普通贫苦农民,走西口来到河套,通过开渠租地白手起家。他一生开渠总长达两千公里,当时可浇灌土地一百一十多万亩,超过了李冰都江堰当时可浇的土地,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神话,被称为继大禹、李冰之后中国水利第三人。

他是西北首富,最盛时期开垦并拥有耕地八十六万亩。长年雇长、短工一千多人,佃农二万多人,年收粮食近七千万斤。牛羊骡马无数。一八九一年华北、西北大旱,他一人收留五万灾民近一年。

他又性格复杂,暴戾、残忍,杀过不少人,做了不少坏事。威望和财富让他获得了“河套之王”的称号,他与当时的军政学界名人张骞、冯玉祥、张相文等都有来往。

……

在王同春传奇的一生中,有无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经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通过这篇传记体小说,作者为我们展开了那个原始、荒凉、神奇、富饶的河套平原上,苦难、坚韧、血腥、悲壮的第一代拓荒者的群景画卷。

目录

第一章 刁人沟与卧羊台 /1

第二章 夜半奔袭 /6

第三章 独眼毒眼 /14

第四章 女人:有情的和无意的 /26

第五章 赤身问罪 /41

第六章 树茬滴血 镫眼藏身 /48

第七章 狠的遇上不要命的 /57

第八章 妓非妓 /67

第九章 新版“隆中对” /75

第十章 两男女骚情爬山调 /88

第十一章 祥瑞之兆:蜃景 /100

第十二章 秀才遇上“兵” /110

第十三章 两颗眼珠子 /120

第十四章 大年馑,范仲淹遗风 /131

第十五章 黄河里揪马尾逃命 /144

第十六章 挥泪责己过 沥血唤儿魂 /156

第十七章 土匪被收编 猎人遭投河 /163

第十八章 文先生戏论人性 /176

第十九章 王公大麦垛抒情 /187

第廿章 “四大”串话后的命案 /198

第廿一章 巨富蜂顶下的深渊 /210

第廿二章 读书人詈骂贪官 /222

第廿三章 新青年 /233

第廿四章 “狡兔死,走狗烹” /242

第廿五章 临难知报恩迎刃表心迹 /252

第廿六章 无奈的“万金油” /261

第廿七章 地学权威、状元和外国专家 /269

第廿八章 烈女傲城头 活男进灵棚 /281

第廿九章 石碑上说 /289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刁人沟与卧羊台

“那里,就是刁人沟了……”李成事说,同时和老婆对看了一眼,老婆的脸已经白了。

她腿脚僵直地走近独轮车,从粗条花布包袱里翻出一双肥大的牛鼻子鞋。索索地,伸进四个指头往上顶顶,交到男人手里。李成事穿上,在地上走了两步,俩人又对看了一眼。鞋头里有三两银子。二两是他们出门时变卖家产的收入,另一两是进财爹给进财带的盘费。进财是同村的一个青年,和他们一起出来的。

老婆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白麻纸包,里边有一撮草灰。他唤女儿惠惠到身边,在草灰里吐了口水,抹到女儿的脸上。

空气紧张起来。进财弯下腰,拧着像是不情愿的僵硬的脖子,双手攥住一根车把摇了摇——他想,万一遭遇土匪,就劈下车把做武器。又在车上翻出李婶纳鞋的锥子,闷声不响地,装入自己的口袋。

独轮车吱扭着。轱辘碾过沙砾的路面,木屑卷曲,石粒进飞。晨风从北边乌拉山吹来,潮湿而有凉意。南面的黄河时隐时现。

他们脚下的路,就在山与河中间的狭长地带。

山的南麓,一条山水沟将山体一劈为二,顺坡而下,直扑黄河。此沟叫刁人沟。此刁人沟非彼刁人沟。刁,土语,意为抢。刁人是抢人,刁人沟是抢人沟,土匪出没之沟。凡从内地走西口进入河套,或从河套返回内地的人,必须经过这条沟。

四个人是一个月前从直隶邢台石门村出发的,目标是西口外最富庶的地方——河套。李成事已在那里落脚几年,这次回家接出了家小。进财家原是石门村的大户,近年破落,跟上曾是他家帮工的李叔出来了。他体格壮硕,十六岁已是五尺八寸(一米九多)的个头。面色黛黑,直硬的脖颈流着油汗。此刻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后来驰名全国的河套大王王同春,进财是他的小名。他是独眼。

进财张开双臂把李婶抱起来。李婶瘦瘦的身体像干瘪的茄子蜷曲在他的怀里,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笑,乖乖地被放在车上,无奈地呻唤了一声。

进财推着车,他们加快了脚步,不时把惊栗的目光投向沟口。沟口黑洞洞的,偶尔有小旋风鬼火一样转几个圈,追逐着,猝然不见了……

耳边响起了马蹄声,四个人头皮刷一下紧了。眼盯着沟口,那里一片迷茫。李成事腿一软,老婆咕咚掉在了地上。惠惠向进财靠来,进财一手揽住她,一手捉住车把,脚踏着车身,只要一使劲,一根木棒就会喀嚓一声,攥在他手里……却见一个人从身后追了上来。来人骑一匹快马,鞍辔讲究,不像草寇。李成事从进财手里接过推车,靠在路边。

骑手停下来,扬声道:“赶紧走了,这里是土匪的老窝!”

李成事连连点头:“是了是了。”

那人又说:“除非有人家陈家的马,谁都怕从这里过。”

“你是说……”

“锦秀堂掌柜陈锦秀嘛,不知道?”

“知道知道。河套第一大户,爱马,当过兵……”

来人拍马要走,看见了惠惠。“哈哈,这办法还能骗了人?一眼就看出是颗俊脸蛋嘛。”猫下腰,往惠惠脸上瞅去。惠惠忙把脸扭向一边。

“看看,她还害羞呢。土匪过来,剥你个精光,提溜到河汊里涮涮,保准刷拉拉一个白,嘿嘿……”

话没说完,座下的马突然疯了,尥了两个蹶子后,挣命般往前奔去。原来是进财使坏,把李婶的纳鞋锥子结结实实地扎在了马屁股上,二寸长,一点没有剩下。

“操你祖宗!”他骂了一声。瞪着远去的人影,一下一下,把带血的锥子在手掌上抹着。

再往前走到了山口,名叫西山嘴。乌拉山到了这里不再向西延伸,而是向北逶迤而去。然后与阴山主脉相连后,再向西挺进。五百里后南拐,形成一个大大的弓形。顺弓而行的是黄河的支流乌加河,而南面的黄河主流恰从弓的两头直线通过,成为弓弦。弓与弦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就是中国有名的河套平原。

山口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天然平台。站在平台向西眺望,浩渺的河套大平原就在眼前。这平台叫卧羊台,也不是一个寻常地方。李成事说,自从有过那次血战,它变得凶险起来。关于那次血战,有一个传说——

那一年,宋代抗金名将杨令公率领儿子杨六郎及十万大军进兵阴山。大部队驻扎于包头西南的麻池,派六儿率先头部队进河套探路。杨六郎来到卧羊台时,正是黄昏时分。站在台上向西一望,他惊呆了,多美的平原啊!北面有阴山如黛,南面有黄河如带。中间的平原浩瀚无垠,平坦如砥。夕阳普照,绿草萋萋。紫气飘忽,云蒸霞蔚……杨六郎活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好的地方,他被彻底迷倒了。他想,他要是收复河套,一定好好开发,让它变成粮仓。再看脚下的土台,平平整整,竞有方圆三四里大,真是不可思议!看来这杨将军有点诗人气质。他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埋锅造饭,安营扎寨。他的心思,是要看看今天的河套落日,再看看明天日出时的河套。

部队停下不久,一股旋风刮过,风后出现一个老人,说有重要事情向杨将军禀报。杨六郎问他何事,老人吞吞吐吐:“杨家军抗击契丹,是大好事……这儿,不能停留,请快快离开。”杨六郎问为什么,他吞吐说:“这地方……这地方叫……”杨六郎问叫什么,他终于说:“叫,卧羊台。”“卧羊台好啊,平整宽展,我们正好搭帐篷嘛。”“不不,卧羊是这里的土话,意思是杀羊呀!”

杨六郎立刻心有所悟,大惊,遂命令队伍马上后退。但为时已晚,埋伏在刁人沟准备夜里出击的契丹兵截住了退路。敌人一阵疯狂掩杀,杨家军虽然突围成功,但死伤不少,鲜血染红了卧羊台……

事后,卧羊台还叫卧羊台,牧人还常来这里牧羊。但他们心里想的不一样了,每每来到这里,不仅只是给羊儿找个卧下休息的地方,更多的是,冥想往昔,追念忠良……

李成事说:“杨家将是忠臣啊!”

进财听得入迷,也叹道:“那个老人,像是神仙。”

然后他就拉着惠惠往台上爬去。他迈开长腿,缓步向台上攀登。脑子里沉沉的,有什么东西让他不能释怀。

“想什么呢?”惠惠问。

“我也说不清。”

“你这样子,像个大人。”

惠惠丢下他,先一步跑到台上。她手搭凉棚向西眺望,跷起脚,伸着脖子……忽然呀——叫了一声,又戛然而止,人蹲在了地上。进财急步赶上去,只见惠惠两眼直愣愣瞪着西方,神色迷幻,了无气息。进财急忙摇动她的双肩,“怎么啦?怎么啦?”

俄顷,惠惠嗯一声缓过神来,望着进财,良久,神秘兮兮地说:“进财哥,我昨晚梦了个梦。梦见一大片一大片绿草,一会儿有白雾滚过,一会儿又变成红的云彩……真是好看呀!不想在这儿真的看到了。你看——”她手指西方。

进财转身西望,果真好一块美丽的大平原。雾岚流动,时而自如棉絮,时而在阳光下变幻出各种色彩,间或又露出一个个明亮的海子和一道道宽宽窄窄的水沟——那是黄河由北面山麓向南改道时留下的痕迹。他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顿觉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惠惠捅捅他的胳膊:“我的梦还没完呢。”

“唔……还,还有什么?”

“还有……你推着这辆独轮车,走了进去。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过了河过了树林过了草滩,过了这过了那,走了很远很远很远……后来呢,你出来了,独轮车变成了一长串一长串的大马车,车上装满了一大箱一大箱的金银财宝……”

进财猛然扳过她的肩膀,凝视着她的双眼:“你说的是真的?”

“真的呀!”十六岁的姑娘,眼眸清澈如水,没受任何污染。从那个晶亮的瞳仁里,进财看到了强大的自己。

隐隐听到沙沙的声音。回头看,一群洁白的山羊从山崖跳下,互相关照着,形成一条直线向卧羊台走来。中间有个老人,绾着古人的发髻,一把长髯风流飘逸。他打了声呼哨,羊停住脚步,安静地卧了下来。

老人也坐下来。

像有股魔力,吸引着进财向老人走去,恭恭敬敬站在老人面前。

老人长眉毛下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上上下下打量着他。

“你喜欢?”老人问,眼望着平原。

进财迷茫地点点头。

“杨将军也喜欢。”

“你……杨家军的后人?”

“杨将军要是打下河套,一定要好好开发。”

“哦……”进财话到嘴边说不出来。

老人又说:“你方才往西看,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看到……”进财觉得好像看到好多好多,却不知从哪说起。他指指惠惠。“她,她看到了……”

老人站起身,自顾往一边走去。进财不由跟上去。走到卧羊台与山梁连接的地方,兀然长着一棵高大的松树。树下是一片青草,像是树冠投下的阴凉。草蔓披覆,中间露出一方青白。老人站在上面,用牧羊鞭杆向四处拨拨,一块六尺见方的巨大青石出现了。

老人再一次仔细看看进财,说:“这块青石八百斤,你可搬得动?”

进财摇头。

“青石下有两件东西,你要能搬起来,就是你的了。你进套以后用得着。”

进财突然燥热起来,一股什么东西在体内奔突。两腿不由叉开,往下蹲去。两臂乍起,十指张开、握紧,张开、握紧,嘎巴巴直响。突然弯下腰,指头像钢钎般抠人泥土,嘴里嗨一一声巨响,如山虎咆哮,震得那山羊炸了群,儿马一样尥着蹶子,四散逃奔。巨石被搬起来了,翻倒在一旁。只见下面是圆圆的石窖,窖里有一口庞大的铁锅,和一把也很庞大的西锹锹头。两件东西虽都锈迹斑斑,但整齐漂亮的形状一看就不是出自普通匠人之手。

进财愣怔半天,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头。

“老人家,我懂你的意思了:你让我在河套安大锅,开大渠,成大事!”

抬头看,老人已没了踪影。

进财觉得奇异。看看双手,哪来这么大的力气?就算身高体壮,抵得了平常两个人的力量,也不能搬动这么大的石块啊……他觉得奇怪,又趴倒在地,磕了几个响头。

“真有那么一天,我就在这里为你盖一座庙,好好地供奉你!”他向着老人来时的方向说。

几十年后的王同春,就是现在的王进财,果真成功开发了河套,成了一个伟大的拓荒者,杰出的水利专家,西北首富,河套的无冕之王。他在这里盖了一座庙,每次路过,都要虔诚地烧香磕头。

P1-5

序言

许多人都知道走西口,但最早来西口外拓荒的是谁?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历程和人生沉浮?

许多人都知道有句老话:“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但这一套在什么地方,由谁最先开发?

许多人知道李冰,但在他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还有谁在引水灌田方面可与他相比?

许多人知道中国有三大灌区:两千年前李冰开发的成都平原灌区、解放后政府开发的安徽淠史杭灌区和清末民初开发的河套灌区。但谁是河套灌区的开发者?

本书就是要揭开这些历史之谜。

打开地图,一眼就可看见黄河那个特殊的,向北直抵阴山的大弯。而在大弯的顶端,又绕出一个半圆的小弯。就地理名词而言,大弯之内及沿河之地,叫做河套。而历代的行政区划和人们的习惯说法,河套则是指小弯围出的半圆。原因很简单:它是大河套的眼睛、精髓。它三面环山,四面环水,是塞上乃至全中国最得天独厚,最富饶的膏腴之地。这里就是走西口人主要的落脚地方,是他们的天堂。

历史上,只在秦、汉等几代,这里有过大规模开发。在其他的漫长岁月里,它一片荒芜。被密不透风的、高可没人的红柳丛、枳机林和白茨蓬,及其他各种野草所覆盖。

它的真正大规模开发始于清光绪年间。拓荒者就是大批走西口过来的晋、陕、冀、豫、鲁农民。“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泪蛋蛋流……”唱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些农民的生活。西口外地域广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指河套,就是这片半圆之地。

河套的得天独厚之处有二:一是土地平坦,且由黄河改道时的河水“耕犁”一遍,异常肥沃;二是黄河水可自流灌溉。

因此开发河套,第一要务是开挖引水大渠。

本书要写的,就是开发河套灌区的水利奇人王同春。他是一个普通贫苦农民,老家在河北邢台,走西口来到河套。李冰是政府官员,开渠用的是国家资财,个人起的是领导作用。而王同春完全以个人财力,并亲自动手勘测、设计甚至下渠挖泥,开出当时河套总共八道大渠的五道,并且是另外三道的技术总指挥。同时在包头、鄂尔多斯、山西晋北也有他开发的土地。六十年中个人开渠总长达两千公里,当时可浇灌土地一百一十多万亩,超过了李冰都江堰当时所浇的一百万亩,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神话。

他是中国西部开发的先驱,河套水利的奠基人。他开的渠道至今流水哗哗,滋润着那方平原。

他身高一米九,力大无比,是典型的西北大汉、硬汉。他还是独眼,他的渠全用独眼测量,准确度让后来拿仪器的工程师惊诧万分,自叹弗如。老百姓把他视为神仙,他在世时用“领牲”的办法向他求水,他去世后又用放河灯的方法纪念他,说他是龙王——“独眼龙王”之说,就始于此。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战事频仍,经济及水利建设大事很难有人顾及。河套蛮荒之蝌后无比,没有人会想到在这边陲一隅会有重要的经济大事发生。尽管如此,王同春的声望还是穿云破雾,在北京迅速蹿红。首先是当时中国的首席地理学家张相文考察西北发现了他,立刻推荐给了农商部总长张謇。张謇请王同春进京,任他为国家高级水利顾问,并与外国专家一道赴南方研究治理淮河方案。接着山西晋北农会把他请去,让他帮助测量设计,开挖了两条大渠。

一九二五年他离世后,北大著名教授、作家顾颉刚,同冰心、郑振铎等访问绥远时,深为他的事迹所感动。顾颉刚写了长文歌颂,冰心则写了他的女儿。从此来访的学者、作家络绎不绝,颂扬王同春的文章也屡屡见诸报刊。小学语文课本里也收有一篇文章《王同春开发河套》。

他是西北首富,最盛时期开垦并拥有耕地八十六万亩。长年雇长、短工一千多人,耕种他土地的佃农两万多人,年收粮食近七千万斤。有耕牛一千多头,场牛两千多头,骡马一千七百匹,骆驼五百峰,羊十二万只。一八九一年华北、西北大旱,他一人收留五万灾民近一年。所有这些,都是解放前后当地地方志里的确凿记载。他又性格复杂,暴戾、残忍,杀过不少人,做了不少坏事。解放时他的祠堂被毁,坟墓被挖,棺骨扬撒。以后在多年的极左思潮影响下,他一直是一个禁区。直到改革开放,他才重又被提起,地方政府为他建立陈列馆。他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地位。

当河套拓荒者的子孙们在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他的种种传奇故事,重温着那段悲壮历史的时候,其他地方的百姓却一无所知。

这不公平,也很可惜,我们怎么可以忘记我们民族的这位奇人,伟人!

——这就是写作本书的缘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河套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9787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9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