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年节物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章回体小说的写法,生动有趣地叙述了民间传说,轶闻趣话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此外,还多侧面、全方位的展示了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节日的信仰与禁忌,节日的饮食习俗,以及相关的人生礼仪、诗文游艺等民间节日文化。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著。解说岁时节日的书在市面上并不稀罕,本书却有它新颖独到之处。试看它的章节标题:“问稽节哂笑子贡 因遗风诠释快乐”、“椒柏屠苏成醉饮饺子年糕品意蕴”、“闲敲棋子比智力 小开牌局试年庚”,这些都是同节日相关的民间传说,轶闻趣话,作者采取章回体小说的写法把它们生动有趣地叙述出来,作为书日文化的一个侧面,不能不使读者受到吸引。不仅如此,书中还写到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节日的信仰与禁忌,节日的饮食习俗,以及相关的人生礼仪、诗文游艺,等等,对民间节日文化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的展示。加上书中所描述的节日习俗许多是作者的亲身体验,因而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笔下感情洋溢,兼有抒情散文的意味。

目录

序章 问褙节哂笑子贡 因遗风诠释快乐/1

第一章 五谷丰稔大庆典 四海腾欢过新年/2

第二章 祭祀祖先最恭谨 开门爆竹迎喜神/6

第三章 拜年礼仪有讲究 长辈犒赏压岁钱/12

第四章 椒柏屠苏成醉饮 饺子年糕品意蕴/16

第五章 龙灯狮子闹街巷 莲船秧歌拜门庭/2l

第六章 闲敲棋子比智力 小开牌局试年庚/27

第七章 游乐散心侃故事 嬉冰玩雪任纵横/32

第八章 三羊开泰通否塞 五蝠临门送吉祥/37

第九章 言谈举止守禁忌 莫教如愿遁踪迹/40

第十章 谐谑笑话逗笑语 优雅诗词怡性情/43

第十一章 初二归宁初三困 初四晌午神落天/49

第十二章 五路财神凭争抢 赵公元帅最走运/53

第十三章 初六沥酒送穷鬼 人日剪彩兴人丁/56

第十四章 花灯社火闹元宵 猜谜射虎吃汤圆/61

第十五章 州官既然能放火 百姓为何不点灯/73

第十六章 风流天子赐御酒 痴情少妇窃金杯/75

第十七章 新妇小姑走百病 求子乞缘夜偷青/77

第十八章 一枚煎饼补天穿 一粒洞石作穿天/80

第十九章 无名仓官赈饥荒 打囤画仓填黍粱/83

第二十章 节气之首重立春 鞭打春牛催垄耕/86

第二十一章 孝敬母亲过拗九 明九暗九祝寿辰/90

第二十二章 二月二日龙抬头 爆炒苞谷当金豆/92

第二十三章 土地公公好行善 一年一度吃派饭/95

第二十四章 春到花朝碧染丛 枝梢悬红袅东风/99

第二十五章 二月十九观音会 祈求圣母降福音/101

第二十六章 介子推焚身绵山 天下人寒食三日/104

第二十七章 扫墓踏青戴杨柳 斗鸡蹴鞠荡秋千/106

第二十八章 东风吹得风筝断 荠菜煮香三月三/112

第二十九章 杜牧一首清明诗 佳作效应生奇趣/117

第三十章 采得人参可延寿 放山祭拜老把头/120

第三十一章 古传三月二十三 迎送妈祖渔家欢/122

第三十二章 浴佛节里洗佛身 危急之时抱佛脚/126

第三十三章 朱人赤马迎立夏 英雄神女传遗风/129

第三十四章 立夏称人轻重数 环肥燕瘦笑喧闺/132

第三十五章 祛病疗疾念药王 四月吃食蜜供尖/134

第三十六章 开罢秧门养蚕桑 斗落远志寻宜男/138

第三十七章 屈原含恨沉汨罗 士民奋起划龙舟/143

第三十八章 延请天师驱邪恶 呵护儿童躲端午/146

第三十九章 齿颊留香芦叶粽 鹅毛扇儿送凉风/150

第四十章 炎炎夏至驱暑热 夜夜娇宠竹夫人/153

第四十一章 天贶节里龙晒衣 宠物猫狗水中浴/158

第四十二章 六月六日接姑姑 新麦馍馍炖羊肉/162

第四十三章 国相兴邦开女市 青楼供奉老郎神/164

第四十四章 六月十六鲁班节 木瓦石匠敬祖师/169

第四十五章 摘来谷穗舂白米 吃新不忘谢犬恩/174

第四十六章 牛郎织女鹊桥会 七夕乞巧赛智慧/178

第四十七章 七月十五中元节 超度亡魂放河灯/183

第四十八章 阎罗特许专卖店 孟婆独营迷魂汤/187

第四十九章 朱盘底事堆瓜果 晴午消闲迓立秋/190

第五十章 端整今朝拜地藏 儿女争燃狗矢香/192

第五十一章 月到中秋分外明 拜月赏月听香音/194

第五十二章 嫦娥奔月传佳话 吴刚伐桂添趣闻/198

第五十三章 月饼酥软重油腻色香味形细品评/201

第五十四章 至圣孔子诞辰日 尊师重教拜先师/204

第五十五章 九九重阳登高去 兄弟臂上插茱萸/207

第五十六章 满头菊花沁馨香 户蒸花糕剥蟹黄/210

第五十七章 秋冬之交玩虫鸟 看罢秋兴赏冬兴/213

第五十八章 十月初一牛王诞 犒赏牛犊点天灯/216

第五十九章 寒婆打柴冬令冷 汤婆骂竹醋意酸/219

第六十章 自古冬至大似年 九九消寒盼春天/221

第六十一章 家家腊八煮双弓 榛子桃仁染色红/225

第六十二章 香烟袅袅小年夜 民间户户祭灶君/228

第六十三章 洒扫庭院环境净 操办年货忙五更/233

第六十四章 施压犁祁软胜酥举 家食啜口数粥/237

第六十五章 张贴年画缀窗花 清供堂花添雅韵/240

第六十六章 写就神荼并郁垒 除夕挂千换门神/245

第六十七章 更新春联增春意 倒贴福字福满门/248

第六十八章 卖懒卖呆扔愁帽 耍赖耍骗躲年关/252

第六十九章 合家团圆年夜饭 旺火守岁占年成/256

尾章 一年好景须消受 节日节气表分明/262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互谷牢稳大庆典 四海腾欢过新年

诗曰:

岁月更替过节日,春节品位冠佳期。

芳酒熏得门扉醉,最是家人团聚时。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热烈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凡我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台湾,不管是漂泊海外还是安居乡梓;不管是女士男子还是老叟少年,不管是红翎锦袍还是黔首布衣;抑或渔人樵子,贩夫走卒,青楼怨女,寒寺苦僧;更不分那伤离友,梦归客,暴发户,落魄人!这一天,凡我华夏疆土神州大地,无论是长江长城还是黄山黄河,无论是东胜西安还是北固南宁;无论是燕赵平原还是齐鲁大地,无论是秦晋高原还是荆楚水乡;抑或延吉凭祥,长寿永康,闻喜博爱,泰顺隆昌;更不说长安街举起华灯,南京路绽放焰火,哈尔滨展示冰雕,五羊城披上鲜花。放眼东西南北中,历数工农商学兵,人们都尽情地嬉戏玩耍,畅怀宴饮,调整情绪,更新友谊,沉浸在一种别样的人生佳境中,直叫那久别的夫妻,忘却洞房花烛夜;成功的学子,不恋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心田哪有它滋润?他乡遇故知,幸运比它少三分!

读者身为炎黄子孙,或许过了好多个春节,或许你要发问:这举国上下狂喜狂欢的隆重节日是如何得来的?

话说春节,古代称为元旦、正旦、元月或三元日。元者,头也。因为它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故称为三元日。又因为它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朔日,故又称为元朔。在民问,老百姓把这一天叫做年,或称做过年。

春节是个很古老的节日。上古时期,春节总称为“褙”,后来,不同的朝代又有不同的称呼。《尔雅》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有意思的是,这“周日年”的“年”字,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被写成“奔”——这是个会意字,上部为禾形,下部为人形,一个人弯着腰背负着谷穗,在收获谷物。所以《尔雅·释天》篇云:“……年者,取禾一熟也。”又引《毂梁传》日:“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这说明,“年”是古人一年农事的记录,是由谷物每周期一熟引申为岁时节日的。

“舞”,又有人说,像一个人举着一束禾在跳舞,这可表明在古时候人们过年时的娱乐。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抗御大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农人们种田都是靠天收,田里有了好收成,他们就认为这是神灵、祖先庇荫的结果,所以,在庆贺丰收吃饱喝足之际,总要感谢祖先、神灵一番,这种形式就是祭祀。祭祀时,人们顶礼膜拜后,少不了且歌且舞,嬉戏玩耍。民俗是一块活化石,我们今天过年时祭祀祖先、迎神送神、吃喝宴饮、唱歌跳舞等事象,都是从古人那里演绎、传承而来的,这一项项庆祝活动,无不是古人过年淳朴风情的再现。

后来,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发明了历法,不同的朝代都根据各自制定的历法过年。夏代用夏历,夏历建寅,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造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夏历,确定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我国从汉朝到都清朝2000余年一直使用夏历,其问虽有几个帝王做过改变,想以自己的朝代的纪年规则过年,但为时很短。至于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却不过是近百年来的事。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省都督代表会集南京,决定使用公历纪年,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于是,农历正月初一正式被称为春节。而今,我国政府明文规定,春节从除夕到正月初六放长假七天。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祥和、吉庆的气氛中,人们尽情地休闲娱乐、迎春接福、探亲访友,其乐融融。

说到“年”的来历,民间还有个优美的传说。

相传商朝时期,岁时节日繁多复杂,没有一定的规矩,人们无所适从。距东鲁奄城百余里有个万家庄,依山傍水,庄子东端居住着一个叫“万年”的青年,以打柴为生。他生性聪颖,心灵手巧,看到五花八门的岁时节令令人们应接不暇,他决心把节日定准,为天下人做一件大好事。

万年上山砍柴,心里总琢磨着节令的事儿。他苦苦思索,看到山上那移动的树影时长时短,便从中得到启发,动手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这样,天晴时测量天时长短的问题解决了,可每逢天阴雾雨,日晷仪就发挥不了作用了。万年又从山上悬崖间的泉水有节奏的滴落现象中,悟出了道理,做了个五层漏壶,里面装有立箭,并在立箭上划分了一百个刻度计时。就这样,他利用测量日影或漏壶滴水计时的办法,慢慢地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次,每个周期最短的那一天就在冬至,最长的那一天就在夏至,白昼和黑夜一般长短的,就在春分和秋分。时序如此轮回,他定准了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

万年测定天时长短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下子飞出了万家庄,传到了天子祖乙那里,天子祖乙喜出望外,立即传令将万年召进宫中,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让他专门观测天象,并选派了12名童男童女让他调用。同时,下令停止朝廷祭拜天神请求天神定节日的活动。这下,引起了朝廷节令官阿衡的嫉妒,他用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阴谋杀害万年。一天黄昏,当万年走上日月阁时,倏地从一个暗角里飞出一支冷箭,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大叫一声,疼得昏倒在地。卫士闻声赶来,将刺客捉住,扭送到天子那里。天子祖乙将刺客处以极刑,对阴险歹毒的阿衡也给以严厉惩处。随即,天子登上日月阁,看望受伤的万年。此时,正值年轮交替,万年感动不已,向天子禀报了观察天象的情况,并说:“此刻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新春又始,请天子定个节名吧。”天子祖乙高兴地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寒来暑往,万年风餐露宿,迎送了一个又一个晨昏。他仔细观察和精心推算,终于把春、夏、秋、冬和春节、元宵、花朝、清明节等四时八节以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节气定准了,并取名为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献给天子时,天子祖乙见他已是满头白发,银须飘飘,深受感动,特地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敕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从此,老百姓正式过上了节日,人们耕耘有序,娱乐有度,礼俗有别,一派安定太平,和睦熙熙。如今,人们过春节挂上寿星图,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这个传说,虽不足为据,但给春节的来历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由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浓厚的神话色彩中拉开了帷幕。

过年的来历,百姓们口耳相传的,还有如下的故事。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常遭受一种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做“年”,它头如狮子,身似牯牛,力大无比,发怒时一声吼叫,震得山摇地动。

“年”不仅捕捉百兽为食,而且每到冬季天寒地冻、食物短缺的时候,就跑出深山,窜进村庄,捕食人和牲畜,弄得人们惶恐不安。但人们渐渐发现这种猛兽虽凶猛无比,但它害怕三样东西:一是红色,二是火光,三是响声。于是大家想出了对付“年”的办法:在冬天“年”将来侵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架起干柴,引燃火堆;敲敲打打闹得震天响,并且夜里通宵不睡。一天,“年”又窜进村庄,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红木板和火光,便吓得扭头就跑。人们见“年”跑了,敲打喊叫得更加起劲了。“年”跑进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

天亮了,人们高兴地互相祝贺道喜,庆幸没遭到“年”的攻击。他们又张灯结彩,杀鸡宰羊,饮酒放歌,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到冬季的这个日子,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燃烛,敲锣打鼓,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开门互相问候,相沿成风,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过年”的习俗。这个日子就是现在的除夕,“第二天”便是正月初一。

P2-5

序言

乐其麟的《中国年节物语》一书即将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我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研究者,由衷地感动高兴。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著。解说岁时节日的书在市面上并不稀罕,本书却有它新颖独到之处。试看它的章节标题:“问稽节哂笑子贡 因遗风诠释快乐”、“椒柏屠苏成醉饮饺子年糕品意蕴”、“闲敲棋子比智力 小开牌局试年庚”,这些都是同节日相关的民间传说,轶闻趣话,作者采取章回体小说的写法把它们生动有趣地叙述出来,作为书日文化的一个侧面,不能不使读者受到吸引。不仅如此,书中还写到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节日的信仰与禁忌,节日的饮食习俗,以及相关的人生礼仪、诗文游艺,等等,对民间节日文化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的展示。加上书中所描述的节日习俗许多是作者的亲身体验,因而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笔下感情洋溢,兼有抒情散文的意味。

还有一点值得提起的,就是作者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喜爱祖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学,并以研究江汉平原民间文学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成文后发表于《荆州师专学报》上。曾发表过有关《荆楚岁时记》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本书的写作,虽然参考和借鉴了多种古今文献资料,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他十几年来在这一领域长期积累的知识学问的综合反映,其质量不是那种临时拼凑而成的读物所能相比拟的。可以说,本书兼有文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且叙说有理有据,显示出相当的学术性。

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许多都和鬼神信仰有关。鬼神观念在原始宗教时代即已开始形成,随后经佛教、道教的吸收和推演而流行于世。直至今日,崇信鬼神仍是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容之一,而且广泛渗透于世俗文化之中。许多商家供奉财神,以求财运亨通就是一个常见例子。按流行说法,“人死为鬼”,即人死后灵魂不灭,仍然生活于另一个幽冥世界。平时与人隔绝,在某些节日某些特殊时刻,又可与人沟通,这就是所谓“鬼”。至于“神”,有的是由对天地日月山水石树等自然物崇拜演化而成的,如天帝、雷神、土地、山神、龙王之类;有的是历史上的圣贤英杰死后被人们尊崇为神,如文武两圣人——孔子和关公,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有的是宗教人物死后被神化,如张天师的历史原型即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如来佛的历史原型即佛祖释迦牟尼等。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证明,宇宙间并不存在神秘的鬼神世界;即使有些现象属于未知领域,用现有的知识还不能完全作出科学的解释(例如宇宙起源),也不能由此臆测有这样一个鬼神世界存在。关于鬼神世界以及鬼神能左右人们凶吉祸福的种种说法,其实都是人们臆造的幻影,一种观念,一种想象;然而鬼神世界的构造又并非空穴来风,凭空杜撰,而是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曲折投影。总之,鬼神作为一种历史形成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复杂深邃,社会价值也具有两重性,因而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和对待。

对于鬼神迷信,我们自然要加以反对。所谓迷信就是对鬼神存在信以为真,并相信鬼神可以支配自己的凶吉祸福,以虔诚心理祈求鬼神赐福消灾。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鬼神迷信的影响正日益消退。

至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及口头文学中所遗留的鬼神形象,其含义大多已发生变化。过大年时在家里祭拜祖先,清明时节到坟头去祭奠亲人,办丧事时祝愿死者“地下安息”或“驾鹤西游”,只不过是借此来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商家角落里摆一尊财神爷的塑像,平常人家用福禄寿三星或者八仙画像作为中堂装饰,则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平安的期盼。这些都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迷信鬼神。至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钟馗捉鬼、八仙过海、七仙女下凡等故事,那更是将鬼神作为一种具象化的艺术材料来使用以驰骋艺术想象,就越发不应当同鬼神迷信相混淆了。还有,融化在现代口语中的“不怕鬼”、“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神来之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它们已具备全新的涵义,和鬼神迷信更沾不上边了。总之,在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中,传统的鬼神观念和鬼神信仰也在演变,当它由宗教信仰层面进入社会民俗层面和文艺层面时,其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都有了改变。此书叙说有关节日民俗时涉及鬼神,它所表现出来的显然是今人的文化眼光和艺术趣味,相信置身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的读者能够领略这种趣味,而不会由此陷入误区。

中国四时八节的传统节日习俗,是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特质曲一个大窗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节日陋俗会被淘汰,而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和民族兴旺的优良节日习俗则会保持下来并在现代经济文化背景上得到相应发展。我们关注节日民俗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移风易俗,振兴中华!

2008年1月写于武昌桂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年节物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乐其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93238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