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颜氏家训全书(最新双色图文版)/国学新读大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颜氏家训》——一部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历代学者推崇备至的一部家庭教育的典范。

《颜氏家训》既然名为家训,作者之意便在使子孙能够继承先辈的事业,保住既有的社会地位。本书中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如重视教育、鼓励勤学、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重视对儿女道德品质的培养等等;又比如书中论及躬俭节用、慎于交友、礼貌待客、爱护书籍以及主张薄葬、反对迷信等等,都是值得今人借鉴参考的。

内容推荐

《颜氏家训》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的一部家教名著,是颜之推集毕生的体验,旁征博引,所著就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颜氏家训》一书的内容,涉及范围广,除《序致》一篇主要谈写作《家训》的宗旨外,其余十九篇则分别就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具体说来,《教子》篇讲的是如何教育子女及其重要性的问题,《兄弟》篇讲的是如何处理兄弟关系的问题,《后娶》篇讲的是男子续弦及怎样对待非亲生子女的问题,《治家》篇讲的是如何处理家庭矛盾以及如何治理家庭的问题,《风操》篇讲的是在称谓、避讳、丧事等方面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以及南北各界风俗时尚的差异优劣,《慕贤》篇讲的是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人才的问题,《勉学》篇讲的是怎么对待学习的问题,《文章》篇讲的是关于写文章的各种问题,《名实》篇讲的是“名”与“实”的问题,《涉务》篇讲的是要接触社会实际、多做实事的问题,《省事》篇讲的是做事情要用心专一、不作非分之想的问题,《止足》篇讲的是少欲知足的问题,《诫兵》篇讲的是文人不要参与战争的问题,《养生》篇讲的是关于养生的问题。

以上十五篇的内容主要是涉及了个人在立身、治家、处世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除此而外,《归心》篇讲的是关于信仰佛教的问题;《书证》、《音辞》两篇讲的是考证古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校勘方面的学问;《杂艺》篇讲书法、绘画、射箭、算术、医学、弹琴、卜筮、棋博、投壶诸种杂艺,都属于比较专门的问题,也可视为对上述十五篇内容的补充。而最后的《终制》篇可以看作是作者写下的遗嘱,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目录

第一卷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第二卷

 风操第六

 慕贤第七

第三卷

 勉学第八

第四卷

 文章第九

 名实第十

 涉务第十一

第五卷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诫兵第十四

 养生第十五

 归心第十六

第六卷

 书证第十七

第七卷

 音辞第十八

 杂艺第十九

 终制第二十

试读章节

教育子女要从小抓起

中国人历来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父母对孩子常常语重心长,寄予厚望。古往今来,流传着不少发人深省的教子篇章。

三国时代,诸葛亮写了《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告诫其子诸葛瞻的一封信。据《蜀志》所载:“亮先未有子。”后来有了儿子,但并不溺爱:“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对儿子了解深刻,虑其成长,这正是诸葛亮爱子和教子的出发点,因而一反“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教育观点,要求儿子修身养德,勤学苦练,立志成才。

宋朝寇准的母亲曾写了一首著名的示儿诗,叫《寒窗课子图》:“孤灯夜读苦含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织布度日。后来寇准考中进士,他不忘慈母教诲,为官清廉,成为北宋贤相。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告诫儿子(子聿),做学问要在少壮时下苦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肤浅的,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重视实践。陆游在临终前还写下一首传诵千古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教育儿子坚持抗战,报效国家。

清朝文学家彭端淑写了《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这是作者勉励其子侄刻苦学习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难与易、聪敏与昏庸是依人们的主观努力而转化的。教育其子侄勤学苦练,力求上进。

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曾写下一首示儿诗:“理必求真,事必求实,言必求信,行必踏实。”教育儿子要追求真理,诚实守信,踏实做事,力戒浮躁。

我们列举以上这些事例就是为了说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很重要的老师,教育孩子就要从小抓起。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仅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重视对他们的教育,更为可贵的是,在孩子成人之后,他们也丝毫不放松,尤其是在品德教育方面。下面这个“子发母拒子入门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子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将。有一次,子发奉楚宣王之命,带兵和秦国作战,在前线断了粮草,派人向楚王告急。使者见过楚王以后又到了子发的家里,问候子发的母亲。

子发的母亲问来使:“兵士们都很好吗?”使者说:“军队里还有一点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子发母又问:“你们的将军身体好吗?”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的母亲听了很不高兴。

后来,子发打败了秦军凯旋而归,他的母亲却紧闭大门,不准儿子进家,并且派人对他说:“你听说过越王勾践伐吴的事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并没尝到酒味,但是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5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把它分给了士兵。虽然大家并没有能够吃饱肚子,但是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10倍。

“现在,你身为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是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

“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做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只是出于偶然,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能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门算了。”

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觉得很有道理,赶紧向母亲承认错误,表示决心改过,他母亲才叫人打开大门,让他回家。

我们常听人说:“孩子大了,不由父母了。”这个故事却给我们一个启发,说明家庭教育不限于成年以前,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之间,都应当互相监督、互相教育。父母对于子女,更是有着终身教育的责任。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的家长在教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人提出和总结的一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对现代家长是很有启发的。

1.重视早期家庭教育

早在春秋时期,尽管当时的人们对人体的生理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生理发育的认识还很浮浅,但是根据长期的教育实践,在积累和总结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就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见解,指出了早期教育所形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对孩子终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汉代的戴德在《大戴礼记·保傅》中提出教育子女要从“赤子”时开始,因为孩子幼小时,“心未疑”而“化易成也”。

P5-7

序言

一、作者简介

颜之推,字介,湖北江陵人,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颜之推出生在群雄割据、南北分裂的时代。他出生于南朝梁大通三年,在他六十余年的有生时间内,北朝经历了北齐、东魏、西魏、北周、隋等数个政权的变更,南朝虽只有梁、陈两个汉族政权的更替,也遭受了侯景之乱、隋灭陈等大的事变。这六十余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这些,颜之推不仅是耳闻目睹,更是身受其害的。

根据《北齐书·颜之推传》的记述,梁武帝太清三年,颜之推仅十九岁就担任了湘东王国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可谓少年得志。二十一岁时,颜之推在郢州治所夏口掌管记。侯景之乱中,叛军攻陷郢州,颜之推难逃厄运,不幸被俘,后因有人替他求情,虽免死却被囚送到了建康。第二年,梁军收复建康,侯景败死,颜之推又回到了江陵,任散骑侍郎等职,这是他一生中所任的最高职位。梁元帝承圣三年,西魏军攻陷江陵,颜之推再次被俘,第二年,被遣送到了弘农郡的李远那里。但是,颜之推不忘故国,一直想着回到南方。他在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冒险逃到了北齐,想从这里借道返回梁国。然而不久,他就在北齐的京都邺城听到了梁将陈霸先废梁自立的消息,于是断绝了回到南方的念头而继续留在北齐。从那以后,他在北齐度过了二十年相对稳定的生活。这段时期颜之推在仕途上虽屡有升迁,然而身处险恶的官场,时时有被陷害甚至招致杀身之祸的危险。这使颜之推的内心蒙上了阴影。北周建德六年,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颜之推第三次做了亡国奴,这时他才四十七岁。周静帝大象二年,颜之推在京城长安担任御史上士一职。隋取代了周以后,他在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不久便病逝了。

颜之推的生平著述非常丰富,非常可惜的是,现存于世的只有《颜氏家训》、《还冤志》以及《北齐书·文苑传》中的《观我生赋》一篇,另外还有佚诗五首。

颜之推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不想却遭逢乱世,饱经忧患,一生都几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经三次被俘,饱受战乱之苦,目睹兴衰之变。他既有从仕宦之家跌人困顿的经历,又有在乱世之中全身保性,使家门不衰的成功努力。颜之推的这一特定的身世经历,铸就了他特定的思想性格,这些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是有比较充分的反映的。

二、《颜氏家训》内容提要

颜之推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颜思鲁、颜愍楚和颜游秦,颜之推非常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他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体会,写成了《颜氏家训》一书。

《颜氏家训》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的一部家教名著,是颜之推集毕生的体验,旁征博引,所著就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颜氏家训》一书的内容,涉及范围颇广,除《序致》一篇主要谈写作《家训》的宗旨外,其余十九篇则分别就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具体说来,《教子》篇讲的是如何教育子女及其重要性的问题,《兄弟》篇讲的是如何处理兄弟关系的问题,《后娶》篇讲的是男子续弦及怎样对待非亲生子女的问题,《治家》篇讲的是如何处理家庭矛盾以及如何治理家庭的问题,《风操》篇讲的是在称谓、避讳、丧事等方面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以及南北各界风俗时尚的差异优劣,《慕贤》篇讲的是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人才的问题,《勉学》篇讲的是怎么对待学习的问题,《文章》篇讲的是关于写文章的各种问题,《名实》篇讲的是“名”与“实”的问题,《涉务》篇讲的是要接触社会实际、多做实事的问题,《省事》篇讲的是做事情要用心专一、不作非分之想的问题,《止足》篇讲的是少欲知足的问题,《诫兵》篇讲的是文人不要参与战争的问题,《养生》篇讲的是关于养生的问题。

以上十五篇的内容主要是涉及了个人在立身、治家、处世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除此而外,《归心》篇讲的是关于信仰佛教的问题;《书证》、《音辞》两篇讲的是考证古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校勘方面的学问;《杂艺》篇讲书法、绘画、射箭、算术、医学、弹琴、卜筮、棋博、投壶诸种杂艺,都属于比较专门的问题,也可视为对上述十五篇内容的补充。而最后的《终制》篇可以看作是作者写下的遗嘱,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总的看来,《颜氏家训》一书的各篇内容虽然涉及的范围很广,但大体都没有脱离儒家的思想体系。《唐志》、《宋志》都把这本书列入了儒家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把它列入了杂家的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着眼,各有一定的根据的。

三、《颜氏家训》的突出思想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自成书以来,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经久不衰。究其原由,主要是书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以及培养人才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之实用型新观念等,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正由于此,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以致大肆宣传,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干余年而不佚。

但是,与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正统思想相比较,《颜氏家训》中的某些思想可以说是发生了某静程度的扭曲。如果我们结合颜之推的身世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待这一现象,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了:第一,颜之推从小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自然他也要用儒家思想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第二,颜之推生处乱世,一生颠沛流离,这就使得他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他特别希望儿孙后辈能够懂得现实社会中的利害关系,从而在乱世中得以全身免祸。第三,颜之推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所以他希望儿孙后辈们也能保有既得的官宦世家的社会地位。仔细想来,我们就不难悟出,上述思想常常是互相矛盾的。比如,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应该远避官场的倾轧,但这样怎能保持官宦世家的社会地位?因为,在那个国家四分五裂、政权如走马灯般频繁更替的时代,每个为人臣者都面临着在忠于旧主和侍奉新君的痛苦选择。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颜之推的思想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颜氏家训》中表现得比较突出的另一个思想是重视学习、讲求实际。颜之推勉励儿孙努力学习、重视实干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本领,也是出于在乱世中求生存的考虑。由于颜之推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所以尽管朝代更换,他都照样能够做官。由此可以看出,颜之推勉励儿孙勤学是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必须讲求实用,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在颜之推看来,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或者是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或者是提高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如能断案、善治民、懂得造屋种田等等。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能高谈阔论、吟诗作赋,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基于这种务实的观点,他对当时的士族阶层养尊处优、脱离实际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总而言之,由于颜之推出生于士族之家,自己也一生为官,他从小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身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极端尖锐的乱世,饱经忧患困厄,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这就造就了他以儒学为宗,然而又意欲远离政事、全身免祸以及重视学习、讲求实用的思想性格。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颜氏家训》时应该抱有的“知人论世”的态度,而不是对其加以一味的褒奖或贬低。

四、《颜氏家训》的地位及其价值

从总体上看,《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种,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

首先,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固然有不少消极落后的成分,但也包含了许多体现中华民族固有美德的积极因素。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重视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对儿女道德品质的培养。此外,书中论及躬俭节用、慎于交友、礼貌待客、爱护书籍以及主张薄葬、反对迷信等等,都值得今人借鉴参考。

其次,本书有较大的历史参考价值。作者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数语,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读来饶有趣味。写梁朝士族子弟不学无术,靠祖上庇荫养尊处优,及至遭逢乱离,即陷于穷途末路,语言朴实而生动,可谓人木三分,一时间其狼狈情状跃然纸上。此外,如《治家》篇写自己一位远亲弃杀女婴的残酷场面,《风操》篇评述南北风俗习尚的优劣差异,《名实》篇写某“贵人”服丧期间以巴豆涂脸,使脸上长疮,表“哭泣之过”的无耻行径。凡此种种,都可使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世风习尚。

第三,本书《文章》篇集中体现了颜之推的文学理论思想,其大旨与刘勰《文心雕龙》的主张相近,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的重要性。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他的《颜氏家训》虽时有骈体,但内容充实、情意真切,文笔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朴质风格,对当时及后世文风也是产生了相当影响的。

当然,《颜氏家训》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封建性的糟粕不可忽视,诸如书中对封建纲常伦理的宣扬,对明哲保身的说教,以及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迷信宣传等,还望读者仔细鉴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颜氏家训全书(最新双色图文版)/国学新读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司马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59160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4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