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家训(22位文化大师自述童年启蒙)
内容
编辑推荐

胡适、茅盾、冰心、老舍、郭沫若、沈从文、汪曾祺、丰子恺……他们是如何成为一代文学泰斗,巨匠大师的?

本书集结22位文化大师自述其童年求学成长历程,展现他们的童年启蒙教育对他们人生未来的影响。通过阅读本书,相信你也能从各位大师的身上了解到勤奋精神、热爱读书的培养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茅盾、丁玲、梁实秋、汪曾祺、老舍、丰子恺、胡适、冰心、周一良、张中行、黄永玉等22位文学大师的求学、成长之路,包括父母、导师、环境在他们成长中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揭示了他们独树一帜的培养方法,他们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早期启蒙的技巧,父母,师长的真爱和呵护在他们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揭示他们热爱读书、兴趣培养的养成秘诀。

目录

胡适(1891~1962)

 九年的家乡教育

 上海求学

齐如山(1877~1962)

 我的家世

 儿童时代

老舍(1899~1966)

 入学

丰子恺(1898~1975)

 私塾生活

 旧话

 学画回忆

郭沫若(1892~1978)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茅盾(1896~1981)

 我的小学时代

 我的中学时代

丁玲(1904~1986)

 我的中学生活片断——给孙女的信

 平民女校生活

梁实秋(1903~1987)

 我在小学

沈从文(1902~1988)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梁漱溟(1893~1988)

 我的自学根本

 五年半的中学

 真的自学

冯友兰(1895~1990)

 启蒙教育

 县官主持的考试

 开封求学

汪曾祺(1920~1997)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刘绍棠(1936~1997)

 童趣之忆

 恰同学少年

萧乾(1910~1999)

 我的课堂

 校门内外

冰心(1900~1999)

 童年杂忆

 我入了贝满中斋

周一良(1913~2001)

 私塾教育

臧克家(1905~2004)

 皓首忆童年

张中行(1909~2006)

 药王庙

季羡林(1911~ )

 新育小学

 我的中学时代

何炳棣(1917~ )

 家世与父教

 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周汝昌(1918~ )

 我读中学的时候

 少年书剑在津门

黄永玉(1924~ )

 凤凰的星星点点

 在集美的日子

试读章节

胡适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

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友濂调往台湾;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到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1892)二月二十六日我们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嗣柜,、三哥嗣枉)也从上海到台湾。我们在台南住了十个月。十九年五月,我父亲做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台东是新设白州,一切草创,故我父不能带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们才到台东。我们在台东住了整一年。

甲午(1894)中日战争开始,台湾也在备战的区域,恰好介如四叔来台湾,我父亲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乡,只留二哥嗣柜跟着他在台东。我们于乙未年(1895)正月离开台湾,二月初十日从上海起程回绩溪故乡。

那年四月,中日和议成,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绅民反对割台,要求巡抚唐景崧坚守。唐景崧请西洋各国出来干涉,各国不允。台人公请唐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已断绝。那时他已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行动。他守到闰五月初三日,始离开后山。到安平时,刘永福苦苦留他帮忙,不肯放行。到六月廿五日,他双脚都不能动了。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厦门,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我父亲死时,我母亲只有23岁。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17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结婚后不久,我父亲把她接到了上海同住。她脱离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爱她,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认字读书,这几年的生活是很快乐的。我小时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字,我也认得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纪念。

我母亲23岁就做了寡妇,从此以后,又过了23年。这23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23年。

我父亲在临死之前两个多月,写了几张遗嘱,我母亲和四个儿子每人各有一张,每张只有几句话。给我母亲的遗嘱上说糜儿(我的名字叫嗣糜,糜字音门)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我的遗嘱也教我努力读书上进。这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响。我11岁的时候,二哥和三哥都在家,有一天我母亲向他们道:“糜今年11岁了。你老子叫他念书。你们看看他念书念得出吗?”二哥不曾开口,三哥冷笑道:“哼,念书!”二哥始终没有说什么。我母亲忍气坐了一会,回到了房里才敢掉眼泪。她不敢得罪他们,因为一家的财政权全在二哥的手里,我若出门求学是要靠他供给学费的。所以她只能掉眼泪,终年不敢哭。

但父亲的遗嘱究竟是父亲的遗嘱,我是应该念书的。

况且我小时候很聪明,四乡的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是能够念书的。所以隔了两年,三哥往上海医肺病,我就跟他出门求学了。

我在台湾时,大病了半年,故身体很弱。回家乡时,我号称五岁了,还不能跨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但我母亲望我念书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但我在学堂并不算最低级的学生,因为我进学堂之前已认得近一千字了。

因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学生,故我不需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家训(22位文化大师自述童年启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藏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36277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3: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