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在消逝的云南奇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大众旅游为诉求点,以游走实录的方式,重点介绍“已经消逝”、“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云南奇景,介绍这些景点承载的奇异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以及这些奇景深处积淀的历史底蕴,同时与古往今来中外探险家、旅行家、作家、学者,如马可·波罗、徐霞客、戴维斯、斯诺、洛克、李霖灿等人的描述进行比对,以增加阅读的厚度和兴趣。

内容推荐

云南三迤风景神奇、雄奇、险奇、稀奇,早已声闻天下。云南奇景多出在举世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珠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之间。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壳运动加剧、资源过度开发、梯级水电建设,许多奇景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的已经消逝或正在逐渐消逝,许多基于这些平台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濒临消亡。

云南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山水奇景的消逝、民族文化的消亡已经在全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舆论焦点。本书立意不在于这些争论,而在于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记录下这些奇景和文化的“原生态”面貌,以求在旅游层面上激起读者“赶景”的兴趣,在学术层面上保存一些将要成为历史的地理、文化描述。

为便于读者亲历奇景“猎奇”,本书按照旅行路线来描述景点,给出相关的道路里程、行走时间、食宿安排的记录,其中许多资料,不是亲历是无法得到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书中还安排了大量精彩的独家图片,以增加可视性。在文字上则追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适应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求可读性。

目录

序:记忆不消逝

消逝的金沙江

虎跳峡·玉龙雪山\冰川·哈巴雪山\冰川

洛克与香格里拉/6

虎跳峡的“低路”和“高路”/6

虎跳峡(桥头)镇/9

虎跳峡口/10

长胜村·黑渣村/11

中诺余/13

28道拐/16

上虎跳·龙蟠大坝/19

两家人/20

木土司摩崖石刻/20

两家人/21

“阿昌伯堆咪”·两家人大坝/23

本地湾/25

本地湾/25

“Half way”/27

桠叉乐/29

香树坪·光头梁子·哈巴雪山/32

哈巴栗树/32

香树坪/34

哈巴杜鹃/36

光头梁子/38

“巫鲁尤翠郭”/40

大深沟/42

“日照金山”/42

龙洞瀑·观音瀑/43

大深沟/44

中虎跳·一线天/46

中虎跳/46

“一线天”/49

核桃园/51

下虎跳·大滑板/54

汉白玉奇石滩/54

下虎跳/55

“金柜子”和“空欢喜”/55

大滑板/57

大具坝子·小米地老渡口/59

大具坝子/59

大具金江废桥/60

小米地老渡/60

“漂漂客栈”/63

白水台/64

玉龙雪山/66

长江第一湾·金沙江茶马古道·石鼓·神川铁桥遗址

长江第一湾/69

大景寡色/70

大音稀声|74

大象无形/76

大命涅槃/78

北茶马古道/79

石鼓古镇/81

石鼓街/81

石鼓碑/83

石鼓藏宝之谜/84

红军渡江纪念碑/85

铁虹桥/87

石门关遗址/88

金沙江丹霞地貌/89

巨甸古镇/90

巨甸坝子/90

古镇巨甸/92

东巴道场/93

古道热/94

“江上普陀”鸡公石/94

塔城·神川铁桥遗址/95

塔城·铁桥城/95

塔城关和石/1关/96

神川铁桥和神川之战/97

其宗·五境藏金洞-拖顶/99

其宗/99

五境“吐蕃藏金”/100

拖顶/102

奔子栏·金沙江大拐弯1103

尼西裂谷/103

伏龙桥·奇石滩/104

奔子栏/105

金沙江大拐弯/106

金沙江下游古渡·京运古道

通京铜运古道/109

白雾街·云峰寺/110

白雾街·娜姑镇/110

甘沟·云峰寺/112

石匠房隧道/114

盐水河峡谷/114

刘公桥路·石匠房古驿隧道/117

“背脚”·乌蒙马/119

小江口·小江/123

小江口/123

小江·小江泥石流/125

象鼻岭渡·树桔渡·皎平渡·龙街渡/128

象鼻岭渡·树桔渡/128

皎平渡/130

龙街渡/133

蒙姑古镇/136

“红色”古镇/136

金沙夕照·麸金·粒金·绿铜/139

名人老宅/141

铁杆桥·姑娘桥·丫头桥/142

巧家金沙水道/144

“双飞燕”·盘滩·吊滩·飙滩/144

清代开浚金江铜运航道/146

抗战开辟水上生命线/147

石龙过江·“云南过四川”/150

石龙过江/150

“云南过四川”/150

巧家渡/151

杨柳古渡/151

奇石滩/152

白鹤滩/153

葫芦口/153

白鹤滩/154

消逝的澜沧江

梅里大峡谷

白茫雪山/158

卡瓦格博峰/160

诗的卡瓦格博峰/160

神的卡瓦格博峰/161

人的卡瓦格博峰/164

梅里大峡谷/167

澜沧江大江湾/167

梅里峡风\峡水·玉米之谜/168

阴风岩/171

溜筒江/172

明永冰川/173

明永山道/173

明永冰川/175

遭遇冰崩/176

霁虹桥·博南古道·腾越古道

蜀身毒(印度)道/178

博南古道/179

杉阳镇/180

西山寺/182

沙木河驿大道/183

江顶寺/184

“上铺”和“下铺”/186

兰津古渡·霁虹桥/187

兰津古渡/187

古兰津歌/189

蒲蛮桥马店/189

霁虹桥遗址/190

武侯祠遗址/191

霁虹新桥1192

御书楼遗址/193

摩崖奇观/194

古桥兴衰/195

腾越古道/197

飞石口/197

平坡古驿1198

梯云路/201

功果桥

功果桥/203

青龙桥·南茶马古道

南茶马古道/206

漭街渡/207

青龙桥古道/208

新村驿站/209

新村河古驿道/211

酒房河木、石双桥/213

“此水哑毒”泉/214

 青龙桥/216

青龙桥“三奇”/216

戴维斯的青龙桥之梦/218

小湾电站·江心禹迹/220

小湾电/220

江心禹迹/221

骡马尾坡·金马驿站/221

尾巴河·骡马痿坡/221

松林塘和金马驿站/223

犀牛街·犀牛街渡/225

犀牛街/225

来宣桥/227

犀牛街渡/228

勐家桥/228

安澜桥/230

思茅虎跳石

思茅虎跳巨石/230

大中河瀑布·南帕河瀑布/232

消逝的怒江

怒江大峡谷/234

东方大峡谷·神秘大峡谷/234

走进峡谷/235

老渡口·惠人桥/237

老渡/237

惠人桥/239

双虹桥/242

双虹桥/242

江桥“博物馆”/243

上江坝子·栗柴坝渡口/244

明征麓川故地/244

灰坡山·栗柴坝渡口/245

六库·土司衙署/247

登埂“澡堂会”·怒江奇石滩/248

登埂傈僳人“澡堂会”/248

跃进桥奇石滩·双马地奇石滩/250

双纳瓦底嶂谷·老虎跳峡/251

碧江废城·知子罗·碧罗雪山丫口/252

匹河飞来石·怒江溜索/253

“飞来石”/253

怒江溜索/254

溜桥记忆/256

上帕“酒醉月”/257

石月亮·基督堂/259

石月亮/259

基督堂/260

马吉峡·贡山城/263

马吉峡·蝴蝶岩/263

贡山城/264

怒江第一湾-桃花岛/265

丙中洛/266

贡山石门关·滇藏驿道/270

消逝的驮娘江

粤西古道/274

“滇粤津关”/274

滇南“小香港”/275

最后的石碉楼/276

粤东会馆/278

大码头/279

六码头/280

后记/283

参考书目 285

试读章节

洛克与香格里拉

中国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走过博南古道和腾越古道,曾经沿着南茶马古道南下临沧,后来又沿着北茶马古道北上丽江。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的游历不得不停留在儒家文化圈内,既没有到玉龙雪山,也没到虎跳峡,说到这段金沙江,他只记了一句 “盘折蛮獠谿峒间,水陆俱莫能溯”。当徐霞客终于有了取道中甸进入西藏的打算时,却被丽江土司木增劝阻,说那边“多盗,不可行”(《徐霞客游记》)。后来徐霞客积劳成疾,两足俱废,一卧不起,被木增土司送回江阴老家:郁郁而终。60多年前,学者李霖灿走进中甸时,就声称“想替徐霞客完成他未了的心愿”(《金沙江上》)。

在徐霞客之后差不多300年,法国记者弗朗索瓦·巴达让从西藏进入云南,走进虎跳峡“荒谷地带”,按他的估计,“峡谷的东面有2000米高,峡谷的上方耸立着积雪的峰峦”,美得“真是难以置信”(《永不磨灭的风景:香格里拉》)。

26年后,洛克从丽江出发,把三江并流区域跑了个遍,把三江峡谷美景写了个够,震动了西方世界。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洛克的经历写下小说《失去的地平线》,把三江流域地区写成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并取了个极美的名字:Shangril——香格里拉。此书一经出版,迅速风靡世界,“香格里拉”成为世人神往之地。好莱坞根据小说改编拍摄成电影《桃源艳迹》,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唱响全球。

于是,我们的三江并流之行就有了最好的目标——香格里拉;还有了最好的向导——洛克。

虎跳峡的“低路”和“高路”

1931年3月,洛克徒步穿越虎跳峡时,对虎跳峡的“雄伟壮丽”是如此情有独钟,后来又3次乘飞机越过这条峡谷,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图片和文字,虎跳峡也随之扬名世界,成为国内外探险旅游者心目中的圣地,被国内外徒步旅行的“驴客”们选为“中国十大最佳徒步路线之一”。

洛克按纳西语把虎跳峡记为“阿昌果峡谷”。在洛克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我们查到了他当年从哈巴雪山一侧纵贯“阿昌果峡谷”的路线图:

桥头—雷夺—诺余—斜横岭—两家村—本地湾—大深沟—核桃园—汉坡岭—白地—优诺渡口—大具。

在如今虎跳峡西侧公路上方,仍有一条徘徊在哈巴雪山深沟巨壑中的“哈巴小道”,供旅人徒步行走。这条小道全长30多公里,也有一个“路线图”:

桥头—长胜—中落余—24道拐—两家人—本地湾—大深沟—核桃园—小米地老渡口—大具。

“哈巴小道”和“洛克小道”几乎全部重合!

其实,“洛克小道”就是哈巴小道,就是过去峡谷中的山民进出峡谷的崎岖山路。这条小道之所以成为旅游之路而名扬天下,就是老外们唱着“这美丽的香格里拉”、拿着洛克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找”出来的。不少老外向往的就是斯诺与洛克同行的那种探险生活——

日出之前的一个小时出发,在朦胧的朝雾中骑马前进,徒步爬山,爬得你四肢筋疲力尽,在日落时分到达一个从未见过的河谷,不知道晚上在什么样的房间铺床睡觉,别的什么也不指望,只想安安稳稳地睡上这好不容易才挣得的一觉。这些都是最简单最原始的需要,但满足这些需要后所得到的兴奋和激动,却是那些常年居住在城里,只和大马路打交道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斯诺《南行漫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一些老外沿着哈巴小道“驴行”穿越峡谷。后来老外来得多了,哈巴小道上开始出现了简易客栈,为徒步来往的老外供应简单的食宿。现在哈巴小道越来越好走,路上的客栈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好,中外“驴客”也越来越多,最多两天就可以轻松走过全程,被誉为“舒适的旅途”和“徒步者的天堂”。

如今穿峡公路全线改造,铺上了柏油,成了香格里拉的“东环线”的黄金路段。公路的修筑改变了虎跳峡的环境,引起了“环保主义者”和“铁杆驴客”的忧虑,但也无可奈何。于是,他们把眼光转向哈巴小道。这条小道比峡底的公路高出近千米,老外们把它称为“Highway”,意思是“高路”。峡底的公路被称为“Lowerroad”,意思是“下路”。在“高路”上行走的老外总是比国人多,形形色色的路标也是外文的比中文的多,这在中国山道中算得上独一无二。

哈巴小道在海拔2000~2700米之间的哈巴雪山山腰蜿蜒起伏,穿行深峡崖间。虎跳峡大坝一旦建成,哈巴小道将变成一条湖畔小路,虎跳峡将变身为“龙蟠湖”,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湖光水色,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隔湖而立,倒影湖中,湖畔山间,杜鹃、紫绒盛开,莽汉化为美女,不知又会是一番何等景象……P6-8

序言

这是一个三百万年的承诺,一段三百万年的相守,一次三百万年的期盼。漫漫三百万年,遥遥三千六百里,地球这边的一口度板块和那边的欧亚板块从相知到相遇,从相遇到相接,从相接到相汇,终于轰轰烈烈地联为一体,融为一身。

今天,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曾宽达1800公里的海洋最后闭合、消逝的壮烈情景,也无法想象两个巨大的陆地板块终于撞接、拼合的壮观景象。但我们知道,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地球注定要出现许许多多奇景、许许多多奇人、许许多多奇事、许许多多奇俗……

从那一刻开始,就有了三十五万年的磨合,三十五万年的碰撞,三十五万年的孕育。三十五万年后,喜马拉雅横空出世,“世界屋脊”横亘天际。看这天之骄龙,自西向东,磅礴万里,正得意间,却被硬扭了一个90度的大弯,转而南下,化身横断山脉,云岭、怒山、大雪山、高黎贡山,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北向南,浩浩荡荡,纵贯千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

在这里,两山之间必有川,两川之间必有山。怒江和澜沧江最短直线距离只有18.6公里,三条大江最短直线距离也仅有66.3公里,而它们的入海口最远却相距3000公里之遥,称绝天下。三条大江江面自西向东,一江比一江高,一高就是几百米,一度洋暖湿气流从西向东而来,被横断山步步截留,于是怒江湿、澜沧江干、金沙江旱,又形成了“绿色怒江”、“铁色沧江”、“红色金江”的奇景。地壳的激烈碰撞还在这里造就了高山雪峰、深峡险滩、林海草甸、冰蚀湖泊,珍稀生物,无不雄奇险秀,幽奥深旷,让人称绝。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遗产,更是举世瞩目。

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不断地推举横断山,又不停地用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夷平横断山,用滔滔的江流把亿万吨泥沙搬运到三江中游和下游,一个个沙滩、台地、坝子、盆地、平原和三角洲浑然天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舞台。从南往北看,横断山脉是攀登青藏高原的“天梯”,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又是走下青藏高原的“天河”。一道“天梯”,三条“天河”,又形成了一个民族人口迁徙和民族文化流动的大走廊。古往今来,多少民族在这道大走廊上下奔走求生,多少民族文化在这道大走廊南北交汇融合,茶马古道纵贯横断山脉,丝绸南路横穿三江流域,奔波着多少勤劳勇敢的民族弟兄,演出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留下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千古遗迹,保存了多少奇异神秘的文化风情……

就在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以自然的名义造山填地的时候,我们也在以人类的名义填地造山,沧桑巨变的速度不断加快。几年里,我和我的同伴走进横断山脉,走进三江流域,走进红土高原,走进乌蒙山区,眼见得一些奇景刚刚崭露头角,接着就要消逝,一些奇景期待了千年,仅现身于顷刻之间,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又无可奈何。穿过即将消逝的古道、古桥、古镇,登上即将沉没的山谷、山河、山林,面对即将迁徙的村民、村屋、村庙,记录即将星散的民风、民俗、民情,想象着即将出现的高峡平湖、大坝吐瀑、铁塔飞渡、江航巨轮、新城林立的情景,真不知是喜是悲,是祸是福……

或许,宇宙的法则就是有生有灭,生必有灭;有灭有生,灭必有生。天造一个奇景,天又让奇景消逝;人造一个文化,人又让文化改变。无论是奇景还是文化,从它们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难免一“逝”的命运。只是我们不愿承认,不愿面对罢了。相对无语,还能安慰我们的大概只有那句俄罗斯诗人的名言了:

“一切消逝了的都会变成美好的记忆。”

这就是这本书想做和能做的,但愿不会让大家失望。

后记

云南三迤风景神奇、雄奇、险奇、稀奇,早已声闻天下。云南奇景多出在举世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珠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之间。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壳运动加剧、资源过度开发、梯级水电建设,许多奇景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的已经消逝或正在逐渐消逝,许多基于这些平台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濒临消亡。

云南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山水奇景的消逝、民族文化的消亡已经在全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舆论焦点。本书立意不在于这些争论,而在于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记录下这些奇景和文化的“原生态”面貌,以求在旅游层面上激起读者“赶景”的兴趣,在学术层面上保存一些将要成为历史的地理、文化描述。

为此,近年来本书作者多次游走、采访了云南“四江”流域的主要风景区,足迹遍及全省1 6个州市,积累了数百万字的采访和历史资料,拍摄、收集了上万张图片,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出版了《云南之谜》、《最后的秘境》、《南茶马古道探谜》、《清风明月走云南》等书。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写作了本书。

和其他几本书及一般的旅游书不一样,本书以大众旅游为诉求点,以游走实录的方式,重点介绍“已经消逝”、“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云南奇景,介绍这些景点承载的奇异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以及这些奇景深处积淀的历史底蕴,同时与古往今来中外探险家、旅行家、作家、学者,如马可·波罗、徐霞客、戴维斯、斯诺、洛克、李霖灿等人的描述进行比对,以增加阅读的厚度和兴趣。

本书介绍的许多景点并非云南旅游的热点,近年却非常有名,虎跳峡、梅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和卡瓦格博峰等都在世界遗产名录的“三江并流”之中,又都被《中国国家地理》选入新近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之列,隐藏在这些奇景之中的民族奇风异俗也让人神往,但是一般人还很少知道这些奇景、奇俗正在消逝之中,很可能在成为旅游热点“为人所游”之前就消逝或面目全非。因此,本书传达的信息既是“新”的,也是“重要”的,引人注意的。

为便于读者亲历奇景“猎奇”,本书按照旅行路线来描述景点,给出相关的道路里程、行走时间、食宿安排的记录,其中许多资料,不是亲历是无法得到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书中还安排了大量精彩的独家图片,以增加可视性。在文字上则追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适应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求可读性。如果本书能引发读者新一轮“消逝云南奇景游”的兴趣,并能在保护云南生态环境、保护云南民族文化、促进云南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些作用,那就“善莫大焉”了。

作者

2008年5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在消逝的云南奇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净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456713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3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07.4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