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隋唐到明代前期长达900余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物质文明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个时期农业、工商业、对外贸易、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描述了唐代的文治武功和郑和下西洋等壮举的历史背景。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串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隋唐到明代前期长达九百余年的时问内,中国的物质文明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本册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个时期农业、工商业、对外贸易、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描述了唐代的文治武功和郑和下西洋等壮举的历史背景,引领读者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时代中国社会的辉煌。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土地、人口与农业

 一 土地制度和土地经营方式

(一)土地制度

(二)土地经营方式

 二 人口增长与农业的发展

(一)人口的增长

(二)耕地面积与复种制

(三)水利的兴修和利用

(四)农具与耕作技术

(五)作物品种分布变化与新作物的种植

(六)农书的编纂

 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二)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三)元朝:南北经济差异的继续扩大

第二章 工商业及相关问题

 一 手工业

(一)纺织业

(二)陶瓷业

(三)矿冶业

(四)制盐业

(五)造船业

(六)造纸业

 二 交通

(一)陆路交通

(二)水路交通

 三 商业

(一)商业发展概况

(二)商业管理

 四 城市

(一)长安

(二)洛阳

(三)开封

(四)杭州

(五)大都

 五 货币

(一)金属铸币

(二)纸币

第三章 中外交通与贸易

 一 隋唐丝绸之路

(一)对西域的经营

(二)丝路交通的繁荣

 二 隋唐宋元海上交通与贸易

(一)隋唐

(二)两宋

(三)元朝

 三 蒙元时期与欧洲的往来

(一)欧洲传教士访问蒙古

(二)马可·波罗与列班·扫马

(三)罗马教廷在华的传教活动

 四 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二)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航程

(三)永乐时期的朝贡外交

第四章 科学技术

 一 印刷术

(一)雕版印刷的出现和应用

(二)宋代的印刷业

(三)活字印刷的发明

(四)印刷术的外传

 二 火药与指南针

(一)火药与火器

(二)指南针与航海术

 三 建筑技术

(一)木结构建筑

(二)砖塔

(三)桥梁

(四)建筑学著作

 四 医药学

(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二)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

(三)官修本草与方书

(四)针灸、解剖与法医学

(五)金、元四大家及其医学流派

 五 天文、地理与数学

(一)天文历法

(二)图志与制图学

(三)宋元数学四大家

(四)大科学家沈括与科学观念的进步

第五章 社会生活

 一 衣食住行

(一)服饰

(二)饮食

(三)居住

(四)出行

 二 风俗与娱乐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竞技

(四)节日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土地制度和土地经营方式

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我们在叙述农业时,首先要对土地制度和土地经营方式进行交代。

(一)土地制度

隋朝和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北魏均田制是在国家掌握大量荒地的前提下实行的,目的在于人尽其力、地尽其利,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贵族官僚可以通过自己占有的奴婢、耕牛多获授田,因此所谓“均田”,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均分配。均田制的具体规定,由北魏经北齐和北周发展到隋、唐,屡有变化。在这里主要谈唐朝的制度。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凡丁男(21—59岁的男子)和18岁以上的中男(中男指16—20岁的男子),每人由政府授田百亩。其中有20亩可以传给子孙,称为永业田;80亩须在本人死后归还政府,由政府另行授受(可首先授给本家庭中有资格受田的人),称为口分田。老男(60岁以上的男子)和残疾人授口分田40亩。这种授田百亩,五分之一为世业,五分之四死后还官的制度,与北魏大体上一致,不过北魏的世业部分称为桑田,还官部分称为露田,而且北魏的授田年龄更宽一些,为15—70岁。与北魏明显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少:

第一,北魏的露田均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称“倍田”;唐朝的口分田则没有倍田。不过唐朝规定,在地广人稀的“宽乡”可以限外占田,但要另册登记。

第二,北魏均田制原则上以一夫一妻为单位颁授,明确规定了其中妇女受田的额度;而唐朝的颁授对象仅限于成年男子,妇女并不受田,只有寡妇可以授给口分田30亩。

第三,北魏奴婢、耕牛均可受田,豪富权势之家由此可以多占土地;唐朝则取消奴婢、耕牛受田,代以按官品、勋级多受土地。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员,按品级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1顷=100亩)不等,在战争中立功获得“勋官”称号的人,也可以根据级别受永业田60亩直至30顷。

第四,在均田制下,唐朝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北魏更宽。如果遇到身死无以供葬或犯罪流放的情况,可以出卖永业田;如果是从人稠地窄的“狭乡”移居到地广人稀的“宽乡”,或是卖充住宅、邸店,同时也可以出卖口分田。官、勋永业田及赐田都可以买卖。

以上就是唐朝均田制的基本内容。与均田制相联系,还有一套相应的赋税制度,以丁男为单位缴纳,称为租庸调。民户每丁男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为租;绢二丈、绵三两(或折纳布、麻),称为调;服役20日,可按一日三尺的标准纳绢替代,称为庸。(图1)

关于唐朝均田制的实施情况,学术界曾经有过长期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唐朝所谓“均田令”不过是一纸空文,实际上没有实行。但随着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释读和研究,其中的一些唐朝户籍残卷被整理、公布出来,其中关于土地情况,明确登录了永业、口分、买田的不同来源,又有退田、转授等记载,足见均田制确实曾在当地推行。当然,推行的程度有多大,范围有多广,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总的来说,均田制所规定的百亩受田数量,实际上只是“应受田”,即在土地占有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以个体农民耕作能力为依据,制定了一个占田限额,以便充分发挥土地、人力效率,而并非强制划一地重新分配土地。民户原有土地按均田令重新登记,其不足限额部分是否补足,补充多少,需因时因地而定。在人多地少的狭乡,民户受田即往往不能足额。对于均田制的字面规定不可苛求,实际上它具有相当的弹性。例如土地买卖,大都可以找到借口。《唐律》对于违例出卖永业田并无专条禁止,对于违例出卖口分田虽有惩罚规定,但又说“应合卖者”可以例外。口分田按规定须在死后还官,实则只要有子继承即不必退还重授,只有在绝户、逃亡之类的情况下才出现退田的问题。法律也将民户所占永业、口分田全都当做私田看待,保护占有者的产权。在隋朝和唐初,均田制的实施适应了社会上存在大量自耕农的现实情况,因事制宜,并不专门耗费人力组织推行,亦未引起波动。相反,还起到了稳定产权、发展生产、确保赋役来源的作用,为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帝国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均田制在实施中表现出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它本来起源于北魏王朝建立者拓跋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实行的“计口授田”之制,复因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王朝的频繁更代,兵革不息,无主荒地较多,才能够一再推行。但因各地条件所限,很多农民受田实际上达不到应受额。P5-8

序言

这本小册子要向读者介绍的,是隋唐到明朝前期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概况。具体包括了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前期等几个阶段,从6世纪末延续到15世纪,长达900余年。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物质文明的成就,在世界上处于比较明显的领先地位。

隋唐帝国、特别是唐帝国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赫赫成就,是一般读者所熟知的。唐朝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是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当时世界上的其他重要国家,包括欧洲的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亚洲的阿拉伯帝国,就整体的国力来讲都不能和唐朝相比。在唐朝文明的吸引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留学生,纷纷前来访问。唐朝不仅与各国保持着频繁交往,本身又成为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转站,如果说它在当时属于世界的中心,也不算过分。就纵向角度看,唐代文明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在很多场合下,都成为古代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代的代名词。

宋辽金时期的核心是宋朝。与唐朝相比,宋朝版图萎缩,武功不振,一向给人贫弱的印象。然而实际上,贫的原因是财政开支巨大、财政管理不善,弱的原因是朝廷重文轻武、军事训练废弛。如果就社会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高度而言,则宋朝的成就又明显超出唐朝。北宋学者沈括曾经说过一句话:“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意思就是说:很多唐朝人所谓的物质享受,在宋朝人看来已经不值一提。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著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其中对宋朝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说,

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

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叶和盐业企业,其对于外贸(丝制品和瓷器)的倚重,以及各地区产品的专门化等等。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做蛮夷之邦。

13世纪的中国人……成了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巧和最有教养的人格类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中,我们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而且其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和魅力。

不少宋史专家也都特别强调:“宋代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从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峰。…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上述这些概括或许有失之夸大的地方,但宋代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继唐代以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应当是不容否认的。  从元朝到明朝前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政治专制的加强,社会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进入了相对停滞的阶段,没有再出现明显的高峰。尽管如此,还是取得了一些局部成就,加上唐宋以来旧有的基础,中国物质文明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方面可以举出一个突出的代表性事例,就是发生在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根据当时记载来看,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行,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综合运用物标导航、罗盘指向、天文定位、计程计速等复杂的航海技术,从而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并且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其航线之长,所至海域之广,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样一件人类征服海洋的伟大壮举,再好不过地表明了中华文明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明朝中叶以后,社会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但这已不属于本书的介绍范围了。之所以将本书叙事的下限止于明朝前期,主要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线索考虑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将人类历史的演进以1500年为界,划分为两大阶段。1500年以前,世界各文明区域虽然已经发生了比较频繁的联系,但就总体而言基本上是各自孤立发展的。而到1500年以后,随着西方的崛起及其向东方的扩张,世界历史缓慢但是明确地走上以西方为主导的一体化道路,传统农业文明逐渐为近代工业文明所取代。因此,尽管明朝中叶以后的中华文明仍然有一段相当长的繁荣时期,但它已不再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此前的辉煌已经逝去,未来的挑战随之降临。这方面的内容,敬请参看本套丛书的另外一册《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后记

本书是在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卷部分章节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用于改编的章节主要是原书第二章《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交流》第一、二节(齐东方撰)、第三章《经济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王小甫撰)、第九章《中外关系史的新篇章》(张帆撰)、第十章《世界领先的科技与科学观念的发展》(张帆撰),以及第十三章《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第一、二节(齐东方撰)。各部分改动程度不一,其中有关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部分改动较大。改写时重点参考了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相关卷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的相关词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宋辽夏金社会生活史》、《元代社会生活史》。此外,还随时参考了史学界的一些专题研究论著。本书的插图,一部分选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另外又从陈高华、王永强等主编的《中华古文明大图集》中新选配了一部分。谨向以上所有成果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错误之处,由我本人负责。

张帆

2008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42202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0.3-4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