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开年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总导演周兵,以独家视角揭秘台北故宫的旷世文物,讲述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和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真相,记录一件件国宝的远离、迁转、颠沛以及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
如今,周兵将宏伟的纪录片点滴汇集成书。这本《台北故宫》能给您带来真实、自然、亲切之感,能让您安静下来细细品味中国人曾经拥有的艺术精神与人文故事!
图书 | 台北故宫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09开年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总导演周兵,以独家视角揭秘台北故宫的旷世文物,讲述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和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真相,记录一件件国宝的远离、迁转、颠沛以及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 如今,周兵将宏伟的纪录片点滴汇集成书。这本《台北故宫》能给您带来真实、自然、亲切之感,能让您安静下来细细品味中国人曾经拥有的艺术精神与人文故事! 内容推荐 60年前,中国内地的那场战争使60多万件的珍宝漂洋过海,到台湾这块土地上,几经颠沛流离。在台湾的基隆海港,台中的山村北沟,台北的外双溪,都曾留下这些珍宝的足迹,本书不仅仅记录那一件件国宝的运离、迁转、颠沛,展示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而且要讲述一些震荡中国人心灵和情感的故事,更要表达一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某些可以拨动起来的心结,某些你不得不面对的真相。 目录 第一章 大迁移 南迁避战火 第一次迁移:从北平到上海 第二次迁移:三路转运大后方 从大陆到台湾 第三次迁移:风雨中鼎轮 第四次迁移:仓皇海沪轮 第五次迁移:飘摇昆仑舰 马衡的坚守 第六次迁移:白市驿抢运 第七次迁移:最后的飞离 第二章 六君子 杭立武 求学 归国 发起设立难民区 主持文物迁运 主持文物迁台 李济 三次改行 半个蚕茧亮 发掘殷墟 南迁——失去两个女儿 迁台——父子分离 最后的《安阳》 庄严 入宫 迁运中的苦与乐 迁台后的牵挂 两件憾事 那志良 进宫 南迁 迁台 晚年 昌彼得 去台湾 昌彼得与《四库全书》 昌彼得眼申的蒋复璁 索予明 第三批的迁运风波 北沟17年 回忆李济 南京大鼎 第三章 在台湾 在台湾的三次搬迁 台中掩厂仓库 雾峰乡北沟 《四库全书荟要》被泡事件 台北故宫建成 台北故宫的特色展览 “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 “比上帝还精巧” “天下第一家一清代帝王文物展 大观展 “华丽彩瓷——乾隆洋彩” 国宝历次出国展览 1961-1962年美国巡展 中华瑰宝展 帝国的回忆 奥地利展 晋唐法书名迹特展 国宝风波 “翠玉白菜”受损 “女尸图”失窃案 地震 故宫国宝的文化传播 亲近民众 文化魅力 宣传创举 第四章 大故事 国宝中的国宝之传奇 《快雪时晴帖》与三希堂 《寒食帖》 《花气熏人帖》 《清明上河图》 《富春山居图》 礼乐重器 瓷器精品 古籍善本 台北故宫的精品 藏文大藏经 多宝格 汝窑 散氏盘 宋画三绝 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 帝监国说 国子监刊本 龙形佩 大雁玉带饰 掐丝珐琅天鸡尊 清高宗夏朝冠 乾隆香山九老 汉六朝玉角形杯 附录 后记 参考书目 参考文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迁移 南迁避战火 1931年,“九一八”爆发,离东北只有200多公里的北平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这座文化古城沦陷,不仅人民受难,许多文物也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此制定了周密的抢运计划,决定转移故宫文物至内地保存。 抢运计划不可谓不好,然而就算在这样的危机关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国宝的迁移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抢运计划一经提出,便引起各方争议。国民党元老张继主张迁往西安。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主张转至上海。而北平各阶层及普通市民则反对国宝南迁,他们认为文物固然重要,却比不上国土和人民,这时迁走文物,无疑会动摇人心,而且古物一散不可复合,南迁会造成文物失散。当时不仅有以周肇祥为首的“北平市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公开表示将以武力阻止南迁,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还经常接到恐吓电话:“你是不是要担任押运古物的工作?当心你的命!” 这中间还发生过一件更为荒唐的事情。1932年8月,北平政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原本是为研究如何保护故宫国宝一事,没想到与会人员不仅不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国宝提出建议,反而形成了拍卖文物以购买500架飞机抗敌的荒谬决议。吓得易培基和其他博物院领导四处奔走呼吁,在张学良、蒋伯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阻止和反对下,拍卖文物的风波才得以平息。 文物抢运计划直至1933年初仍未能正式实施。期间,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整理、挑选、装箱的工作。为防止文物途中破损,装箱是个相当重要的技术活。古籍文献好装,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易变形文物就需要特别小心了。故宫为此专门请来了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包装技术,又仔细观察江西景德镇运送瓷器时的捆扎方法。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然后钉箱盖,贴封条。为做到万无一失,工作人员特意买来许多普通瓷器反复作实验,确定无一损坏,才开始用这样的程序装箱。装了几箱之后,大家总结出了四字真言:“稳、准、隔、紧”。庄严先生这样解释前两个字:“所谓稳者,不外小心是也;所谓准者,换言之即为正确,没有错误。”而对于后两个字,那志良先生也有叙述:“一个是紧,一个是隔离,每捆瓷器捆扎紧紧的,捆与捆之间用稻草谷壳,塞得紧紧的,便少有破碎之虞。”后来,整个南迁历时10余年,数十万件国宝历经波折,但受损者几乎没有。 这些箱子从20世纪30年代被制作出来存放紫禁城里的文物,在大陆颠沛流离了15年之后,又被运去了台湾。 第一次迁移:从北平到上海 1933年1月,曰军进入山海关,局势险恶,迁移文物势在必行。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并最终决定将文物迁往上海。 决定一出,周肇祥等人便放出话来,说只要文物列车启运,就会有人在铁路沿线埋炸弹炸毁列车,同时还阻挠司机和搬运工人前往故宫运送文物。无奈之下,易培基只得给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秘书长李宗桐打电报陈述原委,李向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请示,宋又电告北平市长周大文,周大文派法警将周肇祥密捕,直到文物运出北平10天之后才把他放出来。 1933年2月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秘书吴瀛接到文物准备起运的通知,前往故宫待命。临行前,妻子问他会去哪儿?他摇头不能作答。不仅他不知道,当时的故宫工作人员谁也说不清楚自己和国宝的最终去向。 2月5日中午,大批板车拖进神武门,日落时分,从紫禁城到车站开始全面戒严,文物在天黑以后正式启运。沿途军警林立,街上空无一人,除了板车急驰的辘辘声,听不到一点别的声音。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从此关山万里,海天相隔,他们以及19557箱文物就再也没有回到故地。 2月6日清晨,两列火车从北平西站出发,开往浦口。18节车厢上装着长三尺,宽、高各一尺半,浮贴着封条的2000余口木箱。木箱里除故宫的珍贵文献、书画、档案珍本外,还包括无价之宝——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列车开启,沿途有各地方军队保护,车顶四周架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此外还有张学良的马队随车驰聚,警戒护卫。除特别快车外,其余列车都要让道给文物列车先行。重要关口,车内熄灯。 这是国宝在长达16年的迁徙中待遇最好的一次。此后条件日劣,再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可用以保护迁移的文物。虽如此,所有文物仍无一损毁或丢失。 为防日军轰炸,列车绕开天津,由平汉线转陇海路再转津浦线,一路上只在添水加煤时才停车。车一停,押运人员赶陕下车,把每列车厢上的封条检查一遍。列车最终到达浦15后发现,由于此行仓促,浦121根本没找到适合保存文物的地点,所有文物必须留在火车上,而火车上的条件不可能长期保存娇贵的古籍善本、书画文献。负责押运的吴瀛、那志良和同事们心急如焚地等了足足一个月之后,才得到将文物转运上海的指示。 P4-6 序言 为什么一些记忆值得人们去珍视? 为什么一段历史总被人们说起? 为什么一种怀念总是游荡在一些人的情感里? 我们的记忆其实是历史中的一种碎片,看起来似乎很完整,然而是什么在串起它,并深入我们的内心,总也挥之不去。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一种怀念与情绪。 2005年《故宫》播出时,我曾经写下这样的话:“就电视创作领域而言。我们试图改变些什么,就文化传承而言,我们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一份子。”2009年我们的愿望再一次得到了延续,这就是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的诞生。从《故宫》到《台北故宫》就像一个文化工程的传递。 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台北故宫,实际上是在表达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和了解,并把这个过程中的收获通过纪录片传递出去,而用文字的书写则是试图让更多的人解读那些久远历史带来的一些文化行为的信息。 60年前,中国内地的那场战争使60多万件的珍宝漂洋过海,到台湾这块土地上,几经颠沛流离。在台湾的基隆海港,台中的山村北沟,台北的外双溪,都曾留下这些珍宝的足迹,本书不仅仅记录那一件件国宝的运离、迁转、颠沛,展示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而且要讲述一些震荡中国人心灵和情感的故事,更要表达一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某些可以拨动起来的心结,某些你不得不面对的真相。 这些记忆和叙述不仅仅是海峡这边大陆人的记忆,也是海峡对岸台湾人的记忆,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和情怀。 希望这本书能给您带来真实、自然、亲切之感,能让您安静下来细细品味中国人曾经拥有的艺术精神与人文故事,更希望它能对两岸的理解、交流、和谐有一些积极之用。 让自己的心绪慢下来之后进人这些记忆的碎片吧,其中有优美,也有伤感;还有心弦一动后的感怀! 后记 地域上的分割、政治格局的变化、政治人物的喜好是否会影响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文明的源流来自于我们生命基因的记忆,还是来自于有形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个问题,但对于海峡两岸,10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也有太多的问题扯不清楚。但我们同属于一个文化源流,我们都对同一种文化有着共同的尊重和认可。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两岸的故宫博物院实际上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保护、研究和传播中华文明最经典的艺术与文化。实际上这10多年来,两个故宫博物院之间学术的往来不少,我就知道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曾与已经故去的秦孝仪先生作诗唱和,耿宝昌先生去往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不下七八次。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学者们每年都会来到大陆进行参访和研究,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两岸故宫的文物也曾多次合在一起进行展览,但从来没有在大陆共同举办。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担心文物来到大陆,怕回不去了,希望我们这边增加“司法免扣压”的法律保障。这是很有些复杂的事情。我想大家都盼望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会在某一天出现在紫禁城里与公众见面。60年前这些文物漂洋过海来到台湾,60年来,它们与台湾已密不可分,成为了台湾人无法割舍的心爱宝物,深深地影响着台湾的文化和艺术。总之,不管这些国宝在哪里,60年来两岸都在努力薪火相传着我们共同的文明。 我们拍摄纪录片,写出这本书实际上都是在延续这种态度和行为。纪录片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展示的很多故事也是为更多的人传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本书则更为通俗和浅显,它不是一本很严谨的学术著作,如果有什么学术上的错误,请诸位学者和专家原谅。这也可能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写作,既想写得亲切好玩一点,又要有对历史真实负责的态度。如果让哪为读者觉得幼稚可笑的话,也欢迎批评指正。 这是一次有点仓促的文字创作,大概也是为了应纪录片《台北故宫))播出的景吧。很多的内容和信息来自于很多的文献、书籍甚至网络资料,资料来源我们都会尽量罗列出来,以示感谢。当然最生动和一手的材料来自于我们纪录片的创作。我要感谢的人太多,无法一一列述。 感谢九洲文化中心的杜大宁、秦兵和胡骁先生,没有他们三位我无法如此深入地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解读和深度结缘。感谢金城出版社以及柯湘女士和刘太荣先生,对本书出版发行做出的重要贡献。感谢我们所有纪录片创作团队的成员,尤其是撰稿和编导们对我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感谢诺诺、聂丽芳、曲倩、宋峥峥对本书在最后阶段的文字编辑整理中的耐心和细致。感谢白岩松、郭长虹、柴静对本书内容的认可和评价。 书评(媒体评论) 不管走进哪一个故宫,都有助于我们靠近平静,平静才离幸福更近。所以,我们才越发需要走进故宫,从北京到台北,从屏幕到文字。周兵们,已经不仅仅在记录故宫的故事,也在记录这个时代与我们自己。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台北故宫,第一次领略到这其中的传奇和宏荚,《台北故宫》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一看一读。 ——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 每个人身上都有文化的遺传,到了一定年龄,密码自然启动,带你回望历史。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时代也是这样。《台北故宫》就是一次转身的凝视。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 一个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拍摄者,应集考据家、历史家、艺术家于一身。 一份中国文化的影像志和影像述说,一直是周兵念兹在兹的目标。 ——南开大学教授、艺术史博士/郭长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台北故宫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兵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114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09-02-01 |
首版时间 | 2009-02-01 |
印刷时间 | 200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69.263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4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