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地书集注(厦门-广州)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纪录了作者在厦门-广州两地的生活、工作和感受。包括两地的大小环境,作者的工作进程、生活状况、社会活动、人事关系和种种体验;对重大社会问题及个人生活道路的探索。包括对北伐进军的形势和发展,党派纷争的背景和实质,社会改革的目标和力量,文化联合战线的组成和指向,鲁迅面临几种生活道路的比较与选择,创作与教学的矛盾和应对策略,厦门与广州的比较和去留等问题的观测和探讨。全书反映了鲁迅与许广平之间感情发展的重要历程。书中始终流淌着他们之间相互关爱、体贴、尊重和同调的感情。但也伴有惜别离思的漪涟,深沉探索的衷肠,遭遇种种风波的反响,更加勇于亲近前行的交流等。

内容推荐

鲁迅在厦门时期,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在这个时期写作的《两地书》(厦门-广州),生动地纪录和反映当年的生活、工作状况和思想感情经历,具有相当重要价值。但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环境限制,有些紧要的事情不能明白写出来。加上年代相隔很远,许多人事风物,都早已淡化或变更,后人研习起来,自有不少难处。本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编辑出版的。该书附丽于鲁迅著作,复又汇集了好几代人辛勤耕耘的成果和奉献的广博智慧。愿它能适应广大读者需要,不断地发挥其效用。

目录

前言

《两地书》序言

第二集 厦门-广州(集注)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

六一

六一

六二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

—○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一一○

附录

 广州和厦门

 在大革命的风暴中

 北伐战争胜利声中鲁迅思想的新进展

 与鲁迅的一席话

 和鲁迅先生在厦门相处的日子里

 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

 鲁迅师在厦门时期与我们的聚会

 鲁迅在周会上演说有关“少读中国书”部分追记

 鲁迅在集美学校讲演内容概要

 厦门大学地下党与鲁迅的关系

 集美停办与厦大风潮之再起

 关于《波艇》和《鼓浪》

 鲁迅在厦门的心灵旅程

 鲁迅是这样走的

 与鲁迅先生有关系的校舍

 鲁迅在厦门活动简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广平兄:

廿七日寄上一信,收到了没有?今天是我在等你的信了,据我想,你于廿一二大约该有一封信发出,昨天或今天要到的,然而竟还没有到,所以我等着。

我所辞的兼职(研究教授),终于辞不掉,昨晚又将聘书送来了,据说林玉堂因此一晚睡不着。使玉堂睡不着,我想,这是对他不起的,所以只得收下,将辞意取消。玉堂对于国学院,不可谓不热心,但由我看来,希望不多,第一是没有人才,第二是校长有些掣肘(我觉得这样)。但我仍然做我该做的事,从昨天起,已开手编中国文学史讲义,今天编好了第一章。眠食都好,饭两浅碗,睡觉是可以有八或九小时。

从前天起,开始吃散拿吐瑾,只是白糖无法办理,这里的蚂蚁可怕极了,有一种小而红的,无处不到。我现在将糖放在碗里,将碗放在贮水的盘中,然而倘若偶然忘记,则顷刻之间,满碗都是小蚂蚁。点心也这样。这里的点心很好,而我近来却怕敢买了,买来之后,吃过几个,其余的竟无法安放,我住在四层楼上的时候,常将一包点心和蚂蚁一同抛到草地里去。

风也很利害,几乎天天发,较大的时候,令人疑心窗玻璃就要吹破;若在屋外,则走路倘不小心,也可以被吹倒的。现在就呼呼地吹着。我初到时,夜夜听到波声,现在不听见了,因为习惯了,再过几时,风声也会习惯的罢。

现在的天气,同我初来时差不多,须穿夏衣,用凉席,在太阳下行走,即遍身是汗。听说这样的天气,要继续到十月(阳历?)底。

L.S.[1]

九月二十八日夜

今天下午收到廿四发的来信了,我所料的并不错。但粤中学生情形如此,却真出我的“意表之外”,北京似乎还不至此。你自然只能照你来信所说的做,但看那些职务,不是忙得连一点闲空都没有了么?我想,做事自然是应该做的,但不要拼命地做才好。此地对于外面的情形,也不大了然,看今天的报章,登有上海电(但这些电报是什么来路,却不明),总结起来;武昌还未降[2],大约要攻击;南昌猛扑数次[3],未取得;孙传芳已出兵[4];吴佩孚似乎在郑州[5],现正与奉天方面暗争保定大名。

我之愿合同早满者[6],就是愿意年月过得快,快到民国十七年,可惜来此未及一月,却如过了一年了。其实此地对于我的身体,仿佛倒好,能吃能睡,便是证据,也许肥胖一点了罢。不过总有些无聊,有些不高兴,好像不能安居乐业似的,但我也以转瞬便是半年,一年,聊自排遣,或者开手编讲义,来排遣排遣,所以眠食是好的。我在这里的情形,就是如此,还可以无需帮助,你还是给学校办点事的好。

中秋的情形,前信说过了。谢君的事,原已早向玉堂提过的,没有消息。听说这里喜欢用“外江佬”,理由是因为倘有不合,外江佬卷铺盖就走了,从此完事,本地人却永久在近旁,容易结怨云。这也是一种特别的哲学。谢君的令兄[7]我想暂且不去访问他,否则,他须来招呼我,我又须去回谢他,反而多一番应酬也。

伏园今天接孟余[8]一电,招他往粤办报,他去否似尚未定。这电报是廿三发的,走了七天,同信一样慢,真奇。至于他所宣传的[9],大略是说:他家不但常有男学生,也常有女学生,但他是爱高的那一个的,因为她最有才气云云。平凡得很,正如伏园之人,不足多论也。

此地所请的教授,我和兼士之外,还有朱山根。这人是陈源之流,我是早知道的,现在一调查,则他所安排的羽翼,竟有七人之多,先前所谓不问外事,专一看书的舆论,乃是全都为其所骗。他已在开始排斥我,说我是“名士派”,可笑。好在我并不想在此挣帝王万世之业,不去管他。  我到邮政代办处的路,大约有八十步,再加八十步,才到便所,所以我一天总要走过三四回,因为我须去小解,而它就在中途,只要伸首一窥,毫不费事。天一黑,就不到那里去了,就在楼下的草地上了事。此地的生活法,就是如此散漫,真是闻所未闻。我因为多住了几天,渐渐习惯,而且骂来了一些用具,又自买了一些用具,又自雇了一个用人,好得多了,近几天有几个初到的教员,被迎进在一间冷房里,口干则无水,要小便则须旅行,还在“茫茫若丧家之狗”哩。

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了厦门。嘴也不大乱吃,只吃了几回香蕉,自然比北京的好,但价亦不廉,此地有一所小店,我去买时,倘五个,那里的一位胖老婆子就要“吉格浑”(一角钱),倘是十个,便要“能(二)格浑”了。究竟是确要这许多呢,还是欺我是外江佬之故,我至今还不得而知。好在我的钱原是从厦门骗来的,拿出“吉格浑”“能格浑”去给厦门人,也不打紧。

我的功课现在有五小时了,只有两小时须编讲义,然而颇费事,因为文学史的范围太大了。我到此之后,从上海又买了一百元书。克士已有信来,说他已迁居,而与一个同事姓孙的同住,我想,这人是不好的,但他也不笨,或不至于上当。

要睡觉了,已是十二时,再谈罢。

九月三十日之夜

P40-42

序言

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注本终于成书出版,实现了久蓄的那份心愿,甚感欣慰。这里想就编撰中考虑较多的几个事情,提出来说一说。

这个注本的书名,在拟定中,前后有个重要变动。前一段时间,随着有关资料涉猎的增多,我们愈越深切感到,鲁迅在厦门时期,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在这个时期写作的《两地书》(厦门-广州),生动地纪录和反映当年的生活、工作状况和思想感情经历,具有相当重要价值。但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环境限制,有些紧要的事情不能明白写出来。加上年代相隔很远,许多人事风物,都早已淡化或变更,后人研习起来,自有不少难处。为当代读者计,应有个更具感性的注本。因此,“《两地书》(厦门-广州)详注”,即成为我们心目中最初的课题和书名。后来,在一次鲁迅专题研讨会上,我们报告了“详注”的课题与设想,与会专家和同行经讨论,建议把书名的“详注”改为“集注”,很有启发。觉得虽是一字之差,却使这个注本更具学理性和兼容性,便欣然接受这个建议,定为正式出版的书名。

诚然,《两地书》注释,已有多种版本。现在再做起来,就不能没有一点新意和拓展。为此,我们即根据本书的具体情况,在几个地方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当中,最主要的是,在保留原有注释的同时,大量地增加了显示书中所蕴含重要内容的注释。经过前前后后的学习,在我们感受中,《两地书》的“厦门-广州”部分,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相当突出:

(一)纪录了作者在厦门-广州两地的生活、工作和感受。包括两地的大小环境,作者的工作进程、生活状况、社会活动、人事关系和种种体验。

(二)对重大社会问题及个人生活道路的探索。包括对北伐进军的形势和发展,党派纷争的背景和实质,社会改革的目标和力量,文化联合战线的组成和指向,鲁迅面临几种生活道路的比较与选择,创作与教学的矛盾和应对策略,厦门与广州的比较和去留等问题的观测和探讨。

(三)反映鲁迅与许广平之间感情发展的重要历程。书中始终流淌着他们之间相互关爱、体贴、尊重和同调的感情。但也伴有惜别离思的漪涟,深沉探索的衷肠,遭遇种种风波的反响,更加勇于亲近前行的交流等。

我们正是围绕上列内容,在已有注释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多的条目,使之更具规模性,更富有独立本色。

采用集注式是这本书用心探索和尝试另一个重要地方。在编撰过程中,结合面对的诸多情况和问题,择取了以下几个做法:

(一)尽量汇入各个版本和各种来源的注释材料。根据我们的查阅和梳理,相关注释的主要资料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58年版《鲁迅全集·两地书》,1981年版《鲁迅全集·两地书》,2005年版《鲁迅全集·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版《鲁迅全集·鲁迅日记》、《鲁迅全集·鲁迅书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的《鲁迅年谱》。另有一些知情者的回忆性资料和学界新的研究成果。还有编撰者历年搜集的资料和新查阅到的文史资料。我们即按照集注的统一要求,经过选编,分别汇入注中。

(二)增设了集注式的体例。我们在沿用原有的体例之外,又根据相当部分注条出现了或可以有多种注释的情况,增设了集注式的体例,即在一个注条之下,有多种注释。采用了这样的体例,一般是先列出编撰者的注释;继而列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注释;最后列出带有资料性和成果性的注释。同一注条之下,标示注码,依次列注。

(三)对于已有注释出现的复杂现象,则分别不同情形加以处理。人民文学出版社三个不同年代版本的注释,条目集中且注文规范,是我们引用的主要版本。但在实际接触中,也遇到了复杂情况。这三个版本的注释,在同一条目之下,有的是完全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有的是大同小有差异。对此,我们分别作了这样的处理:凡属条目与注释相同的,取最早的一个版本;注文有不同的,由近及远一并列出;注释稍有不同的,取写得更为完整的那个版本。经此梳理与建构,以期使注释更具有兼容性,体例更备有适应性。

相关资料的入注和引进,也是我们用力探索和尝试的一个很重要地方。在注本中,汇集了各个版本的注释,可以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为核心资料的荟萃。同时,我们在新增加的条目中,又注入了较为详细的相关资料。如引用了有关北伐节节进展的消息,包括全国性及浙江、广东、福建的报道;鲁迅在厦大的人事关系、任课和授课、创作与学术研究、指导文艺青年;在校内国学馆、集美楼、映雪楼、群贤楼、同安楼、囊萤楼及到厦门市区、鼓浪屿、集美学校活动等情况的资料。引用了许广平在广州的人事关系和亲属关系,在校的职务和职责,校务与社会活动;笔下所涉及的广东的工人群众运动、青年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中山大学、省立一中、省立二中的校事;与鲁迅相互关心与倾谈等情况的资料。还有,在全书注释之后,增加了附录部分,收入16篇有参考性的文稿。其中有:许广平《厦门和广州》,陈漱渝《在大革命风暴中》,川岛《和鲁迅先生在厦门相处的日子里》,陈梦韶《鲁迅在周会上演说有关“少读中国书”部分追记》、戴锡樟《鲁迅在集美学校讲演内容概要》,罗明《厦门大学地下党与鲁迅的关系》等。把上述各类相关资料汇集一起,分别加以处理,以期有助于还原当年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情景,便于从多个侧面去了解作品的内涵,并可藉此留住一些难得资料,增加注本的资料性和功能性。上述种种,既是我们着重探索和尝试的地方,也是我们追求的重要方面,或许可以说是这个注本的重要特色。

在注释过程中,我们也曾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去认真思考,妥当处理。譬如说,关于本注的自主性与继承性问题,经过反复考虑认为,两方面都有必要,关键是要立足科学,服务读者,扬其所长,构成一体。为了还当年的历史情景,当中也还原了一些带有政治色彩或纷歧性的人与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取材与落笔都严格限于彼时彼事,此后的发展变化,交由历史申明。注本所引用和附录的资料,其中一部分,因受诸多历史条件中的制约,在观点、提法、文字、编排、印刷等方面,都留有当年痕迹。为了尊重历史,也在引用或收录中保留原样,交由读者辨正。为了在注释中提供更多更详的一些资料,力求在允许的条件下对注文进行变通处理。

这样的几种情况,甚感有相互交流之必要,谨此提出,略作说明,有祈广大读者和同行赐教。

编撰者

2008年4月于厦门大学海滨东区

后记

这个集注本即将面世,话就要拉得长一些,往事也会说得多些。

我们早年上大学时,就在学校设有鲁迅纪念室的集美楼上课,聆听徐霞村先生讲授鲁迅生平与创作,阅读陈梦韶先生的著作《鲁迅在厦门》,激起了学习鲁迅的情趣。从事教学工作后,犹能时而研习之。1973年前后,遭遇到那个百业俱废的年代,在剩有的极其狭小的教学空间里,设法开出了《鲁迅作品选》、《鲁迅在厦门专题研究》课程。1970年代中后期,参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的《鲁迅全集·两地书》注释工作,承担了撰写征求意见稿任务。为此,在1977年前后,足足用了三年时间,由近及远,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查阅和抄录有关报刊图书资料。向尚健在的老一辈学者、作家和知情人,当面请教和信访,计有二百多人次。同时,在厦门和广州两地,到当年鲁迅和许广平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实地调查所在的地址、方位、周边风物和历史变迁。其间,还特地到广州市高第街中约许府去访问,与许广平家的后代座谈,了解到《两地书》中所提及许家亲属远近情况。的确,在那段时间,我们已尽所能,收集了相当一批前所未及的资料。而按照统一要求,在完成规定的注释任务中,能用上仅是有限的一些材料,随处都有难以割舍的感触。

还有的是,一九七三届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多位学生,因学习需要,参加了鲁迅在厦门及许广平在广州情况的调查工作,又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撰成了资料性的文稿。其中多篇刊于《鲁迅研究资料》第二辑(1977年11月),更让我们感到所拥有的那批资料的价值。这些往事,看来并不特别起眼,但却是我们执着编撰本书的最重要原因和起点。

在《两地书》注释的前前后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关编辑,为此提供了许多有益资料,令我们经久而未敢忘怀。即如本注本的文本,也是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全集本。谨此说明。

鲁迅曾在厦门大学任教,给厦门大学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厦门大学中文系亦有多年的鲁迅研究传统,使我们受到诸多教益。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对本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时任中文系主任周宁教授对本书面世,也有诸多关注,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要说的是,这个注本,虽是出于我们之手,注入了我们历时付出的心血,而更主要的是,它附丽于鲁迅著作,复又汇集了好几代人辛勤耕耘的成果和奉献的广博智慧。但愿它能适应广大读者需要,不断地发挥其效用,渐行渐远。限于学识与水平,书中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朋友批评指正。

编撰者

2008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地书集注(厦门-广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庄钟庆//庄明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29027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5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0.7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51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