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贡献者(怀尧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鬼才浩天的何三坡正在为中国文学打气,文态优雅的朱大可则对文坛垃圾深恶痛绝;李银河过着温柔优雅的生活,独挡着王小波的未竞事业;时白林宝刀未老坚信中国戏剧世界一流;岳南野心昭然若揭,要做文坛秦始皇;于坚打开话闸谈成长经历、脑中风云;写现实主义作品的阎连科如何成为“荒诞派大师”;古长安城里的阎安怎样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最后的精神贵族;沙叶新老当益壮不惧戏剧被禁演;陈丹青少帅出击语惊四座;讨厌郭敬明的人,看完这个访谈后也许就不再讨厌他了;余秋雨不敢回答“怀尧访谈录”的直面提问……吴怀尧从这些闪光的名字背后,挖掘出他们成长背后最不为人所知的经历与言论。

内容推荐

本书在出版之前,部分访谈已经发表,并引起社会广泛议论,其衍生的话题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此次整体结集出版,读者将见识文态优雅的朱大可,鬼才浩天的何三坡。渴望过温柔生活的李银河,宝刀未老的时白林,放言无忌的陈丹青,卡夫卡式的阎安,语出惊人的郭敬明等精神贵族的内心世界。吴怀尧的提问,被访者的回答,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在了解自己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他人。最重要的是。书中的每一篇访谈,都是一座迷人的城堡,任何迷恋文字的人,都会深入其中,乐此不疲。

目录

序:中国惊雷

自序:本命年

朱大可 先锋评论家

岳 南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于 坚 写诗取悦世界

阎连科 我未妖魔化北大

时白林 老兵永远不死

李银河 优雅而温柔的生活

何三坡 燕山上的灰喜鹊

郭敬明 文学史避不开我

沙叶新 我天下无敌

陈丹青 多面丹青

阎 安 圣地守夜人

号 外 九问余秋雨

跋:《怀尧访谈录》获奖与媒体生态嬗变

试读章节

什么是该热的,什么是不该热的

吴怀尧:为了写好《陈寅恪与傅斯年》,你曾奔赴长沙、昆明、重庆、成都、李庄等地调查采访,并耗时4年完成这部著作,作品出版后反响强烈,很快登上深圳商报好书榜,光明日报荐书榜和新京报的学术图书榜;时年98岁高龄的北师大著名史学家何兹全教授亦撰文盛赞,称你的写作难能可贵,“此书涉及不少史事属首次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对外披露,填补了陈、傅两位大师研究领域的空白”;福建师大文学博士生导师王珂,甚至将这本书列入文学院研究生的必读书,对此反响你是否感到满意?

岳南:几年的辛苦换来这样一个评价和实际效果,我自然是满意的。除了满意,更多的是感激,感激那些为我的采访与创作提供材料并给予各方面支持的人。

吴怀尧:大约两年前,金庸先生在广州大学讲学时透露,尽管自己未能亲自受业于陈寅恪,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自称“私淑弟子”。相比之下,今天的年轻一代,能知傅斯年与陈寅恪为何许人也,做过何种事业者,已不是很多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大众对傅斯年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的健忘?当下国人对于历史的温情和文化的关切程度如何?

岳南:原因很多,但主要的还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特别是“文革”十年,将历史文化命脉割断了,使其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和条件,因而年轻一代不知道二公的学问与事业是正常的。现在这种状况稍好一点了,但还是感觉不到位。

吴怀尧:在你的这本书出版之前,已有为数不少的民国知识分子个人传记面世,并形成了民国知识分子史热。易中天先生称“不该热的热了起来”,“劝君免谈陈寅恪”,理由是“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岳南: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人类进程有曲折坎坷,但总体来说是向上求进的,这种现状其实是反映了一种世道人心。至于你说的这个易中天,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什么是该热的,什么是不该热的?陈寅恪了不起,学不来,就不该热了?我看三国的曹操,清朝的康熙、乾隆等人物,易中天也学不来,他不是还在那里不停鼓噪吗?难道曹操就是一个该热起来的人物,值得他动用国家资源在全国老少面前不厌其烦地大谈特谈?难道他鼓吹的那些历史人物是现代青年可以学得来的?我在这里要劝告易同志,不是别人少谈,而是你要少谈,最好不要谈什么陈寅恪,因为你确实不懂陈寅恪。

吴怀尧:我注意到,在《陈寅恪与傅斯年》282—283页,针对陈寅恪诗“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悉近最高楼”的理解时,你说“后代有学人钱文忠者”,“至于后生小子如钱文忠者”;你可以不同意钱氏的解释,但没有必要用这种尖酸刻薄的口气评述吧?

岳南:我是从《读书》杂志上看到一个叫钱文忠的人写过一篇小文,考证陈寅恪与蒋介石的关系,说陈寅恪的父亲三立先生在庐山做寿的时候,蒋介石曾提着礼物专门前往拜寿,而陈三立拒收其礼。又说陈寅恪在重庆与蒋介石初次见面,认为蒋是一只癞蛤蟆,不足成事云云。因为这则小文排在杂志的后半部,而且是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这就证明《读书》杂志的编辑没有把其人其文太当作一回事。

我读过此文,又将这段史实考证之后,认为钱姓作者所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编者注:蛤蟆之说,最早来源于吴宓)。于是我断定这个作者功力不足,可能是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或蹲在哪个地方写些报章文章用以打发无聊时间的青年文学爱好者,就作如此称谓。

吴怀尧:在很大程度上,传记作品,特别是写大学者的传记作品带有学术研究的性质,它的作者不仅是作者,更应该是学者,他应该有作家的感受力,更应该有学者的洞察力。在你看来,外界对你的这种关注度,是来自于公众对“揭秘”过程的兴趣,还是对你研究功力的认可?抑或话题本身就具有足够的爆炸性和新闻性?

岳南:我想两者都兼而有之吧。其实所谓“揭秘”也谈不到,只是由于政治因素,使陈、傅二公的生活经历与事业成就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不为部分人所知,现在靠着一些最新“出土”和披露的资料,我尽了最大努力复原了陈、傅二公那段历史事实,因而有些人觉得新鲜,就当作“揭秘”来看待。这个事情与临潼的兵马俑发现有些相通的地方。事实上,当年的兵马俑从制作到埋葬,是许多普通人都知道的史实。只是一朝湮没,一朝发现,时间的转换就使看到它的人在心理和视角上感到不同。

吴怀尧:人类学家克罗伯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中国近现代史上,我们也有过一个“天才成群地来”的时代。可是后来,仿佛弹指一挥间,那些成群而来的天才们又结队而去,只留下了支离破碎的吉光片羽。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你觉得问题在哪里呢?这种尴尬和遗憾如何才能解决?

岳南:天才成群地来的时候,与他们所处的历史阶段、环境、社会风气等密切相关。就人文科学来说,这批人在少年时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后来又有机会到东洋或西洋学习现代知识,二者如同两块不同磁石,一旦碰撞,必然产生耀眼的火花和能量。但这批大师这后,社会风气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变了,后起者受世风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既缺乏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很难有机会到国外深造,潜心苦读,所以就产生了大师之后无大师的遗憾。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索,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追求。就自然科学而言,由于人类生命和智力的局限,以及社会迫切需求,使人文与科技的隔阂越来越大,学科分化越来越繁杂又越来越精细,新一代学人都把精力集中到各科的分支独径上去了,很难有通才产生。如果说19世纪与20世纪初叶还有通才的话,那么在这之后就只有专家了。就物理学来说,有人称恩里科·费米(编者注:Enrico Fermi,1901~1954年,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与量子场论的创立者,193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现代物理学的最后一位通才,这个说法是有些道理的。当然,就中国的情形论,几十年的运动与改造,有成就的学人被打倒在地,当翻身坐起来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而新一代人又没有好好读过书,别说出大师,就是小师也困难了。

前一段时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徐钦琦先生曾给过我一个他最新的研究材料,大体是说文学艺术与科技成果的发明与进步,与气候有很大关系,历史上每一次群星灿烂的时期都是一种特殊的气候所致。文中他举了若干事例加以证明,如希腊文化的奠定、罗马的兴起,以及著名的文艺复兴等等。我认为他的研究有一定的道理,但气候的原因只能代表一个方面,远不能包括一切因素。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的意识和精神状态,不是环境与气候。

P19-22

序言

中国惊雷

香港领袖传媒集团总编辑

阳光疏朗。三年前,北京,秋天的某个午后,吴怀尧刚满21岁,要去采访一批“80后”富翁。那时的北京还没有召开伟大的奥运会,中关村一派杂乱,传媒还把“80后”看作一种新鲜事物,乐意奉献大量版面。那时的北京不会想到,这个留着遮耳碎发的湖北新青年,会如惊雷一样炸响在他们的上空。

登载在《财经时报》上的一篇文章——《“80后”开始商业起跑》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吴怀尧。那时的报纸没有料到,一个即将改变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大胆举动,已经在这个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心中酝酿完毕。几个月后,他开始东跑西颠地逛书店、跑出版社、接触作家……一点儿也不像一份商业报纸的封面报道记者。“不务正业”了几个月,他给自己所在的报纸交上了一份名为《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深度调查文章,文章结尾处附了一份关于作家财富的名单。

正是这份看上去不起眼的榜单,改变了吴怀尧的生活轨迹。铺天盖地的报章转载,唾沫横飞的网络争论,足以使那些上榜作家闻风丧胆,生怕税务局去收他们的款子。殊不知,什么事儿没有,我们的作家真是天真得可爱,他们那点辛苦写字赚来的稿费,远不够富豪们吃几顿饭、打几场球、养“几只蜜”。

此时已经赢得“80后首席记者”美誉的吴怀尧,转而关注商业时代作家们的生存现状,关注那些桂冠击落的落寞王孙。从每年发榜一次的“中国作家富豪榜”起笔,怀尧青春白马出门去,遍访文化啸傲辈。由是才有跨媒体合作的“怀尧访谈录”,也才有目下这本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诸君一翻就知道,它是这样的:鬼才浩天的何三坡正在为中国文学打气,文态优雅的朱大可则对文坛垃圾深恶痛绝;李银河过着温柔优雅的生活,独挡着王小波的未竞事业;时白林宝刀未老坚信中国戏剧世界一流;岳南野心昭然若揭,要做文坛秦始皇;于坚打开话闸谈成长经历、脑中风云;写现实主义作品的阎连科如何成为“荒诞派大师”;古长安城里的阎安怎样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最后的精神贵族;沙叶新老当益壮不惧戏剧被禁演;陈丹青少帅出击语惊四座;讨厌郭敬明的人,看完这个访谈后也许就不再讨厌他了;余秋雨不敢回答“怀尧访谈录”的直面提问……吴怀尧从这些闪光的名字背后,挖掘出他们成长背后最不为人所知的经历与言论。如果仔细搜集,可以从本书中再生发出一本名为“当代中国文化名流语录”的书。

怀尧访谈,不同凡响。别看他年纪轻轻,能够使一班子习惯于埋头写字的文化名家舌灿莲花,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浸淫北京若许年,再著名的文化名人也已经忽悠不了吴怀尧。他完全具备了独立判断的能力,深刻领悟了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之怀疑:“人们今天必须靠其所能获得的真理而活,而又必须有勇气在明天称这个真理是谬误。”新闻毕竟只是历史的草稿,历史不过时间的尘埃,云动风过之际,吴怀尧态度坚决地揪住这些文化名流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放:你干了些什么?为何要去干这些事情?你是否感到幸福……通过五次三番地追问,这个好奇的年轻人勇敢地对访谈对象作出具有前瞻性和结论性的评论。这种难免武断的定论,不可避免地引起网络时代的口水大战,在新浪、搜狐、腾讯这些门户网站里,风生水起的话题来自这个仍旧年轻的作家之笔。

那些喜欢蜚短流长的网民们没有注意到,吴怀尧早已抽离现场,赶赴下一个谈话现场。下一个是谁?谁也不知道,但是大家都很期待。

怀尧有自己的主见。通过阅读与阅世,他深刻领悟了“大美险中求”的道理。海明威说,“写短句”,“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写下来”。李普曼说:“即使我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琢。”怀尧说:“有时候,一笔下去,天地既定。”你会发现,本书字字珠玑,充满心思。

对一个相信自己的智力胜过相信金钱、权威的年轻人而言,还有比埋藏在心间的理想更可贵的东西么?没有。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只有有限的少数人,还在张扬着理想主义的高贵旗帜。

你会发现,写作《光荣与梦想》的威廉·曼彻斯特,27岁才写出自己的第一本书《和平的打扰者》,那实在是一本平庸的门肯传记,与眼下这部书相比,既缺脑力激荡,更乏平地惊雷般的闪光判断。

总有知识分子痛心疾首地呼喊:我们要过多久才诞生自己的沃尔特·李普曼?现在,可以请他们放心了。眼下的这个年轻人,正在以与总统对话的方式解析我们时代的文化名流。他在公共传媒上不断制造事端,以矫正人们逐步丧失的审美视力;他相信客观事实可以陈述,并确信多元意见的甄选价值。长梦遽醒,怀尧“个人自媒体”早己改写了中国新闻历史。只是,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与21世纪中国文化联系紧密到骨髓的年轻人,他怀揣一块如何将“新闻点”点化为“新闻事件”的魔法石,只一瞬间,便让中国传媒江湖惊雷重现,飞龙在天。

许多年以后,他的同行会像斯蒂尔为李普曼写一本传记那样,为怀尧写一本名为“吴怀尧与世纪中国”的书,细数他在世纪交接时刻,如何惊雷一般,在中国大地上腾闪而出……

现在是2008年11月29日深夜,云南大地星空迷离,我坐在电脑前,如守着溃散的王座;吴怀尧却在外省的某地,发布着他每年一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此刻,似乎只有这个人,予我涣散的生命有所刺激。他正在以实际行动告诫年轻人,应当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为此,我向读者诸君提出申请,请允许我号召全体媒体从业人员,向吴怀尧同志学习!

是为序。

2008年11月29日

云南昆明

后记

《怀尧访谈录》获奖与媒体生态嬗变

《中国社会新闻》杂志资深评论员

在美国,一个名叫Brian Stelter的小伙子,从19岁开始,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一些电视界的动态和八卦。现在,几乎所有美国电视产业的高层人士都在读他的博客,每天有几百条的独家新闻发给他,甚至有的电视传媒大亨去学校堵截他,请他在博客里发布一手消息。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汶川地震发生两天后,中国作家富豪榜制榜人吴怀尧在自己的博客发出倡议,号召国内富豪榜榜上有名的作家出钱出力,支援灾区救援和重建工作。一周之内,有180万人阅读该倡议书,5000余人发表评论。

国内各大出版集团、出版社和作家,纷纷选择在第一时间通过吴怀尧的博客发布最新动态,其中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的著名作家阿来、麦家专程从四川灾区赶赴北京签售义卖的独家新闻。与BrianStelter相比,吴怀尧同样通过博客制造了来势凶猛的媒体效应,所不同的是,他以更鲜明的姿态塑造了中国首档个人媒体品牌。

2008年初,吴怀尧推出了自己策划并制作的《怀尧访谈录》,运作仅半年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2008年6月17日,在黄山召开的“贡献中国2007—2008中国传媒百强年会”授予《怀尧访谈录》“新媒体贡献奖”,使中国首档个人媒体品牌在诞生后不久就异军由《今传媒》杂志社发起,中国报业网联合主办,中国传播学会、中国报刊发行研究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单位联动的“2007—2008中国传媒百强年会”,《怀尧访谈录》获新媒体贡献奖。突起,与《新京报》、《广州日报》、央视七套、山东电视台等传统强势媒体站在了同一个领奖台上。

“中国传媒百强年会”对个人媒体品牌的授奖,不仅是对《怀尧访谈录》的认可,而且为探索信息时代的个体价值体现提供了样本。互联网带来的媒体生态嬗变

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面前,人们只能扮演读者与听众、观众的角色,被动承受着信息之浪的冲击。这种媒体与受众的单向关系,表现为一种专制形式,并且确实成为了一种专制工具。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媒体生态。

因特网提供了与媒体互动的平台,受众在传统媒体面前只能被动承受的局面一去不返。个人博客宣告了web2.0时代的到来,在与媒体互动的基础上,人们甚至有了自成媒体的可能。上文提到的美国男孩Brian stelter即是利用个人博客形成媒体效应的典型案例。在中国,以韩寒为代表的博客,利用点击率的优势,对社会事件和时代动态频频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影响力毫不逊色。

尽管互联网已经带来了媒体生态的嬗变,甚至为网民开创了“自媒体”时代,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也在考验着网民的话语素质和言论责任。而这正是个人媒体形成品牌的重要元素。中国首档个人媒体品牌《怀尧访谈录》,为我们提供了可资探究的样本。

《怀尧访谈录》凭什么异军突起

作为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制榜人,吴怀尧已经积累了广泛的名人资源,并在受众中树立了深具影响的个人口碑,这是《怀尧访谈录》成为中国首档个人媒体品牌的基础养分。但在问世半年之后,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被“中国传媒百强”授予“新媒体贡献奖”,其中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值得我们为之探究并借鉴。

从《怀尧访谈录》的每一篇独家专访中,我们不难发现,采访者做过大量细致而系统的准备工作,力求“发掘其背后鲜为人知的立场和真相”。难怪有评论指出,吴怀尧的每一篇访谈,皆可比肩于一则当代文学的博士论文,而著名作家阎连科则誉之为“心灵碰撞志”。毫无疑问,专业、敏锐的新闻眼光是《怀尧访谈录》得以成长壮大的重要因素,但我更看重的是其创新价值与文化立场。

《怀尧访谈录》通过博客的方式,对话中国文化领域的杰出贡献者,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互动优势,以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立体形式将采访、编辑、发布、融为一体,实现了新闻报道的最优化。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使之与传统媒体相比具备了先天的优势。

在运作上,《怀尧访谈录》完全由吴怀尧个人策划并制作,不代表任何官方或民间立场,以独立、冷静、客观、真实的新闻访谈原则,访问中国文化领域的杰出贡献者及重大事件、热门话题的核心人物。这就对吴怀尧个人的新闻素养和文化立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已经推出的近十篇访谈中,我们看到,《怀尧访谈录》不媚俗,不为消费文化提供一次性快餐,不为任何利益集团代言。我认为,这才是《怀尧访谈录》异军突起的最重要因素。当然,在成长的道路上,将会有更多的诱惑和阻拦去考验《怀尧访谈录》的品牌价值。作为中国的首档个人媒体品牌,《怀尧访谈录》将作为样本被继续探究和借鉴。

人人都可以是“吴怀尧”

web2.0已经开创了“自媒体”时代,通过博客平台,人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声音。在中国,吴怀尧的异军突起,使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自媒体”的同义词。今天,人人都可以做Brian Stelter、韩寒、或者何三坡,人人都可以是“吴怀尧”。

媒体生态已经嬗变,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个人参与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许你的博客没有Brian Stelter、韩寒、何三坡的点击率,也许你尚且无法形成《怀尧访谈录》那样的个人媒体品牌,但你再也不必承受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了,你终于可以发布自己的声音。在此,我将简述“自媒体”的三大法宝。

一,互动。互动是参与媒体效应的基础课程,它以短信或网络投票的形式,唤醒了公众参与的意识。“超级女生”与“红楼梦中人”等选秀活动,是刺激人们参与欲望的信息盛宴。尽管只是在娱乐事件中,但人们终于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的互动而参与过程,并形成媒体效应,从而对结果产生致命的影响。

二,起哄。起哄是网络“自媒体”的最大法宝,它通过颠覆、戏拟、反讽等网络修辞手段,迫使传统媒体的某些话语散发出令人深思的意味。“裸体做官”“俯卧撑”“猪坚强”等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哄客的最新成果。

三,评论。“自媒体评论员”背靠更坚固的事实,发出了独立的声音,以个人的学识与修养,填补观点空白。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话语舞台和网友的强大支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访谈录不会解答太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跟文化有关,与你看世界的角度、与你看问题的方法有关。它是有趣的,但前提是,你不仅仅是一个满足于庸常生活的人。

——《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 伊险峰

通过阅读这些文化名流的直面访谈,足以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和为人处世之道。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并且受益无穷。

——香港领袖传媒集团总编辑 施袁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贡献者(怀尧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怀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01309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