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漂泊者萧红
内容
编辑推荐

萧红,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萧红在世界上仅生活三十一个春秋,但她以炽热的生命之火,熔铸出了近百万生动清丽、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字。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剧,萧红的笔端,始终闪动着现实主义的风采。这为她在国内外读者心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丧,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得本书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

内容推荐

这是关于天才的中国女作家萧红的最新传记。

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惟有文学,忠实地伴随着萧红。本书把萧红置于现代中国广阔的背景之上,重现了她的生活、写作和精神世界,多层面地见证了她的苦难和伟大。

目录

01 阴影。微光。爱梦想的孩子

02 青春校园

03 出走

04 十字街头

05 归来的娜拉

06 爱神从天而降

07 产院里

08 在生活的围困中

09 “牵牛房”岁月

10 告别商市街

11 在青岛

12 初识上海

13 奴隶之书:《生死场》

14 独倾苦杯

15 东京:沙粒飞扬

16 回国以后

17 七月流火

18 三人行

19 结束或开始

20 重返武汉

21 雾重庆,雾日子

22 梦绕呼兰河

23 一只马虻:《马伯乐》

24 向上的翅膀掉下来了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呼兰。

中国最东最北部的一座小城。如果不是因为萧红,说句不算夸张的话,人们很有可能忽略掉它的存在。在地图上,那不过是省城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小圆点。松花江有一条支流叫呼兰河,就像一缕蓝色的丝线,从这圆点中间依稀穿过。

早在一百年前,哈尔滨已经颇有点现代大都会的气派了,而呼兰仍然是闭塞的、守旧的。虽然这里也陆续有了商会、银行、邮局、工厂、学校之类,但是,骨子里头并没有什么变化。

作为县城,那时的呼兰委实小得很,只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两条大街,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在这里,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杂货铺子、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牙医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上面画着很大的一排牙齿,应当是城里最早的广告了。除了十字街,还有两条街,叫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也都只有五六里长。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还有两家设在庙里的学堂;最著名的是一个大泥坑,不知颠覆过多少车马,淹死多少家畜,然而就不见有人填平它,让它长久蹲伏在那里,继续上演可惊可喜的街头剧。此外,寥寥可数的是几家碾磨房、豆腐店,一两家机房和染缸房。其余还有几家扎彩铺,由几个极粗陋的男人仿照地面的模样装扮阴间的世界。小胡同里冷冷清清,一天到晚看不见几个闲散杂人。住户人家习惯关起门来过日子,卖豆腐的过来了,要是能吃上一块豆腐,再拌上几丝辣椒小葱,就算是幸福的了。

小城是平静的。人们默默地生存,默默地老去。一些不幸者,譬如暴死、服刑、疯癫等等,都是被一律看待的。不论多么悲惨的故事,过去几年,偶尔有人提起,便像讲说岳飞、秦桧似的,几乎成了往古的事情。

城里人生活贫贱,卑琐,凡庸,在精神上也只有制作出一些鬼神的故事和戏剧,倒过来愉悦自己,或愚弄自己。在生与死、人与鬼之间,这里是并不存在确定的限界的。

日复一日,完全是机械复制的生活。当白天即将消尽,村落的上空由昏黄渐渐化为绛紫,总会见到蝙蝠的翔舞;成千成万的黑乌鸦,呱呱地大叫着,从呼兰城的上空飞掠而过……

乌鸦群一飞过,大昴星就升起来了,天河和月亮也上来了,到处响着虫子的唧唧的叫鸣……

若无风雨,夏夜是好的。到了八月,呼兰的女人抡起棒槌开始捣衣裳了,满城大街小巷,都因她们的劳作而响起丁丁当当的打击乐。入冬以后是沉寂的日子。朔风狂吹,来时飞沙走石,过后一片混沌,且飘着清雪。据说,在呼兰,一年之间,有四个月是下雪的,严寒把整个大地给撕裂了。大约因为经不住这般摧毁性的打击,所以有一些鸟类,从此成为候鸟,在冬季到来之前,成群结队地早早向南方飞去!

萧红生于斯,长于斯,却歌哭于异地。这个爱梦想的孩子,从小向往呼兰城外的天空,当青春的羽翼未及长成,便不顾一切地悄然起飞了!正如她所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而她的天空更低。她憧憬着爱与温暖,自由而没有目的。她只是飞,一直飞,飞时又疑心会随时坠下来……

这可怕的预想十分应验。她做不成候鸟。虽然她至死眷恋着这片冻土,然而,等不到春暖花开的时节,便带着穿心的箭镞,永远坠落在南方的海滩里了!

萧红生于1911年,正值辛亥革命的年份。时间的契合,使她的生命暗含了一种叛逆、哗变的物质。她出生的当天,又值端午节,那是流亡诗人屈原投江自沉的忌日。这样,终生漂泊也就成了无可抗拒的宿命。

从谱牒看,萧红的家族本是乾隆年间从山东过来的流民。她姓张,名逎莹,萧红是后来发表小说《生死场》时所取的笔名。张家最早落脚阿城,经过几代人的艰难种植,多方经营,购置恒产,终至成为省内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不过,到了萧红的祖父张维祯一代,家势已经衰落。分家时,张维祯分得呼兰的四十多垧土地,三十多间房屋和一座油坊,从此离开先祖的发迹地,迁至呼兰。

张维祯读书人出身,性情散淡,又不爱理财,一切家务全由妻子管理。实际上,家庭的权力中心,是过继的儿子张选三,也即萧红的父亲。萧红说过两件事情。张维祯的远房侄子,一个相随干了三十多年的老长工,她称“有二伯”的,一次就被张选三当众打倒在地,流血不止,出手是极狠的。还有一次,为着房租的事情,张选三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找到张维祯,跪下来哭诉,于是老人把两匹棕色马从车上解下来还给了他们。为着这两匹马,张选三同老人争吵了整整一个夜晚。

张选三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被授予师范科举人,曾任汤原县农业学堂教员,呼兰农工两级小学校长、呼兰县教育局长、巴彦县教育局督学、黑龙江省教育厅秘书等职。在外,他是一个谦和的君子、绅士,政治上相当圆通;对内,却是一个暴君。萧红这样记叙她的印象: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他对萧红的管治是严酷的。他打她,骂她,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也要骂到使她发抖的地步。萧红总是感觉到他在斜视着自己,威严而高傲,每从他的身边经过,身上都像生了针刺一样。“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在这期间我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萧红回忆说, “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在暴露父权的同时,她敏锐地感到男权普遍的强大的存在。她质疑道: “母亲也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也不是孩子,怎么也怕起父亲来呢?我到邻家去看看,邻家的女人也是怕男人。我到舅家去,舅母也是怕舅父。”

由于萧红的叛逆性行为,张选三宣布脱离父女关系,事情严重到禁止萧红的弟弟张秀珂和她通信,甚至在宗谱里也不记她的名字。她是被开除了族籍的。她们姐弟两人都曾经怀疑,甚至确定张选三不是他们的真正的父亲。P1-4

后记

前年秋,偶翻杂志,得见评论《谁人绘得萧红影》。阅至萧红因萧军和端木蕻良——最亲近的两位男士——对她的作品的嘲笑而起反感一节,颇受触动,于是萌生作传的意图。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存在,有两条交叉的线索,就是文学和人生:一、萧红的爱情悲剧说到底并非由性格酿成,而是文化价值观念深层冲突的结果,是男权社会处于强势地位的又一例证。但是,“五四的女儿”萧红,不曾屈从于传统道德,不因为爱而牺牲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这才终于做定了中国婚姻史上的一名“悲剧英雄”。二、在文学史上,萧红的作品中女性与穷人的双重视角,以及自由的风格是被忽略了的,作为“弱势文学”的实际成就被严重低估。

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我的传记中,她是同时作为追求者和反抗者(至死仍在反抗)进入一个由来便是不公平的、充满暴力、奴役与欺侮的社会框架之中,通过悲剧性冲突完成自身的形象的。为求忠实于历史,故事场景及人物对话,大体上是对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的综合改写,避免小说式虚构。这样,留给我的最大的想象空间,惟是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相关的叙述也多采用猜想的、悬疑的手法。萧红是诗人,因此传记的语言也较为随意、自由,我希望能从中敷布出一种近于诗性的风格。

逝者如斯。时间的迁流是无情到了极点的,往昔已无由复制。所以,传记之作,即使再谨严,再丰实,最多也只能视作后人的一种感怀而已。一个灿烂的生命,如今零落成泥,即使绘得当年的些许影迹,便能重播其内质的芳馨吗?

 思之不觉怃然。

作者

2008年夏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漂泊者萧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贤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7404
开本 32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