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史十二讲/中国历史大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用12个专题:即从淮西走来的贫民皇帝;“靖难之役”后的明朝政局;七下西洋,扬天朝国威;土木之败与明中期政局的转变;差强人意的成弘治世;明武宗与“豹房政治”;“大礼议”与明代官僚队伍的大撕裂;王阳明与“左派王学”;怠堕贪婪的万历皇帝;多灾多难的短命天子;事事关心的东林党议;有“道”无“福”的崇祯帝。来代表明朝时期特色的大问题,进行细致入微、通俗深入的阐释,以使读者明了明朝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独特地位,改变认为中国历史只是王朝的循环更替、皇帝家史的变化的习惯看法。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作为“历朝史话”系列的姊妹篇,力求发扬其长处,弥补其不足。“历朝史话”强调的是内容全面,对各时段的历史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以使读者能总体性地把握;本套丛书则把重点放在讲解每个时段的特色问题上,希求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深处。

在编辑体例上,每个断代为一册,每册选取12个能够代表这一时段特色的大问题,进行细致入微、通俗深入的阐释,以使读者明了该时段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独特地位,改变认为中国历史只是王朝的循环更替、皇帝家史的变化的习惯看法。因本丛书着眼于为大众传播历史,为他们提供把握每个断代的线索与框架,所以在夹叙夹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严肃而不失活泼。

目录

第一讲 从淮西走来的贫民皇帝

第二讲 “靖难之役”后的明朝政局

第三讲 七下西洋,扬天朝国威

第四讲 土木之败与明中期政局的转变

第五讲 差强人意的成弘治世

第六讲 明武宗与“豹房政治”

第七讲 “大礼议”与明代官僚队伍的大撕裂

第八讲 王阳明与“左派王学”

第九讲 怠堕贪婪的万历皇帝

第十讲 多灾多难的短命天子

第十一讲 事事关心的东林党议

第十二讲 有“道”无“福”的崇祯帝

试读章节

这段时间,朱元璋的足迹踏遍了淮西、豫北的名山大川、通都大邑,熟识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也磨炼了坚强的毅力,但同时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和痛苦。至正七年(1347)底,朱元璋才回到寺里。此后,朱元璋能够从和尚成为开国君主,主要是由于能在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抉择。第一个正确抉择就是投身农民起义。

至正十二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五人率众起义,自称元帅,攻占了濠州城。一天,在郭子兴部队的汤和写信给朱元璋,说他已是军中的小头目了,邀他去投奔红巾军。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幼时一同放过牛。汤和的邀请使朱元璋颇费思量,据说还在神前祈求指引。不过,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最终决定放下钵盂,“与其束手待毙,不如起而抗争”,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去,这一抉择可谓顺应了历史大势。

朱元璋投身郭子兴部后,作战勇敢,“匹马单戈,日行百里”,而且“度量豁达,有智略”,才能出众。从军不久,即脱颖而出,被郭子兴收为宗人,待同子弟。不久,又将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便被人们称为“朱公子”。不过,朱元璋很快发现郭子兴暗弱,难以成就大业,“无足与共事”,乃决心发展自己的队伍。至正十四年六月,朱元璋将其率领的兵士交与郭子兴,仅带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等二十余名心腹至定远,开始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

朱元璋组建队伍后,即率军南下,攻占滁阳。经过妙山时,结寨自保的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众来投。冯氏兄弟“俱喜读书,通兵法”,有政治、军事眼光。朱元璋同他们讨论天下大势,冯国用献策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战,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冯国用提出先占领金陵(今南京),建立稳固根据地,然后征战四方,夺取天下的方针,投合了朱元璋的心意,这种战略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郭子兴命朱元璋攻占和州。攻下和州后,由于将士“暴横多杀掠,城中夫妇不相保”。为此,朱元璋召集诸将,严肃军纪。他诫谕将士说:“诸将自滁来,多掳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何以安众?凡军中所得夫妇,悉皆还之。”朱元璋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第二天即将所掳妇女全部放还。此后,朱元璋更加留意于军纪问题,禁止杀掳掠夺,因而他的部队很得人心。同年三月,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成了这支义军的首领。这时刘福通在毫州建立了龙凤政权,朱元璋不愿受制于人,但自己势孤力单,只得暂时接受龙凤政权的领导,使用龙凤纪年,但“事皆不禀其节制”。严明军纪以收民心,受龙凤纪年以韬光养晦,表明朱元璋不逞一时之能,志向高远。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自率军攻集庆(南京)。攻占之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朱元璋兼总省事,并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朱元璋自此开始把成为开国君主作为奋斗目标,自视为拯民于水火的真命天子,发布告示说:“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惕惕不能自保。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安职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毋横暴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

不久,他又对身边将领徐达等人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民人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朱元璋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咨询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向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缩小目标。朱元璋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即予采纳,集中力量从事根据地的建设。

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的政权,处在几个割据势力的包围之中,东北方是张士诚,西南方是陈友谅,东南是方国珍,南方则为陈友定。这几个政权中,张士诚财力雄厚,陈友谅兵力强盛,对朱元璋威胁最大。面对这样的形势,谋士刘基献计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掠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此后灭陈友谅,平张士诚,收降方国珍,掌握了南方大片土地。有了足够的军力、财力后,又开始谋划北伐中原、统一天下。

在扫荡群雄期间,至正二十三年(1363),北方红巾军在安丰失败,朱元璋迎小明王韩林儿于滁州,具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于是在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元旦,于应天府即吴王位,公开树起了大旗。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请小明王至应天府,途中覆舟溺死小明王。翌年停用龙凤年号,改为吴元年。

对于北伐,朱元璋十分重视,专门召集谋臣将领讨论方略。最后,朱元璋提出了谨慎从事、逐步推进的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人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元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朱元璋为北伐中原制定了战略,并诫谕将士保持军纪,同时发布了檄文,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民族斗争口号;为了争取北方人民的支持,檄文中保证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对蒙古、色目人,也“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至此,北伐准备工作就绪了。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初二日,北伐大军克复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P6-8

序言

泱泱华夏,悠悠岁月。六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提供了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素材与智慧,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与教训。

也正缘于此,在时代的当下,历史热持续升温,通俗化的历史读物、历史讲坛不断涌现,并受到社会的长久追捧。但细析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历史读物还是历史讲坛大多数都还只限于介绍史实、普及知识的层面,只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告诉人们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什么事,而缺乏对重大事件、重要问题的集中阐述,即专题式的、纵向的深度论述明显缺乏。换句话说,市面上的读物、讲坛,基本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讲“史”。历史是长时段的,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单纯地讲故事,只能使读者、受众流于对史事的了解,却不能领会历史深处的奥妙,在无形中失去了真正触摸历史脉搏的机会。纲不举,目安能张?!

有鉴于此,我社于2007年开始陆续出版“中国历史大讲堂”系列丛书。在当年1月,涵括《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朝史话》等十三册的“历朝史话”系列顺利出版,并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读者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史话”系列的基础上,我社于2007年初又制定了出版“历朝十二讲”系列的计划,约请当今史学界最为活跃的专家学者,从各断代中,遴选出最为重要、最值得关注的十二个专题进行集中讲解。

本套丛书作为“历朝史话”系列的姊妹篇,力求发扬其长处,弥补其不足。“历朝史话”强调的是内容全面,对各时段的历史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以使读者能总体性地把握;本套丛书则把重点放在讲解每个时段的特色问题上,希求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深处。

在编辑体例上,每个断代为一册,每册选取12个能够代表这一时段特色的大问题,进行细致入微、通俗深入的阐释,以使读者明了该时段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独特地位,改变认为中国历史只是王朝的循环更替、皇帝家史的变化的习惯看法。因本丛书着眼于为大众传播历史,为他们提供把握每个断代的线索与框架,所以在夹叙夹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人浅出,严肃而不失活泼。

本套丛书包括:《先秦史十二讲》、《秦汉史十二讲》、《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唐史十二讲》、《宋史十二讲》、《金元史十二讲》、《明史十二讲》以及《清史十二讲》,共八册,将自2009年1月起陆续推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天波浩渺的中华历史对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亿万华夏儿女来说,不仅是一笔值得骄傲的精神遗产,更是深奥无比的智慧宝库,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有限的努力,唤起广大读者无限的理性和认知,不断地发现历史的真相,不断地接近历史的本质。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史十二讲/中国历史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毅//于宝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0255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