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主要研究了近代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即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基督教传播史。该书为中外众多著名学者的精品论文集合而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分为历史、社会、文化、神学、现实这五编。
图书 | 中西文化交流--回顾与展望(纪念马礼逊来华两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主要研究了近代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即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基督教传播史。该书为中外众多著名学者的精品论文集合而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分为历史、社会、文化、神学、现实这五编。 目录 回顾“中西交流”再思“中体西用”(代序) 第一编 历史 文化碰撞与交流——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和当代的传播 Morrison:A Man with a Mission(马礼逊:一位具有宣教异象之人) A Comparatative St'udy of Sino-American(]ognitive&Theological Pattern&Proposed Alternatire中西文化比较的探究:意识形态及神学形态 以合适的语言对话——一个儒家之拙见 论马礼逊的“中国文化观” 文化宽容还是情感拒斥?——简析梁启超对基督教及儒家思想的特殊看待 第二编 社会 知识、情绪和传统的纠葛——从民初宪政的失败看中西文化 丁韪良主持翻译《公法会通》新探 传教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俄国东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编 文化 东方美先生论“生生之德” 基督教的传人与明清之际中国文化思想的变迁 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介入公共领域的必要中介——以中国现代化为中心语境 佛教、基督宗教与科学:斯特里特与中西文化交流一 从“三教”到“五教”——慕维廉《五教通考》初探 “儒家基督教”文化的价值选择问题 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 第四编 神学 Heaven(tian天),Principle(1i理),Life-giving Actity(sheng生)and God(神):The Cheng Brot:her's Onto-theology(二程的本体神学) 王阳明与路德的属灵操练对基督徒的启迪 论非基督教思潮和中国本色化教会运动 从侯活士的观点谈中国教会对社会的责任 道成肉身的神学与中国文化之关系 马礼逊来华200周年祭 第五编 现实 异样的现代化——从科学观变化看中国现代精神与基督教的离合 高校基督宗教的教学和研究及其外籍教授的角色——以中山大学哲学系为例的陈述与分析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接受基督教的心路历程——从杨小凯的见证谈起 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 打扫房子——1951年的基督教控诉运动 论上帝与公共生活——法律必须被信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西文化交流--回顾与展望(纪念马礼逊来华两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灵//尤西林//谢文郁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8442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21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3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