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被围与突围/刀锋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也是以中国之外的“世界”文学的情形为参照对象的,比较文学成为理所当然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该研究领域汇集了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实力强大的学者,中国学术界在此贡献出了自己最重要的成果。新时期中国学人重提“比较文学”首先是在外国文学研究界,然而却是在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介入,或者说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将它作为一种“方法”加以引入之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学者指出:“我们称之为‘新时期’的文学研究,热热闹闹地搞了十多年,各种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都‘红’过一阵子。‘热’过一阵子,但‘年终结账’,细细一核算,我认为在这十几年中扎根扎得最深,基础奠定得最牢固,发展得最坚实,取得的成就最大的,还是最初‘红’过一阵而后来已被多数人习焉不察的比较文学。”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设立了以“世界”文学现有发展状态为自己未来目标的潜在意向,并由此建立着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曾小逸主编的《走向世界文学》一书不仅囊括了当时新近涌现、后来成为本学科主力的大多数学者.集中展示了那一时期的主力学者面对“走向世界”这一时代主题的精彩发言,而且以整整4万5千余字的“导论”充分提炼和发挥了“走向世界文学”的历史与现实根据。更年轻一代的学人对于马克思、歌德“世界文学”著名预言的接受。对于“走向世界”这一诉求的认同,都与曾小逸的这篇“导论”大有关系。一时间,仅仅局限于中国本身讨论问题已经变成了保守封闭的象征,而只有跨出中国、融入“世界”、追逐“世界”前进的步伐,我们才可能有新的未来。

1990年代以来,我们重新质疑了这样将“中国”自绝于“世界”之外的思想方式,更质疑了以“西方”为“世界”.并且迷信“世界”永远“进化”的观念。然而,无论我们后来的质疑具有多少的合理性,都不得不承认,一个或许充满认知谬误的“世界”概念与幻识,恰恰最大限度地打破了闭锁的思维,让我们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来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与生命遭遇。这就如同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重启“世界”的概念,第一次获得新的“世界”的知识那样。“世界”一词.本源自佛经。《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也就是说,“世”为时间,“界”为空间,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参禅论道.“世界”一词并没有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描述他们现实感受的普遍用语。不过,在近代日本,“世界”却已经成为了知识分子描述其地理空间感受的新语句,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及日本见闻的时候,也就将“世界”引入文中,例如王韬的《挟桑游记》,黄遵宪的《日本国志》。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日书中译的高潮,其中,地理学方面的著作占了相当的数量,“大部分地理学译著的原本也是来自日本”。随着中国留学生陆续释译的《世界地理》《世界地理志》等著作的广泛传播,“世界”成为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基本语汇。“世界”一词回传中国、成为近现代中国基本语汇的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认知现实的基本框架——地理空间观念发生巨大改变的过程: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以中国为中心。是的,在l00年前,正是中国中心的破灭,才诞生了~个更完整的“世界”空间的概念,才有了引进“非中国”的“世界”知识的必要,尽管“中国”与“世界”在概念和知识上被作了如此不尽台理的“分裂”,但“分裂”的结果却是对盲目自大的终结,是对我们认识能力的极大的扩展。这,大概不能被我们轻易否定。

20世纪9。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反思,这些以西方化的“世界”知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压抑和遮蔽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本土”特色?我们是否就会在不断的“世界化”追逐中沦落为西方“文化殖民”的对象?

其实,l0O余年前,“世界”知识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过程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事实:所谓外来的(西方的)“世界”知识的丰富过程同时也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壮大,本土的、地方的知识恰恰也获得了生长的可能。l∞余年前的留目中国学生在获得“世界”知识的同时,也升起了强烈“乡土关怀”。本土经验的挖掘、“地方知识”的建构与“世界”知识的引入一样令人瞩目。他们纷纷创办的反映其新思想的杂志,绝大多数均以各自的家乡命名,《湖北学生界》《直说》《浙江潮》《江苏》《洞庭波》《鹃声》《豫报》《云南》《晋乘》《关陇》《江西》《四川》《滇话》《河南》,等等。在这些以“地方性”命名的思想表达中,已经没有了传统士人的缠绵乡愁.倒是充满了重审乡土空间的冷峻、重估乡土价值的理性以及突破既有空间束缚的激隋。我们所看到的分明是一次次的精神的“还乡”,他们在精神上重返自己原初的生存世界,以新的目光审视它,以新的理性剖析它,叉以新的热情激活它。

出于对普遍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批判立场,克利福德·格尔兹教授(Cliffordd Geertz)提出了“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并在《地方性知识》一书中有过深刻的表述。“肝}胃的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而且地方性或者说局域性也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视域等。”它要求“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在作为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思想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强调的是那种有别于统一性、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的知识创造与知识批判。P49-P51

后记

这是我的一些批评文字的汇集,较之于那些所谓的“论文”,篇幅短些,但文字也灵活自由一些,因为张柠兄编辑“刀锋文丛”的雅意,也因为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慷慨,得以面世,算是为自己平时零星的感受作一总结。

在出于职业需要完成某些长篇大论之余,我自己其实是喜欢这些短小迅捷的感受的,虽然“当代批评”的声誉未必就佳,但直面当下的“批评思维”无疑是保持我们精神健康的方式之一,只要批评者能够适当远离那些觥筹交错的筵宴,坚守一种孤独的冷静。

当坚守孤独也不容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回到半世纪以前的“民国”,借助历史的距离稍微远离尘嚣,在长篇大论的历史叙述中保留一点真性情,因为,穆旦、冯至、徐志摩与沈从文都不可能跳出来宴请我们了,他们无法通过细致的“策划”影响我们的态度和文字了。

即便如此,坚守也并不容易。读着本书的清样,揣摩着责任编辑李金正先生为了它的顺利出版而付出的种种苦心,那些婉曲的文字处理过程,令我感叹,也令我感动。如何坚守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再一次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感谢陈晓阳博士,感谢李金正先生,他们为这些文字的面世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目录

总序

自序

国学与软实力

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答人民网记者问

启蒙告退与国学昌盛——“国学热”观察之一

“国学”之有新与旧——“国学热”观察之二

对抗思维与国学——“国学热”观察之三

软实力与硬道理——“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一

“软”中如何“硬”——“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二

我们如何讨论“软实力”?——“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三

文学与人文

现代与传统:为什么被误读?——我的一段学术遭遇

“寒冷”的真相

语文与我的人生快乐

完善我们自己的“知识社会学”

世界知识与地方性知识

为什么需要中国现代文学?

我们为什么接受了这样的文学格局?——文学史教育与多民族文学问题

神马都是传统

何处的汉学?怎样的慌张?

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三大难题

什么诗歌?谁的社会?——困惑于“诗歌与社会”的讨论

近三十年中国新诗“伪问题”

十七年文学研究:为什么如此“热”?

巴蜀经验与本土文学

“中心”北京与“外围”巴蜀——中国文化结构一瞥

“巴蜀学派”可以期许否?

巴金逝世与五四的终结?

百年艾青与中国新诗的精神传统

在“合川”讨论路翎的意义 

白沙码头 重庆性格 莫怀戚 

古琴与画梦中的自我迷醉  ——张于《手写体》

历史现场与民间记忆

为什么是“二十世纪”?——严家炎先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另一种意义的“重返八十年代” ——《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 现代卷》

西方还是本土:中国诗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

是什么打动了我们?——浓妆淡抹的《第一最好不相见》

共和国历史中的民间记忆——《我的一生 跋》

后记

序言

批评丛书“刀锋文丛”,是一套主要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现象(包括文学、大众文化、影视、音像、传播媒介等)进行批评的丛书,作者为备领域的学者和新锐批评家,他们都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学有所专,在批评技术上训练有素,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取胜,并力图借此实现批评的独立价值。他们对其批评对象,不做一般意义上的“解剖学分析”,而是更加关注作为批评对象的符号系统如何潜入当代文化,以及潜入过程中产生的怪异踪迹。

对于文化批评而言,其批评对象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文献意义上的传统符号体系与文化商品意义上的新符号体系,早已在全新的传播媒介中胜利会师,并拉帮结伙地向人示威。它们在街道上招摇过市.在电视节目中口水四溅,在策展会上沐猴而冠,在各种叙事建构中钻头觅缝。通过对其他文化DNA的吸纳和重组,它们已经具备了高度的变异能力,是一种可怕的文化

“异形”。它们以新的宿主为掩体,摧毁传统意义上的解剖学和阐释学。要将它们从新媒介这个宿主之中剥离出来,使之原形毕露,是文化批评的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微观意识形态”的一根敏感的神经,文化批评不再是书斋里的解剖学,批评者也不再是历史的建筑师和形而上学的幻想家,更不是神话和象征的合谋者。他们应该是文化相面师,是经验分析的数学家,是新的(或者其他文化现象)的话,就是要将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领域的话题.成为公共领域话语批判的对象。

有学者将文化批评的特点总结为:一、注重当代文化而不是历史经典;二、注重大众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三、注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群体(比如女性文化、少数族裔文化、青少年文化、打工族文化等)而不是主流文化;四、注重文化与社会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式的、静态的分析研究;五、提倡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思维的研究方法。…我认为这个总结比较全面。它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当代的、大众的、边缘的、动态的、综台的。换一个说法,作为传统文学的“文学『生”,已经像碎片一样消散在另一个新主流文化(市场和消费)之中,文化批评就是要在这种新的文化语境之中重新发现“文学性”,在“现代『生”中寻找那些“可以挽回的部分”,在市场的垃圾堆里寻找“文学性”的碎片。

我们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也有过所谓的“文化热”,但与这里所说的“文化批评”关系并不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翻译了大量的“文化批评”理论著作。但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批评,还正在探索的途中。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自己的文化理论,所有文化批评的方法,都是“拿来”的外国货。一些概念是否适用于我们的文化批评,需要甄别;文化批评中对中国经验的把握。需要探索和实验。这些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批评实践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复杂『生还在于,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符号作为历史经典的出场,往往成为常态。我们的文化批评,还面临着对历史符号进行解码的艰巨任务。无论理论还是方法,都应该从写作实践中来。我们不要被那些貌似严密的仿西化理论吓住。我们应该对批评写作的中国化实践表示敬意,哪怕它的创造是点滴的!

我大致从2000年前后开始文化批评的探索性写作,2003年完成第一本显得幼稚的文集《文化的病症》。在2004~:开始筹备文化批评丛书“刀锋文丛”的出皈事宜。第一辑于2005'年出版.收入了朱大可等人的文集。第二辑于2006~E出版,收入了陈晓明等人的文集。由于出版社改制,丛书原责任编辑调离,“刀锋文丛”出了两辑就停下来了,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一次有缘与重庆大学出皈社合作使“刀锋文丛”重获新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第三辑“刀锋文丛”不是没有遗憾,但总的来说基本符合我的设想。  期待更多朋友的加入!

内容推荐

《被围与突围/刀锋文丛》编著者李怡。

《被围与突围/刀锋文丛》内容提要:本书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作者指出,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因此,“突围”也就是使人们恢复对世界的原始感受。但是,世界是被各种假象遮蔽的,只有通过批判和清厘才能使它恢复。本书就是试图化知识经验为工具理性,给读者廓清一面澄明通透的大众文化之镜。

编辑推荐

《被围与突围/刀锋文丛》编著者李怡。

批评丛书“刀锋文丛”,是一套主要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现象(包括文学、大众文化、影视、音像、传播媒介等)进行批评的丛书,作者为备领域的学者和新锐批评家,他们都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学有所专,在批评技术上训练有素,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取胜,并力图借此实现批评的独立价值。他们对其批评对象,不做一般意义上的“解剖学分析”,而是更加关注作为批评对象的符号系统如何潜入当代文化,以及潜入过程中产生的怪异踪迹。

知识理性的手术刀,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锋,学院知识分子书斋内外不甘落寂的文化幽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系列丛书,名家云集,笔锋犀利,见解深刻,知识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变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被围与突围/刀锋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64259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8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2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