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风琴看听读
内容
试读章节

又是钢琴节。周围的人们都不关心的,我心中秘密的狂欢。

昨晚的独奏者是一个叫做Andrew BrOWnell的美国年轻人,看上去没名气,不过是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并且得过莱比锡巴赫音乐比赛第二名——有史以来获奖的第一个美国人。小朋友年轻英俊得让人不放心。看看资历,居然还弹管风琴,是洛杉矶某教堂管风琴师。再仔细看,竟然还是我们学校毕业生!他现在在伦敦Guildhall音乐学院读博士。

他弹得可真好。上来是亨德尔的组曲,很有羽管键琴的味道。现在的音乐研究,一定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怎么在钢琴上弹羽管了。但钢琴确实有很大的优点,就是用压力来区分声部。当然,羽管之美终究也是无法取代的。我听这些古乐器总是在想,钢琴和羽管键琴都有强大的存在理由,甚至30%羽管,70%,钢琴的弹法,也有足够的道理。鱼与熊掌,怎样才能兼得呢?

后面的舒伯特还是非常激动人心,让人坐不住。这是舒伯特奏鸣曲D.958,跟D.960差不多著名,凄惨、美丽、欢愉、幻觉……从幻觉中拔出来,不由可惜观众人数太少,上座五分之一左右。是因为他不够有名还是本来想听钢琴的人就少了,还是今晚有足球赛?当然,跟生前悄寂的舒伯特相比,世界上的热闹之争,都该放手让它去了。

今晚是著名的西蒙大人出场。今年钢琴节没有去年那么惊奇,因为我已经习惯他的样子了,矮小驼背,脖子歪着,走路几乎要裁倒,弹琴大声哼唱,比古尔德还古尔德,音乐厅中间的人都能听见。曲目仍然是主流的硬家伙,不过今天的车尔尼0p.33变奏曲倒是头一次听。其中小小的串音让我激动得心狂跳。那是典型的浪漫情绪,短促、俏皮、愉快、不深刻不留恋,蜻蜒点水一下就走。我自以为发现一个小小的奥秘,就是装饰音和经过句,在浪漫作品中是区分一流二流的有效分野之一。这样说当然也很粗糙,但是装饰音是如此重要,它要轻轻漂浮,落得稳妥,要缠绵并且清脆,要跟前后文“自圆其说”而不突兀;经过句要明亮并有深浅,好像古希腊的雕塑——明明是石头,能雕刻出肉的效果。这就是大师了。西蒙在我眼中的胜算也在于此,每次我听到那么美丽的经过句,总是毫不犹豫地被他说服,也被他的音乐征服了。

我打印了贝多芬0p.109拿去听,在声音里耐心地翻页。一直相信,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文性主要来自贝多芬。它复杂到疯狂、期待英雄气概、艰苦不屈、执着到底。西蒙在台上无言地弹奏,我悄悄替他过度诠释一下:是不是这个古稀之年双手曾经骨折的老人,靠着贝多芬的精神奋斗回舞台呢?钢琴家席夫说过,“和神一样的莫扎特相比,贝多芬是我们中的一个,但他是最好的一个”。

最后一首是肖邦C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也是弹烂的曲子。肖邦的气质,是真正的高雅,尤其是,有压抑有撕裂,但跟柔和妥贴的呼吸、细腻富于变化的旋律结合在一起,好比吹斜的芦苇之态,风情中有妩媚和骄傲。很久不听肖邦的我,今晚感受格外强烈。西蒙有个特点,是结尾大家用力的和声,他却轻轻带过,挑逗一般。

他总是慷慨地加演,可见演奏欲望真是很强。这次又加演三首,都是浪漫派小曲,在他手下简直圆熟得成精了,动作小得要命,小风儿一阵就都刮完了。

这次开幕词是他亲自写的,因为是钢琴节第25届。很感人的话: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这个钢琴节已经举办了25年,但这是真的。让我们期待,它还可以再继续25年。

你也许读过报纸上的无聊文章,说独奏会这种形式已经死了。不,这不是真的,我们将证明这个老骨头还有着新的生命。

不管怎样,一场持续25年的爱情值得纪念。让我们继续下去吧。”

随想两位女钢琴家  有位漂亮的俄罗斯女士Olga Kern,据说是克莱本比赛30年来第一位女性冠军。她弹李斯特、拉赫马尼诺夫、贝多芬等等非常令人激动,不过说实话我对这种激动印象已经不深了。Kern是标准的金发美女,讲话一口粗重的口音。独奏会上她加演“野蜂飞舞”,自然十分出彩,干净得如砍瓜切菜,音符则如金属屑般四处飞。

她的大师课上,好几个小姑娘弹琴(基本都是华人)。有时她一边讲,一边跟着弹琴的孩子一起弹。尤其是在最后辉煌的段落,两台钢琴同时发出坚实的巨响,场面十分有趣。在这种疯狂的段落,两人不可能速度绝对统一,但即便如此,听上去大体比较整齐。有时她说着什么,就很爽朗地大笑起来,看上去十分愉快,跟舞台上矜持的美女形象判若两人。这情景在我看来十分友好——她陪小孩弹琴的那一刻,让我感动极了。过去我学琴,老师有时也会同我一起弹几个音,让我十分踏实。“友好”一说,自然来自我的臆想——因为,在弹琴这件极度孤寂的事情上,我想任何一个用心的人都会慢慢体验到人生本身的孤寂。弹琴之外,音乐界名利场的你死我活,更让人心冷。

我们说起钢琴家或者任何古典音乐演奏家,在不听音乐的人看来总难免有“神化”的危险。可是如果你用一天一天的光阴经历那种实实在在的孤单试试看?古典音乐尤其是钢琴小提琴的演奏,是一种特殊人生道路的浓缩,因为在别的职业你很少能看到三四岁就开始踏上训练之路、一股脑干到老、中间不得喘息的生活模式。看似平静的音乐演奏,背后有多少变故和失败,人在其中难免被异化——诺奖得主耶利内克笔下钢琴家的变态故事,其实在情理之中。

钢琴节最后一场是阿根廷女钢琴家弗里特的独奏。那天大师课上,她给小朋友讲曲子,完全沉浸在里面,极度耐心和兴奋,忘记了时间。主持人不得不想尽办法提醒她注意时间。那个小朋友在弹海顿,让我吃惊的是,她一个劲让小孩加大对比。

今天她的独奏会,上来第一首就是海顿奏鸣曲,她弹得像我想象的一样浪漫,倒没让我觉得那么不应该,只是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海顿的曲子,我一字字地把节目单看了几遍,确信没看错,还是难以相信,海顿应该是这样的。也许,海顿比我以为的复杂得多。

生于1973年的弗里特小姐是个美女,而且极开朗。在舞台上见到这样的尤物,我总是感想多多。西蒙那样的衰迈之人,生活中不再有旅行、游玩、奢侈、女人等等世俗意义上的享乐,全部的快乐和生活就是钢琴;而这些年轻漂亮的女子,生活中会面临多少诱惑,她们为了钢琴要牺牲多少享受和刺激,孤独地苦练,经受着失败。钢琴面前,没有人日子好过,哪怕你再讨人喜欢。

这两种人,都获得了我深深的敬意。

她弹得当然是太好了,让我把巴掌拍红。总担心自己有势利眼,难免过分夸奖知名演奏家,不过我高兴的是,在这些从来没听说过的演奏家面前,耳朵仍然确切地告诉我他们的好。观众人数不太多,但结束之后大家都站起来拼命鼓掌,她很兴奋,决定加演,可是弹了一首肖邦的小狗圆舞曲,碰到一个高音A,琴键竟然不响,她不高兴地停下来重新开始,大家友好地轻笑,可音还是不响。她坚持弹完了,很不高兴地摇着头,边走下舞台边跟后面的人做鬼脸。真是活泼的人。她又出来加了首肖邦夜曲、圆舞曲,大家都高兴坏了,她自己弹完最后一个音就顺势站起来,满脸得意。不管怎样,演出是钢琴家的节日,我们的快乐都比不上她,我们羡慕她!

乌拉圭钢琴家

Enrique Graf来自乌拉圭,少见。一看简历,从小在国内学琴,得了所有国内比赛的冠军之后,才拿到美国John Hopkins大学的奖学金,毕业后开始独奏和教学生涯,在John Hopkins大学当了14年教师,不是钢琴系而是儿童音乐学校。看上去就这么简单。

他的大师课的票我没有买,因为摸不着头脑,不知他水平如何,音乐会的票我买了,因为其中有巴赫意大利协奏曲,还有莫扎特。钢琴节的内容总是浪漫派,不弄点莫扎特我觉得真是白过了。

不过,他的声音可真是把我惊呆了!如果选举今年钢琴节最佳人物,我一定会投给他而不是西蒙。当然,要感谢西蒙的慧眼,为我们请来他。

他是我最近听过的最好的演奏者。他弹巴赫和莫扎特那么优雅,是那种真正有品的演奏。可以想象,西蒙一定很赞赏他的精致和自然。比如意大利协奏曲,听上去好像羽管键琴,没有戏剧化的刻意对比,也没有刻意的拉长和加速、加重,而是以一种极其谦退而松驰的气质,愉快地弹完——你说不出他好在何处,只知道他的演奏在总体上是妥帖、“正确”的。据说他弹过爵士,我想这对弹巴赫来说是好事——可以增加一些弹性和立体的感觉。那声音听上去好像一堆碎金,铺得匀匀稳稳。

下半场他弹的图画展览会。这是我中学时的心爱,那时每次都认认真真找好标题,看哪段对哪段。现在当然懒得这么干了。听他弹当然更不用这么干——穆索尔斯基眼里的图画,此刻都没那么重要了。P5-9

目录

Chapte 1 琴音笔记

 钢琴节上的西蒙

 钢琴节花絮

 哈罗尔的独奏会

 弹琴小记

 弹琴碎想几则

 上课小记

 讲课小记

 向弗朗克致敬

 消失的声音

 管风琴之旅

 为什么听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好在哪里

 小议几则

 全集时代

 磁带

 舒伯特的四手联弹

 写给作曲家的音乐

 音乐碎想

 由B小调弥撒生出的乱想

 The Art of Piano

 The Art of Violin

 钢琴上的庆典

 DVD:巴赫管风琴作品集萃

 DVD两题

 “Great Composers:Bach”——读片杂感

 阿兰谈阿兰

 加德纳·康塔塔

 那些温泉一样的康塔塔

 布克斯特胡德、帕勒斯特里纳合唱小记

 所克洛夫

 齐弗拉

 怀尔德,怀尔德

 贾尼斯

 喜欢帕格尼尼

 闲话古尔德

 赫威特的巴赫

 莱恩哈特的《伟大的巴赫管风琴作品集》

 当代音乐识小

 养狼的女钢琴家

 消失的天才

 温哥华早期音乐节小记

 絮语格里高利圣咏

 从一本《巴赫》说起

 巴赫的孩子们

Chapte 2 旧书拾小

 兰多芙斯卡谈音乐和音乐风格

法国风格对巴赫键盘音乐的影响

关于教学

怎样练习

倾听的艺术

作为一个诠释者

我们和过去的伟大音乐

关于批评

我的自由演奏

巴赫的平均律

巴赫的托卡塔

柴科夫斯基和库泊兰

巴赫的键盘组曲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附记

 史怀哲谈音乐

我的第一位管风琴老师

巴赫作品中的众赞歌

巴赫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巴赫——自学而成的大师

 布索尼谈音乐

给卡斯纳先生的公开信

《李斯特练习曲》序言

关于莫扎特

 《赋格的艺术》1752年出版序言

 巴赫的遗产和责任

巴赫的遗产

我们的责任

Chapte 3 管风琴简史

 古希腊至中世纪前(公元前300年至公元900年)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

公元500年后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中世纪管风琴历史(公元9世纪至

16世纪)

管风琴在西罗马

东罗马帝国的管风琴

阿拉伯世界的管风琴

总论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及早中期巴洛克(至巴赫之前)

的管风琴(公元16世纪至17世纪)

德语地区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西班牙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巴赫管风琴音乐综述

众赞歌

前奏曲和赋格

奏鸣曲和改编曲

序言

又是老话题:音乐可以写吗?

这个话题在我眼里瞬间分裂成几个小问题:音乐之外,有什么可写?什么叫做“可写”?如果可写,是在什么程度上可写?我自己的回答是:凡是感官感受,无论视觉听觉嗅觉,原则上都不可写,因为一写就错,因为感官感受不是文字。甚至连文字本身也不可写,因为一旦转述,就不复是原来的文字。当然,这又难免扯到语言的牢笼——就此打住。

很多人会认为,具象、有画面的东西,是相对可写的。我想这大约是因为,画面、事件之类,跟文字的思维模式更近似,所以亲缘较近,但跟听觉、嗅觉一样,作品要复制一个“场”,让人在其中体验作者意图的感受,而这前提是需要审美者有类似经验,从这一点说,美术、戏剧跟音乐相比,没有质的区别。

自十几岁开始迷上音乐,我一直爱读谈音乐的文字,或者说,文字相当程度上推动和印证了音乐的趣味。我反对把关于音乐的文字一律视为音乐的“解释”和“图解”。看多了各类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的音乐文字,尤其是音乐家自己谈音乐和创作的文字,我觉得音乐本来跟文本就不能分割。那种认为音乐跟文字无关,文字必然曲解音乐的观点,不知对无数声乐作品如何解释。世上的声乐作品,天然地沟通着音乐和非音乐。不然,音乐中的情绪表达都成了无源之水。电影、舞蹈对音乐的应用,更在客观上将音乐通感化。而对音乐的文字表达,我以为应该以一种“层层堆积”的形态去想:文本表达跟音乐没有线性关系,但有成面成体的彼此带动。文本和音乐,本来各有生命,生命和生命对应,交错和模糊是必然的。

音乐在世上的命运,作者自己也很难操纵。巴洛克音乐就是很好的例子。今人听起来的纯粹音乐,写作之时往往怀有传教之意,无奈在某些环境中传教之土壤不存,听众之文化背景不配合——除非你浸染过教堂气氛,这音乐就成了纯音乐。音乐的意义,本来就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添加和减少。

此外,音乐发展至今,跟姐妹艺术和其他事物都有了无穷联系,积累了无数经验,所以它自己也分很多种,有跟成型事件比较接近的(如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之类),很顺畅地叙述形象,也有的音乐形象破碎,跟完整的故事无关。巴赫的很多器乐曲就是这样,因为动机细碎,刚有某个方向的动机出来,马上又被矛盾的动机杂化或者融化,好比沙子上边画边涂,最后也没画出什么,但具体到小小瞬间,它是有模糊形象和情绪指向的。涉及情感、情绪的东西,往往会在纸上立足。

而我一向喜欢观察和体验音乐在文字中的投射。本书就是继《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之后又一本谈音乐的书,相当多的篇章是围绕着笔者学习多年的管风琴,包括管风琴音乐历史、练琴笔记和对作品、音乐家的札记,也编译了一些音乐家的评论和分析文字。本书提到的音乐大多较少为国内听众所知而又相对复杂,我鼓动朋友们参与到音乐,尤其是这些艰难细腻的音乐中来,用耐心收获理解。在《管风琴手记》中,我写过,期待对音乐的“一段短而坚硬的耐心”,也是这个意思。在面对艰深的音乐时,常常需要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不是没有放弃的权利,而是不要轻易放弃。我如此强调耐心,是深感于如今网络、媒体给人的“不耐心”的后遗症,广告、影视都要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抓住注意力。这样的结果是,慢热的作品被忽视,含蓄的趣味从欣赏的领域里逐渐消失。

惭愧,我自己就不是耐心人士而是急躁人士。性急这种天性不能说不好,但对自认为非常值得的事情,我觉得应该付出一点忍耐和克制——为了我反复强调的含蓄的“大美”。我不敢说自己比别人更能领略这些美好的东西。其实我的领略,也是偶然的,要看运气。但是,专注、耐心是音乐给人的另一种收获,我用某种情景下的耐心获得的辨识能力,轻松地领略了更多的东西。今天翻翻史怀哲的书,他说巴赫的很多赋格曲,即使给最好的音乐家听,一开始也是混乱难听的,但当人慢慢熟悉之后,音乐才能一般的人,也能领略它的清晰和秩序。这话非常感动我。我对音乐的感受,正是一个音乐才能一般的人,在慢慢熟悉之后的收获。我以“广告家”自居,但仍不敢期待我推荐的东西大家一定一下子爱上。但是,那些我慢慢爱上的东西,有没有勉强或心理暗示的影响呢?没有。我有没有后悔为它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呢?没有。那我就以为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荐这些东西。

而我的“推荐”并不止于对作品和演奏的赞美。作为一个乐器学习者,我理解音乐生活中的挫折和绝望。这些刻骨的经历,使音乐成为实在的“人生”。曾经写过看小提琴家谈小提琴音乐,“手艺是信徒之间的符咒,我们不能分享,只能为之惊叹”。那么对于管风琴,也许可以自豪地说,我可以分享了吧。此生能够有把握宣布的“自豪”,也许就这么一件事:我大约知道巴赫在说什么,也目击了管风琴家的努力。世上还有什么快乐比这恒久努力中的收获更饱满呢?尤其是,你还多少目击过管风琴这样的庞然大物从建造、安放、在礼拜中慢慢变旧、在风雨中走调和校正的点滴,这音乐就不只是瞬间的辉煌了,生命可以依偎着它,踏实地老去。

很多朋友觉得,我写的管风琴文字“远离烟火”,但对我来说,管风琴和管风琴音乐,只是普通生活里的温暖而已一一在音乐激发的幻觉中,世界奇迹般地伸展开来,生命里的谦卑和骄傲都展示了真实的面孔,种种坚执、顺服和虚怀若谷,也在世上纷纷各就各位。这些时刻是上帝送给大家多么美的礼物。

马慧元

2008年,于加拿大温哥华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之后又一本谈音乐的书,让人惊喜的是,内容更为丰富且颇具价值。开篇第一部分当然还是作者的练琴笔记和对作品、音乐家的札记。这些文字是作者学琴、练琴、演奏、读书、听音乐会、看DVD中的真实感受,用她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语言描绘出来。第二部分是作者编译的一些音乐家的评论和分析文字,如兰多芙斯卡谈音乐,让我们可以看到大师是怎样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在音乐之外,本书第三部分还特别的讲述了管风琴的简史,并附有大量的管风琴照片。如果说教堂建筑是欧洲建筑的代表,那么管风琴就是教堂建筑的精华。这些照片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管风琴建筑艺术的华美与辉煌。

编辑推荐

管风琴和管风琴音乐,只是普通生活里的温暖而已,然而,在音乐激发的幻觉中,世界奇迹般地伸展开来。

所谓的高雅艺术,不骄傲,不高贵,不冷漠,它来自生活中最艰难的坚持,最诚恳的关怀。而那些最细致的手艺,背后都是卑微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风琴看听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慧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4896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