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种写作开始流行,当一个群体已经崛起,它就开始了内部的分化:谁能代表“80后”的问题就被提了出来。面对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胡坚、蒋峰、苏德、孙睿、步飞烟等大家已经能耳数能详的名字,已经开始有人说,他们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远不能代表“80后”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成名后的韩寒和郭敬明最近的写作已经近似 “玩票性质”的写作,谁能代表“80后”的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图书 | 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当一种写作开始流行,当一个群体已经崛起,它就开始了内部的分化:谁能代表“80后”的问题就被提了出来。面对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胡坚、蒋峰、苏德、孙睿、步飞烟等大家已经能耳数能详的名字,已经开始有人说,他们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远不能代表“80后”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成名后的韩寒和郭敬明最近的写作已经近似 “玩票性质”的写作,谁能代表“80后”的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目录 序言 正视一个模糊身份的真实存在 绪论 第一章 模糊的身份:“80后”的命名 第二章 “80后”存在的文化合理性:都市空间中的“80后”现象 一、青年的资本身份 二、文学场中“消费原则”的崛起 第三章 “80后”的代际特征:跨年代文化交叉中的自我彰显 一、会说话的物质细节 二、自我确证的情感镜像 三、模仿中的变异 第四章 “80后”创作心理探析:“空中飞人”的后飞倾向 一、幻想的天堂:亲密关系的索求 二、愤怒的喜悦:肆意宣泄情绪 第五章 “80后”新的精神向度:“虚拟真实” 一、社会题材中对真实生活的疏离:“生冷怪酷”的工具 二、想象题材偏好中的真情流露 第六章 “80后”的审美转向:从创作中的身体修辞看主体问性追求 一、身体的参与性:被叫醒的耳朵 二、身体的感受性:凝视的眼睛 第七章 “80后”的话语风格:“马赛克文本”现象 一、从郭敬明抄袭事件说起 一、文化资源的碎片聚集 二、文本世界的大拼贴 第八章 别样青春各样红:“80后”文本解读 一、张悦然:“玉女”忧伤 二、郭敬明:“小四”的孤单 三、韩 寒:青春旗帜 四、春树:凤歌凰歌 五、颜歌:人淡如菊 第九章 “80后”的价值预估: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80后” 一、挑战文学边界的姿态 二、模式化的创作——从繁荣文坛到僵化文坛 三、伪饰的青年文化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300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8.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03 |
宽 | 141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