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家慈悲/识佛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慈悲是佛道的根本”为主题,通过讲述古今中外流传在佛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济世救人的生动鲜活的感人故事,彰显了佛家朴素的众生平等的思想主张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于提升当代人类道德情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要了解佛家文化,体悟佛家境界,宜识其物象,知其根本。“识佛”,不妨从佛家造像、礼仪、法器、饮食、慈悲、云游、养生开始。本书为“识佛丛书”第二辑的其中一册。本书以“慈悲是佛道的根本”为主题,讲述了古今中外流传在佛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济世救人的生动鲜活的感人故事。

目录

引言 慈悲是佛道根本——佛家的慈悲主张

◆朴素的平等主张

◆博大的人道情怀

◆慈悲教人去爱

◆慈悲重在践行

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

◆苦与乐的关怀

苦乐因缘

三种慈缘

赵州禅师的烦恼

◆慈心和悲心

慈悲心

干达多一念慈悲

慈心修习

蒂帕嫫的慈爱禅

悲心的修习

空也上人与强盗

◆慈悲行为

慈悲善行

末利夫人救御厨

◆慈悲的楷模:观音菩萨

大慈大悲观世音

观音像

杨枝观音

白衣观音

千手观音

观音法门

念观世音名号

广种福田,普度众生

◆修福与福报

福慧双修

种福田

福报观

修福延命的比丘

◆慈善组织

救世慈济

普济堂

佛社

粥厂

济世医僧

悲田养病坊

竹林寺女科

育婴堂

老人堂

漏泽园

◆佛门慈善家

大峰和尚

赵朴初的慈善活动

克难慈济的释证严

“慈善之星”释妙贤

舍得寸丝不挂

◆布施的含义

布施者获福

布施重在心诚

吝啬鬼

南陀的小灯

◆清净布施

布施法

不清净布施

穷人的粗糕

快目王施眼

舍身饲虎

舍身蚊蚋

◆俭时施

节俭与苦行

乞丐与禅

咸有成的味道

惜福

不贪

安乐三昧

◆财布施

粒米胜须弥

衣服供养  

舍得寸丝不挂

赠送精舍

施食五福德

自在女居士

无遮大会

◆法布施

佛法之花

财法二施

舍身求法

无畏布施

◆报恩

布施是一种施恩

知恩和感恩

有恩不报是阿鼻因

报众生恩

国土恩与三宝恩

敬父母就是敬佛

◆中印佛教慈孝观异同

施父母是无上布施

印度佛教的孝养观

中国佛教的孝养观

契嵩论儒佛孝观

◆堂上有佛二尊

父母恩难报

父母恩重经

敦煌曲子词《劝孝》

宗赜《劝孝文》

须阑提割肉济父母

父母就是活佛

啖子供养父母

◆报父恩

忍辱太子舍身救父

道丕葬父

父亲的恩惠

◆报母恩

母如菩萨

道安侍母

道纪担母传教

良价的辞母书

虚云为母拜愿

◆盂兰盆会

目连救母

盂兰盆节

日日放生则慈悲日日增长

◆放生

放生的含义

放生十大功德

毛宝放龟免溺

林则徐好友放生延生

莲池《放生文》

◆放生法事

放生仪轨

浴佛放生

汉地放生池

杭州西湖放生池

性潮修建放生桥

◆不杀生

不杀生戒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想杀鹅取珠

东坡妾厚禽薄蚁

◆护生

护生观

济公挥扇活螺蛳

蜂子投窗纸

寒冬不扫蛛网

台湾护生鸟园

蒲悉法师与八只老虎

护生画

慈颜常笑悲心化辱

◆忍耐

必有忍,事乃济

养兰禅师容错

吃亏是福

◆忍辱

忍辱可自他得益

忍辱仙人

悲心对待仇恨

富楼那善学忍辱

息谤无辩

功德箱被盗

◆忍辱波罗蜜

忍度

容忍是修身方法

安忍的修习

骂自己的人是慈爱的

一屁过江来

尘唾自污

◆慈颜常笑的弥勒佛

布袋和尚

弥勒佛的布袋

大肚弥勒佛

弥勒佛楹联

现代仍需要忍耐美德

结语 让世界充满慈爱

◆慈悲是博大的爱

◆慈悲是深刻的生活智慧

◆慈悲精神具有现代性

试读章节

赵州禅师的烦恼

面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是为他焦急,为他解难,还是冷漠甚至幸灾乐祸,就能充分显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慈悲正是佛家强调的修行者所应具有的道德情操,其核心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中国唐代著名僧人赵州从谂禅师在河北赵县观音院(今柏林禅寺)修行,是一位悟得佛道奥妙深义的高僧。有一次,一位信徒请教赵州禅师说:“禅师,像您这样有修行、有慈悲心的大善知识,请问有没有烦恼?”

“不瞒你说,我有许多的烦恼。”赵州禅师回答。

“禅师,以您这么一位有悲愿的高僧,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烦恼呢?”信徒再问。

“因为你有许多烦恼,所以我也有许多的烦恼。如果我没有烦恼的话,那么我们彼此之间又如何去交流呢?”赵州禅师再答。

“那么像您这样以慈悲修行菩萨道的人,将来会不会堕入地狱呢?”信徒又追问。

“当然会堕入地狱呀!”赵州禅师又答。

“像师父这样的大菩萨,为什么还会堕入地狱呢?”信徒又问。

“如果我不堕入地狱,将来你们这些地狱中的众生靠谁来拯救呢?”最后,赵州禅师怀抱无限慈悲心答道。

这种佛家的道德情操也被现代佛教的修持者所认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五届大会上说:“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的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说法得到了与会人士的普遍赞同。人们已经意识到,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灾难,这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存在着灾难性的因素。当人处在灾难的悲苦处境中时,会产生不幸的境遇和感觉。这些境遇、感觉与苦难环境融合在一起,使人和周围的人处在息息相关的关系状态之中。当悲苦展示在人们眼前时,它就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引发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怜悯与恐惧,人们意识到,如果当自己身受其难时,该是怎样地渴望能够得到别人兄弟般的关爱和援手。为此,佛家提出应具有的慈悲精神,也是一种具普遍意义的道德情操。

◆慈心和悲心

慈悲心

佛家的慈悲,也可从心理角度加以分析。慈悲的心理,也就是仁慈心和怜悯心,被看作是人心中两种善良情感的表达,这就是“慈心”和“悲心”。

在佛家道德心理学看来,慈爱行为发源于人的仁慈心理。仁慈是与人的善良本质相关的心理,它促使人给他人以温暖、关怀和友爱。在佛家看来,对于那些需要帮助、身陷灾难中的人,常怀慈悲的普遍关爱之情,社会生存环境就会不断得以优化。这种按同情心行事、关怀弱者、献身正义的高尚情感,是内在的善良本质的表现,它会引领人们与他人共享幸福与安宁。在仁慈的情感和行动中,在帮助受到痛苦与灾难侵扰的人时,给与者和帮助者所表现出来的感人至深的慷慨、体贴和热情品质,寄寓着人类的善良意志和美好感情。在佛菩萨等身上表现出来的对于生活的爱和对于人类的爱,都是高尚的。与此相反,不仁慈、不行善的人,则表现了对人类困厄、灾难与不幸的冷漠。在这个意义上说,“慈心”与“悲心”都是善的,是善良的“菩提心”。明代的蒲益大师在《慈悲缘苦众生论》中说:“夫慈悲、惭愧,同称善心。”

在佛家看来,悲悯行为发源于人的怜悯心理。佛教中的“悲”,含义是怜悯他人之苦、欲救拔他的心理意愿与行动。怜悯他人之苦、欲救拔他的心理意愿,就是“悲心”。佛家认为,一个人对于他人的不幸能够保持冷淡和无动于衷,虽说不上是一种残暴行为,但至少说明这个人是缺乏生活热情,不行善的,表明了这个人同情心的缺乏。

干达多一念慈悲

佛家认为,心怀一念的慈悲,就可以使人化除贪欲,化除嗔恨,化除骄慢,也可以化除怖畏。譬如淫欲心重的男人,看到女性,生起一念慈悲,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或姐妹;淫欲心重的女人,看到男性,就把对方视同自己的父亲或兄弟,淫欲的心自然就会熄灭下来。在钱财方面,常常思想应当多布施给别人一点,应当多帮忙别人一些,抱着慈悲喜舍的心,贪欲的心怎么会生起呢?嗔恨心生起来的时候,可以想象殿宇中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圣像,慈心一发,嗔恨之心自然就止熄了。

在佛家看来,仅仅做到只有一个念头的慈悲,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传说在古代的印度,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叫做干达多,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地方,定睛一看,脚下一团黑黑的东西,一脚踏下去,差点踏死一只蜘蛛。这时,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蜘蛛虽然是小小的生命,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于是,干达多提起脚步,向前跨出了一步,终于挽救了这只蜘蛛的生命。

干达多虽然发了一念的慈悲,却得到很好的果报。由于他穷凶极恶,做尽坏事,因此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接受刀剐火炼的痛苦。正在受苦的时候,突然从空中飘下一条银光闪闪、细如钢针的蜘蛛丝,他仿佛身陷大海见到慈航一般,赶忙攀蜘蛛丝奋力地往上爬,想要脱离无间炼狱的痛苦,哪知低头一看,有许多的地狱众生也跟在他的后面攀爬了上来。干达多转念一想:这个细小的蜘蛛丝怎么负荷得了众人的重量。万一蜘蛛丝折断了,我不就万劫不复,永无解脱之期了吗?于是,他伸脚把尾随而来的同伴,一个一个踢了下去。当干达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时候,突然蜘蛛丝从空中断裂,干达多和所有的地狱众生一起掉入黑暗无底的地狱之中,再度接受地狱无尽的熬烤之苦。

一念的慈悲使万恶不赦的干达多也有得救的机会,但是由于不能行广大的慈悲,干达多最后仍然沦入了生死苦海之中。六道轮回的佛家主张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我们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佛家的慈悲主张是劝人向善的!

P4-7

序言

“识佛”丛书第一辑4册,即《佛家造像》《佛家礼仪》《佛家法器》《佛家素食》,自2004年9月出版以后,得到读者的喜欢,很快售罄。于是,2005年4月再版,2006年4月三版,总计印制10000套、40000册。看到我们编写的佛教文化读物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我与每位作者心中都深感欣慰。

与“识佛”丛书第一辑一样,第二辑原定也是4册,本应2006年,即第一辑三版后推出,由于个中原因,现在呈献读者面前的是前三册,即丁大同老师编写的《佛家慈悲》、张培锋老师编写的《佛家云游》和陈德军老师编写的《佛家养生》。

《佛家慈悲》以“慈悲是佛道的根本”为主题,通过讲述古今中外流传在佛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济世救人的生动鲜活的感人故事,彰显了佛家朴素的众生平等的思想主张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于提升当代人类道德情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佛家云游》从修行角度,介绍了僧人云游与中国佛教名山、名寺、名窟、名塔的密切关系,昭示了佛家的那种自在洒脱、无牵无挂的精神境界,以及透过赏析云游僧人挥毫写下的那些情趣高远的诗词或书画,为喧嚣不已的当代人类打开了一扇安顿心灵的清凉门径。《佛家养生》则从衣食住行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佛教的养生故事,以此说明佛家“养生先养心”的理念-9实践,及其所蕴含的有益当代人类身心健康的丰厚智慧。总之,我们企望通过这三本小书,旨在阐释这样一个道理:佛教“是一种救世之道,一朵生命之花”(许理合:《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是能够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

这里,我特别要向读者推介“识佛”丛书的另一位主编和第二辑的诸位作者:

与我共同主编“识佛”丛书的陈耳东老师,原是天津市宗教事务局的一名处长。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几乎将八小时以外的全部时间,都用于研究佛教文化,撰写了大量佛教文化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可以说是一位学者型的政府官员。当我们合作主编“识佛”丛书第二辑时,他已寿登六秩,从领导岗位退休。为了使这套丛书能够及时面世,他不仅积极出谋划策,而且认真审阅了每一部书稿,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殊不知,此时正是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患病期间。白天,他到医院护理夫人;晚上,回到家中,继续挑灯阅稿。其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以及不图虚名的道德风范,真是令人赞佩。

“识佛”丛书第二辑作者丁大同和张培锋两位老师,过去都是我在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同事。他们均从事伦理学研究有年,兼及佛教文化研究,出版过多部颇有学术水平的伦理学著作和佛教文化著作,并在“识佛”丛书第一辑里,分别编写了《佛家素食》和《佛家礼仪》。在我的年轻同事中,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研究能力很强的两名学术时俊。晚近,两位老师因故相继调往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南开大学文学院,从事科学普及和佛教文学教学研究工作。陈德军老师是我结识的新朋友,现在天津新蕾出版社任副编审。他这次加盟“识佛”丛书第二辑编写工作,虽是边学边干,但凭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很快领悟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圆满地完成了编写任务。

因此,在“识佛”丛书第二辑付梓之际,对于陈耳东、丁大同、张培锋、陈德军诸位旧友新知的辛勤劳动,我深表谢忱。当然,天津人民出版社主编陈益民、编辑室主任韩玉霞、责任编辑李晶、美术编辑魏伟等先生、女士在策划、编辑、设计与出版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努力,也是功不可没,同样令我铭记感念。

是为序。

濮文起  2008年春于沽上大化斋

书评(媒体评论)

“云霞幻灭寻常事,禅定真如是钵昙。”要了解佛家文化,体悟佛家境界,宜识其物象,知其根本。“识佛”,不妨从佛家造像、礼仪、法器、饮食、慈悲、云游、养生开始。

——南开大学教授 佛学专家 孙昌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家慈悲/识佛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大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59419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2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9
18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