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大陆第一本记录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工作的书籍。作者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和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当今中国大陆26位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民间志愿者以及他们组建或服务的公益机构。这些志愿者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抱怨、不退缩,不仅坐而论道,更起而行之。他们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周遭的人和环境,用行动把美好的心愿付诸实施,尽自己所能不断为推动社会进步努力。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26位具有志愿精神的普通中国公民,在没有任何资金背景和支持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默默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对物质的追求,没有对名誉的企望,他们的行动是无声的力量,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身体力行者,是这个时代的榜样。

目录

前言:寻找清澈的眼神

张淑琴:从丐帮帮主到社会企业家

李涛:灾难面前我们不做木头人

马小朵:路遥知马力

孙恒:歌者行于途

吴登明:环境保护从来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

吴昊亮: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

杨云标:需要

赵丽:在沙漠里种小草

翟雁:用生命影响生命

翟明磊;说出了真话的孩子

周永宏:我们一道前行

周宇:一直向上走

李波:假如天堂都在劫难逃

郑冰:三千农民办农会

王树霞: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世界

王殿敏:人生没有回头路

刘忠训:全能农民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一棵成长中的树

邱建生:用什么照亮心灵

袁小仙:最根本地做一件事

潘家恩:淬火激情

黄志友:赤脚走在土地上

严晓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袁清华:摸索在困惑与失落之间

刘健芝:念书应当有意义

谢英俊:安得广厦千万问

代后记:做一个行动者

编辑手记:与高贵的灵魂相遇

试读章节

理直气壮兴办社会企业

在推广爱心认树计划时太阳村采取了多种方法。通过媒体资源向大众传播,通过电话营销向各大机关和有联系的机构推广,同时也向来太阳村参观的爱心人士现场宣传,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太阳村地处远郊,普通市民若是专为认树来一趟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产业部成立后拿出规划,腰在北京市的社区里设立200个爱心站点,把向太阳村孩子献爱心的场所办到北京市民的家门口。

关于爱心站点,最初的设想是将认树3万棵的宏大目标化整为零,每个站点只需完成百余棵认植目标。一般是由关注太阳村的爱心人士在社区提供兼职的志愿服务并联系免费场所,有的是在居委会,有的是在社区医院或者文化活动中心,爱心站点代收认树的善款,也代收社区居民捐赠的物资。后来随着站点工作的推进大家想到,既然设立了这样的爱心站点,不妨让每个站点都能有一个“小太阳村”的职能,可以在这里摆放有关资料,让社区居民不必到太阳村就能了解相关的情况,也可以将孩子们创作的美术作品标价出售,甚至也还可以开办爱心超市销售旧货中心的物资……

爱心站点的职能越来越具体、实在,也有了越来越重的“经营”的意味,让设计者自己疑惑了:一个非营利性民间机构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在社区里又收又卖的会不会给人一种“开店做买卖”的感觉,从事经营活动会不会影响太阳村在大家心目中的公益形象甚至影响到太阳村的事业呢?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淑琴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碰碰地走在了制度设计和经验范例的前面。为了筹款张淑琴甚至不惜“沿门乞讨”,她是作为一个悲情英雄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面对一种不得不为的社会需求,以她忘我奉献的经历、无懈可击的行为方式,以她所代表的事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感召力影响、打动人们,募集善款,这也是中国民间组织大多走过的一条路。但这是不是必须一直这样走下去的唯一的路,是不是一条长期的、可持续的并且是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自尊自主的发展的道路呢?仅仅这样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在公共心目中、甚至包括那些从事类似事业的人自身,已经渐渐接受、认可了这种方式。

十年来,张淑琴经历了许多尝试,做出了许多改变和创新,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是为太阳村的生存和发展应运而生,是为了做善事的人自己的生存和尊严:“为了孩子,我们愿意低下头去求人,有了自己的产业,就可以挺起腰杆做事了。”但是,当这项事业发展到即将融入市场的时候,这个无所畏惧的女战士还是犹豫了。

其实,早有先行者在用行动给了这个问题以答案,不论是久已有之的英国乐施会社区慈善商店、美国救世军慈善二手店还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韩国美丽基金会美丽商店和英国的Track 2000,也包括香港的女工合作社所做的有益尝试,他们工作的重要内容都是在社区内收售旧物,是环保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是经营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企业。当初,太阳村不得不以“企业”注册包含着张淑琴太多的辛酸悲苦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到如今,先行者的尝试和“社会企业”的自我定位打消了张淑琴的疑虑,社会企业,同样也是理直气壮地在做社会公益事业。

2007年,太阳村将全力推动北京市爱心站点建设,并以这些爱心站点为依托,把太阳村的公益事业、把已有的旧物资变善款和在社区内倡导志愿服务、环保节约以及为弱势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等结合起来,太阳村也由单纯的受助者向互动的社区公益事业倡导者和带动者转化。

伸出你的手,拉住更多的手

太阳村在过去的十年间已经成功救助了1000余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张淑琴说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个救助数字将变成10万人次,这种对犯罪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注将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10万人次,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是张淑琴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遥远:“不是我一个人的手能够拉住多少手,而是要让大家伸出手去,就能拉住更多的手。”

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推动立法改变,最大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最初创办儿童村的时候,服刑人员子女是个真空地带,民政部门、公检法司谁都不管,通过太阳村多年努力,公检法司诸部门都已认可了他们的工作,虽然更多的时候是把孩子送到这里,张淑琴觉得这也标志着这些部门对太阳村所从事的事业的承认。特别是在2005年,国家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要将犯罪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安置纳入社会综合治理指标,这些孩子的问题终于有人管了。2006年1月,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下发通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他们健康成长,2006年1月9日,“为了明天——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女子关爱行动”正式启动(2006年3月1日《法制日报》,《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5年回眸》)。张淑琴认为,只要不懈努力、坚持推动,还将会有更多的改变。

为拉动政府参与,太阳村还开展了“分散助养”项目,迈出了民间机构“反哺”政府的第一步。

根据《中国青年报》公布的司法部预防犯罪课题报告,我国60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父母服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堪忧;辍学现象严重;体质较差,生病不能及时就医;与狱中的父母相见困难。为让更多孩子得到救助,自2006年7月起,太阳村与监狱合作,对无法接到太阳村来又确实需要帮助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实施分散助养,来自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部分监狱的服刑人员子女进入了这一计划。具体内容包括,每年为每个孩子提供1050元资助,其中:360元生活保障,保证他们基本的生存权;150元学费(小学生),保证他们受教育的权利;240元医疗保障金;300元每年一次去监狱探望父母的费用。通过这个项目,能够确保孩子的基本权利,减少青少年犯罪隐患,还可以促进服刑人员改造。

分散助养项目所需费用全部由太阳村筹集,由监狱负责实施。目前,类似太阳村的救助类草根组织极少得到来自政府的资助,像这种由民间机构筹募资金交由政府执行的项目更是绝无仅有。分散助养的钱是经服刑人员签收后由监狱交给孩子的,服刑人员感激的是政府、是国家的政策。张淑琴是这么看的:“服刑人员知不知道太阳村并不重要,他们感激政府,就会好好改造,既帮助了孩子,又改造了大人,最终达到了社会安定的目的,这不正是我们兴办太阳村的初衷吗?”

张淑琴还要带动影响更多的民间机构和儿童救助组织也关注犯罪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至于太阳村本身,张淑琴把十年10万人次分解到每年1万人次,集中供养受到太阳村救助规模限制,每人每年4000元费用带来的筹资压力也较大,分散助养则相对灵活,太阳村正在与监狱合作大力推进。而且,根据每个孩子需要救助的情况不同和当地政策等具体情况,对很多孩子仅需提供分散助养的某一项服务而非全部,这样,只要太阳村能够达到每年五、六百万的筹资规模就能满足这种需求。张淑琴满怀信心:“明年计划产业筹资150万,其他的资金筹措同时加紧进行。目前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已经得到了丹麦格兰富集团的承诺,出资15万元承担1000名孩子的学费……每年1万人次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

P10-13

序言

什么人,用什么方式,做什么?

我用“写一本书”来走近中国的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了解和学习它们做事的方法,也校正了一些人云亦云的误解。

希望通过这本书,对别人也能有此功用。

非营利性民间机构是一个太过丰富也太难表达的存在,我要写什么呢?

我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切入点,有朋友提到了年轻人中的“不工作一族”,萎靡、颓废、全无朝气,从这些年轻的脸上看到的却是垂暮的眼神。人上一千,形形色色,关于眼神的那段话提醒了我,要写那些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遇到的眼神清澈的普通人。

这可能是一个最最匪夷所思的选材标准,不是行业门类、工作性质、贡献成就,也不是个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做此选择,我有我的理由,按照那样的标准,已经有许多学术论著、研究文献、新闻报道、网络信息或者口耳相传,我觉得那个标准跟我有距离。我只是一个想了解非营利性民间机构的普通人,我想知道的,是非营利性民间机构里普通人的故事。

眼神清澈,说明他们是坦诚率真、脚踏实地又心怀梦想的人,并且,对自己的选择存有一份喜乐之心。我非常看重最后一点,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提起非营利性民间机构,许多人会与“雷锋精神”、“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崇高的道德理想,沉重的社会承担,艰苦的奉献经历,确实让人崇敬,但又敬而远之。较之其他部门,非营利性民间机构的理想主义色彩确实更重一些,但置身其中的毕竟都是普通人。痛苦很正常,艰苦也很正常,但痛苦和艰苦并非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快乐,有事业追求的成就感,也有普通人的生活乐趣。采访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这份“快乐”,他们工作的意义并未因此减损,相反,让我觉得更真实,也更可亲。

在我的眼里,在我的书里,他们就像我们一样是普通人。因其普通,是我也可以这么做的,是我们也可以这么做的。

后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群“另类”的人,他们就是本书中所涉及的主人公或者同类。他们在一起,很少谈“金钱”“物质”“效益”“竞争”“GDP”等与时俱进的时尚的话题,在他们的语境里,“项目”“扶贫”“环保”“助残”“救灾”“防艾”“教育”“妇女儿童”“劳工服务”“乡村建设”“公益”“爱心”好像才是主题词。

与他们在一起,原本炽烈的物欲不知不觉地渐渐冷却、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通达和释然,“家财万贯三餐饭,广厦千间一张床”——这是我与这些人结识之后对物质的最基本的需求的理解。

我有一种感觉,这些人内心和他们的眼神一样,清澈、纯净,他们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他们那种没有功利心的活法让人想起超凡脱俗这个词,可是他们又是认真而踏实地活着,活得比许多人都真实而快乐,尽管他们会遭遇很多很多的困难和艰辛。

与他们相处,你可以不设防,因为他们中不存在所谓的商业秘密,更没有为了一己之私而进行暗箱操作的内容,一切都是透明的,用英文来表述就是“You can put anything under the sun.”(你可以把一切放在阳光下。)——坦坦荡荡、问心无愧,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不是吗?

在他们当中,我忽然明白,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在给大学生演讲的时候,她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每个人要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意义!”如果要说我对这些“另类”的认识的话,那么,我认为,他们是当今这个时代最清楚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标的人群。他们让我明白,我们可以选择不止一种活法——只要愿意,每个人可以超越自我,跨越那种仅仅为自我或者为家庭过上更加优裕的物质生活而计较和竞争的藩篱。在清明澄亮中,你可以凝视自己的心灵,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你会因自己内心世界豁然开朗而感到空前的欣喜。

这些人,大都在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工作,或者自发地从事非营利性的工作,他们平凡而普通——他们的外表与你与我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看起来还有些清贫,因为他们的收入大多低于企业和机关工作人员;他们优秀而卓越——因为他们有着比芸芸众生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他们不计报酬、一心一意地做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甚至在自己并不宽裕的状态下,把自己有限的报酬用于资助弱势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足以让我们自惭形秽,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我询问过他们中的许多人:“你们觉得你们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他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变得美好一些。”

当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当我们倡导人文精神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关注自身以外的世界的时候,如果你已经有幸认识了这些人,你会发现,我们还在想或者说的时候,他们已经领先一步,走在我们的前头,开始行动了或者已经行动了。他们低调、朴实,无声无息地默然行动着,没有任何浮华和喧嚣的宣传,他们更愿意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他们看来,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的,他们也在追求“利”,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眼前的一己之利,而是更长远、更广大的民众之利。

在这个讲求效率、效益的时代,他们确实与时代有些“脱节”,他们的确显得有些“另类”,有人认为他们很傻,觉得他们简直不懂得享受人生;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追求别人看不到的巨大的利益,误解和偏见如影随形。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足以改变他们的初衷和方向。

坦率地说,我发自内心地钦佩和敬重他们——当今能够不做钱奴、不为物役的人能有几何?

他们中的一位曾经几次来广西扶贫,在下乡之前,我把她介绍到广西师范学院与大学生交流,她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做公益?》。在近三个小时的演讲过程中,她没有讲稿,甚至没有一个字的提纲,她没有休息,最终没有喝完面前那瓶水,那个大大的阶梯教室挤满了人,而听众中途甚至不愿意为喝水或者方便离开一小会儿。

最后,当她的演讲结束的时候,主持人要求我也谈谈,我说,“我只想说一句话,是我的亲身感受,那就是:参加公益活动,让我有机会与许多高贵的灵魂相遇。”——这是我的由衷之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寇延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22737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0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