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集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主要探讨了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性情中人:试从楚文化论《郭店楚简·性情篇》;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等内容。

目录

序燃烧灵魂的星光

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述而不作”与经典性的关系

 三、“经”、“权”概念与经典诠释的关系

 四、“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的理解和体验

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

 一、前言

 二、中和:情理相得

 三、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形式与内容的统

 四、兴、观、群、怨:主客合

 五、共鸣与启迪、沉醉:听者与作品的交融

 六、礼乐之治:“社会美”的概念

“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

 一、前言

 二、《论语》中的“情”

 三、《孟子》中的“情”

 四、《荀子》中的“情”

(一)人情与实情

(二)“情”的主体性内涵

(三)“至情”与“至文”:美学的突破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会友”

 三、孟子“知人论世”章析论

 四、由伦理学向史学、诗学的转化:荀子、司马迁、刘勰

 五、结语:“友情”成为“理解”(“知”)的隐喻

“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荀子与汉代经学:经学传承与“通儒”概念

 三、“通变”、“经权”概念的起源:《论语》、《孟子》、《荀子》、《易·系辞》

 四、苟子的通变观

(一)“权”的双重意义

(二)通“一与多”之变

(三)通“古与今”之变

(四)“通”与“儒”

(五)“通”与“学”

 五、结语:对经典诠释的启发

性情中人:试从楚文化论《郭店楚简·性情篇》

 一、前言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别意识

 三、“情”的存有内涵:与气、性、身、心的关系

 四、“情”的伦理要求:信与久

 五、结语

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

 一、前言

 二、《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发生学

 三、时代精神

 四、文学的政治学与教育学:风与刺

 五、民族诗学

 六、文化理论:王与霸的两难

 七、原始主义:古典的与浪漫的

 八、方法论:赋比兴与主题研究

 九、结语

“永恒的乡愁”:徐复观论先秦儒家美学

 一、前言

 二、“礼乐之治”的核心:“仁”作为艺术精神

 三、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四、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反省性的反映”与“批判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一、形式主义的误解

 二、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三、批判的模仿

名词索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昭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7109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1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07173945
中图分类号 B222.0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