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钱钟书讲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钱先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并不在于体系性的建构,而是从幽微处发端,在几千年浩瀚的文化时空中纵兴穿行,他的魅力就表现在与传统相向时那会心一笑的默契和超脱中。这种独到的悟性是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关键,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理性思维的高妙和独特之处。如果读者在阅读本书对钱先生著作中零星片段的撷取时,能用心去鉴赏、去体悟,不只是要知识,而是要进入到一个智者活泼的心灵中去,进入到一个生气氤氲的人文世界中去,那么本书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

钱钟书先生说过:“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希望读者可以跟随这一要义,安下心来,静听先生讲文学……

内容推荐

钱先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并不在于体系性的建构,而是从幽微处发端,在几千年浩瀚的文化时空中纵兴穿行,他的魅力就表现在与传统相向时那会心一笑的默契和超脱中。这种独到的悟性是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关键,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理性思维的高妙和独特之处。如果读者在说读本书对钱先生著作中零星片段的撷取时,能用心去鉴赏、去体悟,不只是要知识,而是要进入到一个智者活泼的心灵中去,进入到一个生气氤氲的人文世界中去,那么本书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读书的智慧

热读与冷读/3

读书“消纳”说/6

读书的心法/9

读书的境界/12

第二章 作文的品质

立身与文章/19

驳“文如其人”/23

论“文德”/28

第三章 读书的精神

怀疑的精神/37

文史不分家/42

不尽信“名”/47

第四章 文学鉴赏

景物的描写/53

美女的描写/59

梦的描写/65

唐宋诗歌的迥异风格/68

南北文学的风格之别/71

宋诗的艺术风格/74

第五章 文学创作

得心应手的关键——创作三部曲/89

飘起来的思绪——比喻/91

能听香的耳朵——通感/97

艰辛的寻觅——炼字/99

第六章 文学评论

论圆/107

论镜花水月/110

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113

论“诗有别才别趣”/115

论文体的变化/118

第七章 文学艺术与悲剧精神

艺术中的几种悲剧情境/125

诗可以怨/132

诗歌情境与人生情怀/137

第八章 文学中的艺术辩证法

说文解字/147

和而不同/153

有无生相/156

第九章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相通/165

诗高于画/171

论中国诗和中国画/175

第十章 中西方文学比较

中西文学作品中相互印证的情节/183

中西文学中的镜子母题/188

神韵诗和浪漫主义/192

钱钟书小传

童年——癫狂早慧/199

青年——智慧和傲气并存/201

中年——几度风雨几度秋/206

老年——屹立的文化昆仑/211

挚友相伴——钱钟书与近代学人/212

附录

钱钟书学术著作概述/221

参考书目/231

试读章节

立身与文章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做人处世要谨慎老实,文章却应当写得富有机心,委婉多变。刻薄人善做文章。因为文艺标准和道德标准不同,文艺创作离不开虚构,所以总是企图把作品和作者为人相印证的“诗史”传统值得怀疑。鉴赏文学艺术时,要意识到它们独有的标准。

曹丕《典论·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然文章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写作者就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观点。但是,为文与为人常常不一致,而且,立身处世与立意作文遵循着不同的准则。

古人曾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钱钟书解释道:“端人不妨做浪子或豪士语。”即是说,端正忠厚的老实人,写起文章来可以很浪漫很豪放。反之,也有“冰雪文出于热中躁进者”的情况,即是说,文章写得超尘绝世,生活中却可能是急功近利的名利之徒。文章写得高妙,道德却可能极其低劣。钱钟书举隋炀帝的例子,隋炀帝的诏书诗文写得古雅博奥,颇有尧舜之风;但是他作恶多端,几乎可以和桀纣“媲美”。这种差别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中引出作文和做人的不同准则。

钱钟书认为“刻薄人善做文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难道老实的人就写不出文章了吗?他在《管锥编》里引用了《说郛》中的一段话:“盖默写物态,考核事情,几于文致、博会、操切者所为,非精密者不能到;使和缓、长厚、多可为之,则平凡矣。”事态人情委曲多变,心思细密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之处,写文章时才能从细微处着笔,阐发幽微,把其中隐藏的道理一一点拨,用委婉的笔触引人入胜,让读者就好像走进了花园里弯曲的小路,每走几步便能看到一处意想不到的风景,总有惊喜的发现在前面等着。《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为人尖酸刻薄,可是诗情才思却在众人之上。刻薄人对现实常多不满,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事物,往往精密深刻,会有许多新异之见。性情和缓长厚的人通常容易适应生活,却很少能从平凡中发现惊奇新鲜的感觉,写出的文章容易流于平庸。所以,做人要谨慎持重,作文则要刻薄。钱先生本人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他的著作嬉笑怒骂,放达洒脱,汪洋恣肆,文中处处潜藏着机心;而他的为人却是那样与世无争,有种令人难以企及的脱俗之风。

为什么为人和为文会出现如此差异呢?钱钟书拈出18世纪的一名法国妇女说过的一句妙语:“我的行为中有悖于道德的方面,用言论来补偿”。对于那些文章和道德分离的人来说,这句话道出了他们的典型心理。文艺理论名著《文心雕龙》其实早就谈到过这个问题,书中说,人的言论和想法往往相反,文章怎能用做考察别人想法的凭证呢?“诗言志”的传统于是被戳了个大窟窿。钱钟书又把这种观点引申二步,指出了修辞文章中的为人之道和人生处世中的为人之道的差异。他说,作文与做人,相通但不相同,两者若即若离,彼此倚伏。人与人不同,文与文不同。即使同一个人所写的文章,也因时因地而异;同时同地所做的文章,也因文体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文体相同,主题的不同还是会带来差异。看到精心构思的文章,就武断地以为是作者在自陈身世,真假不辨,而不考虑到文学本身和作文情境的种种差异,就像“痴人闻梦,死句参禅”一样。钱先生谈到了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李商隐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但他自己声称,虽然诗文常涉及到“南国妖姬,丛台名妓”,自己的为人实际上却与风流无涉。

上面这些议论除了说明作文和做人的不同外,还表现出钱先生对中国传统的“诗史”说法的不满。中国的诗歌历来有比兴传统,用香草美人比喻明君贤臣,用爱情的失意苦闷比喻不为君王赏识,仕途不顺。所以,后人解读李商隐的诗都本着这一宗旨,读诗倒像猜哑谜,像解释隐语。钱先生说,因为这种诗史的成见,诗歌成了历史和政治的附庸,本来是发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咏叹,全都按整齐划一的“美刺”标准加以衡量、演绎,颇有一批人善做这种捕风捉影的工作,但真正深思明辨的人无法赞同。

钱先生的这两个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诗歌理论的弊端。千百年来,将艺术标准和道德标准混淆,将作文和做人混淆的批评标准,以及香草美人的诗史成见根深蒂固,以至于作者自己也以为其作品乃自报家门,或者认为诗文必须要自道身世,或者希望别人看了自己的文章也会赞赏自己的为人,而“虚构”这一文艺创作的基本手法反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样,钱先生也就指出了文艺批评的两个要点:一是不能只根据作品或者作者自己的话来断真假是非,必须由“行间字外”求得真相;二是要理解虚构想象是文学作品和非文学区分的界限,这虽然是老生常谈,很多读者和研究家却常常在这个问题上误入歧途,经常闹出穿凿附会的笑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就是艺术的真实。钱先生认为经验对作品固然重要,而艺术境界的创造又不全依赖经验。宋玉没见过巫山神女而能作《神女赋》,不亲自经历而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境界,才是大家区别于中下之流的地方。如果一定要作家对自己写的事情亲自经历,那么《水浒传》的作者一定得是绿林大盗,《西游记》的作者不是神仙就是妖怪了。杨绛先生也说过:“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发出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的大小。”

从作文与做人的不同引申到文学批评应当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给想象留下充分的空间,钱钟书一步步深入到文学的内部规律中。这种就事论事,坚持文艺自身独立性的态度在现实生活里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大兴文字狱,从秦汉之后乃至文化大革命,被无辜牵连的人不计其数,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钱先生尖锐地指出,或者把文章当做罪犯招供的罪状,拿来定案用;或者把文章视做间谍秘密联络的信号,钩沉索引,都不是对待文学的正确态度。前者把文章看做真言实事,后者把文章看做对实事的含沙射影,历史上的冤案多源于此。其实,对文学作品的虚构之言,只要抱着“姑妄听之”的态度就可以了。

虽然作文关系到社会教化,文章应有补于人心世道,但这也许更多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客观地讲,艺术和人生,作文和做人有不同的标准,两者相通相异,进行判断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人讲诚信,要真实;作文宜虚构,充分发挥想象:掌握了这关键的一点,才能排除道德说教,更好地体会文学的魅力,并使文学评论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P19-22

序言

相比于那些起起伏伏,随时会消失在人海的有名的或无名的作者来说,钱钟书留给世人的是一份与众不同的、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丰碑。相信所有读过他的书的人都会深深感受到钱先生浩瀚如海的学识,洞达世事的睿智以及那份平淡谦逊的处世态度,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阐释让人为之感叹与折服。“钱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想读懂、读透钱钟书的文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难懂不等于不能读,一枚贝壳可以隐藏大海的歌唱,一朵雪莲可以折射雪山的丰姿,所以,本书通过详尽的阐述钱先生的文学见解,以带领读者去领略文学世界广阔的天地与无边的海洋,用活泼的生命体验来打通中西古今文化的屏障。

当今中国社会处在剧烈的转型时期,各种文化在不断运动,或融合,或交流,或碰撞,推进着世界的不断前进。但是向前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承担地要保持住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加以发扬光大。因此,现在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了解前人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了解我们可以继承的传统,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利用西方文化资源,进而发掘中国文化的渊博精深。而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的宝藏,发掘得越深,就越能发现其珍奇。

钱先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并不在于体系性的建构,而是从幽微处发端,在几千年浩瀚的文化时空中纵兴穿行,他的魅力就表现在与传统相向时那会心一笑的默契和超脱中。这种独到的悟性是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关键,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理性思维的高妙和独特之处。如果读者在阅读本书对钱先生著作中零星片段的撷取时,能用心去鉴赏、去体悟,不只是要知识,而是要进入到一个智者活泼的心灵中去,进入到一个生气氤氲的人文世界中去,那么本书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

钱钟书先生说过:“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希望读者可以跟随这一要义,安下心来,静听先生讲文学……

书评(媒体评论)

跟钱先生的交往不多,我珍惜这些点滴。他的逝世我想得开,再高级、再高级的人物总是要死的,不过,我以为钱先生这位人物真不平常,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作了大发挥,认认真真地不虚度时光地劳作,像这样的人剩下的不多了……祖国的文化像森林,钱先生是林中巨树。人要懂得爱护森林,它能清新空气,调节水土。

——著名画家 黄永玉

钱钟书是活人,而不是木偶;他固属“书痴”,却决不是没有生人气味的“蠹虫”;他不是书的奴隶,而是书的主人;他只是活学学活,而不是苦学学死。

——著名作家 杨绛

钱钟书也是极有才气的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八个字,用在钱钟书身上,那可真是当之无愧,一点含糊都没有。

——著名学者 易中天

在钱钟书先生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质:聪明、善良、开放和谦虚。

——法国前总统 希拉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钱钟书讲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3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