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莎士比亚精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

  莎士比亚艺术魅力有四个元素:思想、剧情、人物和语言。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反映在剧情的安排上,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在许多悲剧作品中,他沿用希腊悲剧英雄失败的命运模式,来博取观众的叹息、怜悯和尊敬;在诸多喜剧作品中,他安排一个又一个的惊奇和突转,虽然喜剧中充满了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过于巧合,过多偶然性,但这些处理让我们捧腹大笑,身心愉悦,这些引人入胜的剧情增加了超越时空的可观赏性。

内容推荐

本书注重原典精读,全方位地探讨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奥秘,在现代语境中以多重视角来重新解读其作品并放置于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框架中来考察文学的传承关系。本书以莎士比亚评论中的重要观点作为点评精要同时吸收了近二十年来莎士比亚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力求融学术性、赏析性、知识性于一体。

目录

导言

莎士比亚生平创作年表

第一章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第二章 莎士比亚历史剧

 第一节 历史剧总论

 第二节 《亨利六世》

 第三节 《理查三世》

 第四节 《亨利四世》

第三章 莎士比亚喜剧

 第一节 喜剧总论

 第二节 《仲夏夜之梦》

 第三节 《威尼斯商人》

 第四节 《无事生非》

 第五节 《皆大欢喜》

 第六节 《第十二夜》

第四章 莎士比亚悲剧

 第一节 悲剧总论

 第二节 《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三节 《哈姆莱特》

 第四节 《奥赛罗》

 第五节 《李尔王》

 第六节 《麦克白》

 第七节 莎士比亚的罗马剧

第五章 莎士比亚传奇剧

 第一节 传奇剧总论

 第二节《暴风雨》

第六章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

第七章 莎士比亚与古希腊神话

后记

试读章节

理想和现实的东西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并行不悖,形成了复杂的结合。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时雨以一个大写高雅而不切实际的浪漫派贵族诗歌的诗人出面,时而以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出面,给十四行诗的传统格式投入了深刻的内容。

——阿尼克斯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彼特拉克的传统,二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三是他本人的生活经历。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v。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得到广泛的运用。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375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组成,韵脚为abba abba cde cde或abba abba cdc cdc。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构更严谨,他将十四个诗行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每行十个音步,通常用抑扬格,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这样的格式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式”或“伊丽莎白式”。对诗人而言,诗的结构越严格就越难抒情,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自由奔放,毫不拘谨,正如他的剧作天马行空,其诗歌的语言也富于想象,充满激情。他的诗比彼特拉克的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风靡欧洲,1590年代前后,英国的彼特拉克“热”达到了最高潮,凡有文化的人写信时都喜爱用十四行诗,在这一高潮中出现了锡德尼、杜雷顿、丹尼尔等诗人,毫无疑问莎士比亚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不过,他使十四行诗更臻完美。

1609年5月20日,伦敦的出版商托马斯·索普(Thomas Thorpe)取得了一本叫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独家印行权,其中收纳了154首十四行诗,这就是最早的、最完全的“第一四开本”。自18世纪末以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引起了不断的争议,例如:这些诗的大部分是歌颂友谊的,还是歌颂爱情的?这些诗的大部分是献给一个人的,还是献给若干人的?W.H.先生是谁?黑肤女郎又是谁?这些诗是不是都出自莎士比亚之手?等等。很多人认为这个贵族美男子是莎士比亚的保护人骚桑普顿伯爵,伯爵容貌俊美,颇有女性的美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很欣赏这一点,对这样的男子非常崇拜。伯爵对男人与女人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他的情人是宫中美女伊丽莎白·弗农,两人未婚先孕,然后秘密结婚,曾激怒了伊丽莎白女王。莎士比亚爱恋的可能也是这位美女。

按照传统的解释,这些诗从第1到第126首,是写给一位贵族美男子的,他对这位青年贵族感情笃深,这种情意很容易让人误认为爱情,因此有些人认为这些是爱情诗。不过根据所用的词语是阳性的“He”,所以我们不妨把他理解为“爱友”,但是两个男人之间爱慕到如此程度,很容易让人犯嘀咕,有点像同性恋,著名莎学家L.C.奈茨就有此看法。一般说,在莎士比亚时代,“love”(爱人、情人,多指女方)和“love”(爱人、情人,多指男方)用在密切男性朋友之间时实际就是朋友的昵称。从第127到第152首,是写给一位黑肤女郎的,最后两首及中间个别几首,与故事无关。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在前126首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给我们讲述的故事的轮廓非常清晰,但是细节很模糊,所以就给予我们特别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154首诗的内容大体如下:第1至17首为一组,诗人劝他的青年朋友赶快结婚生子,因为美和青春不能常在,只有把美的形态和美的品质在后代身上保存下来,才能抵抗时间毁灭一切的力量。第18和19首由结婚生子战胜时光过渡到另一斗争途径,即写出伟大的诗篇,也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第20至32首歌颂友谊或爱情,其中穿插了一些慨叹自己身世辛酸和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表示轻蔑的诗篇。第33至52首写诗人和这青年之间可能因第三者的插入而闹分裂,分离后更加痛苦,他努力寻找理由来原谅他们,以求得感情上的解脱。第53至65首主要写爱友之美,表现出诗人美与真善的统一,并表示自己的忠贞不二,也不计较对方,爱是无条件的。第66至72首,诗人从爱情的波折中,深感环境的险恶,两人的相爱关系受到攻击和诽谤,一切痛苦和罪恶都来自社会环境。第73至87首,诗人担心自己老之将至,因此对爱情更加珍惜,对青春年华更觉珍贵,不妨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紧接着出现了争夺爱友的风波,诗人最后退让,不再苦恼自己。第88和89首,担心被对方抛弃,不如采取主动,表示感情不变、爱情如一,不过要对方注意自己的缺点,不要让邪恶沾身。第90至99首写分手后的思恋。第100至120首写对关系断裂后的悔意,然后又和好如初,由于波折,两人的感情由浪漫阶段进入了实际、冷静、坚实的阶段。第121至126首更多表现诗人自己的内心情感、人格和品质。第127至152首写诗人后来又迷恋着一位黑眼睛、黑头发、黑皮肤,卖弄风情的女郎,这女郎很可能与别人(可能就是那个美男子)相爱了,诗人陷入痛苦之中。其中第127至130首写诗人遇到黑肤美人,被她的美貌及音乐所迷,产生了爱慕之情,赞美她的本色美、平凡美和悲哀美。第131至136首发现对方的缺点——爱情不专一,对别人有所倾心,这种三角关系引起诗人的苦恼和内心矛盾,但求自己不被抛弃就行了。第137至145首写女友对他只是敷衍,诗人悔恨自己错爱,责骂对方为极恶。从第146至152首中看到,诗人遇到的是双重的背叛:朋友和爱人。友谊和爱情,他似乎完全绝望。第153和154这最后两首诗取自古希腊题材,但在情节上和逻辑上与诗的整体有密切联系。总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显而易见这些诗有一定的关联,甚至有一定的情节脉络,这就是组诗的样式,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区别于其他人的诗的一个特点。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多把十四行诗献给自己的情人,莎士比亚有些诗作是献给一个他称之为黑肤女郎的,但仅有25首,其他100余首十四行诗都是献给一位年轻朋友的。这说明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友谊似乎比爱情的地位更高,这不足为奇,重友轻色的心理在当时十分普遍。正是在这种友谊至上的心态下,莎士比亚用诗歌的形式盛赞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P6-9

序言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几百年来莎翁戏剧的魅力经久不衰,他的剧作不仅拥有广大的读者,还不断地被搬上银幕和舞台,获得了广大的观众。他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的享受,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人生启迪。他以无比深邃的眼睛勘破人性的善恶真假,也以绚丽的舞台色彩折射出我们人生舞台的千姿百态。正如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生的赋诗所言:“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

莎士比亚艺术魅力有四个元素:思想、剧情、人物和语言。

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入探讨人性,悲剧和历史剧中的人性高尚面与阴暗面,喜剧作品中的人性光明面和可笑之处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道尽了人性的真、善、美,也揭露了人性的自私、阴险、野心和残酷,既有对社会的政治制度、权力斗争、经济关系、宗教、战争等宏大主题的大刀阔斧的抒写,也有对爱情、友谊、人际关系的细腻揭示,他的作品描绘人生、世界的现状,以哲学家的眼光、文学家的手笔、艺术家的审美理念把历史上、生活中发生的事演变成一个个戏剧故事。

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反映在剧情的安排上,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在许多悲剧作品中,他沿用希腊悲剧英雄失败的命运模式,来博取观众的叹息、怜悯和尊敬;在诸多喜剧作品中,他安排一个又一个的惊奇和突转,虽然喜剧中充满了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过于巧合,过多偶然性,但这些处理让我们捧腹大笑,身心愉悦,这些引人人胜的剧情增加了超越时空的可观赏性。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各具特色,富有立体感和多面性,展现了性格的丰富多彩,使人过目不忘:忧郁多虑的哈姆莱特、野心勃勃的麦克白、情意绵绵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纯洁美丽的奥菲丽娅、才貌双全的鲍西霞、猜疑轻信的奥赛罗、吝啬贪婪的夏洛克……不胜枚举,他们都已经跻身于世界文学人物画廊,成为永恒的形象。

莎士比亚的语言是无与伦比的,词汇量大,表现力强,运用得娴熟美妙,莎士比亚所用过的全部词汇一万九千多,他不愧是语言大师。前所提及的哈姆莱特,之所以四百年来一直获读者观众的青睐,除了他高贵的王子气质、独特的性格外,他的耐人寻味的对白和独白更使他永垂青史。他的短语如:“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Frailty,the name is woman'’(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和“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hing"(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等已成为经典格言。他的悲剧中哲理性的语言和喜剧中机智俏皮的比喻、双关语都使英语的魅力大放光彩。

本书写作思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主要遵循莎士比亚原著的精神,把握莎士比亚思想的精髓,论述涉及他所有的作品,力求全方位评析,对历来被人们忽略的戏剧如历史剧、罗马剧给以足够的关注。其次,以精读细讲为原则,对每一部作品详细地剖析。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不做漫无根据的凭空臆断,公正、准确地分析他的戏剧艺术,力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再次,体现时代的特点,广泛吸纳近二十年来莎士比亚的研究成果,采用最有说服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论断。第四,以莎士比亚评论史作为参照,把莎士比亚评论的重要观点化人作品的分析之中,同时,每节前后都引用了莎士比亚评论家精湛的评点,节前的摘录是对该作品的总体评价,节后的摘录是对该作品具体细节的评价,这些引文将给读者以重要启示。引用莎士比亚评论的目的是不局限在一种思维定势之中。这些评论既有赞成莎士比亚的观点,同时也有“倒莎派”的观点,如托尔斯泰。本来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看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绝对化,不同时代对莎士比亚的认识必然不同,因此,有必要提供多元的思维模式。第五,精彩段落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让读者原汁原味地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近距离地感受作品的无穷魅力。第六,在体例和形式上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每章采用总分的论述,先对莎士比亚每种戏剧体裁设有总论,概括其特点,顾及了面的扫描,然后对重要作品作深入的剖析,比如四大悲剧、四大喜剧等,这样点面结合,没有疏漏。从体例上看,既确保了莎士比亚经典篇目,又增加了常被人忽略的十四行诗、罗马剧、历史剧、传奇剧的分析。每节的论述确定了几个问题点用小标题来凸现,论有中心,述有重点。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来分析,比如结构主义方法、比较文学的方法、意象理论、狂欢理论、女权主义、后殖民理论、叙事学理论、文艺心理学等等,方法力求多样,角度力求新颖。最后探讨了莎士比亚与基督教、古希腊神话的关系,说明这两种文化对他的艺术的影响。

作者

2009.1.8.

后记

苦心经营两个春秋,书稿终于尘埃落定。本书是上海市中文教育高地上海大学精读系列教材之一,初稿完成后经过两轮的讲授,又修改完善,是一本力求融学术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书籍。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莎士比亚的书出了不少,但偏重于某一体裁、某一题材的研究,对他的作品精细解读不够。现在人心浮躁,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片面追求宏大叙事、标新立异,浮光掠影,草率下结论,我们必须扭转这种浮夸的学风和研究之风,扎扎实实地读书、做学问,原典精读应成为我们的基本学习方式,直接面对人类文化的精华,在阅读中与伟大心灵对话。

写作期间,我母亲得了重症,在照料母亲和教学研究的双重生活中,我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受了身心的煎熬。现在书稿已完成,可是,母亲却仙逝,在此,我谨以此书告慰母亲的灵魂。

本书的历史剧一章的总论、《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由我的研究生陈培文撰写,在此感谢她的协助。

本书得到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大学的资助,特表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对书稿作了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在此深表谢意。

本人才疏学浅,多有不当处,望专家指正。

张薇

2009年1月

于上海锦秋花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莎士比亚精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84358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073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