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羌笛悠悠(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内容
编辑推荐

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族系之一,在汶川5·12大地震中,主要震区既羌族聚居区及其文化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为了更好地保护、继承、发扬历史悠久的羌族文化,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介绍了羌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曾经极为辉煌的羌族历史和文化,让更多的人关注羌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内容推荐

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对古老的羌族和羌族文明造成了巨大创痛,抢救和保护羌文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课题。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介绍了羌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对于保护和传承羌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记录着羌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200余幅图片,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目录

前记

曾经辉煌的古羌

当代羌族

汶川之羌

理县之羌

茂县之羌

松潘之羌

北川之羌

宗教

火神崇拜

白石崇拜

祭山大典

羌年

图腾崇拜

斑斓的文化

巍巍羌碉

石棺葬文化

婚姻

服饰

女装

男装

羊皮坎肩

羌巫的百褶裙

丧葬门

议话坪

羌舞

遗留在兄弟部落中的古羌文化

摄影作者及目录

试读章节

当代的羌族,是在战国末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的,以白苟羌为主体。这支羌人进入岷山上游后,战胜了当地土著的戈基人,逐渐四向扩展,现已不可能分清先后进入岷山的各支羌部。据《后汉书》记载,岷山间有“土羌、六夷、九氐”,众多的羌支杂处难免有融合。不少部落沿土门等岷山间的空隙向东发展,自陕西宁强以南的平武、江油、北川、安县、什邡等地均有分布。其后,大部融人当地汉人之中。近代,仅北川小寨子沟一线尚为保存民族传统较好的羌族聚居地。另外,平武等县近年也划出若干羌族自治乡。原始于岷山间的“七羌、六夷、九氐”之属,也先后向西南发展。汉末,芦山天全一县,还有青衣羌国。至于南下的各羌部沿横断山走得更远,或独立成部(族),或与当地土著组合成新的民族。

当代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的汶川、茂县、理县,松潘小姓沟及北川等地。由于长期被崇山峻岭所分割,加之或融人当地部分土著等因素,羌语虽被民族学家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但实际上“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更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字,各羌部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使用汉语,只有部分地区的其他民俗保留较完好。

汶川之羌

汶川旧县城原在绵池,其侧山脊上即传说中的大禹诞生地刳儿坪,对于羌人而言是极为神圣的, “百里不敢樵木”。有罪者逃匿其间,也可原宥。

今汶川所在地,古名威州,岷江与杂谷脑河在此汇合。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县政府所在的后山上,明代所筑的石城墙依然完好。其南的台地上,至今屹立着两小段土墙,那是汉末时姜维的屯兵之所,被百姓呼作“姜维城”。可见,这是威州地方,从汉末至明都是屯兵之地。

汶川之羌重要的聚居地有萝卜寨、布瓦寨等等。坝中良田肥土,多是被后迁入的汉族、回族所有,羌寨一般在高山之脊。其中,布瓦寨雄踞县城后山之脊,颇为雄伟。布瓦最独特之处,还在于其整个羌寨连着三座巨大的碉楼,均为黄土筑就。因为,整个布瓦山为厚厚的黄土积成,因地制宜,这类情况在四周极为独特。山间的黄土地中有很多石棺葬遗址,可知前居于此地的戈基人仍是居于石室中的。而今的土碉土寨群,是清代所建。以版筑方式做成居室,并建巨大的碉楼,是羌民对汉式土房的一种发挥和创造,这当然是羌人善于学习的结果。

这里因黄土深厚,宜于耕作,所以寨子很大,有近百户人家。寨后另有高山,因此水源也不紧缺。布瓦寨本依山而建,但在山下仅能望见前山,故认为是耸立在高山之脊。一座座土碉上插蓝天,极为壮观。在沿河道路开通之前,布瓦扼守威州制高点,雄视远近,令古今兵家必争之地的威州更加易守难攻。

而萝卜寨则因是在山原平旷的一个大寨,人口较多,雄踞山原之上,三面背靠高大的崖壁,原本极有气势,阿坝州羌历年曾在此举办,一时盛况空前。但在“5·1 2”大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其状颇为惨烈,从而使该寨蜚声海内外。这里有羌山中难得见到的巨大台地,原名“凤凰寨”。寨中建筑十分密集,有200多户,共千余人口。但因山多土少石,故寨中大多用黄土筑就单层或两层土屋。也有用石、土混建的,以乱石为基。这羌中第一大寨,据说曾是一方羌王的驻跸之地。又因占地广阔,颇多巷间,故其号称“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在地震前曾是一旅游热点。寨中建有莲花寺,可见外来文化的传人已非一日。

汶川邻近理县处的龙溪,以巫师及巫舞闻名于全羌。尤其是巴夺一寨中,历来名巫辈出。只可惜地震后损失也重,令人扼腕长叹。

阿尔沟与巴夺寨的巫师不但极负盛名,且阿尔沟内各寨祭山的石塔也很集中。传统的羌巫作法的仪式,能够在这一地区得到充分的体现。

汶川的羌峰寨,是临近汉地的一处“纯羌寨”,故号称“西羌第一村”。它地处岷江西岸,与古县城绵池仅隔江相望。这里因接近汉人聚居地,其南边的羌人汉化已经很深了。在河岸的缓坡上很大的羌寨,虽多“累石而居”的石头房子,但大多加盖了汉式屋顶:有的盖黑瓦,有的盖片石为瓦,甚至有以红色洋瓦为顶的。

寨中有一处40来米高的方型石碉,可算作是羌寨的标志了。另一类可作标志的是神树,羌峰寨也保留了这一古岷山的信仰。本来,所有羌寨,都有一株或数株神树,那是作为先祖神与山神的代表,在远离河岸的公路上,老远都能望见。土边植树,即原始的“社”字,是社稷的社,就是土地或“土主”的意思。羌寨里,现仍普遍保留了这种最早对所居处土地的崇拜。所以,孔子说:“华夏失礼,求诸四裔。”很多我们以为已失去源头的习俗,其实不难在兄弟民族中找到根。P20-27

序言

在成都平原西方的尽头,岷山余脉拔地而起,这就是四川盆地西面的盆沿。岷山那数不尽的峰峦叠嶂,有如由平原进入高原的天然台阶。

古岷山山脉,是因印度次大陆板块撞击而隆起的青藏高原东北角边缘的褶皱,也是横断山区大系的北缘和东缘所在。其北有东西流向的白龙江与南北流向的岷江。这二江两岸的山脊山麓,是古华夏最重要的“丁”字形民族走廊的起点,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华民族的总先妣”(闻一多语)西王母、造人的女娲、号称人文初祖之伏羲、黄帝的对婚之族蜀山氏、夏系先祖伯鲧及禹、周先祖后稷……无不与岷山地区有关。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部也是由此而入主中原,与东夷部碰撞而进溅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华夏”之“夏”,是出自岷山的大禹之裔;而“华”则是与黄帝部同姓自号承夏之后的周族。此二部,均是由岷山地区东进的氐羌系团族中的一支。故华夏是氐羌系进人中原后接受了先进的东夷文化与血缘的新团族,并成为后世中华的主干。

简言之,华夏即夷化的氐羌。

汹涌澎湃的岷江,汇集着千万壑的雪水,从群山的夹缝中奔泻而下,宛如一条凶猛的孽龙。每当山洪暴发,江水无情地吞噬着人畜土地,直至伟大的禹和他的继承者开明氏、李冰父子们,才制服了这条孽龙,使千里沃野的西蜀成为天府之国。古氐羌先民的勋业,至今仍铭刻在玉垒山下,铭刻在川西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麦穗之上。

2008年5月12日,就在岷江上游山间及东麓山地,一场8级地震吞噬了无数生灵,震惊了华夏,也撼动了世界。那一带,是以羌族聚居地为主的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以及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

地震所带来的灾难极为惨烈,虽举全国之力不惜代价地援救,但仍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在56个兄弟民族中,人口仅20余万、僻居岷山山间的羌族,原本默默无闻。只因这惨烈的灾难,遂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然而,羌是中华最古老的族系之一。华夏、乃至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黄帝,均出自其问。古羌及其支派的氐,是华夏之根所出。中华56个兄弟民族中至少有20多个是以古羌为主族源的。看到震后被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看到毁损殆尽的萝卜羌寨……看到原仅20余万的羌民数以万计地死于地震,流传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几乎断绝……人们能不为之痛哭、为之遗憾吗?

与其他一些人口很少的兄弟民族一样,传统文化在当今已很难继承发展,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社会急速现代化的冲击中,原已极端脆弱的传统文化迅速地消退、消亡,更何况地邻川西平原的羌族。在羌族20余万人口中,能讲本民族语言的仅有数万人。加之数十年来的种种原因,在改革开放前早已出现的文化断层,原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代土司头人及大巫师们几乎已消亡殆尽。年轻一代已很少能讲本民族语言。加之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来记录传统文化,更加速了羌民族文化的消退。这一点在地震前已十分令人忧虑。在“5·12”大地震中,羌族地处震中汶川一带,所受到的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县文化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几乎无一幸免,令原来极为突出的民族文化急速消亡的矛盾倍加突出。因此,如何保护及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精髓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悲痛之余,写下这本小册子。不仅为悼念在灾难中逝去的同胞们,不仅为悼念在抗震救灾中献身的英烈们,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挽救、传承和发扬华夏文明之根——伟大的古羌文化。

大自然孕育了生命,又毁去了生命;大地孕育了辉煌的文明,又毁掉了文明。但“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鲁迅语)。从废墟中站起来的人们,牢记了这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这重叠淤积的凝血,将更奋然前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羌笛悠悠(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廷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78613
开本 16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7.4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4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