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世纪/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谱写了一曲纳西祖先的颂歌,表述了古纳西人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类起源、变化的朴素认识,突出了贬神褒人的思想,展示出纳西先民艰苦卓绝创世立业的历程。沤歌了他们征服自然、抗击暴力的英勇斗争精神,沤歌了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智慧和力量,表达了纳西人憧憬幸福、追求光明,期望民族繁荣昌盛的思想。

内容推荐

《创世纪》是一部不仅在东巴经的主要六类经书中都有完整记载,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的优美史诗。千百年来经过纳西族人民不断的加工、提炼和丰富,使它逐渐成为一部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好作品。与《鲁般鲁饶》、《黑白之战》并称为“三明珠”。

目录

第一章 开天辟地

第二章 洪水翻天

第三章 天上烽火

第四章 迁徙人间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开天辟地

很古很古的时候,

天地混沌未分,

东神、色神在布置万物,

人类还没有诞生。

石头在爆炸,

树木在走动,

混沌未分的天地,

摇晃又震荡。

天地还未分开,

先有了天和地的影子;

日月星辰还未出现,

先有了日月星辰的影子:

山谷水渠还未形成,

先有了山谷水渠的影子。

三生九,

九生万物,

万物有“真”有“假”,

万物有“实”有“虚”。

真和实相配合,

产生了光亮亮的太阳;

假与虚相配合,

出现了冷清清的月亮。

太阳光变化,

产生绿松石:

绿松石又变化,

产生一团团的白气:

白气又变化,

产生美妙的声音;

美妙的声音又变化,

产生依格窝格善神。

月亮光变化,

产生黑宝石;

黑宝石又变化,

产生一股股的黑气;

黑气又变化,

产生噪耳的声音;

噪耳的声音又变化,

产生依古丁那恶神。

依格窝格作法又变化,

变出一个白蛋,

白蛋孵出一只白鸡,

白鸡没人取名字,

自己取名为“恩余恩曼”。

恩余恩曼高飞啊,

飞不上天,

恩余恩曼低飞啊,

飞不遍大地,

飞不上天啊,天不能开,  飞不遍大地啊,地辟不完。

恩余恩曼开不了天,

恩余恩曼辟不了地,

恩余恩曼栖息在恒以窝金河上游,

恩余恩曼到“精肯司美柯”寻找食粮。

恩余恩曼心不甘,

扯来了三片叶子铺地上,

采来了三丛青草做垫窝,

摘下三朵白云做蛋篮。

恩余恩曼生下九对白蛋,

一对白蛋变天神,

一对白蛋变地神,

一对白蛋变成开天的九兄弟,

一对白蛋变成辟地的七姊妹,

依古丁那作法又变化,

变出一个黑蛋,

黑蛋孵出一只黑鸡,

黑鸡没人取名字,

自己取名为“负金安南”。

负金安南生下九对黑蛋,

九对黑蛋又孵化,

孵化出九种妖魔,

孵化出九种鬼怪。

神的九兄弟去开天,

把天开成峥嵘倒挂的;

神的七姊妹去辟地,

把地辟成坎坷不平的。

天,咕哩口果罗响,

地,叽里哇啦鸣,

好像天要塌下来,

好像地要崩裂开。

神的九兄弟啊,

不会开天不灰心,

学成开天的工匠,

又去把天开。

神的七姊妹啊,

不会辟地不丧气,

学成辟地的工匠,

又去把地辟。

东边竖起白螺柱,

南边竖起碧玉柱,

西边竖起墨珠柱,

北边竖起黄金柱,

中央竖起一根撑天大铁柱。

天不圆满,用绿松石来补,

地不平坦,用黄金来铺,

把天补得圆圆满满的,

把地铺得平平坦坦的。

三  恩余恩曼生下一对煞尾蛋,

春季风来孵,

孵不出来;

夏季雨来孵,

孵不出来:

秋季土来孵,

孵不出来;

冬季雪来孵,

孵不出来。

恩余恩曼怒火起,

拿起蛋来哟,

向天举一举,

向地举一举,

将蛋甩到大海里。

左边刮白风,

右边起黑风,

白风黑风呼呼响,

海水汹涌起巨浪。

白蛋飞出海,

撞在岩石上,

岩石闪金光,

蛋裂震天响,

一条野牛出世上。

它的父族头上生鸡冠,

它却生了角;

母族脚上生鸡爪,

它却生蹄子;

父族身上长羽毛,

它却遍身长牛毛。

野牛角太大,

会把天顶垮,

野牛蹄太重,

会把地踏破,

野牛毛太多,

会与草混合。

屋后住着“固”,

去向“固”请教,

“固”说他无力,

说着转回去。

屋前住着“斯”,

去向“斯”请教,

“斯”说他无法。

说着转回家。

北方居住着东神,

去请东神想办法:

南方居住着色神,

去请色神想办法。

东神色神说:

“莫让牛角把星星撞落,

莫让牛蹄把人地踩破,  莫让牛毛与青草混合,

要拿天上的宝石斧来砍它,

要拿地上的黄金斧来砍它。”

宝石斧头砍三下,

野牛叫三声,

叫声如雷响;

黄金斧头砍三下,

野牛大喘气,

气喘震山冈。

野牛眨眼睛,

好像电光闪,

野牛伸舌头,

好像长虹吸大江。

天又在摇晃,

地又在震荡,

不重新开天不行了,

不重新辟地不行了。

……

P1-10

序言

要赶紧做——写在新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前面

于坚

最近几年,我曾经有机会漫游西方。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地方基本上已经不存在少数民族。我曾经抵达密西西比河岸,根据青年时代阅读的印象,我以为在那里我会碰到印第安人,但他们已经失踪了,偶尔西装笔挺地出现在超级市场。在澳洲的荒野,荒野犹在。原住民已经被迁移到集中居住的小区,我看见他们在水泥房子前坐在地上喝酒。乌鲁汝是著名的风景区,那里有一块全世界最大的红石,那石头原来属于某个部落,是他们的神物。但现在成为国家旅游资源,进入要收门票。土著杳无踪迹,他们只能在祭神同才可以回到他们的祭坛。我记得有一天看到两个土著出现在风景区的娱乐场,周围的白人竟然大惊失色,发生了争吵。在澳大利亚,人们很害怕土著人,这些袋鼠的赤脚邻居们失去家园后,许多人不适应政府为他们安排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酗酒、吸毒、斗殴,成为危险的一群。在欧洲旅行,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国籍和语言不同而没有民族的地区,从哥本哈根到巴黎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吃汉堡包,上教堂。有一日我在哥本哈根的一个教堂旁边看见几个穿民族服装的人在演奏音乐,他们来自遥远的格鲁吉亚,被观众围个水泄不通。

云南也许是世界上最后的依然拥有众多民族的地区之一,云南大地上有三万个神灵。20年前,我大学毕业前前往德宏州实习,我记得那里每五天赶一次集,一到街天,居住在大地上的土著就出现了,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那些手工绣品在干百年的时间中已经成为经典,美丽如春天之花朵,花的河流向着市集移动,只要看服装就可以判断是哪个民族。我也曾经在一个村庄里看彝族的毕摩如何钻木取火,念念有词唱古歌谣召唤神灵。还有一天,我从大理点苍山的清碧溪顺溪而下,一个村庄的白族人正在石头上祭祀苍山之神。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居然在昆明出去几十公里的地区就可以置身于这些原始时代的现场,那时候我还以为全世界都一样。但后来我才发现,只是在我的故乡而已。但不过十多年,我却发现,那些过去我以为很日常的生活世界,已经一个个消失了,世界正一日日变得像欧洲一样现代而枯燥乡味。

横断山脉阻断了云南与外界的联系,也成就了云南。诸葛亮五月渡泸,耐不住山高水险,长叹一声,不毛之地啊!云南因此得以避免被同化为一,各民族自在和谐地生长。落后于时代,却也保持着独立的生活世界和风俗。这种多元共存的生活世界使云南成为中国最丰富最好玩的地区,云南人从小就知道尊重不同的文化、思维生活方式,云南世界有一重天然的民主氛围。到21世纪,各民族依然存在,但巨大的危险也来到了,现代化所向披靡,现代化的终端无非是水泥高速公路。我担忧的是,再过若干年,云南也将像中原地区或者欧洲那样,只有一个民族。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表达了我的担忧,现在再引述一下:

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地区,在历史上是所谓西南夷所在之地。《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即贵州地区),东接交趾(即越南),西有滇围(即云南地区),北有邛都国(即四川的西昌地区),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兢,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诲、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俺东北有榨都国,东北有冉耽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胧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这个地区肇始于地球360万年前的“青藏运动”。在伟大的喜马拉雅群山上升的过程中,大地东西撕开,南北拉长,形成巨大险峻的山系、峡谷与河流,无数的种子、石头、黄金、玉石和各种矿物质从黑暗中被解放出来,滚落各处,万物滋生,立体分布。这个地区在北纬22度~32度05分、东经97度~103度之间,面积60余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汀、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贡山等。这是中国自然世界最丰富复杂美丽的地区,也是最危险的地区,大地的运动余波未尽,冰川和积雪令人生畏,火山蓄势待发,山崩、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经常发生。“横断”不仅是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也是其文化特征。横断山脉一方面通过高山峻岭把这个地区的“君长以什数”,部落林立的土著文化在多元共存的基础上阻隔起来,同时又通过四通八达的河流和山谷使此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缓慢或迅速融合交流着。其精神生活多元共存,并总是有力量将强势文化创造性地本土化,其文化传承的方式往往是非文字的,口口相传的,通过宗教活动、歌谣、故事、舞蹈、音乐、绘画、服饰和日常器皿来表现。从血缘上讲,这个地区是古代中国血缘最混杂也最纯粹的地区之一。这里是流放、逃亡、迁移、储存的终结之地,也是原住民最密集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与其从语焉不详的文献记载中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不如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有可能发现历史,历史暗藏在当下生活细节与闪烁其词的传说中而不是“史记”中,这是横断山脉地区西南夷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中同的文化格局中,这个地区由于在文字上的沉默而一贯被视为文化上的“不毛之地”,主流文化对这个地区的策略一直是“以德化之”。在现代,西南夷被称为“少数民族”,“以德化之”则是对这个“落后”地区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当然“解放”“改造”“去粗存精”。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是向东的,“逐鹿中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隐喻,同时也是正统的主流文化的一贯方向。而西南夷,作为西部的边缘和外省,往往只被视为经济资源而作为多民族和多元世界观的丰富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则往往被“不毛”所遮蔽。只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当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生活所向无敌的主流,中国传统生活世界的丰富性日益在现代主义的标准化中消失的时候,人们才蓦然发现,在中国西部那些一贯被视为落后封闭的地区,古代世界创造的生活、精神和文化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令人震撼的天真、丰富和朴素。对于历史上的每一次现代化运动来说,西南夷总是太晚甚至错过,但对于中国世界关于人生的终极价值来说,这个地区总是为我们保留着丰富的启示。回答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为什么人类社会的童年,在它发展得最美好的地方,不应该作为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对于我们显示着不朽的魅力呢?”西南夷的魅力与希腊不同,它是人类社会童年的文化,但它同时也是依然活着的文化。在现代主义高歌猛进的今天,西南夷正面临着覆灭的命运,因为“横断”已经越来越不再是庇护那些民族伊甸园的天然屏障。今日主流文化的世界性统一以及必然发生的单一化与古代的不同在于,异常发达的现代技术将令古老的西南夷文化完全失去修复其多元件的基础。

由于得天独厚,云南过去在收集各民族文化资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绩,在中国各省可谓名列前茅。但各民族经典文献一直只是停留在原始资料的积累或者粗略的整理上,并且许多整理因为受到过去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存在着许多偏见,各民族的宝贵文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甚至被遮蔽。“民族民间文学”,其实是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分量的用语。我的意思是,我们当然不会把荷马史诗仅仅视为“民族民间文学”。云南各民族文献不仅是云南的、少数的,其实它们无不是世界的、普遍的、永恒的,而且依然在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领域。荷马在千年前已经死于希腊,但在云南,他一直活在云南各民族的部落里。我相信,我10年前在金沙江峡谷的高山之间一村庄中遇见的那位会唱许多祭天的古歌老东巴,就是一位荷马。云南人民出版社这次重新出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有点再现民族经典的意思,看看篇目,各民族经典的真正价值已经昭然。用现代的语言,用人类学、民族学、文学的更具有世界性的观点来重现各民族经典,改变读者以往对它们的呆板印象,更深刻地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是非常紧迫的事情。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丽江的大研镇作为纳西民族文化的核心,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都已经变成商业中心,事情还不危急吗?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赶紧做。

2009年4月13日

后记

中华民族大家庭源远流长、民族成员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和谐相处、广泛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极其丰富、极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显现出令人惊艳的多样、深厚和美丽。其中,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民族民间文学,不仅因其集中、精确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在语言艺术上的无限创造力和天才美感而具有值得我们一代一代永远珍视、从中汲取无尽养料的文学价值;更因为这些大多以口传形式长期在各民族的民间流传,或口传、书载并存的民间文学作品,最为真实、充分地积淀了各个民族从原始先民到当下漫长历史中关于世界、信仰、历史、人生等等方面的认识、智慧,从而具有民族的文化之根、灵魂故乡的意义,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最可宝贵的资料,也是建设和谐平等、共同进步的民族关系,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继往开来、走向共同繁荣的伟大财富。

几十年来,各民族学者、文化工作者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搜集、整理了大批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质与量都堪称惊人的民族民间文学宝库,并且这一事业仍在继续。云南人民出版社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版了大批同类作品。正是在这样深厚的积累基础上,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以再现云南民族文化的经典。《创世纪》为其中之一。

《创世纪》是一部不仅在东巴经的主要六类经书中都有完整记载,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的优美史诗。千百年来经过纳西族人民不断的加工、提炼和丰富,使它逐渐成为一部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好作品。与《鲁般鲁饶》、《黑白之战》并称为“三明珠”。

1958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了以云南大学中文系部分教师和一九五五级部分学生为主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先后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丽江、宁蒗两地对纳西族文学作了大规模的发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创世纪》为其中重点之一。先是将记载在经书中的翻译出了六个不同的底本,后又在丽江搜集到了口头流传的材料十余件、在宁蒗搜集到纳西族摩梭人口述的材料五件。根据这些大量材料于1959年2月初开始并于1959年6月完成了《创世纪》的整理工作。并于1960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78年10月再版。

此次再版,系采用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0月的版本,文字未做改动。

编者

2009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世纪/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58316
开本 32开
页数 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2.7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185
130
8
整理 史纯武//朱世铭//景文连//张俊芳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