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村庄的人情的政治,也是当代中国变迁的一个生动断面。那些坚固的,溃散的,重新聚合的乡土精神,通过一个村选事件,得以被照亮和被书写。小说正面触及当下农村基层政治生活,描绘农村新时期新事物,以曲折的人物命运故事,从基层侧面表现形势发展,反映历史进步。同时,为当代文学增添了一组新的农民形象。
图书 | 村选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村庄的人情的政治,也是当代中国变迁的一个生动断面。那些坚固的,溃散的,重新聚合的乡土精神,通过一个村选事件,得以被照亮和被书写。小说正面触及当下农村基层政治生活,描绘农村新时期新事物,以曲折的人物命运故事,从基层侧面表现形势发展,反映历史进步。同时,为当代文学增添了一组新的农民形象。 内容推荐 汤金山与张丽娟同是坂达村人,从小青梅竹马,从小学同学到初中。汤金山少时顽皮,屡惹祸端,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因闯祸离家出走,独自到省城打工。数年后他带着一个外乡女子回到家乡,成家立业,在家乡与县城间跑客运,同时参与村中事务,被视为浪子回头。后因为不满老村长张茂发处事不公,加上妻子意外车祸身亡,再次离家到省城打工。 张丽娟之母为当年县城下乡知青,与农民结婚后留在乡下,经历坎坷,因病去世。母亲的遭遇使张丽娟决心离开农村。可是命运不济,高中毕业后连考数年,都没能考上大学,只好留在县城打工。后被张茂发动员回乡当村干部,与张的侄儿,追求她多年的张富全订婚。却不料意外生变,张丽娟与张富全分手。 汤金山闻讯从省城赶回,终与张丽娟结合。一对农家青年男女准备相携远走高飞,却又因家中拖累,只能分处于城乡两地生活、劳动。汤金山在省城当保安被歹徒刺伤,因见义勇为受到表彰。返乡养伤时,家乡正酝酿变化。汤金山与妻子终于认定自己的根在家乡,放弃举家迁离计划,回村发展。 坂达村老村长张茂发担任村干部长达四十年,经验丰富,威信很高,为该村发展做了不少贡献,却也因为一家独大,一个人说了算,为许多村民所不满。这年村级组织换届,张茂发年已七十三,身体不济,决定让上门女婿张贵生接班,参选村委会主任。 汤金山在亲友支持下,决定与张贵生竞选。汤金山提出公开村务,让村民知晓、参与村中大事,以及争取建设十二岭车道,为本村发展创造新机会等主张,得到许多村民拥护。张茂发则动用乡村宗族、权力和财力资源,力保女婿当选。投票日前夕,汤金山与张富全发生纠纷,引发群殴伤人事件,被警察拘留。汤金山之弟汤金水不服,于选举日水浇选票箱,肇事后逃逸。 县民政局副局长罗炳泉曾任乡长,擅长“学习”,对新时期乡村工作颇有见地。罗炳泉奉领导之命到坂达村指导村级选举,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认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坚决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开拓局面,让事情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坂达村选举终告完成,张贵生得票略超,当选村主任,汤金山兄弟也得到公正对待。 不久,罗炳泉调任乡书记。张茂发病逝,坂达村旧有矛盾集中爆发;张贵生卷入一起案件,引发村民强烈不满。罗炳泉建议上级将省直单位一位挂村干部改派到坂达村任书记,让汤金山张丽娟夫妇协助村支书妥善解决村民集体上访事件。而后通过法律程序,经村民代表大会选举,汤金山接替张贵生成为村主任。汤金山与下派村支书一起,在上级支持下,多方争取资金,新路终于动工修建,为该村及周边地带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小说正面触及当下农村基层政治生活,描绘农村新时期新事物,以曲折的人物命运故事,从基层侧面表现形势发展,反映历史进步。同时,为当代文学增添了一组新的农民形象。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石旗杆 第二章 选举日风波 第三章 金不换 第四章 坂达村人物 第五章 普度夜 第六章 徕卡牌相机 第七章 撞大运 第八章 啤酒箱阶段 第九章 走活路 试读章节 坂达村有个土名叫“旗杆社”,四里八乡,提到“旗杆社”,都知道说的就是坂达村。坂达村这个别称得名于村子后山祖祠外的两支石旗杆,祖祠据说有上千年历史,是坂达村张姓村民的宗祠,因此也被叫做“张家祖厝”。由于所处荒僻,伴着断壁残墙,祖祠外观苍凉,墙体灰暗,厝前空地上杂草丛生,两支石旗杆边也为杂草环绕。石旗杆不算高,大约三米出头,柱体下粗上细,靠近基座处足有脸盆口大小,旗杆顶上有帽,柱下有座,通体为花岗石质。岁月侵蚀,石旗杆表面已经斑斑驳驳,柱体上雕的石龙已经略有破损,几处形体比较模糊,但是质地依旧坚硬,拿石块轻轻敲击,击打声响特别坚脆。 这两支石旗杆很有名,方圆百里之内找不到第三根,所以也称稀罕。至于两支石旗杆管什么用,当地说法不同,最有趣的是绑小孩。村子里的大人时常拿它吓唬顽皮小子,说要把人家绑到石旗杆上。 这个说法与汤金山有关。 汤金山是坂达村村民汤旺兴的大儿子,生于上世纪“文革”后期。当时的乡间景象与后来大不相同,坂达村还叫做“坂达生产大队”,隶属于“溪坂人民公社”,农民们还都是“人民公社社员”,社员们被组织于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里集体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队长敲钟吹哨统一出工收工,挣工分以维持各家各户的生计。敲钟唤人的队长时称政治队长,通常他还配有一个副手,称生产队长,管犁田收割具体事务,这叫做“政治挂帅”。那个年代乡间标语口号很多,喇叭声音很大,遇有事情,例如搞“农业学大寨”、“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或者公开判决罪犯,社员们便被传唤到场,一起开会听讲,给记当日工分,类似于当今企业员工的“带薪培训”。每到这个时候,大家扶老携幼,济济一堂,会场内外大呼小叫,分外热闹。 汤金山两岁那年,由母亲拉着,列席了溪坂人民公社坂达生产大队的一次公判大会,时有若干犯人从县里被拉到这边会场开会公判,犯人中包括现行反革命、贪污、盗窃和强奸犯。此类公判大会很热闹,通常很有悬念,台上哪几个将被处多少刑期让人操心,台下也有事情让大家牵挂:时候一到,主持公判者会突然一声断喝:“绑起来!”台下民兵一拥而出,把坐在人群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人捆上绳子押上台去,然后才宣布该几人犯有某种罪行,已被批准逮捕,等等。这种场面让社员们看来很刺激,对两岁小儿汤金山却没有意义,他还太小,不懂得场上那些事情。 时为夏天,乡下小儿身上多一丝不挂,汤金山不例外,裸体参加公判大会。当时他已经很会走路,能够在地上又是泥又是水滚个满头满脸,但是刚在牙牙学语。本地乡间有老话,叫做“嘴跟脚”,讲的是幼儿在人生道路上起步,通常于会走路的同时,也能开口学话。汤金山显得比较愚钝,时称两岁,虚岁有三,下边两只脚已经摆动飞快,上边嘴里的一根舌头还是囫囵不清。尽管不擅表达,那时汤金山已经显露出独特脾性,特别会哭闹,极其顽劣。同龄乡下小儿到了群众大会那种场合,一看人山人海,多半感觉怯场,只会拿眼睛滴溜溜东张西望,揪着母亲的衣襟不敢松手。人家汤金山不一样,光溜溜什么都没穿,满会场到处乱跑,用他那条含糊不清的舌头与列席会议的众多小儿交流看法,拉拉扯扯,共同学习探讨犯罪问题,绝不害怕人多。 结果他被坐在台上的一个人盯住了,这人叫做张茂发,当时三十来岁,在大队里主事,当“大队革委会主任”。张茂发看到台前一个光屁股小子在人群板凳间窜来窜去,满地翻滚,即当堂询问:“这个谁家不要的?扔出去喂狗了。” 汤金山的母亲慌忙上前抱孩子。汤金山正玩得高兴,不肯听话,趴在地上,抓着身边一条板凳脚,就是不愿离开台前。汤母怕被张茂发怪罪,往孩子屁股上用力一拍以示惩戒,汤金山顿时大哭,尖叫,闹场,汤母毫无办法。张茂发看得恼火,从台子上走下来,对汤金山大喝一声:“绑起来!”只一喝,汤金山戛然收声。 他给吓住了。那种年纪的小子搞不清人间地位,却知道声音大小。张茂发其人个子不高,声音却大,张嘴一吼,地动山摇一般,大人都怕,何况三岁小儿。 张茂发指着汤金山发表言论,说三岁看大,这小子来日一定是个贼皮。不老实点,小心给抓上台子。 那天台子上挺吓人,被公判的犯人站了一长排,个个五花大绑。 汤金山直到近五岁才具备了完整的口头表述能力,也就是那时他才能把一句话说完整,土话称能讲个“囫囵”。汤金山的父亲对老婆屡有埋怨,认为儿子讲不出话,是因为老婆没有管束好,让他在公判大会上到处乱跑,被张茂发一声大喝喝傻了。张茂发那一喝除了当场止哭,还让汤金山生了场病,一两个月才缓过劲来,从此舌头打结,说话含混,长达数年。后来汤金山小儿再也不愿列席各种群众大会,特别是公判大会。一听说“茂发来了”,他就跑得没个影子。一直到脱下开裆裤,穿上大裤衩,个头开始见长,远远看到张茂发,他还会本能地绕着走,唯恐被撞见,可见其怕。只是这小孩尽管嘴拙,怕张茂发,不再敢闹腾“法场”,毕竟天性顽劣,还能活跃于村头地角,跟本村小孩打闹滋事,父母根本管束不住。 上小学前,有一回汤金山与一群男孩在村头扔石头打闹,恰张茂发骑个自行车从村外归来。汤金山伏在路沟下,咬牙切齿,极其投入,一心与众男孩打仗,没顾上留神,猛然间抬眼一看,路沟上停着辆自行车,本地人管那叫“脚踏车”,顺着脚踏车再往上看,却是张茂发推着车站在上方,两眼紧盯着他。汤金山顿时脸色全变,爬起来转身就跑。张茂发立刻发令:“给我站住。” 他没大喝,汤金山也没敢再跑,乖乖的站住了。 “哪家的?” 汤金山不说话,一旁有小孩替他回答,说他老爸是鸭汤。 “原来。”张茂发点头,“你老爸比鸭子老实,怎么生出个贼皮?” 他驾好脚踏车,让汤金山过来,到他跟前。汤金山一声不吭,乖乖前进两步。张茂发伸出右臂把他紧紧揽住,汤金山在他的怀里挣扎,他弯起指头,往汤金山头上用力敲了两下:“老实点。” 汤金山不动了。张茂发按住他的脑袋,仔细察看,哈哈大笑。 “两个转,恶得没人看。”他笑,“不如抓来给老子做儿子。” 所谓两个转即头发有两个旋,所谓“两个转,恶得没人看”是本地俗话,认为头发有两旋的男孩多半很坏,让好人不待见,长大了找不到老婆。 汤金山又挣扎,张茂发箍紧不放,威胁要脱小男孩的裤衩,看看他的小鸟“恶不恶”。小男孩拼命蹦跳,不让他摸。 “看起来真的很恶?” 小男孩死活不说话。 “哑巴了?” 张茂发把汤金山压服,让他不再挣扎,逗够了才张臂放开,让小男孩走人,自己牵过脚踏车也打算走。小男孩突然鼓起勇气在他身后说:“我会嚷。”张茂发停下脚,问汤金山会嚷个什么?汤金山用尽浑身之力大叫一声:“绑起来!”然后撒腿跑开。 张茂发不觉发笑:“小贼皮欠管。” 后来这个小贼皮上了小学,那时候坂达村小学校还没迁到山下现今这个地点,还在山顶上,挨着张家祖厝。汤金山上小学那年恰好赶上一场热闹,坂达村重修了张家祖厝,重立了石旗杆,主持修祠立杆的是张茂发,时称坂达生产大队大队长。 坂达村主要有张、汤、陈三姓,以张姓最多,汤姓居第二。村里老人说,最早到坂达村开基建村的其实是汤姓人的先祖,有两个兄弟,一起从外地迁来,在此开荒盖房,落地生根,建立坂达村,历百年后张姓人才到。张姓祖先是个逃荒的,要饭到了这里,汤姓人好心相帮,收他当了长工,留在坂达。几年后这个人与村中一个寡妇结婚,生了七个儿子。本来说好是入赘,这七个儿子都姓了汤,可是后来他们变卦,归宗姓张。他们都很能生,几百年代代繁衍,渐渐人多势众,这才有了今天坂达村这么多的张姓社员,汤姓反居下风。 说起张姓反客为主,人们总要提到张家祖祠。据说当年后山本是汤姓人拥有的一片荒山,用于放牛,张姓人的祖祠原在村南头,不在山上。当时张姓人在村里还是小姓,他们花重金问风水,一位先生告诉他们,要想子孙发达,在坂达村镇住汤姓,得在村后山那里建祖祠,再立两支石旗杆。于是张姓人向汤姓人要那个山头,答应拿一片好地相换。汤姓人不知究竟,也慷慨,把后山给了张姓,还没要他们的地。结果张家祖厝建好,石旗杆立起来后,汤家这边遭了几场灾,几个房头开始落败,渐渐的就不如张姓人了。 这个传说主要表达汤姓社员的看法,张姓社员的说法有些不同。关于张家祖厝门口的两支石旗杆,张姓认为与他人无关,不是为了镇住汤姓,只是为了表彰张家的先进模范。当年张姓人会读书,出了两个举人,出外当官,因此立两支石旗杆,希望借祖先之灵,鼓励子孙后代认真学习,努力当官,做先进模范。 P3-7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从啤酒箱事件这样的小事和汤金山、张茂发等小人物形象刻画切入,却提示了改革进程中难以绕过的政治改革中的种种复杂矛盾。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时间上的复调结构,从容幽默的叙述语调,将闽南方言加以改造规范的文学语言,均显示作者小说技巧的娴熟,也显示出小说独特的文化韵味。 ——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授 何镇邦 本书的主题具有时代的鲜明色彩,但在形式上,却不追求新潮,全书把复杂错综的矛盾集中在选举风波之中。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核心情节里,组织了此前此后的多个系列的人性情节,以一个大情节套多个小情节的方式组合。大情节并不彩用直线式的连续性发展,而是时而中断,时而遥接,由小情节穿插其间,把多元人物的命运转化为统一的有机结构。既悬念一贯,又起伏跌宕。 ——著名文学理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绍振 这是一个村庄的人情的政治,也是当代中国变迁的一个生动断面。那些坚固的,溃散的,重新聚合的乡土精神,通过一个村选事件,得以被照亮和被书写。杨少衡坚持以一个地方性的视角观察中国,他所解析的,其实是人心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心变化之后,那些恒常的存在——它可能是脆弱的,碎片式,但它所描述的,却是乡土中国的真实容颜。变化永远是主流,可杨少衡所察觉到的那些人性的暗流,我觉得是理解这个时代更具价值的发现。 ——著名文学评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有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村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少衡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19358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2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