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到过缅甸吗?你了解缅甸吗?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缅甸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缅甸是迷人的,因为它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令人流连忘返。缅甸的最大城市即原来的首都仰光,古
都曼德勒、蒲甘、勃固、卑谬等都堪称是缅甸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名城。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书中的脚步,踏上缅甸这块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浏览那里美丽而又迷人的风光吧!
图书 | 佛塔之国--缅甸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朋友,你到过缅甸吗?你了解缅甸吗?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缅甸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缅甸是迷人的,因为它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令人流连忘返。缅甸的最大城市即原来的首都仰光,古 都曼德勒、蒲甘、勃固、卑谬等都堪称是缅甸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名城。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书中的脚步,踏上缅甸这块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浏览那里美丽而又迷人的风光吧! 内容推荐 富饶、贫困,又迷人!这是人们对缅甸的印象。 仰光大金塔以其磅礴的气势、精美的工艺、丰富的宝藏、动人的传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朝拜者和观光客;位于伊洛瓦底江边的蒲甘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之一,那里的佛塔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多样、工艺精致、造型美观:缅甸著名的佛教圣地曼德勒及其附近的实皆、茵瓦、阿马拉布拉等古城曾经是缅甸历史上各王朝的国都,寺院佛塔林立,文物古迹遍布;在海拔1000多米且风景如画的茵莱湖上茵达人以在大大小小浮岛上种植蔬菜和用脚划船而著称。本书如画卷般地向人们展示了缅甸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也客观地介绍当地地理、民族、历史以及宗教建筑,带您走进神奇的佛塔之国。 目录 前言 1 细说缅甸 2 和平之城——仰光 3 万塔之城——蒲甘 4 古都之都——曼德勒 5 高原明珠——茵莱湖 6 风土民情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仰光是缅甸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东部,仰光河与勃固河的汇合处,距安达曼海仅35公里。面积约350平方公里,人口约550万,居民中的90%为缅甸人,其余为华人、印度人等。 仰光古称大光,原来只是仰光河畔一个很小的城镇,主要以瑞大光塔而闻名。15世纪初成为城镇。1755年,国王雍籍牙征服孟族军队,将大光建为港口,并改名仰光,缅语意思为“战争结束”。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爆发,英国占领下缅甸,以仰光为首府。1855年缅甸成为英国的属地,英国人把缅甸的首都从曼德勒移到了仰光,把它作为出口柚木等商品的港口。20世纪30年代,仰光经济曾因严重的地震和海啸受到重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又成为同盟国和日本的战场。1948年缅甸独立后定仰光为首都,直至2005年。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它的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仰光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地处富饶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不超过5.5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潮湿,年降水量2500毫米。仰光的工业有碾米、纺织、锯木、肥皂、橡胶、炼铝、食品加工、造船和钢铁厂等,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里建成缅甸最大的炼油厂。目前缅甸全国30%的产业工人都集中在仰光。仰光有三大出口产品,分别是稻米、柚木和宝石。缅句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缅甸是柚木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占世界柚木材储藏的80%以上。缅甸的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宝石贸易已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仰光的交通便捷,它是缅甸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水运、铁路和公路线连接全国各地。这里兼有海港和河港,港口宽阔,万吨远洋巨轮可直抵城下。12条内河航线连通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和三角洲各地,构成全国最繁忙的内河航运网。仰光港是全国最大的海港,承担着缅甸全部的进口业务和85%的出口业务,是缅甸及仰光经济发展的一条大动脉。仰光北郊的敏格拉洞国际机场可通向国内19个城市和世界各国主要都市。机场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如今虽然显得有些落后,但仍然是缅甸最大、最重要的航空港。 仰光地处热带,四季景致宜人,满目苍翠绿林,到处鲜花盛开,城内城外洋溢着一股独特的风格。城市呈矩形,旧城建在一条山梁上,新城分布在四周的三角洲冲积地。因少桥梁,城市被限制在河流环绕地区内。北面为高级住宅区,工业区沿仰光河附近甘马育伸延到北面的永盛,东部的丁千遵也是工业区。在仰光河和勃固河交汇处则是主要的商业区和部分政府机关所在地。市内交通顺畅,市中心与各主要郊区之间通公共汽车和火车。不过人们使用的多是日本淘汰的二手汽车,公共汽车则是老式的由英国设计、印度生产的车型。 仰光是一座充满浓郁东方民族色彩的城市。街道、火车站和许多建筑是英国人在100多年前规划兴建的,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风韵至今犹存。市内街道比较狭窄,传统的白尖顶、黑柏油漆的木屋与英国殖民地时期的西方风格建筑交错排列,佛塔、寺庙等缅甸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齐聚城中。在这座缅甸最繁华的城市里,少有通常大城市的喧嚣和繁闹,到处弥漫着一种醉人的平和气息。高耸的椰树,荡漾的绿水,别致的建筑,繁忙的港口,热闹的市场,遍布的佛塔寺庙,手捧瓦钵列队化缘的僧人,身着色彩艳丽笼基的市民,在街上仰首阔步的神乌乌鸦,就像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展现在游客面前,人们恍若进入另一个世界。 仰光有无数或镀金或白石的佛塔,在阳光下流金溢彩、熠熠生辉。佛塔中最著名的是驰名世界的仰光大金塔。仰光大金塔是缅甸历史最悠久最宏伟壮观的佛塔,是仰光的标志性建筑。它与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束埔寨的“吴哥寺”齐名,是东南亚三大佛教名胜之一。缅甸人称大金塔为“瑞大光塔”,“瑞”在缅语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称。该塔始建于公元前585年。相传当时印度发生饥荒。缅甸人科迦达普陀兄弟两人运了一船稻米前去救济。他们在途中巧遇正在大树下坐禅修炼的释迦牟尼,听释迦牟尼说法后皈依佛门,释迦牟尼赐给8根佛发。他们从印度回来后,在国王的帮助下建造了这座佛塔,把佛发珍藏在塔内。初建时塔高8.3米,经过历代王朝逐步修缮加高,至18世纪时形成目前的高度和形状。15世纪的德彬瑞蒂王曾用相当于他和王后体重4倍的金子和大量宝石,对该佛塔作了一次修整。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该佛塔在多次地震中遭受破坏。在1768年地震中塔顶被震毁。现在的塔顶是1774年由贡榜王朝的辛漂信王所建,并在塔顶安装了新的金伞。而新的塔尖则是在1871年英国入侵南缅后由缅甸王敏东敏捐赠的。 大金塔建在仰光市北部的丁固达拉山冈上,居全城最高点。佛塔由砖砌成,塔身表面从上到下贴满了金箔。经过多次贴金,上面的黄金已有7吨多重。塔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巨钟,塔身高112米,底部周长427米。塔顶部分称为宝伞,用黄金铸成,高5米,重1.25吨。伞尖顶着一颗直径27厘米的金球,球的表面镶有7000多颗钻石、红蓝宝石和玉石。其中最大的一颗钻石重达76克拉。塔檐悬挂着1065枚金铃和420枚银铃,随风叮当作响,铃声悠扬悦耳,如闻仙乐。在主塔四周,环绕着4座中塔、64座小塔、4座牌坊和4座佛殿,与大金塔交相辉映,组成了金塔之林。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金光闪烁。雍容华贵,集中了缅甸建筑及手工艺的精粹。 P14-16 序言 朋友,你到过缅甸吗?你了解缅甸吗?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缅甸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说熟悉是因为缅甸是中国的近邻。缅甸位于我国云南省的西南方,它境内的三条大河——湄公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都发源于我国。湄公河的上游是云南省的澜沧江。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云南省的怒江,而伊洛瓦底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恩梅开江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地区,在云南境内称之为独龙江。陈毅曾在《赠缅甸友人》一诗中,用“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的诗句来形容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之谊,确实非常贴切。 说陌生是因为许多中国人对缅甸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佛教、美玉、毒品等字眼上。接触书本知识多一点的,也只知道抗战时期的中国远征军曾经到过那里,缅甸人民的生活还很贫穷而已。至于对缅甸的社会制度、自然资源、经济情况,对缅甸的民族文化和名胜古迹,多数中国人恐怕都不甚了解。 20世纪60年代,还是少年的我看了中国现代作家艾芜写的《南行记》。这篇小说写的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在缅甸克钦山马店里当伙计的生活。书中对热带丛林、疟疾等情况的描写长久留在我的脑海中。而成年后,耳闻目睹更多的是金三角、鸦片等信息,以致2007年12月我准备启程到缅甸旅游时,家人反复叮嘱我要小心,要注意安全。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充满东南亚风情的土地时,才发现缅甸独特的佛教建筑是那么让人震撼,缅甸纯朴的田园风光是那么令人怦然心动!此时也才意识到,自己对缅甸这个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国家实在是了解得太少了,之前对它的看法实在是有失偏颇。 缅甸是富饶的,因为它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缅甸的国土面积在东南亚国家中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人均可耕地面积有6亩之多;在占国土面积一半的森林中,有珍贵的紫檀和柚木:可更新的淡水以人均计算达22700立方米,比泰国高出10倍;水能蕴藏量为1亿千瓦,而它的近邻泰国、老挝、束埔寨、越南四个国家的水能蕴藏量总加起来只有8500万千瓦。近年来已探明的缅甸的石油储藏量近3亿吨,天然气储藏量也不下20000亿立方米。缅甸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在东南亚国家中首屈一指,铅、锌、钨、锡、镁、铬、镍、金、银的蕴藏量相当大,玉石、翡翠更是举世闻名。 这样一个富饶的国家,却在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如今已经20年过去了,这顶帽子仍然没有摘掉。说来也不奇怪,缅甸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西方的施压和制裁也影响到它的发展速度。农业在缅甸的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许多地区的农业还是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在缅甸最大也最繁华的城市仰光市内,破旧的街道、简陋的住房和老式的公共汽车随处可见。当然也有豪华的旅游宾馆,但那些基本上是日本、新加坡的财团来投资的。在前往蒲甘、曼德勒等旅游点的路上,可以看到农村的贫困现象更为严重。村庄房舍多为简陋的竹篱干栏建筑,村民的衣裳简单而破旧。全国至今没有一条称之为高速公路的道路,沿途道路又窄又烂、坑坑洼洼。停电对缅甸人民来说是家常便饭,仰光人煮饭不敢用电饭煲,主要就是怕突然停电而吃夹生饭。涉外的星级宾馆条件会好一些,但昏暗的灯光比烛光的亮度好不了多少,在房间里看书实在困难。难怪导游会调侃地告诉我们,缅甸的别名就是“免电”。有人说缅甸是“富饶中的贫困”,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我觉得这样形容真的很形象。 缅甸是迷人的,因为它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令人流连忘返。缅甸的最大城市即原来的首都仰光,古都曼德勒、蒲甘、勃固、卑谬等都堪称是缅甸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名城。建于2500年前的仰光大金塔一直是缅甸人视为神圣和骄傲的地方,它以磅礴的气势、精美的工艺、丰富的宝藏、动人的传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朝拜者和观光客。位于伊洛瓦底江边的蒲甘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之一,那里的佛塔数量多得数不清,而且风格多样、工艺精致、造型美观。缅甸著名的佛教圣地曼德勒及其附近的实皆、茵瓦、阿马拉布拉等古城曾经是缅甸历史上各王朝的国都,这些地方寺院佛塔林立,文物古迹遍布。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的平原上,稻田千里,果木飘香。在面对孟加拉湾的若开海岸漫长的海岸线上,有那帕里海滩等极具特色的碧海银滩。在掸邦高原上,有风景如画的茵莱湖等高原湖泊,生活在海拔1000多米茵莱湖上的茵达族以在大大小小浮岛上种植蔬菜和用脚划船而著称。 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有着如此丰富和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国家至今没有获得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称号,尽管早在1994年缅甸就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缅甸有关部门申报不力?还是其他原因?据说蒲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没能获得通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部分专家认为蒲甘一些佛塔的修复违背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必要地增加了当代的内容,破坏了蒲甘作为古都文化遗产的整体形象,尤其是缅甸旅游部门近年在蒲甘建造的一座16层高的观光塔更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批评和指责。但缅甸有关部门辩称,兴建佛塔是缅甸的历代传统,这座仿古高塔不但不会破坏蒲甘的整体美,还能为游客乌瞰享有“万塔之城”美称的古都提供方便。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理不清!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踏上缅甸这块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浏览那里美丽而又迷人的风光吧! 后记 八天的缅甸之行只能说是行色匆匆,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美好和难忘的,甚至可以说是震撼性的。就在我还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时,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王海林编辑因为另一部书稿的事情和我联系,我给她讲了缅甸之行的收获,她竟鼓励我把这些见闻和感受用文字配照片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才有了这本书的产生。 可是当我开始动笔时,才感觉到自己对缅甸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毕竟八天的行程只是走马观花,有不少地方还没有走到呢。一些见闻跟朋友吹吹牛倒可以,但要据此写出像样的游记来实在勉为其难。于是上网查资料,到书店找参考书成了必要的功课。遗憾的是缅甸好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在书店里找关于缅句的书就像在大海里捞针,收获甚少,网上的东西也很琐碎。就这样边回忆边裁剪边拼凑,形成了这一堆称之为文字的东西,不知道各位朋友看了会不会倒胃口? 但是我由衷地认为,这次缅甸之旅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收获之旅、感动之旅。说收获是我亲眼目睹了佛塔之国缅甸那金色巍峨的古塔和佛寺,近距离观赏了这片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上原始秀丽的风光,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它从此改变了我对缅甸的固有看法,留下了深深的眷念之情。说感动是我在这个全民信教的国度里,深切感受到缅甸人民的善良和友好。我们所见到的人,无论是官员、僧侣、农民、商人,还是旅游公司的导游、宾馆的服务人员,都是那么彬彬有礼,热情友善。记得我们住宿在蒲甘时,发生了这样一件难忘的事:当我们出外参观时,宾馆的服务员收拾整理房间,特意在我们的床铺上用粉红色的花瓣精心排列成大大的心形和花环的图案,让踏着暮色归来的我们大为感动,和我同住一个房间的昆明理工大学的朱良文教授高兴极了,急忙招呼我用相机把这一场景留了下来。这种发自内心的周到的服务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反思我们国内这些年经济是发展了,但似乎缺少了什么。我想应该就是真诚和感动吧。这里还特别要提一下我们这次缅甸之行的导游李先生。李先生今年大约45岁,祖籍是福建晋江,他的爷爷当年到缅甸做生意在仰光定居,他算是第三代的华人。李先生的太太也是华裔,祖籍是广东台山,他家的三个小孩都会讲华语,在家里甚至可以用闽南话交流。李先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善良热情而且知识渊博。在八天的行程里,他对我们这些中国老乡真是讲解细心、服务周到、体贴入微,能讲的和不能讲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股脑端给我们。我们在一起时毫无陌生之感,好像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亲兄热弟。当最后旅程结束时李先生送我们到仰光机场,就在我们过了安检要离开的一刹那,我回头一望,李先生正一个人站在那里偷偷地抹眼泪!吓得我不敢再回头,生怕自己也控制不住掉下眼泪。此情此景现在回忆起来还感到心头沉甸甸的,这种感觉在我孩提时似乎有过,但经过多年的沧桑磨炼,我的心肠似乎硬了很多,没想到在异国他乡竟然又找回了这种感觉! 其实想说的话还很多,需要感谢的人也不少。首先要感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首席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黄汉民先生,是他组织了这次考察,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缅甸、认识缅甸。其次要感谢云南青年旅行社的周京波领队,是他精心安排行程,让我们看到了最奇妙的景色,拍到了最精彩的镜头。当然更要感谢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王海林编辑和罗珊珊编辑,没有她们的支持和鼓励,这本书不可能这么快与大家见面。在此一并感谢! 戴志坚 2008年4月于厦门大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佛塔之国--缅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戴志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376097 |
开本 | 24开 |
页数 | 1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33.7 |
丛书名 | |
印张 | 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90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