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赢在深圳(陈志列的研祥创业之道)/中国制造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创造”与“制造”仅仅是一字之差,其含义差之千里。中国要真正的富强,必须以创新为矛,以技术为盾,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

陈志列和他的研祥集团就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他肩载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万众瞩目、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民族品牌。

研祥集团以创新为矛,以技术为盾,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经过短短15年的发展脱颖而出,这其中有何诀窍?

现在,我们就带着好奇和思考,去寻找一个真正的研祥,一个真正的陈志列……

内容推荐

本书从研祥精神和研祥商道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陈志列和他的研祥集团是如何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如何将从“中国制造”推进到“中国创造”,成为万众瞩目、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民族品牌的!

研祥精神“以中国创造立业”,以“创新成就卓越”,为我们展现一个“亮剑世界”,而这其中的精髓即是“合作精神”!

研祥商道告诉我们“商道即人道”,要以“品质为王”,提倡“品牌行销”,终会“成功有道”!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篇 研祥精神

 第一章 以中国创造立业

一个创业的故事

民族精神永不倒

挺起不屈的脊梁

让创造撼动世界

 第二章 创新成就卓越

若创造必先智造

口新者,久而无穷

或者创新,或者消亡

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第三章 亮剑世界

进而不退:云龙之“勇”

业精于勤:姚明之“专”

十步一杀:刘翔之“快”

 第四章 合作精神

做大:求旧存异

分享:攻防游戏

兴业:“和”文化

下篇 研祥商道

 第五章 商道即人道

善道:亲民至善

正道:正而有为

诚道:以诚取利

 第六章 品质为王

人品即产品

品质生命线

十年磨一剑

 第七章 品牌行销

品牌度提速

文化行销

名牌化之路

品牌自然成

 第八章 成功有道

目标:以自己为峰

团队:聚沙成一塔

文化:非经典管理

责任:肩担大任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1989年,陈志列大学毕业。刚出校门的少年书生有幸被分配到中国航空工业设计院下属的一家做电脑控制工程的“国有”合资公司,这种结合国家任务佃民间个人行为的“合资企业”在当时的经济模式下为数不多。

陈志列所任职的这家企业身兼研发和销售职能,一方面承接国家委派的相关电脑控制系统的开发工作,同时也代理着中国台湾嵌入式品牌的销售业务。

那时的陈志列既当工程师,又做业务员。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陈志列在单位领导的眼里是一个技术过硬,软件、硬件全能,聪明又勤奋的好青年。

当时,陈志列年仅26岁。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工作经历竟成为他日后纵横工控行业的宝贵财富,正是当初这个职业,决定了他若干年后给中国工控市场的格局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

凭着吃苦耐劳的韧性和业务上的钻研精神,1990年,陈志列被领导委派到古城西安去开拓新市场,而且只安排了陈志列一个人前往。

由于公司所销售的产品都是工业控制用计算机,用的都是很笨重的金属机箱,每一个机箱都有10多公斤重,为了给公司节省开支,陈志列既没有办理托运,也没有买卧铺车票,二话不说就抱着两个机箱和一大包的资料上了火车。

陈志列一路颠簸来到西安,下车后都没来得及休息,就开始了他的业务工作。在西北工业大学的食堂里.陈志列一个人面对100多位用户和代理商,成功地召开了一场“IPC(工业控制计算机)产品交流会”。

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扎实、专业的技术讲解,陈志列让整个西北的工控行业一夜之间认识了他和他所代表的公司,订货单纷至沓来。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很多当时的经销商们仍然和他有着很好的业务合作。

陈志列古城走单骑的魄力,使老领导对这个不知疲倦、锐意进取的年轻人更加充满了期冀,同时也给陈志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拼搏在深圳

1991年,陈志列凭借出色的业绩被外调深圳工作。

此次外调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是被借调到与公司合作的台资企业,意在巩固其刚刚设立在深圳的分公司。这家台资企业指名要求公司提供最优秀的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前往,而符合这一要求的最佳人选就是陈志列。

独自来到深圳的陈志列,租了一间简陋的农民房住了下来,重新开始了艰难的打拼。一年多下来,一米八几的大汉被折磨得体重不足130斤。

面对前去看望他的老领导,陈志列坚持说:“我在锻炼‘减肥’。”可是,当领导提出要去他的“宿舍”参观一下时,陈志列却坚决拒绝了。就这样,一个人在深圳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陈志列终于病倒了。

在病床上,陈志列开始反思自己的来时路:台资企业待遇虽好,但是对于人才成长却有着太多的限制。陈志列总感觉到自己头上有一块大石头压着,似乎怎么也长不高。

经过这几年跟用户的接触,他已经熟悉了中国工控市场的状况。多年的市场打拼虽然满足了一时的温饱,但对于国内的工控用户而言,始终无法解决受制于人的现状。

如果不能突破技术的瓶颈,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国外的二流技术,中国工控产业落后的现状就永远无法改变……

在陈志列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萌动,他希望为中国做点什么。

病愈后的陈志列大胆地做出了一个决定——自主创业。

陈志列要辞职创业的想法刚一抛出,反应最为强烈的首先是他的父母和家人。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学毕业后进人国家科研机构,并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科研干部,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更何况企业还提供给陈志列优越的学习机会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到30岁的年纪就要辞掉公职,在陈志列的父母及家人看来:他简直太疯狂。

陈志列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四位老人联名反对,并一起找到他的单位领导,恳求领导劝阻他不要去冒险。爱才心切的老领导带着四位老人的厚望与陈志列展开了一次彻夜长谈。

在了解了陈志列创业的决心后,老领导最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你如果愿意创业也可以,单位可以考虑在深圳成立一个分公司,创业收益你与公司分摊,风险算在公司的账上,即便你创业失败也还可以继续做公司的业务骨干。”领导要陈志列回去再慎重考虑一下,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单位也不会强人所难。P2-4

序言

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每年岁末,都会迎来CCTV中国经济人物年度评选的一场盛典,而最终的获奖者也会吸引国内外公众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一榜知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人物年度评选活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2007CCTV中国经济人物年度评选活动的口号是“寻找中国制造的脊梁”,并以“推动力、责任、创新”作为年度经济人物的最终评选标准。活动通过“年终评点”,勾勒出优秀中国企业家的恢宏群像,表彰一批有力推动“中国制造”,并在全球市场扎根的中国企业。

在各个媒体的大力推荐和众多评委的层层筛选下,2007年度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浮出水面——深圳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榜上有名,陈志列除斩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外,又获“中国经济人物评选年度创新奖”。

研祥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特种计算机领域集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研祥立足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产品技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由研祥打造的“EVOC”品牌,已经成为行业知名品牌和领先品牌。

自2000年起,研祥在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已经名列前茅。

2004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wT0研究中心和中国经营报社共同组织对香港上市公司H股进行竞争力指数排名,研祥综合指数排第九名,效益指数排第七名。

研祥目前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中国企业信息化50O强。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

陈志列和他的研祥集团肩载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万众瞩目、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民族品牌。

研祥集团以创新为矛,以技术为盾,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经过短短15年的发展脱颖而出,这其中有何诀窍?

现在,我们就带着好奇和思考,去寻找一个真正的研祥,一个真正的陈志列……

作者

2008年7月于深圳

后记

后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原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说:“中国生产出12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喷气式客机。中国要想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创造自主的知识产权品牌和价值,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再次腾飞的创业过程,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才能实现中国创造?

首先,中国创造要智造。

智造就是创新观念,让大脑与时俱进,每天想着改变和革新。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观念在先,目前中国市场上之所以模仿横行,就是因为一些人不想创新,不想付出艰苦的劳动,模仿别人简单,模仿产品成本很低,就是在这种“不劳而获”观念的支配下,中国制造艰难地站在“廉价”的世界舞台上。

其次,中国创造要建立激励机制。

要实现中国创造的理想,中国必须建立科技创新的机制,就是举国上下齐“创造”,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基层企业。建立起以科技为先导的制度和氛围,对重大发明贡献者予以重奖,对剽窃或破坏科技创新者予以重罚,把“中国创造”提到应有的高度,让人人参与,共同激励每个人发挥其聪明才智。

再次,以法律为纲,维护中国创造。

要想把中国创造建立起来并扶植下去,必须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特别是法律的实施,即法律的执行。如果中国只有美丽的法律条文而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执行,中国创造只是一句空谈,令被侵犯的创造者心冷。

第四,中国创造必须要品牌化。

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两项: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品牌创新。中国制造必须要走品牌化路线,走出“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真正地从技术和品牌着手。

最后,中国创造就是创造出核心技术。

据《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报道:2005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47.06万件,较2004年增长了34.6%;商标申请量达到65万件。这两个数据加在一起,位居世界第一位,也创了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历史之最。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个领域,创新的“含金量”并不高。在中国创造的舞台上,我们不仅追求量,更要追求质。

“创造”与“制造”仅仅是一字之差,其含义差之千里。中国要真正的富强,必须以创新为矛,以技术为盾,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

作者

2008年6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赢在深圳(陈志列的研祥创业之道)/中国制造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樊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73442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8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