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罗文学关系史探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对中罗文学关系史作了探讨和研究,力求揭示文学在沟通不同民族精神世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究文学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及其规律,同时回应和纠正学界在对中罗文学与文化关系认识和评价方面某些已成定势的偏误。具体内容包括在人类文化长河中探寻中罗文学的交汇、罗马尼亚先民对东方和中国的早期认识、20世纪前半期的汉学初步、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对中国文学的接受、20世纪上半期东欧文学在中国的传入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考察和论述中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之间关系的专著,它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通过原典实证的方法,首次以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野对中罗之间相互认知、两国文学互相接受的历程进行双向梳理和现代阐释,展示中罗文学关系丰富多彩的全貌。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一章,时间跨度自古代(17世纪下半叶)至2006年。对此间有关作家与作品、译家与译著、版本与流传、翻译出版媒介及其他形式的文学和文化交流互动史实,都做了考述评析。力求揭示文学在沟通不同民族精神世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究文学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及其规律,同时回应和纠正学界在对中罗文学与文化关系认识和评价方面某些已成定势的偏误。

本书在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拓荒意义,对于中国与欧洲效果文学和文化关系研究,亦可资借鉴。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探寻中罗文学的交汇

 第一节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罗马尼亚历史与文学的基本脉络

二 中罗文化交流中的文学关系

三 本课题的学术追求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文献基础

一 课题的学科特征

二 影响研究为主的方法

三 课题史与研究现状

上编 中国文学在罗马尼亚

第一章 罗马尼亚先民对东方和中国的早期认识

 第一节 古代的遗存、想像与推测

一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史实与文献

二 东亚与东欧的民族碰撞和交融

 第二节 中世纪晚期罗马尼亚诸公国关于东方的知识

一 史书中对“中国”的最早记载

二 宇宙志类著作中对中国的介绍

第二章 米列斯库与中罗文学关系的发端(17世纪)

 第一节 摩尔多瓦的饱学之士

一 从雅西到君士坦丁堡

二 步入莫斯科外交界

 第二节 康熙初年的俄国使臣

一 出使清廷始末

二 成果、流传及评价

 第三节 中罗文学关系的开启人物

一 米列斯库使华著作的文学性

二 对中罗文学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 19世纪中国文化在罗马尼亚的传人和影响

 第一节 中国文明传入的肇始

 第二节 “青年社”与中国文学

一 马约雷斯库译中国小说

二 波戈尔译中国诗歌

 第三节 阿列克山德里的中国山水诗

 第四节 斯拉维支对孔子的景仰和摄取

第四章 20世纪前半期的汉学初步

 第一节 政治关系的萌发及演变

一 外交关系的建立与中止

二 报刊对中国人民革命的声援

三 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罗马尼亚医生

 第二节 约尔卡:史学家对中国的著述

 第三节 考什布克:用诗歌演绎中国传说

一 《石头狮子》

二 《皇位之争》

 第四节 有关中国的志书与游记

一 伯伊里亚努的《中华文明简编》

二 内格鲁的《中国文明与思想举要》

三 旅行家笔下的中国

 第五节 翻译与创作的文学中国

一 文苑《玉笛》——中国诗歌的翻译

二 萨多维亚努作品中的东方图景

三 克林内斯库的“中国历史剧”《舜帝》

 第六节 对中国的文化阐释

一 布拉加:中国文化的坚定护卫者

二 埃里亚德:与生俱来的东方情结

第五章 人民共和国时期对中国文学的接受(1947-1965)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 中国古典文学

 第二节 罗马尼亚作家访华及有关著述情况

 第三节 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综合国情的介绍

一 文学和哲学研究类的著译

二 政治著作和文献翻译

三 历史著作的译介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文学和文化交流

第六章 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对中国文学的接受(1965-1989)

 第一节 主要汉学家及其成就

一 罗明家族

二 江冬妮

三 杨玲

四 鲁博安夫妇

五 维珊

 第二节 中国翻译家单独或与罗人合作的翻译活动

一 李玉珠

二 李家渔

三 杨学苜

 第三节 罗马尼亚作家访华及有关著述情况

 第四节 罗马尼亚诗人的中国情缘

一 马林·索列斯库

二 米拉·鲁贝亚努(鲁美娜)

 第五节 其他形式的文学艺术交流

一 鲁迅百年诞辰活动

二 中国电影和话剧的映演

三 文化艺术书籍的出版

第七章 转轨之后的失落与重建(1989-2006)

 第一节 文化随笔与改革开放的中国

一 各界人士看中国

二 新作联与中国作协的友好交往

 第二节 翻译:文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

一 纯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

二 对中国文化传世经典的译介

三 对欧美华人文学的引进

 第三节 罗马尼亚版的《赵氏孤儿》

 第四节 中罗双重文化语境中的小说新作

下编 罗马尼亚文学在中国

第八章 历史的透视与辨析(1949年以前)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近代对东欧民族的认知

一 明清之际来华的东欧耶稣会士

二 从明末传教士到近代国人编撰的輿图地志与东欧国家

三 晚清出使大臣曾纪泽和薛福成日记中的罗马尼亚

四 吴宗濂、郭家骥译《罗马尼亚国志》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期东欧文学在中国的传入

一 萌发时期(1906-1919)

二 上升时期(1920-1937)

三 趋缓时期(1937-1949)

 第三节 最早进入中国的罗马尼亚作家和作品

一 沈雁冰和《小说月报》对罗马尼亚文学的介绍

二 朱湘与《路曼尼亚民歌一斑》

三 短篇小说翻译

第九章 新中国之初对罗马尼亚文学的引进(1949-1976)

 第一节 建国初十七年罗语文学的翻译

一 小说

二 戏剧

三 诗歌

四 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

 第二节 罗文学和文化的其他接受方式

一 《世界文学》对罗马尼亚文学的译介

二 中国作家访罗情况

三 对罗马尼亚文化的宣传

四 高等院校罗马尼亚语言文学专业的创办

 第三节 “文革”期间对罗马尼亚文化的引进

第十章 新时期的繁盛与辉煌(1977-1989)

 第一节 罗马尼亚文学译介出版繁花似锦

一 小说

二 诗歌

三 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

四 各种辞书对罗马尼亚作家的评介

 第二节 戏剧与电影异彩纷呈

一 北京人艺上演的两部话剧

二 对其他戏剧作品的译介

三 罗马尼亚电影的热映

 第三节 报刊杂志对罗文学的介绍持续不断

一 《世界文学》

二 《东欧》

三 其他刊物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文学交流活跃频繁

一 文学家纪念活动与中国作家访罗情况

二 名家笔下的罗马尼亚

三 罗马尼亚语言文学教学

第十一章 后新时期的困厄与调适(1990-2006)

 第一节 对罗马尼亚文学的译介和研究

一 单行本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

二 合卷出版的罗马尼亚文学作品

三 《世界文学》对罗马尼亚文学的译介

四 罗马尼亚文学史的研究

五 有关罗马尼亚的其他书籍

 第二节 重新活跃的作家交流

一 中国作家访罗情况

二 中国作家笔下的罗马尼亚

三 罗马尼亚对中国翻译家的表彰

 第三节 罗马尼亚语言文学教学的新局面

 第四节 台港地区对东欧和罗马尼亚的研究

一 对东欧国家的综合研究

二 文学译介、研究与创作

结语 回眸后的思考与展望

 一 中罗文学关系的历史首先是文学互译的过程

 二 中罗文学关系的关键在于互译文学的接受

 三 对中罗文学关系意义的认识

 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罗文学关系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罗文学关系史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6506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