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南的两张面孔(附光盘)/江南话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江南的两张面孔》编排设计,以及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性文化气息。书的装帧设计很是别致。本书开卷便是几页留白,上有水墨诗词若干,让人宛如置身于江南的水乡,耳中飘荡着轻柔的桨声。

如何去展现真实的江南?江南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江南的两张面孔》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供探寻的全新路径,这就是在诗学精神中去发现江南,让江南自己来诉说……

内容推荐

江南文化的精神深处,是一个诗的境界,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仅如此,江南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处处飘洒着诗意的露珠。在这本书里,作者如同一位清凉山上的游人一样,为我们采撷片片落叶,让读者能够把江南捧在掌心细细地赏玩。

目录

主编人语

小引:

此身合是诗人未——不能成章的几个片断

上篇:忆江南

我在美丽的诗性江南——《忆江南》书后

下篇:夜雨寄北

江南大地上的异乡者——代《夜语寄北》跋语

附篇:西洲在何处

(一)杂花生树江南

(二)在清凉山下

(三)南京的忧伤与快乐——《斜阳旧影》读后

(四)南京有什么伤感的

(五)夜读杂记二则

(六)八月随笔二则

(七)世纪末的“古典诗话”——《夏木清阴》读后

(八)床前明月光——关于唐诗精神的一些断想

(九)清凉山的拾叶人

后记:

这一次的冒险

设计人语

试读章节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这短短的十个字,说的就是中国民族对城市文明那种最心碎的痛苦与失望。说“世界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当然不错.但还必须补充的后半句是,“城市的历史就是人们背井离乡的历史”。梦里依稀慈母泪,床前明月光中家山万里的游子之思,也远不是灯火辉煌的城市文明所能够掩盖的。昨夜入城者在经受种种现实痛苦与人生悲哀后,也就必然要带着一脸眼泪与满怀创伤m城而去。中国人喜欢旷达地说:“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但却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让人们活得心满意足,活出味道和境界来。

行行重行行,在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的辗转反侧后,中国诗人终于发现他们原来痴心向往的文明中心,竟然是如此的空虚、荒淫与罪恶累累,而此时与简单的体力劳动、朴素的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乡村生活,也就成为他们人生经纬上一个诗意归宿。但是,“君问归期未有期”,从灯火辉煌的中心退回宁静如太初的田园,当然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在经历了多次反复变化与徘徊不定之后,才最后作的无法选择的抉择。

不仅还乡之路与来路一样的曲折复杂,故乡的存在也经历了多次地理学上的变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故乡是一个十分真切的桃源之梦.它充分利用了中国地理空间的广阔辽远,以及其时文明中心辐射与统治的有限性,通过回归人迹罕至的大自然和偏远乡村这种现实跋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解决所有的精神问题。而支持他们作这种选择的精神资源.也主要是处于意识形态边缘地带的道家与墨家。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唐宋时代士大夫的家乡则完全是一种“中得心源”的结果,南于充分意识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地理学宿命,那古老的“帝力于我何所有”的桃源之梦也就彻底破灭,他们只能沉潜进与主流意识结构相对立的潜意识与无意识中,借助艺术这种白日梦或者吟咏性情这种审美吐纳,在把“惊呼热中肠”冷处理为“肝胆皆冰雪”之后,也就在小小的心理空间中找回了故乡的感觉和意境。这时帮助他们完成还乡之旅的精神资源,也就转换为以否定外物见长的佛学智慧。

“试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尽管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个方向的努力都已达到极限,但实际上并未安排好个体的生命归宿,这就是明清时代诗人所面临的大苦恼。这种苦恼使他们终于找到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更深原因,无论在自然地理上跋涉,还是在人文世界中寻觅,实际上从未在根本上解决掉精神的紧张和焦虑。由于始终把城市文明当作一个敌对者,这个强大的对手自然不可能使诗人的身心真正平静下来。

中国士大夫那脆弱的生命扁舟,在经过“断雁叫西风”的政治风暴与“小舟从此逝”的江湖之旅后,最终在夜半钟声中悄悄靠在了浅斟低唱、草长莺飞的江南杨柳岸上。

P6-8

序言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一月落乌啼霜满天一,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一生石上旧精魂”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尔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勒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人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葬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后记

         《江南的两张面孔》第2版后记

本书自2003年初版后,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这是令人感到安慰与振奋的。

此次再版,除订正错讹之外,还增加了一些片断的英译。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希望江南的美可以为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至于本书的英译过程,中文摘要由刘永承担,仇寅华做了目录、上篇和附篇的英译,刘新静做了下篇的英文翻译,刘永还对全书做了校对和统稿工作。同时,本书的再版也是作者、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和书衣坊再次愉快合作的成果。在此向所有参与本书出版的友人表示感谢。

刘士林

2008年4月19日午后阴雨中于上海春江景庐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南的两张面孔(附光盘)/江南话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士林//万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23771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0
16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