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爸爸妈妈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博学上进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做到这一切,光有爱是不够的,父母还需要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技巧。如何获得和应用这些巧,正是本书将要呈现给您的!

内容推荐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改变孩子的“心”开始!

阅读本书,带你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你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重塑孩子的“心灵”,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与培养。

目录

第一章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

 一 孩子的心理发展003

  方法一:幼儿心理依恋期:多爱抚、多拥抱、多亲吻004

  方法二:少儿自我认同期:寻找一切时机鼓励孩子007

  方法三:青春叛逆期:家长适当示弱与让权010

 二 孩子的能力培养016

  方法一:幼儿期:“听”“说”“看”能力的培养018

  方法二:学龄前: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021

  方法三:小学期: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发展025

 三 孩子的智力开发030

  方法一:鼓励孩子多用左手:开发右脑032

  方法二:提高智商的几个小技巧036

 本章要点图示 038

第二章 担当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

 一 家教理念: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045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048

  方法二:为孩子营造适于成长的环境——氛围效应051

  方法三: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053

  方法四:重视孩子的多个“第一次”——首因效应055

 二 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心理医生058

  方法一: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满足孩子的心理归属感060

  方法二:关注并接纳——满足孩子被注意的需求061

  方法三:尊重与理解——应对孩子的秩序敏感心理064

 三 父母的心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067

  方法一:尊重孩子——发言权效应069

  方法二:读懂孩子的语言和行为——知己知彼战略072

  方法三:别让孩子对教育不耐烦——超限效应074

  方法四:适时向孩子“求救”——示弱效应076

 四 父亲的角色:孩子的领路人086

  方法一:父亲VS孩子的性格——加入柔性因素原则088

  方法二:父亲VS孩子的智力——加入技巧性原则091

  方法三:父亲VS孩子的心理——开放式原则093

 五 母亲的角色:孩子素质的决定者097

  方法一:即要疼爱,又要严厉——加入原则性原则099

  方法三:不要对孩子束缚太紧——放宽限制原则101

 本章要点图示 104

第三章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

 一 培养好习惯:四种有效方法125

  方法一:多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正强化法127

  方法二:将坏习惯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寻找突破口法128

  方法三: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避免“5+2=0”负效应130

  方法四:让孩子体验自然惩罚——自然后果法131

 二 塑造好性格:最科学的三原则143

  方法一: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角色效应145

  方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147

  方法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色”——卡迪拉克效应149

 三 塑造好性格:最有效的三种方法152

  方法一: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153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156

  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158

 四 塑造好性格:思维类型不同,方法不同161

  方法一:规则型孩子——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原则162

  方法二:谐调型孩子——充满爱意的提醒原则165

  方法三:发现型孩子——变任务为乐趣原则168

  方法四:分析型孩子——精益求精原则170

 本章要点图示 173

第四章 沟通教育中的心理学

 一 与孩子沟通的基本原则183

  方法一:用“爱”去读孩子的各种行为——关爱原则184

  方法二:控制坏情绪——感情和行为分别处理原则187

  方法三:不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尊重原则188

  方法四:放弃长篇大论的说教——简短原则191

 二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193

  方法一: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情绪优先处理原则194

  方法二:把沟通的音调降低——低声效应197

  方法三:为教育增添“润滑剂”——幽默效应199

  方法四: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语言失望——拒绝“可是效应”201

 三 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的四个细节203

  方法一:在唠家常中与孩子沟通——调味品效应205

  方法二:倾听孩子的诉说——心灵减压效应207

  方法三:以快乐的基调结束谈话——近因效应208

  方法四:用正确的语言与孩子沟通——瀑布心理效应210

 四 鼓励与禁止的艺术213

  方法一:用鼓励成就孩子的自信——手套效应215

  方法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鼓励——重视努力与进步原则217

  方法三:批评和惩罚要尽量少用——厚脸皮定律219

  方法四:批评的技巧——反弹琵琶效应221

  方法五:将批评变得“可口”——三明治效应224

 本章要点图示 227

第五章 情商与财商教育中的心里学

 一 情商培养:最重要的四大关键点237

方法一:帮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认同原则239

方法二: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延迟满足效应241

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体验原则244

方法四:让乐观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榜样效应246

 二 情商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迅速提升250

方法一:让孩子学会分享——角色互换原理251

方法二:教孩子助人为乐——跷跷板互惠原则253

方法三:让孩子学会感恩他人——强化效应255

 三 理财教育:家长必备的三大理财观念258

方法一:按阶段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一因时施教原则259

方法二:拒做孩子的提款机——“使用说明书”效应261

方法三:再富不能富孩子——棘轮效应263

 四 理财教育:最有效的四步骤266

方法一:给予孩子零花钱的支配权——私有制效应267

方法二:省钱VS储蓄——积少成多理论269

方法三: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压岁钱——钱生钱理论270

方法四:理财品质的培养——预防针效应271

 本章要点图示275

第六章 学习教育中的心理学

 一 家长的态度: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285

方法一: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动机适度定律286

方法二:孩子的未来不等于家长的理想——家长的代偿心理288

方法三:学习任务要适量——7±2法则291

方法四:正确对待“陪读”——依赖心理产生的规律292

 二 转变孩子的态度:学习是件快乐的事295

方法一:调调孩子学习的胃口——潘多拉效应296

方法二:让学习变成一种渴望——转换思维方式原理298

 三 学习动机教育: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301

方法一:不要否定孩子的游戏——先玩后学习原则303

方法二:学习的事由孩子说了算——掌握主动权原则305

方法三:明确“为谁学习”——为自己学习原则306

 四 增强孩子学习自信心的三种有效方法309

方法一:注意教育语言——避免“光环效应”310

方法二: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311

方法三:寻找“闪光点”——发现优势效应313

 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316

方法一:订立合适的学习目标——篮球架效应317

方法二:协助孩子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计划效应319

方法三:引导孩子进行预习——被动变主动效应321

方法四:教孩子学会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322

 六 帮孩子解决学习中的“难题”325

方法一:记忆力不好——掌握“U形记忆”规律326

方法二:学习效率不高——运用“感官协同效应”328

方法三:学习成绩止步不前——有效应对“高原现象”329

 本章要点图示333

试读章节

有这样一位家长,在孩子出生之前,她已经阅读过很多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因此,孩子出生之后,面对孩子成长面临的种种难题,她没有像一般的家长那样不知所措,而是从容应对。所以,在每个成长阶段,她的孩子都要比同龄的孩子更加健康、更加优秀。每当其他家长们向她请教方法时,她给出的建议都是:多读几本家庭教育的书籍。

的确,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孩子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各类家教书籍中寻找答案。

也许有些家长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会说:孩子所出现的问题,家教书中并不一定会有所涉及,再说,孩子与孩子是不同的,如果家长们都按书中所写的去教育孩子,那教育出来的孩子岂不都会是一个样子了吗?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信,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把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涉及到。但家长却可以用书中所提供的教育理念,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对孩子进行灵活、科学的教育。

事实上,家教理念真的很重要。例如,以前的家长都坚持“我是老子,你必须听我的”的家庭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家长们已经渐渐认识到了这种理念的危害性,因此,它逐渐被“理解、尊重、沟通”等理念所替代。

但是,在现代家庭里,仍然有很多家长在延续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此,我权且将最常见的几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供家长们借鉴。

1.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

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不是老师,所以可以不懂教育。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显然是在推卸责任。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学家就曾指出,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父母开始。

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不管父母有没有意识到,我们都在担任着孩子合格或者不合格的老师。因为幼儿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我们随时随地都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因为幼儿期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往往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成长土壤,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家长不要完全把教育的责任推向学校,理应自己多学习一些正确的、科学的家教理念与家教方法。

2.教育是无师自通的。

现在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是无师自通的事情,在“如何做父母”方面进行投资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有很多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经验可以应用。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问题时。这些家长从来不会去参加什么“家长课堂”,也从来不去翻阅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只有当孩子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他们才想到向专家请教。但到那时往往为时已晚,因为孩子的身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我就曾认识这样一位家长:

他是一位公司老总,事业很成功。但面对儿子时,他却有一种很强烈的失败感。因为他即将成年的儿子不但不愿意与他亲近,而且叛逆心理极强,从来都不听他的话。

后来,他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一位心理专家。经过专家分析,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以高高在上的“领导”态度教育孩子,凡事命令、强制孩子去做,根本就不懂得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意见,才最终导致了儿子的叛逆。

当这位家长了解到这一切后,后悔莫及地对心理专家说:“我要是早点跟你学习这些知识就好了!”然而,为时已晚,即使有心理学专家耐心地引导他的孩子,孩子心灵上所受到的伤害也不是一时就可以医治好的。  “教育无师自通”这种观点,伤害孩子于无形之中,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3.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很多家长都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都不懂,这时候对他们进行教育为时过早。其实,拥有这种观点的家长都缺乏早期教育的意识。

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重要,教育专家认为,6岁之前是孩子众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家长们也不要认为只要教会了孩子说话,他们就具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很多种,如语言的连贯性、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家长在早期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引导、培训。

另外,心理学家还认为,8岁之前是培养孩子智商的关键期。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17岁时的智商为100,那么他4岁时的智商就已经达到了50,此后,在4~8岁时可以发展30,而在8~17岁之间则只能发展20了。可见,孩子的成长早期是其智商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家长,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

4.树大自然直。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如不礼貌、撒谎等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小的时候犯些小错误没什么,树大就自然直了。然而,等孩子长大后,家长却发现,“树”不但没直,而且越长越歪了。这时,孩子的习惯已经定型,再想纠正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对其坏行为不闻不问,这样只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开端。因为幼儿期是孩子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此时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很差,自我控制能力也有限,他们需要家长一定的束缚和管教,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情感。否则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如意志不坚定、害怕失败等,甚至是走上弯路。

5.让老人带孩子,省力又省心。

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喜欢让老人带孩子,他们认为,这样既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又省心。殊不知,家长的这一做法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在一般的家庭里,老人的教育理念都比较陈旧、传统,他们大多都不能承担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一般老人都很溺爱、娇惯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如霸道、自私、任性等,影响孩子良好性格和品行的形成。

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都不能取代的。因此,由老人抚养长大的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从而易使情感或人格产生偏差,进而产生诸如心理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当然,家长们错误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家长们必须注意一点: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不会平白无故就降临在你的大脑中,只有通过学习,这些观念才会产生。

在此,我们总结了一些最常用的教育理念,供家长们借鉴。

……

P45-48

序言

很多家长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家庭教育心理学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

其实,答案很简单。家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阐述孩子心灵的学问,研究孩子行为的一门科学,它贯穿于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不管家长们愿不愿意、知不知道,都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着心理学的知识,与孩子进行着或深入或浅显的心理博弈。例如,很小的孩子就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也可以从孩子的表情或动作来判断孩子是否在说谎,是否又有什么新的想法或举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为什么总与我的想法有很大偏差呢?于是,在我们的身边不时响起了父母们各种各样的困惑与不解的声音:

“孩子太顽劣了,用什么样的方法管教才最有效呢?”

“我说向东,他偏会向西,他为什么就不听话呢?”

“他的行为我简直无法理解,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孩子很讨厌学习,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一直很认同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却十分不容易。”为什么父母很难读懂孩子这本书呢?

研究表明,其原因是这样的:大部分父母在“品读”孩子时,都是从孩子的“行为”入手的,而非“心灵”。

◇更关注孩子的行为,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孩子具有好行为,父母就高兴、就顺意,孩子一旦表现出坏行为,父母就会愤怒、就会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教育孩子的常用语言是“你该如何如何”、“你犯了什么错”……这也正是很多父母感到孩子难教难管的共同原因。

◇更关注孩子的心灵,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关注孩子心灵的父母,会更多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隐情,去关注孩子不肯轻易表露的内在情感,他们教育孩子的常用语言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有怎样的需要”……这也正是和谐亲子关系诞生的根源所在。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改变孩子的“心”开始。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当然,这也正是本书的创作初衷——倡导父母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按照孩子最易接受、受益最大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将在本书中向您呈现以下几大特色。

特色一:充分展现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及心理发展历程。

从幼儿期、少年期,再到青少年时期,在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孩子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生理成长历程与心理成长历程。与此同时,父母的教育方向也必须随之不断转换,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例如——  在孩子心理发展历程方而,父母对幼儿期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爱抚和拥抱,对少儿期的孩子给予更多鼓励,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学会适当的示弱和让权:

在孩子能力发展历程方面,父母对幼儿期的孩子要着重“听”“说”“看”能力的培养,对学龄前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对小学期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其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等:

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历程方面,父母应运用多种方法不断开发孩子的右脑,等等。

在孩子的这些特殊成长阶段,父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去应对与引导?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书中都有详细而具体的阐述。

特色二:指导父母灵活运用多种心理学规律,科学地进行教育。

总体来说,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们同大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虽然不谙世事,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往往比成年人丰富、脆弱,即使微小如尘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他们心理上的波动。

作为父母,在呵护孩子身体的同时,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而掌握一些最常见的心理学规律,恰恰是父母走人孩子内心世界,帮孩子走出困惑、排除烦恼,把他们培养成才的最佳捷径。

针对于此,本书总结了上百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并配有实用操作案例,以方便家长们理解和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和塑造孩子最有力的心理武器。

特色三:与单纯的理论指导不同,本书更注重的是方法。

单纯的理论指导,只能为家长们提供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而理论指导一旦落实到具体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往往又会感到无从下手。于是,很多家长都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看着很好、读着很棒,但究竟如何去应用呢?

为解决家长们的这种疑惑,在本书中,我们将要呈现给读者的,将是科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方法的完满结合。不仅让您读有所思、有所想,更能让您有的放矢,将科学的教育方法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日常教育中。

特色四:以图解的形式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解读,更有利于操作和理解。

在本书每个章节的最后,都附有“本章要点图示”,以图解的形式对整个章节中父母需要灵活掌握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总结。通过这些图解,父母可以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后,对其有更加深刻的把握,更利于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操作和运用。

希望这种图解的方式,能够给您带来一定的便利与愉悦。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此就不更多介绍了。希望本书能够带给广大父母以更多有益的启示与帮助。也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有所成就!

本书主编 云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爸爸妈妈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云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421035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