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历史上的人格精神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人格的人。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上至尧舜,而下迄清末,历千百代而不绝不衰。他们或者忠而忘身,或者义而赴死,或者千金一诺,或者临节不苟,或者大义凛然,或者视死如归……有关他们的事迹,中国历代的史书中都会浓重地记上一笔:比如义不食周粟、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比如为救“赵氏孤儿”而慷慨赴死的义士公孙杵臼及不惜名节的程婴,比如道出“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名将乐毅,比如宁可自杀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比如不愿屈服、生死相依的田横与他的五百壮士,比如不染一尘、铁骨铮铮的嵇康,比如浩荡千古、正气凛然的文天祥,比如甘做“中国因变法而流血之第一人”的谭嗣同……他们的事迹千古传唱,他们的人格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上,上至尧舜,下迄清末,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身处逆境,或忠而忘身,或千金一诺,或临节不苟,或大义凛然,或视死如归……他们当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他们的事迹千古传唱,他们的人格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目录

当隐则隐——隐逸者的“清洁”理念

 引子

 一、尧让天下,许由感觉受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

 二、求仁得仁,两个老头儿饿死在了首阳山

 三、介子推葬身火海,千古寒食为一人

 四、《高士传》中的孔子得意门生

 五、仁者自见仁,情自为事所迁

 六、历史的真实与不疑古的道理

 七、余声:今人之心,如何去揣度古人之心

赵氏孤儿——男人们演绎的悲壮

 引子

 一、行刺赵盾的钮麂下不去手,一头撞死在槐树下

 二、赵盾的族弟弑君,账算到了赵盾头上

 三、祸起下宫,屠岸贾斩草要除根

 四、两个义士,一个身死,一个背上了“不义”的骂名

 五、程婴带着赵武千里大逃亡,复仇后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一死

 六、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传到法国,伏尔泰一见倾心

 七、余声: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

被杀的写史者——崔杼弑君与燕贼篡位

 引子

 一、弑君就是弑君,真的假不了

 二、明朝出了个方孝孺

 三、这先生,一点面子也不讲

 四、“燕贼篡位”,屠刀不是万能的

 五、死了也就死了,活着又怎么着?

 六、余声:历史总在我们想象之外

自尊的失败者——夫差和项羽的功业与结局

 引子

 一、吴王阖闾伐越身死,其子夫差念念不忘报仇

 二、天以越赠吴,夫差却因“心太软”而没要

 三、勾践要报答夫差的不杀之恩,却被夫差拒绝了

 四、夫差死后三百年,出了个英雄叫项羽

 五、历史发生了轮回,项羽与夫差犯了同样的错误

 六、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七、余声:一个人不能没有尊严地活着

士为知己者死——刺客们的简单逻辑

 引子

 一、勇士专诸把利器藏到鱼腹里行刺吴王僚

 二、赵襄子被豫让的行为感动,把衣服脱下来让他砍了几刀

 三、聂政刺死韩傀,怕被人认出在自杀前毁容

 四、荆轲刺秦王:壮士这一去,不再回头

 五、杀死一荆轲,还有高渐离

 六、关于刺客们的千古论题

 七、余声:没有无缘无故的声名

仗义每从屠狗辈——几位急人之难的奇士

 引子

 一、急平原君之难,毛遂自荐

 二、冯谖为孟尝君打造了“三窟”

 三、望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四、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五、余声:英名何以千古不灭?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名将留给我们的做人准则

 引子

 一、乐毅成了燕昭王的黄金台下客

 二、乐毅当上了五国联军总司令,把齐国打得大败

 三、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中了反问计

 四、战场上没有了乐毅,燕国大军遭到了灭顶之灾

 五、燕惠王倒打一耙,乐毅作书明志

 六、乐毅缘何成为诸葛亮的偶像?

 七、余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从人身到精神的依附——田横与他的五百壮士

 引子

 一、秦末天下大乱,田横之兄见势称“齐王”

 二、田横兄弟为项羽所败,刘邦黄雀在后

 三、汉军背信袭齐,五百士随田横入海岛

 四、田横临大节而不辱,五百壮士无一人苟活

 五、封建主义问题,五百士壮举的历史分析

 六、余声:“正因死士忆田横”

主辱则臣死——一种并不迂蛮的封建伦理道德

 引子

 一、为保全君主的体面,一介书生冒死两屈秦王

 二、皇上老丈人辱骂臣子女婿,惹怒了一个叫贯高的义士

 三、为捍卫君上尊严而拼得一死的李若水

 四、特殊的时代决定特别的意识形态

 五、余声:见义不为,无勇也

“背叛者”的千秋万世名——说不尽的李陵

 引子

 一、汉武帝导演了一出战争史上最荒唐的北伐剧

 二、该死却没有死,将军百战声名裂

 三、一言之辩不合,小小太史令遭难

 四、丈夫不能再辱,李陵死葬蛮夷中

 五、历史学家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独特立场

 七、余声:“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

一声叹息,一声恸哭,换来了两个名垂千古——汉有蔡邕,唐有雷海青

 引子

 一、蔡邕其人及其亡命天涯始末

 二、杀人如麻的董卓对蔡邕特别恩遇

 三、蔡邕之死缘于一个哀伤的表情,时人莫不扼腕

 四、遭逢安史之乱,乐工雷海青临节不苟

 五、后世对于蔡邕的苛评

 六、历史的复杂面目

 七、余声:蔡邕真正的悲剧

魏晋之后,再无“名士”——竹林七贤与他们的时代

 引子

 一、“竹林七贤”可能不在竹林

 二、嵇康的家世及其生平志趣

 三、与山涛绝交之事始末及其社会影响

 四、嵇康慨然赴死,一石激起千重浪

 五、关于其他几位竹林名士的生平志趣

 六、死得其所,作为精神丰碑的魏晋时代与魏晋名士

 七、余声:师贤当师其心

可怜金谷坠楼人——正言说绿珠

 引子

 一、石崇其人,由一个政治家蜕变为不齿之徒

 二、石崇复杂的性格及其复杂的行事

 三、石崇被杀之事缘起及他与绿珠的情意

 四、不费解的石崇之死与费解的绿珠之死

 五、多情的石崇,引出一个更加多情、可叹的绿珠

 六、余声:金谷坠楼人的不死之魂

死囚们的道德选择——唐太宗纵囚的是是非非

 引子

 一、石破天惊,唐太宗与死刑犯搞起了“君子协定”

 二、大史学家欧阳修之非难唐太宗“纵囚”

 三、唐太宗纵囚,仅仅是“政治秀”吗?

 四、“汤显祖纵囚观灯”事件

 五、汤显祖之成功的事例分析

 六、死囚们对于唐太宗的态度及道德选择的渊源

 七、余声:善不积者不足以成名

人生不畏死,丹心照汗青——再说文天祥

 引子

 一、文天祥得意的青年及坎坷的官宦生涯

 二、天下有变,一州之长挺身而出

 三、回天乏力,唯尽人事而听天命

 四、抗元大业失利,文天祥不幸被俘

 五、坚贞不屈,三载囚徒只盼一死

 六、英雄写照: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七、余声:千古绝调《正气歌》

死得其所,不亦快哉——戊戌君子谭嗣同

 引子

 一、“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的世家子弟

 二、发奋图强,湖南志士的振兴之梦

 三、有心而乏力,理想主义的维新者步入军机

 四、病急乱投医,一个深明大义一个包藏祸心

 五、谭嗣同自己选择了成为“中国因变法而流血之第一人”

 六、谭嗣同的学术生涯及其对待生命的精神自觉

 七、余声:求仁得仁,前承古人,后启来者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尧让天下,许由感觉受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

我们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许由。

那已经是很久远很久远的年代的事情了。那是我国的上古时期,还是传说中的尧帝当政的时代。可是尧帝已经慢慢的老去了,他就想找个贤德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这时候就有一个叫许由的人,据说非常贤德,四方称颂,而且尧帝多次向他请教一些疑难问题都获得了满意的答复,所以尧帝这时就有意要把自己的君位传给许由。

可是这个许由看起来很固执,当尧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时,他却坚决拒绝,而尧帝也一再坚持,结果许由就干脆跑到今天的河南登封附近的箕山中隐居起来,让尧帝想见他一面都难。后来,尧帝又派人找到了许由,并再次恳请他出山,许由无奈,这次他又干脆跑到附近的颍水边去使劲地洗耳朵,表示连诸如此类的请他“主持”天下、做“九州长”的话都不想听了,觉得听了实在难受。既然许由这么坚决,尧帝也只好就由他去了。

许由的表现乍看起来确实有些让人疑惑不解,放着好好的“官儿”不当,放着莫大的权力而不动心,这样的人用今天的话讲——岂不是傻吗?有病吧?当然,我们也相信许由会有自己的理由。首先,按照一般的说法,可能是因为许由认为自己的才德不如虞舜(也就是后来的舜帝),还担心尧帝的几个儿子不服自己,怕以此引起内乱从而误了国家,让百姓无谓地受苦。这倒是很讲得通的。单拿以后舜帝的贤德而论,许由的谦让也是有道理的。还有后人附会的种种传言,比如《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中就讲到了一个名字叫啮缺(据说此人是许由的老师)的人,看到许由有意逃避尧帝就询问其缘由,许由就向他讲了一通后世道家指责儒家虚伪、矫饰、专制的话来批评尧帝的统治,表示自己不能与之“同流合污”。当然,这段材料属于托喻的寓言故事,实不可信。而《庄子·逍遥游》中讲到尧帝请许由来接替自己的理由是这样的:“日月出矣而爝火(注:火把之意)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也就是说你许由是太阳,我唐尧不过是根火把;有了你许由,我尧就是个多余的人了。这种情况下还让我来当这个“大家长”,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这个国家还是由你来管理吧。而许由却接过尧帝的话说道:“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也就是说,尧帝您已经将天下治理得很理想了,如果让我许由再多操心国家的事,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还有,我本来没有什么功劳却沾您的光而获得了一个好名声,这也是我许由拒绝您的理由。有一种叫鹪鹩的鸟儿在深林筑巢,所需要的地方不过一根树枝罢了。偃鼠渴了要到河边喝水,它再能喝也不过喝一肚皮就饱了。您还是回去吧,我是不会出来治理天下的。就算管做饭的厨师不做饭,但是管祭祀的尸祝也不会超越自己的职权来代替他做饭的。

道不同,不相与谋。许由一番话说得尧无言以对,中国还由此多了一个成语——越俎代庖,就是说做了不是自己份内的事——虽然世上许多人喜欢越俎代庖,但这样的事许由是坚决不做的。总之,许由到底做了一位隐士,而且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最著名的隐士。甚至直到今天还流传着种种关于他的传说和逸事,不过后世有的传言他是隐居到了岐山而非箕山,还说有一天他沿山放牧,来到了岐山西北部的山脚下,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草木丰茂,土地肥沃,于是他就高兴地对着一位正在田里耕作的农夫说道:“此乃牛壮田肥之地也!”这个农夫一听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从此就称这里为“牛田村”,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就形成了今天的上牛田、中牛田、下牛田三个自然村,而且还把附近一条清澈明丽、水质甘洌的小河命名为“洗耳河”。

有人可能会怀疑许由事迹的真实性,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却谈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由此可见,许由的事迹起码在后人的内心深处却必定是真实且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不过,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皇甫谧在其著作《高士传》中这样记述道:当许由“洗耳于颍水滨”时,他的一位名叫巢父的朋友正好牵着一头牛犊来河边饮水,于是他就问许由为什么洗耳,许由就答道:“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可是,巢父却这样批评道:“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也就是说,你许由如果真心想隐居,找一个谁都找不到你的地方就是(何必待在这个不太隐蔽的地方呢),因此,我看现在的你不过是想借隐逸之名来钓誉而已;所以,你洗过耳朵的水也是不干净的,于是巢父“牵犊上流饮之”。

其实,这里是完全把许由当作一个隐逸者看待了,而没有仔细探究他隐逸的深层动机。“许由没,葬箕山之巅,亦名许由山,在阳城之南十余里。尧因就其墓,号日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世奉祀,至今不绝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果所传不虚的话,那首要的还应该归因于许由谦让的美德与其自知之明,尤其他那种宁愿暴身荒野也不愿意违背自己做人根本原则的执著精神。P2-4

序言

中国人历来有重视学习历史的传统。自然,我们的历史著作也是浩如烟海、繁似星斗,它就像是一座精神的巨大宝库,等待着我们每一个好奇者、好学者去奋力攫取。而正如我们到了一座千重万复的迷宫中一样,没有方向感的探寻往往就很容易使得我们永远被困迹于无所莫名、无所适从之中,这时候,我们就渴望被引领,渴望获得意义感。

那么,读历史究竟应该读什么?正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与读史过程中得到的感动,才有了这本书的撰写。可以说,这本书的撰写,首先来源于对历史的感动——对中国历史上一种人格的感动。

其实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尤其许多人可能还不甚了然。说到底,人格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无从捉摸的抽象化的东西,而实在乃是支撑我们人生的一个极其坚强的因素——做事先做人,就是这个道理的体现。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个大写的“人”先立住了,这个人也就在本质上立住了,否则一切都是奢望,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切都没有意义。

本书写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人格的人。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上至尧舜,而下迄清末,历千百代而不绝不衰。他们或者忠而忘身,或者义而赴死,或者千金一诺,或者临节不苟,或者大义凛然,或者视死如归……有关他们的事迹,中国历代的史书中都会浓重地记上一笔:比如义不食周粟、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比如为救“赵氏孤儿”而慷慨赴死的义士公孙杵臼及不惜名节的程婴,比如道出“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名将乐毅,比如宁可自杀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比如不愿屈服、生死相依的田横与他的五百壮士,比如不染一尘、铁骨铮铮的嵇康,比如浩荡千古、正气凛然的文天祥,比如甘做“中国因变法而流血之第一人”的谭嗣同……

本书虽然只有短短的16篇,但所涉历史人物上百人,可被称为“主人公”的有四十余人。这些人、这些行为所传承的精神,虽然在当世已非主流,然而我们却必须承认,它始终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心理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可贵的一部分。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就曾在《谈骨气》中说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的人“宁可饿死”也绝不做出违心的事情来,古语言“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

有人说读史学成功,读史通权谋,读史知兴衰,读史明得失,读史鉴真伪,读史增学识……总之,读史似乎能带给人们无穷的好处。可是,有没有入想到过,读史还可以学做人——做有人格的人呢?在一切行为都已被功利化了的今天,本书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读史不应只是有智慧、有心机、有谋略、有学养——重要的是,读史还应该有人格,读史还应该被感动。是啊,在这个纷繁浮躁的世界,有人格、被感动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品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这是诗圣杜甫感怀古人宋玉的两句诗。怅望千秋,我们也难免会洒泪,因为历史是如此地带给我们感动与震撼。通过这些古人,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高贵的人格精神,深味这“人格”二字的深刻涵义,同时享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

明河在天

2008年12月

后记

1937年5月,正值日寇大举侵略中国前夜,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特意为中国青少年编写的《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这是一本只有数十页的小册子。书的内容是张元济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精心撷取的8篇故事,对原文作了适当的删节,译成白话文,并在每篇后面加以评点。这8篇故事分别是《公孙杵臼程婴》《伍尚》《子路》《豫让》《聂政》《荆轲》《田横》《贯高》,而纵观全书,所涉及的人物远不止上述九人。

在《编书的本意》中张元济指出:“我现在举出这十几位,并不是什么演义弹词里妆点出来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读的书本里。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的是为复仇,归根结底,都做到杀身成仁,孟夫子说是大丈夫,孔圣人说是志士仁人,一个个都毫无愧色。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1937年6月25日,张元济致信住在庐山、尚未最后下定抗战决心的蒋介石,除了送上新出版的一部《二十四史》,还送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信中说:“国难日深,复兴民族,必先提高人格,元济近撰小册,冀唤醒一般民众,附呈一册,并期裁教。”张元济先生对此书之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先哲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令人惭愧的是,我是在决定编写这本《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历史上的人格精神》之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知张元济先生的这本《中华民族的人格》的。为了避免抄袭与模仿,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意没有先去翻阅张先生的这本小册子。当选题的立意、人物选取甚至写作模式确定下来之后,由于筹备组建天健图书策划工作室,这本书的撰写也暂时停了下来。直到2008年6月认识了周龙——一个在著名文学网站“红袖添香”上名为“明河在天”的山东小伙,之后,除了我写完的赵氏孤儿、乐毅两篇,本书其他篇目的写作就主要由周龙来承担,而我更多地承担了小标题的拟定与修改、内容的补充、审定及文字加工润饰等工作。就这样,几个月下来,我们共同完成了这本凝着我们心血的作品。

在把书稿发给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编审乔平老师后,我在逛书店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张元济文章的合辑《读史阅世》,其中第一篇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华民族的人格》。买回翻阅之下,发现除了伍尚与子路两篇为本书所未选之外,其他张先生所选的人物,本书亦均选入——如果有天意,我相信这就是“天意”的一种。当然,张先生选了而本书未选的人物,并非有意未选,而是笔者学有未逮之故。至于书中其他错讹,同样期待读者批评指正。您可以发信至booktianjian@126.com与我交流。

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咀嚼与回味一个词——人心不古。或许,读了本书中所写的人物与故事,你会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心,曾经是何等之“古”——而正是这些古人之心、古人之行,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藉以骄傲的资本。

是为后记。

江上渔者

2008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历史上的人格精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上渔者//明河在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8212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