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著作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鼓舞了几代中国教师的成长。本书记述了李镇西老师27年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历程。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一位中国的普通教师如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下,成长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本书并收录了2008年9月,作者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零距离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日记。文字鲜活,启人良多。本书是教师深入认识苏霍姆林斯基的优秀读物,也是中国教师专业成长的极好案例。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介绍了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第二辑,收录了2004年11月,作者出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学校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的日记;第三辑,收录了2008年9月,作者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零距离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日记。

目录

自序 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

第一辑 穿行于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森林

 一 最初的“启蒙”

第一缕霞光

心灵的拥抱

“痴迷”的岁月

 二 对孩子的爱、尊重和信任

重新打量我的学生

善待“透明的露珠”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 大师对我说……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人的充分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学习只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爱别人是培养为祖国服务的爱国主义花朵的沃土。”

“爱情,是对人道主义的最严峻考试。”

 四 相聚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下面

从心里流出的文字

慎言“超越”

终于来到北京

专家云集的盛会

我的大会发言

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我的鼓励

“因为我们都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呀!”

第二辑 又见苏霍姆林斯卡娅——江阴日记选

 一 2004年11月9日

走进华士实验学校

在苏霍姆林斯基纪念馆

 二 2004年11月10日

聆听专家报告

“追求充满人性的教育”

和卡娅交谈

与巴傅雷什中学“建交”

学生的信感动了卡娅

 三 2004年11月11日

智慧的声音

采访伦达克

遗憾的早退

“我坚信,你们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

第三辑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日记

 一 2008年9月23日

踏上“朝圣”的路途

《青铜葵花》伴着我

海关受阻

 二 2008年9月24日

在“教师之家”

去基洛夫格勒

 三 2008年9月25日

“夏蓝天”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注视下

意外的获奖

“如果你不爱孩子,你就从事别的职业吧!”

“我和你,心连心”

 四 2008年9月26日

朴素的巴甫雷什中学

“他是一个平凡伟大的人!”

不尽的思念

在巴甫雷什中学午餐

森林中的学校

今夜星光灿烂

 五 2008年9月27日

第一次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像

“人性在废墟中闪光!”

“我们的感受是相通的”

别致的晚餐

 六 2008年9月28日

参观苏霍姆林斯基中学

和彼得洛维奇聊天

 七 2008年9月29日

来到雅尔塔

巨人安排历史

“铁的手腕”

突然想到“八一九”

如果苏霍姆林斯基健在……

 八 2008年9月30日

令人惊叹的诚信

思绪如风飞扬。

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

试读章节

最初的启蒙

对我比较熟悉的人,常常会从我的文字里读到一个名字: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教育论文中,被引证最多的教育家,除了陶行知,便是苏霍姆林斯基。

对于陶行知,一般读者都很熟悉,对他的教育名言的引述,从未引起朋友们的不解。但苏霍姆林斯基则不同,他是苏联的教育家,我对他的教育观点的引用,常常使一些朋友疑惑:那么多教育家,你为什么单单看中了这么一个外国人?

说“单单看重”有点夸张,但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推崇远远强烈于对一般教育家的注重,以至现在有不少朋友说我是“苏霍姆林斯基迷”、“言必称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我从来都不予以否认,而且,我还曾在《爱心与教育》一书的引言中自豪地宣称:“从我第一次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开始,我就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

第一缕霞光

我读大学时是很不喜欢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不单单是因为这些课程的教材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一厢情愿地做着我的文学梦,自以为以后是“当作家的料”,那些教育学、心理学与我何干?所以,每次上这样的课,我多半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写自己的所谓“朦胧诗”。

这种“惯性”甚至持续到我已经被分配到乐山一中——在参加工作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从来没想过要读什么经典教育学著作。

因此,当“苏霍姆林斯基”这6个字第一次映入我眼帘时,自然被我冷落了——1982年9月的一个晚上,我在刚分配来的青年教师郝小江宿舍里闲聊时,他热情地向我推荐…本名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书,我仅仅瞥了一眼作者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个“名字”十分拗口(十几年后我才搞清楚,这其实不是名而是姓),我便翻都懒得翻了!

谁知不久,我竟主动追求起苏霍姆林斯基了。

那是我出手打了一个学生之后,被校长狠狠批评了一顿,叫我“好好想想”。当时,年轻气盛的我顶撞道:“我早就想过了,没有什么可想的!”其实,我当时何曾不知道教师打学生是极其不对的?只是嘴硬罢了。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心里十分难受:不是对自己的错误后悔莫及,而是对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当教师产生了怀疑与自卑。

星期天,我去逛书店。在玻璃书柜中(那时还不兴开架售书),我看到了一本薄薄的书:《要相信孩子》。也许是这个朴素而亲切的书名吸引了我,我立即请营业员把书给我翻翻。翻了几页,我便被它极其平易而又极其流畅的文笔所打动。一看定价:0.32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

我是在一个晚上,一气呵成地读完这本小册子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已记不清书中的每一个观点和当时我具体的心理活动,但是,阅读过程中有一个细节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大脑里——当读到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观点时,我激动万分,竟情不自禁地从书桌前猛地站了起来,脑袋·下撞着了悬在上方的一盏25瓦的白炽灯,灯盏剧烈地摇晃起来,昏黄灯光下所有的影子都在摇晃,整个屋子仿佛都在旋转……而我却有一种“陶醉”的感觉。

书中那个令我激动的观点是——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

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

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

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这个观点在我以后的教育历程中,不但被我在文章中反复引证,而且还成了我至今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本来我足在苦闷的心境中打开苏霍姆林斯基这本小册子的,但当我在那个夜晚合上这本书后,我的心中已曙光初露,霞光万道!

这本书,并没有具体的某一句话是针对我打学生这个错误而说的,但全书的灵魂——对孩子的爱和信任——不但使我认识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越了“打学生”这个具体的错误,而且使我第一次开始积极地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我的学生和我的教育。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这位20世纪30年代就加入苏联共产党的老布尔什维克告诉我——

人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启蒙。我以后十几年关于民主教育的思考和探索都是从这个朴素的观点开始的。

所以,我在《爱心与教育》的引言中写道:“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心灵的拥抱

从此,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我所能买到或借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关于人的思考》、《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论劳动教育》、《爱情的教育》、《家长教育学》、《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做人的故事》、《给女儿的信》、《给儿子的信》……直到我最近读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我用整个心灵拥抱苏霍姆林斯基。渐渐地,我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事迹。于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我的心中活了起来,我似乎能够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甚至能够听到他的心脏的跳动——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是这样的:凌晨5点钟就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8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口,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町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眷恋的目光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他还一直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负责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和孩子泡在一起,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他甚至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了3700多位学生的成长历程。

1970年9月2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因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导致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其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走进了我的心灵……

……

P3-8

序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

读教育学著作,我最怕读到诸如“后××主义”“结构效度”“认知编码”“心理复合体”之类深奥、晦涩的名词术语——也许这些术语本身是科学的,但无奈我一看就头疼,因而连书也索性丢在一边。而且,我敢说,这种心灵的折磨不只我独有,恐怕许多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过类似的自卑体验。

而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例外。相信绝大多数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要相信孩子》等著作的人,都会惊叹:“原来教育学理论居然还可以写得这样平易而富有魅力!”

是的,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著作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是因为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来自乡村的“平民教育家”。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人。第一次走上讲台时,他年仅17岁。然而,这不妨碍他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挥洒自己赤诚的爱心。也正因为如此,从那以后直到他逝世为止的35年教育生涯里,他无论是担任小学教师、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还是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都一刻也没有脱离教育教学第一线,更没有停止对教育科学的思考与研究。他一生中写了四十多本书,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生活工作规律总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五点至八点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他的书被人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至今还有人以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为由,否认他是教育家,认为他最多不过是“教育实践家”而已。恕我直言,这是一种无知。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并非没有“体系”;但是,苏霍姆林斯基显然不是那种仅仅构筑“理论体系”的教育家,他更不会刻意追求“引起轰动”的著作,他甚至也不想以教育家的身份对教师们进行空洞的说教,他只是怀着真诚的情感和孩子度过每一天,从中收获教育的感悟和生命的快乐,然后将自己的感悟和快乐写下来,让更多的教育同行分享。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理论上的原创性建树是卓越的,甚至是超前的。他关于人的价值的尊重,关于个性发展,关于创造能力培养,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合力的形成,关于公民教育,关于劳动教育等等理论,至今还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等话题,都可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找到精辟的论述。我特别赞同顾明远先生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所谓丰富性,表现在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教育的规律、原则,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有着丰富的活生生的案例。他的理论不是苍白的,而是有血有肉、五彩缤纷的。所谓全面性,他几乎论述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在他的视野之内,都有精辟的论述。所谓深刻性,就是他提出的每一个教育命题都有着深刻的哲理。他讲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于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他把人的价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回想我年轻的时候,首先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情感被苏霍姆林斯基征服了。读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在听他与教育同行们谈心。他的著作中无疑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但所有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重要原理,都是自然而然地融会渗透于语言生动形象的夹叙夹议之中。比如,他非常理解第一线普通教师的工作甘苦,因而他提炼出一般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容易遇到的100个棘手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100条建议,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谈作者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而又深受启发。

比如,这样的教育观点即使放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让教学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一个学校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应该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应该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因为“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要善于发挥书籍的威力;教师要密切注视街头结交对学生的影响……简言之,在他的教育旗帜上,鲜明地写满了“人性”“人情”和“人道”。

即使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也完全可以被视为一部部“教育纪实”“教育散文”“教育童话”甚至“教育诗篇”!生动的事例、深邃的思想通过朴素而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给读者以一种文学的美感:“思想应该像高大的橡树一样坚强,像出弦的箭一样有力,像烈火一样鲜明。真理的坚定性,真相的鲜明性和思想的不可动摇性,是从同一个名叫困难的源泉中涌出的泉水。”“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读着这样的语言,我们甚至会忘记自己是在读书,而是正倘佯在情感的无边原野,飞翔在思想的万里晴空,品味着一首首灿烂的教育诗篇,观赏着一片片绚丽的人文风景……

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就是教育的魅力、思想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而这些都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格魅力!

正是被这种魅力所倾倒,我从刚参加工作开始,就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走到今天。本书以我和苏霍姆林斯卡娅三次见面为线索,记录了我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交往过程,读者可以从中读到,一个普通的中国教师,是怎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进而成长为深受学生爱戴的成熟教师的。

让更多的同行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这是我真诚而朴素的愿望。所以,当华东师大出版社吴法源先生希望我将我自己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整理出版的时候,我在犹豫再三——我担心这些纯属私人的文字是否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之后,终于答应了。

今天,在乌克,在诞生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土地上,教育还没有恢复生机,这位教育家因而被边缘化了;而在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旗帜下已经聚集着越来所多的热血未冷的理想主义者。我很荣幸自己成为这浩浩大军中的一名战士,并愿意以我的方式激励我的同行者。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算是我发出的一声激励——

尽管中国不是苏联,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年代也有很多不同了,但是,教育的人道、人情和人性是跨越民族的共同追求,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主题。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教育就会薪火不灭;而只要教育不消失,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就不会衰退。“神圣之旅”虽然荆棘丛生,但只要有行囊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们就永远不会孤独。

李镇西

2009年1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67740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0-095.1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6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