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市胚胎(史上最具原始张力的12座城市)/建筑城市人文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线,将不同时期对人类社会作出过基础性贡献的12座城市典型汇总在一起:这些城市的可贵之处在于,城市规划保存得较为完整,延续至今。不难想象,城市胚胎并非只是一个历史的片断,而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完整序列,其实用价值永远大于形而上的意义。

从文化价值上看,每一座城市所处的时代以及它的精神之迷之所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探寻欲望,原因就在于城市本身连绵不绝的原始张力。

内容推荐

在人类社会中,城市、教堂、宫殿、城堡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烟尘。那些依附在城市和建筑之上的人文故事更是独具魅力,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神秘灵性。

《建筑·城市·人文读本》系列图书除了对城市和建筑的结构形制进行基本介绍以外,还挖掘了与其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配以精美的图片进行说明,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城市和建筑的别样情趣。

目录

1 巴比伦

 苏美尔人建造的人类最早城市

2 底比斯

 金字塔时代的城市记忆

3 长安

 以天象定中轴的城市形制

4 雅典

 影响欧洲2000年

5 罗马

 从村庄到帝都

6 耶路撒冷

 中世纪前的耶路撒冷

7 佛罗伦萨

 中世纪欧洲样板城

8 纽伦堡

 神圣罗马帝国的章辖市

9 威尼斯

 理性与奢靡的水上城

10 特诺奇蒂特兰城

 欧洲城市的殖民印记

11 巴黎

 从宫殿到广场

12 纽约

 机器时代的狂妄激情

试读章节

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Cuneiform)。他们将冲积平原上形成的黏性泥土制成泥版,然后用芦苇在泥版上面刻上文字或者画上图像,形成像木楔一样的符号。此外,苏美尔人还制作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在约尔根特佩出土的一张黏土地图上显示出一片被小丘环绕的地区,有一条水道从中穿过。据考证,这张地图大概绘制于公元前2300年。我们能够想象到当时城市的边界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神庙和阶梯形金字塔矗立在广阔的平原上。

乌尔城(Uru)是当时较大的一座城市,面积大约有100公顷,居民人数有一万多人。为了抵御外敌,城里的居民筑起城墙,并在城墙周围挖建了壕沟,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建筑群与敞开的自然环境隔离开来。苏美尔人在城内建造了宏伟高大的寺塔。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200年左右建造的乌尔大寺塔是一座四级的高塔。塔台外表用火砖砌成,砖与砖之间用沥青黏合。塔身第一级被涂成黑色,代表着地下世界;第二级被涂成红色,代表着人间的现实世界;第三级是青色,代表天堂;第四级则为白色,代表着太阳。塔的上面建有一个称为“神宅”的小神庙,神庙的顶部用淡青色的玻璃装饰,内部用雪松等名贵木材支撑,木材上镶嵌着金、银、玉石和玛瑙等。苏美尔人通过这种逐层递减的建筑风格,阐述了他们对原始世界的看法,其中既包含了对上天的敬畏,也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向往。

城市中开始有了等级的划分,寺庙的地位很高,拥有大量的财富,包括城市的工场、仓库和商店等。城市中的土地被分成不同大小的地块,归个体居民所有,城外的田地则以地方诸神的名义让人们耕种。此外,各级官员按照行政级别,分别掌管着不同数量的奴隶、面包师、酿酒师、锻工和纺纱工等。

苏美尔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这部浪漫的史诗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对死亡、对抗、友谊等人性永恒主题的探索,并因此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它的主题是关于乌鲁克(Uruk)的英雄国王吉勒旮美什(Gilgamesh)的。后来的巴比伦人把吉勒旮美什的故事编成一部由12块泥版组成的赛姆语长篇巨著《吉勒旮美什史诗》。在这部史诗中记述了一场大洪水的暴发。一天,吉勒旮美什在旅途中遇到了人类的新始祖乌特纳皮什图(Utnapishtim),乌特纳皮什图告诉他邪恶的人类得罪了诸神,将会遭到惩罚。不久后,一场罕见的大洪水暴发了,人类遭到了灭顶之灾,但是意外的是这场洪水惟独绕过了乌特纳皮什图国王一家。其中有一段情节是关于挪亚方舟的:当洪水淹没了所有高山时,挪亚奉上帝之命建造了一艘方舟,随后挪亚带着家人以及各类留种的动物乘坐方舟一起逃脱了洪水之灾。方舟在阿拉拉特山搁浅后,挪亚放出鸽子探测水情,鸽子衔来一片橄榄叶,传达了洪水退尽的消息,从此,挪亚成为人类的新始祖,《圣经-创世纪》中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记述。考古学家们后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尔城遗址发现了洪水的冲击层,从而证实了《圣经》中地球大洪水的传说起源于乌尔的传闻。

公元前30世纪初,一支操闪米特语(又译塞姆人)的沙漠游牧部落来到了两河流域北部,这支部落被称为“阿卡德人”。他们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形长,鼻子呈钩状,蓄有黑色胡须,定居在阿卡德。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人在萨尔贡一世(Sargon)的领导下打败了乌鲁克国王率领的苏美尔人军队,建立了萨尔贡帝国,从此阿卡德人成为两河流域的主导民族。他们几乎摧毁了所有苏美尔人的城市。萨尔贡一世的孙子纳拉姆辛当政时期,阿卡德王朝步入鼎盛时期。两河流域的城市发展也步入新的时期,新的城市建立起来,寺塔不再是城市中心的建筑物,而是被国王的宫殿所取代。城市的职能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些城邦的中心城市,除了充当政治权力的中心以外,还成为了贸易中心。  阿卡德人通过战争征服的手段,获得了先进的生活方式。他们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开始定居下来,从事农耕和商业活动。在此以后,这片狭长的地带就被闪族游牧民交替控制着。虽然乌尔的苏美尔人曾经恢复了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控制,但是并没有持续太久。大概在公元前U2006年左右,最后的苏美尔王室被新兴的说闪米特语的阿摩利人建立的伊新和拉尔萨两王朝取代。苏美尔人逐渐消融于阿摩利人之中。苏美尔人城市国家消失在人类历史的尘埃之中。

阿摩利人建都古巴比伦城后,古巴比伦城作为“神之门户”开始崛起,这被看作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进入第二个阶段的重要标志。古巴比伦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时期,城市建设不再是盲目的了,而是经过了系统地规划。城市规模扩大了数倍,扩展成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都会。城市平面是一个宽1.5公里、长2.5公里的大长方形,幼发拉底河从城市中间穿越。寺塔、宫殿及普通住房有计划地分布在城市中,祭祀用房和王宫位于城市中心地块。公共建筑与居民建筑被严格地划分开。从外形上看,居民区的住房与寺塔和宫殿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更小一些,反映出当时文化的落后。

古巴比伦历史上的著名君王汉谟拉比(Hammurabi)(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第六位国王,他登上王位以后不久就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带领古巴比伦王国步入全盛时期。

在政治上,汉谟拉比建立了君权神授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制度,集最高行政权与军权于一身。在经济上,汉谟拉比下令开凿了沟通基什和波斯湾之间的运河,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为了有效统治,汉谟拉比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 rabi),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在了2.25米高的玄武岩石碑上,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282条条文。包括司法行政、土地房屋、商业债务、私产保护、婚姻家庭、职业、农牧、租赁、伤害和奴隶买卖及处罚等多方面内容。法典的上部是古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身材高大,胡须梳理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身披宽大的袍子,而接受魔标和魔环的汉谟拉比则头戴王冠,神情庄重。

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侵入美索不达米亚的赫梯人灭亡,巴比伦城开始了被不同闪族交替控制的历史。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的时候,惟独留下了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人,原因是当时的亚述人已经是一个实力强大的民族。他们高大威猛、崇尚武力,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好战的亚述人常被描述成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他们在获胜以后,通常会依照所斩首敌人的头颅多少来分发战利品,其恐怖手段可见一斑。

公元前722年,亚述军队在萨尔贡二世(Sargon Ⅱ)的带领下,打败了以色列、埃及,奠定了在西亚的霸主地位。公元前704年,萨尔贡二世的长子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继承王位后不久,就率兵攻破巴比伦,将整座城市夷为平地。随后,辛那赫里布却把亚述的都城从杜尔沙鲁金迁往巴比伦城以北底格里斯河与大扎扑河的交汇处的尼尼微(Neynewa),并对它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巍峨庄重的神庙和高贵华丽的宫殿有序地排列在城内。辛那赫里布的“独尊殿”是规模最大的建筑,宫殿门口矗立着巨型的铜狮、铜牛、人头狮子和人面兽等守护神。宫殿内雕刻有华丽的浮雕,内容多为国王出猎和征战的场景。另外,还有一些阴森恐怖的浮雕,其内容为剥皮、割舌和挖眼睛的场景。

和以往城市不同的是,尼尼微的城市绿化进行的有声有色。统治者们不仅在城市内外修建了许多花园,而且还专门开凿运河,从底格里斯河引水到城中,灌溉花园。花园大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里面种植了大量的名贵树种和鲜花。可以想象到,“独尊殿”中的花园是最大的一座,里面有国王专门派人从印度引进的棉花。花园的山顶上建有宫殿和庙宇,因此这座花园也被称作“空中花园”,这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了辛那赫里布的孙子巴尼拔(Banipal)在位时,花园的规模进一步被扩建,据说在花园中徜徉的人常常会因为花香而迷路。

P3-9

序言

距今6000多年前,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紧随其后的是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由于这些地区出现了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从而促成了仅从事商品交换的中间人的出现。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自然地向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聚居,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城市雏形。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农耕时代的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只是作为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并不具有生产功能。从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古代城市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市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仅限于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职能。公元476年到1640年英国资本主义革命爆发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城市职能日趋多样化,由单一功能向贸易中心的职能转变,城市区域开始扩大,居民生活半径扩展了许多,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1640年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近代城市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成为了社会生产、贸易和科技的中心。

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线,将不同时期对人类社会作出过基础性贡献的12座城市典型汇总在一起。这些城市的可贵之处在于,城市规划保存得较为完整,延续至今。不难想象,城市胚胎并非只是一个历史的片断,而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完整序列,其实用价值永远大于形而上的意义。

从文化价值上看,每一座城市所处的时代以及它的精神之迷之所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探寻欲望,原因就在于城市本身连绵不绝的原始张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市胚胎(史上最具原始张力的12座城市)/建筑城市人文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国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98517
开本 32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9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15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