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内容
编辑推荐

为孩子揭示生命的意义,拨开心灵迷惘的云雾,给家长讲述教子的秘诀,驾驶情绪上下的起伏!

这是一本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枕边书,同时更是一本着力于孩子教育的神奇之书。它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也为父母们望子成材的希望揭开了新的篇章。

内容推荐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呵护,要从呵护孩子的心灵开始。

如何引导孩子健康而顺利地度过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为子女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这是每一个父母的重大责任。本书即从孩子的性格塑造、情绪障碍、怪癖行为、学习困惑、人际冲突、怀春心理、心灵自助等多个方面,来帮助父母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

目录

一、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让心理与生理一起成长 /1

你的孩子真的很快乐吗 /2

健康的孩子要有一颗好“心” /4

让心理与生理一起成长/7

孩子心理健康怎判定/9

孩子心理压抑时的7种表现/12

二、孩子有问题,父母有责任: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心理健康的孩子/15

打出来的逆反,骂出来的对立/16

父母唠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20

千万别用补偿心理对待孩子/22

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25

请不要揭穿孩子的小秘密 /27

溺爱不成才/30

识字过早易致“心病” /33

孩子“不爱”7类妈妈/35

父母“管太多”的7大信号 /39

三、精神“感冒”不容忽视:关注孩子的性格塑造 /42

破解孩子的逆反心理/43

孩子为何会人小脾气大/46

如何调教性格软弱的孩子/49

怎样帮助粗心的孩子/52

如何让孩子不再小气 /55

使孩子保持个性不任性/58

矫治孩子的攻击行为 /62

听话的孩子心理问题多/66

依赖心理的调适/68

自负心理的调适/72

四、心灵暴力比身体伤害更可怕:消除孩子的情绪障碍 /76

别忽视儿童抑郁症/77

儿童焦虑症/80

儿童强迫症/82

识别孩子的多动症,/85

砸碎孩子孤独的外壳/89

怎么判断儿童期癔症 /92

关注孩子“精神叹息症” /95

五、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矫正孩子的畀常行为 /98

孩子爱咬指甲怎么办 /99

孩子爱抱小动物睡觉 /101

孩子缠人必有心理原因 /104

如何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 /106

透视孩子的“追星族” /109

预防上网成瘾/113

自杀心理与危机干预/117

别让你的孩子离家出走/121

怎样让孩子摆脱“自我恋” /125

六、成绩好不等于心理健康:摆脱孩子的学习困惑 /128

克服孩子的“学校恐怖症” /129

小心孩子擦出“橡皮综合症” /131

孩子开学心理需“按摩” /133

别再让厌学症骚扰孩子 /136

孩子转学的困惑 /139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142

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症/146

落榜生的心理调节 /149

七、八的社会化很重要:化解孩子的人际冲突 /153

治疗孩子的“社交恐惧症” /154

孩子为何“人来疯” /156

孩子攀比为哪般/160

输不起的孩子该怎么办/163

孩子过分嗜好表扬咋办/166

解开孩子的害羞情结/169

迁居时如何关心孩子/172

一言不发也是病 /174

八、从容应对性疑问:善待孩子的怀春心理 /178

自慰不是罪恶/179

女孩初潮的困扰/182

如何指导孩子的异性交往/185

认识孩子的“早恋”问题/188

“单相思”的烦恼/192

认识师生恋的危害/195

要严格避免婚前性行为 /199

九、给予赏识,给予爱:“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调适 /202

“单亲孩子”的心理问题多 /203

“留守子女”心理健康令人忧/206

重组家庭孩子心理问题/209

隔代抚养的孩子心病多 /212

孩子寄养会造成心理障碍/215

十、健康从“心”做起:重视孩子的心灵自助 /219

孩子同样需要宣泄情绪/220

运动能调节孩子“心理障碍” /223

多吃蔬菜孩子情绪稳定/226

让孩子认识自我/228

培养孩子缓解压力的能力 /231

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234

让孩子从心里笑出来/238

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童年/240

试读章节

溺爱不成才

点到为智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从小被过份溺爱。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不少父母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面的保护,千般呵护,百般溺爱,真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这种幸福观很容易导致孩子的灾难。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爱。邓颖超曾经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这正是过分“甜蜜”的幼儿教育下的“涩果”。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西方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还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会使人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而且还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挫折与困境,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挫折与困境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办法回避它。今天,父母也许有能力帮孩子一把,那么将来呢?能让羽毛已丰的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翼护吗?一个人的习惯行为往往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一个从小就畏惧挫折与困境的人、很难设想他能克服生活中的什么磨难。因此,我们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孩子战胜挫折与困境的意志和能力,远比亲自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意义重大得多。当我们对众多成功人士进行考察时发现,那些大公司经理、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每一行业的知名人士大都来自清贫的家庭、破碎的家庭、偏僻的乡村。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和领导人物,与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具有很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分不开的。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一般包括学习、兴趣爱好的选择、自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比如,在学习上成绩不理想,没能上理想的学校;在兴趣和爱好的选择上,与父母的意见冲突,自己的个性得不到施展;在自尊上,自己常常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经常受到轻视,忍受委屈,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没有被选上班干部;在人际关系方面,结交不到与自己讲知心话的朋友等。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并非坏事,但陷于挫折与困难而不能自拔,势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焦虑、自卑等。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承受困难并战胜挫折的意志呢?

首先,教育孩子认识挫折与困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经受一些挫折与困难是有益的,挫折与困难能激励孩子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困难,父母应接纳孩子的倾诉和宣泄,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通过释放达到心理平衡。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荣誉和挫折常常是并生的。生活中会常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连一点小小的挫折与困难都受不了,如何面对以后漫漫人生中会发生的更大的挫折和坎坷?

其次,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要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挫折与困难,以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事情。

最后,为了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造成”一些困难,“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孩子会走路了,就多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摔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让孩子去暗的房间去拿东西;故意延迟接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等等。让他们碰一碰钉子,尝一尝苦头,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炼及痛苦的洗礼,然后享受成功的欢乐。德国著名作家茨威格指出:“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立起来!”

心灵自助汤

孩子最喜欢模仿也最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深刻而直接的影响。要使孩子对挫折与困难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父母自己要冷静,要客观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沮丧的样子,而是要以坦然的态度来对待。父母这种坦然的态度,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会怎样坦然面对挫折与困难,怎样勇敢面对未来。

P20-22

序言

一位12岁的男孩向父母要求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出游,母亲因为他年龄小担心安全问题不同意,懊恼之中的男孩竟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剁下了自己的4根指头。

一位16岁的男孩因为妈妈拒绝给他买一双旅游鞋,男孩从楼上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一位正读初一的女孩平时学习很认真。由于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后还在玩电脑游戏,父亲严厉地批评她不该浪费时间,但万万没有想到她竟赌气喝下了半瓶农药。

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孩,因为某次单元考成绩不理想,被她那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轻轻说了几句,便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从5楼的家里纵身一跃……

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背后,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

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家胡长兰德曾指出:在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死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现在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不生病,体格发育好,聪明伶俐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生理健康并不等同于健康。新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基本方面,主要是肌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合谐。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呵护,要从呵护孩子的心灵开始。

据了解,2020年以前全球孩子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在我国,孩子的精神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在我国17岁以下的孩子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有心理、精神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情绪不稳定性和学习不适应、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

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心理健康与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智力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孩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抱着“树小歪不怕,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就好”的心态,那么,孩子成人后就很难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健康的心理。为此,父母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引导孩子健康而顺利地度过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为子女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这是每一个父母的重大责任。本书即从孩子的性格塑造、情绪障碍、怪僻行为、学习困惑、人际冲突、怀春心理、心灵自助等多个方面,来帮助父母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

这是一本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枕边书,同时更是一本着力于孩子教育的神奇之书。它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也为父母们望子成材的希望揭开了新的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雪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6203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