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春秋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人生品味篇”、“杏坛清音篇”、“志苑心声篇”、“民俗采风篇”纪述往事,升华心志。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亦真实反映了当今华夏教育大军及10万修志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创作业绩。

纵览全书,这部20多万字的著述,作者着力于人生感悟,歌颂祖国秀美山川,倾吐对教育和修志事业的挚爱,对民俗的深入探究;充分体现了作者弘扬国学,发扬传统文化,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品质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内容推荐

本书“人生品味篇”思维缜密,立论慎慎,从理论高度阐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勉励青少年珍惜生命、广交良友、重视家教、修德养廉,争做国家优秀人才。作者为教育修志事业辛勤工作的一些经历,读来句句甘苦,字字感人,深刻思之,催人奋进。“杏坛清音篇”作者满怀激情,翔实记叙了北国一县的教育兴衰史,以清晰的脉络,提纲挈领地描绘了华夏一地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貌,明确告诉人们,国家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必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的学校管理、良好的师德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歌颂了教师甘为人梯、不畏清苦为国育才的优秀品质。“志苑心声篇”着眼从县志谋篇、县志主编的素质与任务等文,真实描绘了时世的修志盛况,讴歌了当代史志工作者甘居清贫、虚怀若谷、不计名利、埋头笔耕的高尚品德。“民俗采风篇”,主要是作者退休后从事这项工作的实践记叙,读来别具情趣,令人深感民俗民风对社会的强大推动力。弘扬谱学,有益于炎黄子孙的团结进步,勒石铭德、慎终追远,激励子孙奋进,楹联增瑞有推进祥和、构建和谐的社会效益。

目录

教书修志益民事,春秋随笔情亦真——序《春秋随笔》/吴忠礼

人生品味篇

第一章 生程感悟

沧桑春秋/3

珍惜生命/15

广交良友/16

重视家教/18

忠厚传家/21

修德养廉/22

慎独自修/24

权力剥削者诫/34

第二章 风物吟咏

彭阳景观(二首)/35

彭阳精神/36

广场文化/36

长城塬引水工程/36

小流域治理/36

生命工程第一井/37

王洼中学四十年校庆抒怀/37

徐公办实业/37

一张蓝图绣山河/38

沧桑人生/38

华夏颂/38

任山河烈士颂(二首)/39

中共八十生辰感赋/39

崆峒佳景(三首)/39

西安神韵(八首)/40

西安八景录/4l

谒孔庙(二首)/42

登泰山/42

登天安门/43

参观秦始皇陵/43

修德养廉/43

师颂/44

第三章 览胜学纪

彭阳/45

栖凤今昔/46

石窟群雕/47

秦汉故城/48

百泉故址/49

挂马林海/50

五峰胜景/5l

幽山璎珞/52

任山河陵园/53

北京学纪/55

杏坛清音篇

第四章 教育探索

彭阳教育/61

教师教学/75

赞科夫、布鲁纳教学思想初探/80

中学教学常规/88

第五章 学校管理论

中学管理问题探讨/93

中学校长素质探/103

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提纲/108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12l

庆典抒怀/162

志苑心声篇

第六章 修志研讨

县志谋篇探/169

县志主编的素质与任务/17l

《银川市志(初稿)》谋篇探/178

青铜峡市志人物志简析/181

新编志书要为经济建设服务/185

新编志书应突出时代特点/189

在《彭阳县志(送审稿)》评审会上的汇报/194

第一部《彭阳县志》编修领导机构/197

第七章 历史回眸

红军西征在彭阳/20l

中共红河地下支部/206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209

民国时期彭阳地方武装概况/219

彭阳移民/222

民俗采风篇

第八章 民食民居

彭阳民食俗/227

彭阳民居俗/230

第九章 家谱雏议

华夏家谱述略/234

续修家谱的重要意义/237

惠氏家谱序/239

当代中国大姓座次/241

神州现存家谱之冠/24l

第十章 树碑铭德

碑文(八篇)/245

墓志铭(两篇)/261

祭文(四篇)/264

第十一章 楹联集锦

春联/268

婚联/270

寿联/271

挽联(挽男)/272

挽联(挽女)/272

题书专联/273

教书修志苦亦甘抚今忆昔思万千(后记)/278

羞摇疏柳酬春风——《春秋随笔》编辑手记/280

试读章节

第四章 教育探索

彭阳教育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继承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皆为教育。

古代,地处黄河中游的今彭阳县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森林茂密,草原广阔,牧草优良。3万多年前先民们就在彭阳晋川、茹河境、安家川依山傍水聚落群居,狩猎种谷,繁衍生息。是时,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施教人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成年人向青少年传授狩猎捕鱼、野果采集、谷物播种、工具制造等生产劳动的经验和技术,培养年轻一代勇敢、机智、团结、互助的品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分工以及氏族部落的形成,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军事教育开始萌芽,教育内容渐趋增多。有学识的成年人除向青少年传授牲畜饲养、庄稼种植、陶器制造、房舍建筑、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等生产生活技术和知识外,还传授角斗、射箭、骑马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据《礼记》等史籍记载,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奴隶和奴隶主两极分化形成。中国的夏朝已有名“庠”、“序”、“校”的专门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等代又增设“学”、“瞽宗”、“辟雍”、“伴宫”等,专门从事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为别上下、分尊卑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敬天地、祈鬼神、祭祖先、颂帝王、鼓舞军心的音乐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书写以及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历法、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学”设在官府,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和掌握管理国家和作战的本领。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一般有六学二馆。六学是:“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律学、书学、算学”,收文武八品以下官员子孙和通律学或书学、算学的庶族地主的子孙入学。二馆是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此二馆专收皇帝、皇后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子孙就学。在地方上设立州学、府学和县学。

自秦迄明,今彭阳县境先后设朝那、长城、黄石、白池、东山、广安等郡、州、县治1700多年。随郡、州、县治的设立而设州学、县学、私学。汉、魏、晋、隋、唐等代,境内饶谷多畜,居民殷富,教育发达,名人迭出。东汉名将皇甫规既有保家卫国之功,又有育化桑梓之绩。曾在茹河岸坐馆教书14个春秋,在其门下就学者300余人,东汉名臣张奂、杨秉、陈蕃等皆出其门下。魏晋时期的皇甫谧,青年时受其叔母“孟母三迁”教子故事的教诲,立志向学,拜邑人席坦为师,发奋读书,学有所长,博学多才,通晓诸子百家,在桑梓坐馆教书数十个寒暑,晋代名士张轨、牛综等皆为其生。谧终生不仕,潜心钻研学业,对医学、史学和文学建树颇丰,名垂后世。北周柱国大将军田弘文武兼备,治军有方。隋,信州总管、郡公大将军皇甫绩精通经史,才识超群。唐代著名文学家皇甫镛,与白居易等名人交游,酬和吟咏,名扬盛唐,卒后好友A居易为其撰写墓志铭。

宋、元代,战事频繁,境域屯军垦田。植被破坏,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趋贫,教育始衰。明弘治时,县治废弃,治域隶固原县,县学遂撤,教育更趋落后。清代,康、乾时期,经济中兴,教育亦有一定发展。但同治时,兵燹匪患,连年四起,境内十室九空,村少炊烟,经济遭劫,教育惨遭破坏。光绪、宣统年间,位于固原县东部山区的今彭阳县域,见之史载的仅有白杨城l所官办小学和韩家寨、陈家坪、陈家涝池3所民办小学,仅有贡生、廪生、附生、增生14人。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学校基本分为官办和私塾两种。官办学校数量有限,县学一般只招收40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在私塾就读。

彭阳私塾历经沧桑,长期延续,曾为县域教育摇篮。清光绪、宣统时,今城阳乡有贡生6名,皆毕业于境内私塾。倡办私塾者多为乡绅富户,称学董。由学董出面聘请当地或外籍德才并重的贡生、秀才充任塾师。境内有声望的贡生、秀才多为私塾先生。高陵云、冯明新、张希坤、韩晋昌、梁发科、韩正清、刘兆恭、韩光祖、虎映玺、冯登银、徐效正、余彦喜、苏全科、韩耀宗、何登科等老先生皆为彭阳县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无论是红、茹河两岸,还是北部山村,都有他们的教书生涯。

彭阳私塾的类型主要有:受聘塾师在寺庙或家中设馆授徒,在中心村庄联村设校招生,个别富户专设私塾收生等几种。无论哪一类型的私塾,校舍都十分简陋,学生自带课桌凳,塾师束仔自理,薪俸学生负担,生活清贫。

私塾春季始业,农历二月二日开学,十二月八日休业。虽实行“有 教无类”,但就学者多为富户和殷实之家的子弟,贫苦农民的孩子多数无力就读,女孩子入学者更少。各类私塾皆学规严格,贯彻孔子“学与思”并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幼学故事琼林》《千字文》《五言杂志》《七言杂志》《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文观止》等。学生经过认字、背书、写字训练后,视学习优劣,分别开讲,灌输忠、孝、礼、仪、仁、信、智、勇等传统道德规范,传授知识才能,并增设《诗经》《书经》《易经》《春秋》《礼记》等读讲课。私塾一贯以“学而优则仕”为信条,学业优异者,进书院深造。中华民国后期,随着新教育思想的传人和国民小学的兴办,境内私塾渐被淘汰。

民国初期,陇东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城头旗帜迭易,四乡匪盗横行,加之民国9年(1920年)大地震和民国18年(1929年)大旱灾,境内经济贫穷,教育落后。民国4年(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中央教育部规定以8年时间实现义务教育,但措施不力,民众又苦于灾害、饥饿、军差和匪患,生计艰难,无力办学兴教。因此,未能付诸实施。民国15年(1926年),固原县国民政府教育局成立,时年始在今彭阳县境地的王洼、沟口、店洼、野王、白草洼、草庙、马洼、古城、孟塬、乃河、小岔、石岔、何岘、罗洼、小园子、米沟、崖堡子、虎岘、耳城、小河川、韩寨、城阳、沟圈、杨坪、徐塬、谢寨、草滩、赵山庄、挂马沟、任山河、刘塬、峁堡、田什子、崾岘、官堡台、石坪等地先后设立国民初级小学36所。

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校政合一,境内依国民党保甲行政区划,保设县立国民初级小学,全境共设36所,名“中山国民学校”,简称“保国民学校”。同时,依据中华民国政府中央教育部关于短期义务教育实施大纲的规定,在各保甲兴办“中山民众学校”,开展短期义务教育,其学制几个月或1年不等,校长由县政府委派,经费由县政府拨发。各保甲举办1期或2期不一,学生不受年龄限制,以识字为主,毕业时举行典礼,发毕业文凭。今县内有些粗识字的老年人,不少毕业于这类学校。是时,各种巡回教育团经常在彭阳各保甲出现。

民国30年(1941年),又在王洼镇、城子杨家乡和张化(乃河)乡各设立县立中山中心国民学校(完全小学)1所。民国37年(1948年),增设万安乡县立中山中心国民学校(属今小岔乡)。其中王洼镇、城阳乡中山中心国民学校桃李争艳,盛名远扬。

王洼镇中山中心国民学校的前身是民国20年(1931年)地方民众开办的私塾,校址位于今王洼镇王洼村北街。民国29年(1940年)春季,经地方绅士王克勤(字慎之)、卢业广带头捐资,并发动当地民众捐资献料,组织民团官兵当小工,历经两载营建,修造砖木结构房38问、大门一座,时为王家洼子一带最好建筑。工程告竣后,校貌焕然一新,是年升格为王洼镇中山中心国民学校。

王洼镇中山中心国民学校曾经为今王洼、石岔、交岔、罗洼、小岔、冯庄、刘塬、孟塬、草庙乡和甘肃镇原县的三岔、殷家城乡,环县的车道、毛井、庐湾乡一带的最高学府。就学者纷至沓来,为这一大片山区培养合格的高小毕业生3000多人。

城阳乡中山中心国民学校的前身为清末武生杨国藩于民国7年(1918年)在家乡杨大庄开办的私塾。民国15年(1926年)改为县立国民初级小学。民国21年(1932年),学董杨孚奎捐资,在今城阳乡老城内关帝庙西侧建砖木结构房26间,学校由杨大庄迁人新址。民国29年(1940年),经国民党固原县参议杨孚奎、城阳乡乡长高天光、清代贡生韩兴帮、虎继绍等人带头捐资并发动当地民众捐资献料,义务投工,兴建教室9问、宿舍12间、礼堂9间、灶房4间、大门一座,开辟了校园和操场,校貌为之一新,是时为红、茹河川最好的砖木结构房建筑群,翌年升格为城阳中山中心国民学校。

P61-65

序言

李文斌先生在古稀之年整理出版《春秋随笔》一书,分“人生品味篇”、“杏坛清音篇”、“志苑心声篇”、“民俗采风篇”纪述往事,升华心志,这对社会、对自己、对后人无疑都是有益的,可喜可贺。

应文斌先生为其《春秋随笔》一书作序的诚邀,收到一分沉甸甸的喜悦。作为地方志界同仁,我为作者四十余载,默默耕耘教坛、志苑获此丰硕成果而高兴;亦为宁夏史志界古稀之年仍有笔耕者而倍感欣慰。

我与文斌先生相识在志界,又多次在一些县、市志(稿)评审会及一次南京学术会上的真诚交谈,深知他勤奋自勉,热爱教育,潜心修志。作者在辛勤耕耘教坛和呕心沥血繁忙的编史修志中,一贯注重教育及史志理论的刻苦钻研和探索,不仅殚精竭虑三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及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编修志书,且在日常工作中善于不断总结教育与修志经验。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春秋随笔》一书的出版,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亦真实反映了当今华夏教育大军及10万修志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创作业绩。

纵览全书,这部20多万字的著述,作者着力于人生感悟,歌颂祖国秀美山川,倾吐对教育和修志事业的挚爱,对民俗的深入探究;充分体现了作者弘扬国学,发扬传统文化,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品质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人生品味篇”思维缜密,立论慎慎,从理论高度阐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勉励青少年珍惜生命、广交良友、重视家教、修德养廉,争做国家优秀人才。作者为教育修志事业辛勤工作的一些经历,读来句句甘苦,字字感人,深刻思之,催人奋进。“杏坛清音篇”作者满怀激情,翔实记叙了北国一县的教育兴衰史,以清晰的脉络,提纲挈领地描绘了华夏一地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貌,明确告诉人们,国家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必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的学校管理、良好的师德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歌颂了教师甘为人梯、不畏清苦为国育才的优秀品质。“志苑心声篇”着眼从县志谋篇、县志主编的素质与任务等文,真实描绘了时世的修志盛况,讴歌了当代史志工作者甘居清贫、虚怀若谷、不计名利、埋头笔耕的高尚品德。“民俗采风篇”,主要是作者退休后从事这项工作的实践记叙,读来别具情趣,令人深感民俗民风对社会的强大推动力。弘扬谱学,有益于炎黄子孙的团结进步,勒石铭德、慎终追远,激励子孙奋进,楹联增瑞有推进祥和、构建和谐的社会效益。

文斌先生为人坦率诚恳,深得同事和识者的好评。他所教过的学生对他十分敬佩,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优秀品质,有口皆碑。不管世风如何变化,他都澄怀书案,教书修志,从不计荣辱名利,矢志不移,孜孜不倦,勤奋求索。数十度寒暑撰写《春秋随笔》,年逾古稀之际整理出版,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感佩钦敬。

聊赘数语,是以为序。

宁夏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 宁夏社科院研究员、副院长 吴忠礼

后记

教书修志苦亦甘抚今忆昔思万千

逝者如斯,我在六盘山区教书育人,编史修志42度春秋。瞬间退休已10年。古稀生辰之际,学生们从四面八方前来祝寿。他们中有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知名度很高的学者、书法家;有厅级、处级、科级、国家公务员;亦有富甲一方的企业家……济济一堂,欢歌笑语。顿使陋室生辉,瑞蔼华堂。人均为我献歌一首,善书者代表学友们赠我中堂一幅。中书“一代师魂”,横批:“斯世师表”,上联:“出五原步东山丹青育桃李”,下联:“扬国学探史地秉笔著春秋”。

此情此景,令人无限欢欣,幸福的暖流不时涌上心头。在这漫长、曲折而又短暂的人生沧桑中,我主要做了教书育人、编史修志两件事。对这两份工作我都十分热爱,所以,始终谨遵教坛志苑先哲们的嘉言懿行,正身精业,忠于职守,呕心沥血,博学于文。殚精竭虑,素位尽职。倾身教坛,率先垂范。醉心史海,探赜索隐,阐幽发微,辛勤笔耕。为国家培养的优秀人才数以千计。主编的亘古以来第一部《彭阳县志》88万字,1996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退休后总纂的《彭阳县文物志》《彭阳县军事志》《银川市金凤区军事志》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多年来先后在《人民教育》《宁夏教育》《中华方志大全》《中国风光物产大典》《中国革命老区》《中国方志》《宁夏史志研究》《宁夏党史》及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固原人物集录》《固原览胜》《彭阳神韵》等书刊上发表传记、论文、作品、诗词等60多万字。

古稀生辰师生聚会之际,学生郭富国等倡议,将我平生所发表的作品整理出版发行。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宝贵意见。用了近半年时间,几经删减,将其中的20多万字集成一册,名为《春秋随笔》,以“人生品味”、“杏坛清音”、“志苑心声”、“民俗采风”篇,追忆往事,励志激情。稽其成败兴衰之由,游览祖国旖旎的风光,体味亲友宏厚的情怀,力求无穿凿附会之嫌,隐恶溢美之虞。然而,人无不受时势之左右,学力之制约。余沧桑生程数十度春秋随记颇多,《春秋随笔》立意摘其要者,取其精华,概而叙之。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激励情志。然而,行之非易,能否增益于世,当由读者评论。

吴忠礼先生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和诸多指正,并欣然命笔为拙著写序,情深依依,励勤励进。

拙著采古今哲人时贤之作而成,非一人之勤而能事,限于多年随记,不提引加注,请原谅。

贤生彭阳县人大副主任郭富国尽全力筹措拙著出版发行事宜,情深谊厚。

拙著承“固原永信科技”大力帮助,王信、王维娟、王喜玲热忱而认真打印初稿,细致校对装订。

借拙著成帙之际,谨此一并致谢。

余资质鲁钝,学而不精,虽勤勉奋进,《春秋随笔》亦难免疏漏廖误,唯祈时贤同好匡正。

2008年11月20日于固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春秋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文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0675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1
17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