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族口头文化览胜/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的作者以宁夏社会科学院从事回族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主,吸收了区内的学者参加。该丛书主要涉及回族文化、回族艺术、西方学术界对回族的研究、回族教育、回族思想、回族文学、回族商业经济等领域,撰稿者大都是宁夏社会科学院该研究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学有专攻,有些领域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开拓性,是对回族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丰富。

活在口头上的回族语言;回族的神话传说、族源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习俗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回族的民问说唱、生活歌谣、机智人物故事与幽默、讽刺、笑话;回族谚语、歇后语;回族“花儿”,回族长篇叙事诗《马五哥与尕豆妹》……本书是一本反映回族口头文化基本轮廓的书,对回族的族源、风物、习俗、历史人物以及生产、生活等事象进行了综合性介绍。

内容推荐

本书从回族民间说唱、传说、歌谣、故事、诗歌、谚语、歇后语、“花儿”、民歌等入手,对回族的族源、风物、习俗、历史人物以及生产、生活等事象进行了综合性介绍,令读者对回族人民源远流长、丰富翔实、多彩多姿的口头文化叹服,也由此对热爱生活、机智风趣、乐善好施的回族人民产生由衷的敬意。

目录

概述

一、回族口头文化及其内涵

二、回族口头文化的知识体系与思想内涵

三、回族口头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历史记忆与地域烙印:回族语言

一、回族语言的历史记忆

二、回族语言的地域烙印

三、独具匠心的词汇改造与借用

四、回族语言类型及其禁忌

民间说唱:宴席曲与表针线

一、宴席曲

二、表针线

天问: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一、人是怎么来的

二、人祖阿丹

三、阿当寻火种

寻根:族源传说

一、回回的来历

二、回汉自古是亲戚

三、东干人传说中的回回起源

四、灵州回回的传说

乡土气息浓郁的风物习俗传说

一、风俗传说

二、地方传说

历史的镜子:史事传说与生活歌谣

一、史事传说

二、生活歌谣

“民间作家”心目中的回族人物:历史人物传说

一、赛典赤的故事

二、郑和的传说

三、杜丈秀的传说

四、常遇春的传说

幻想与憧憬:生活故事

一、太阳的回答

二、曼苏尔

三、阿里和他的白鸽子

四、要口唤

正义的化身:机智人物故事

一、阿卜杜的故事

二、伊玛目的故事

幽默风趣的笑话与讽刺故事

一、笑话

二、讽刺故事

爱情礼赞——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

一、尕豆妹活像一朵花

二、人里头就数马五哥好

三、尕豆姝心里不服嫁

四、马五哥,难道你忘了尕妹子我

五、两人又定下好时辰

六、啥时辰才能顺心愿

七、尕西木送了命了

八、马五哥的官司罢下了

九、马七五又在兰州告下了

十、血泪仇千年诉不完

活在口头上的语言精华:谚语、歇后语

一、谚语

二、歇后语

好不过社会主义时代:花儿唱出回民的心愿

一、花儿烂漫

二、花儿朵朵

后记

试读章节

三、阿当寻火种

很古很古的时候,世间还没有火,人们全吃生的、冷的。有一回,火山爆发了,山野里一片火海,大森林到处燃烧,草木化为灰烬,烧死了很多狼虎豹。人们去捡这些烧死的野兽来吃,觉得怪香的。从那以后,人们才晓得火的用处,可是,没有谁留下火种。山林烧过以后,人们仍然过着生吃冷喝的生活。

于是,一提起火来,大家便议论纷纷。有的说,火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火种是风从别处吹来的。多数人认为火种是风从别处吹来的,于是他们便派了个年轻的小伙子阿当去寻找火种。

阿当发誓找不到火种不回家。但他不知道什么地方有火种。他想,只要走遍天下,总会找到的,于是,他到处走。走啊,走啊,翻过了七十七个大坡,渡过了七十七条大河,穿过了七十七个不透阳光的大森林。他到处找呀,寻呀,山里找遍了,水里也寻遍了,就是找不到火种。看见血红的树叶,他以为是火种了,高高兴兴地去摘来,一摸是冷冰冰的,不是火种,就丢下了。看见红色的岩石,他以为是火种了,又高高兴兴地去捡起来,一摸又是冷冰冰的,也不是火种,他又丢下了。有时候,看见红羽毛的飞鸟,他以为一定是火种了,拼命地追捕,等到用石头砸下来了,一摸那羽毛不烫,也不是火种。看见红色的小野兽,他以为一定是火种了,就拼命追捕,逮住了,一摸不烫手,也不是火种。这样经过了一千次,一万次,每次的希望都落了空,可阿当还是到处走呀,找呀,一刻也不停歇,累了他就在山林里歇,饿了他就摘野果吃。

阿当想:我独个儿这样胡乱寻找,咋行啊!得想个办法呀!鸟里边要数燕子飞得最远,它们也许知道哪里有火。他问燕子:“燕子啊,燕子!你春夏秋冬到处不停地飞,你可看见哪里有火种吗?你告诉我吧。要金子,我给你金子,要银子,我给你银子。”燕子说:“哪里有火种,我可以告诉你。但我不要你的金子,也不要你的银子,只要将来你们盖起了房子,让我在你们的房梁上做个窝巢,遮风避雨;我的孩子们拉屎拉尿,弄脏你们的房子,你们不要生气,就行了。”阿当说:“这不要紧,你们就住在我们的房梁上好了。哪里有火种?你快告诉我吧!”燕子说:“在西边天脚的火焰山里有火种。不过,那里太远了,你这一辈子也走不到的。”阿当说:“我非走到不可!”

阿当往西方走。走啊,走啊,走了三十三天,行了三十三夜,还看不见火焰山的影子。但是他并不灰心,还是继续前进。不过,聪明的阿当,又在想办法了。他想:这样凭两条腿走,不知要到哪年哪月才能取到火种啊!野马跑得最快,我去请它带我走吧。阿当找到了野马,告诉它他要去西边天脚取火种。野马说:“我可以背你走,不过,将来你得割草喂我,起个马圈给我住,别让老虎伤害我。”阿当说:“好,一定办到!”于是,他骑上野马,向西边天脚飞奔而去。

走了很多天,阿当骑着野马来到了天地相隔的大河边上,对面是通红透亮的火焰山,隔着河人都感到热得很。摸一下河里的水,烫得不得了。河里漂着煮熟了的死鱼,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方的扁的,红的花的,真叫多呀。阿当捞了一些来吃,哎哟!比火烧过的兽肉还要好吃。阿当捞呀捞呀,捞了一大堆。野马对他说:“你捞鱼,可别把取火种的事忘了呀!”阿当说:“不会,不会。我要多捞些带回去叫大家都吃。”阿当捞了一阵,他对野马说:“河水太烫了,怎么过河去呢?”野马告诉他说:“河岸上有个石洞,石洞里有一把雷公斧,但里面有一条恶龙把守着,你斗得过那条恶龙,拿到那把雷公斧,往河里一指,河水马上会变成一条大路,你就可以很顺利地走过去。要是你斗不过那条恶龙,那就会活活被它吃了。”阿当是不怕死的,但是怎样斗得过这条恶龙呢?他想:我一个人死了算不了什么,取不到火种回去,大家得不到火烧东西吃,可是件大事。他想了又想,头都想晕了,还是想不出个办法来。于是他问野马:“有什么能战胜恶龙的好法子吗?”野马说:“你赤手空拳,怎么斗得过它。你得想法子把它引出来,让它追你,你老是兜着圈子跑,它也就兜着圈子追,等它跑得身体蜷作了一团,你就直奔石洞去拿雷公斧。雷公斧一拿到手,它也就被你降服了。”野马这样一说,阿当立刻明白了,就照着野马的话引出恶龙,绕着圈子跑,恶龙果然追上去。追着追着,恶龙就蜷作一团,追不动了。阿当飞也似的直奔龙洞,取到了雷公斧,走出洞来。恶龙看见了雷公斧,害怕得连叫饶命,并且对阿当说:“聪明的阿当,你不要杀我,我告诉你怎样带火种回去,不然,火种非常烫,你是拿不得,也带不走的。”阿当一想,这有道理呀,就说:“你先把那个办法说给我听听。”恶龙说:“那雷公斧的背上,有一片钢盖,你把盖子拔开,就是一个盒子,只有把火种装在这斧背上的盒子里,才能带回去啊!”阿当想:对呀!这恶龙有功,不该杀它。这样,他就让恶龙自己回石洞里去了。

阿当拿着雷公斧,往大河一指,哗的一声,那奔腾的河水,立刻变成了一条宽敞的方石板路。野马连忙喊道:“阿当呀,快快跑过去取火种吧!等久了就不行了。”阿当立刻跑过石板路,在火焰山下,取着两个大火种,装在雷公斧背上的盒子里,盖上钢盖,就急急忙忙地跑回来,刚走上岸,哗啦一声巨响,天摇地动,石板路不见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又闹哄哄地奔腾起来。“怎么搞的呀?”阿当惊奇地问。野马说:“雷公斧装上了火,就要响雷下雨,这石板路原是河水,雷公斧一照见它,它就融化成水还原啦!”

阿当取得了火种,带着煮熟了的鱼,骑上野马,往回家的路上走去。野马跑得很快,阿当只看见两边的山坡树林,飞一般地往后退去,耳边呼呼地响着,那马是在飞呀,飞了三天三夜,阿当就到家了。

阿当取来了火种,从此,人们晓得用火烧东西和煮东西吃了。那野马也变成了家马。阿当的功劳很大,后人为了纪念他,每人都在身上的裤带上挂个火镰包。据说,那就是阿当装火种的盒子;火镰包里头的火石和火镰子,就是阿当取回来的火种;那把火镰子,就是阿当带回来的雷公斧。

P54-57

序言

张进海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沐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风雨,秉承“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美美与共”、团结进步的文化理想与信念,铸造了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当代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又为每一个民族注入了新的时代营养和发展动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谐共进的时代潮流,进一步推动着各个兄弟民族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提升民族品格、强化民族素质,逐步迈向一个精神刚健、思想包容、心灵自由、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时代水准与高尚境界。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年轻有为、充满活力、勤劳朴实的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昂扬向上的民族,也是一个注重今世、向往后世、追求“两世吉庆”的民族。她吸纳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又承载着世界性的大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大古老而伟大的东方文明之河交汇,共同哺育了回族人民,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回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回族的民族精神血脉中始终流淌着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共通因子,传承着两大文明中最具文明底色的基质。

作为一个世居中国的少数民族,回族历史地形成了散居中华大地上“大分散、小聚居”的空间居住格局。从浩瀚南海的天涯海角到祖国最北的齐齐哈尔山村,从苍茫天山脚下到水天相接的鼓浪屿渔村,从冰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腹地到郁郁葱葱的东海之滨,都有回族人世代居住和生活于此。回族人民历来与汉族等兄弟民族比邻而居,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濡以沫,互通有无。在历史上,回族与各个兄弟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通,与中华民族同兴衰、共荣辱。特别是近代自1840年以来,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久经历史考验与磨炼的回族人民,与无数中华英烈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甘洒热血,无私无畏,高奏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书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回族人民虽经岁月冲蚀,饱经沧桑,但爱国爱教的精神长存,信仰坚定、刚毅进取、奋发有为、与兄弟民族团结奋斗的风范永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划时代的全新的发展阶段,回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回族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回族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政治地位得到提升,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回族杰出儿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为祖国的建设,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宝贵而杰出的贡献。

1958年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区域自治地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翻开了回族历史长卷上崭新的一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民族宗教政策的巨大魅力。五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奋发努力,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夏社会科学院努力发挥地方优势和民族特色,与兄弟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回族学而不断探索奋斗,在回族学研究方面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奉献了一些叫响宁夏、享誉全国的精品力作,在区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回族学研究成为宁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园地和窗口。

在全区上下共同迎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为了提高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水平,充分展现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继往开来,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回族学研究,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宁夏社会科学院提出了向自治区五十大庆文化献礼工程——《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的撰写任务。经过编委会和承担这一任务的全体作者的辛勤工作,该丛书即将与读者见面。

《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的作者以宁夏社会科学院从事回族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主,吸收了区内的学者参加。该丛书主要涉及回族文化、回族艺术、西方学术界对回族的研究、回族教育、回族思想、回族文学、回族商业经济等领域,撰稿者大都是宁夏社会科学院该研究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学有专攻,有些领域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开拓性,是对回族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丰富。当然,囿于主客观条件,写作时间较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回族学是一个多学科、宽领域、多层面的新兴学科,需要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知难而进,勇于进取,善于创新。当这套丛书面世时,我希望这既是对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新的起点,今后的路更长,也更艰巨和更富有挑战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中,作出更大的努力,迈出更快更好的步伐。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洪对本丛书的编写出版给予了具体指导,宁夏社会科学院原任院长吴海鹰教授作为本丛书的策划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自治区五十大庆办公室、自治区财政厅对本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宁夏人民出版社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是为序。

二○○八年八月八日

后记

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反映回族口头文化基本轮廓的书,将它作为一份礼物献给宁夏回族自治区50华诞。

这里聊缀数语,以表谢忱。首先,《回族口头文化览胜》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相关的论著,在此,对这些论著的作者深表谢意。其次,宁夏社科院的马平研究员、丁克家博士等,对书稿的编写给予了关心和帮助,宁夏人民出版社的李秀琴女士、宁夏社科院的白洁女士也做了大量细致的编辑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回族口头文化点多面广,加之本人又研之不深,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诚望读者提出批评与建议,以便日后作进一步修改。

马广德

2008年6月24日

于纺苑自修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族口头文化览胜/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广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0002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913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1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