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经密码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宗教经典的文化人类学诠释,透过宗教和神学的面纱,《圣经》将展示人类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穿越原始和蒙昧的迷雾,《圣经》会透露先民何种的人活场景。我们能够将现今的生活规范、制度推演到过去的历史积淀,并明白我们何以如此生活、何以如此信仰……

内容推荐

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诠释《圣经》背后的史实,虽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却也可以称之为凤毛麟角。这部有趣的著作,会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原始文化。

所以,当我们试图揭露《圣经》背后的秘密时,我们也就是在复原人们原本所不知道的历史,复原我们祖先过去的生活经历。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圣经诠释学问题

 第三节 连续性:结构与历史

 第四节 人类学:人性及其历史

 第五节 人类学与《圣经》

第一章 性与文明

 第一节 亚当、夏娃:性别起源

 第二节 逐出伊甸园:从自然到文化

 第三节 洁净与污秽:乱伦塔布

 第四节 所多玛的覆灭:同性恋悲歌

 第五节 雅各娶妻:婚姻及商品交换的起源

第二章 性别与社会归类

 第一节 摩西的权杖:阳具的象征

 第二节 所罗门之歌:女性象征

 第三节 参孙之死:性爱的危险

 第四节 路得与波阿斯:神圣的婚礼

第三章 宇宙论图式

 第一节 创世记:宇宙的起源

 第二节 弥赛亚救赎:宇宙的时间及其起源

 第三节 耶和华的圣殿:宇宙的空间及其起源

 第四节 大卫的颂诗:宇宙的道德维度

 第五节 耶稣的预言:心智、社会和宇宙

第四章 人的起源及历史

 第一节 上帝造人:起源的神话

 第二节 洪水滔天:人类大灭绝的灾变

 第三节 巴别塔变乱:人类迁徙史诗

 第四节 该隐杀亚伯:游牧与农耕之争

 第五节 道成肉身:精神进化史

第五章 巫术信仰

 第一节 耶稣驱鬼:巫术的起源

 第二节 格拉森人:魔鬼的由来

 第三节 因信得救:巫术与精神分析

 第四节 财主与拉撒路:巫术与妒忌

第六章 一神教的形成

 第一节 西奈山十诫:一神教与帝国主义

 第二节 荆棘中的火焰:上帝的起源

 第三节 大卫的忏悔:一神教与父权制

 第四节 伯利恒之星:一神教与天文学

 第五节 禁拜偶像:一神教与理性

第七章 三位一体

 第一节 外邦人的福音:三位一体的起源

 第二节 教育者:圣父的原型

 第三节 模范新人:圣子的底色

 第四节 神赐异能:圣灵的初始

 第五节 基督徒的自由:道德的自觉

结论

 第一节 宇宙的图景:自组织和热寂

 第二节 社会史:父权制与母权制

 第三节 宗教史:一神教与多神教

 第四节 哲学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第五节 俄狄浦斯情结与辩证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路德、加尔文的时代,有一个科学家叫做哥白尼,他提出了“日心说”,即地球绕着太阳转。哥白尼的学说由后来的科学家伽利略继承,后者使用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日心说”对地球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与《圣经》的宇宙论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它受到教会的压制乃是理所当然的事。差不多一个世纪后,诞生了笛卡尔、莱布尼兹、牛顿等几位科学家,他们同时也是哲学家。他们的发明都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课本上,在此没有必要费力气去介绍。这几位科学家都承认上帝的存在,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予以证明。不过,从此科学不再充当宗教的“奴婢”,基督教中的理性顺利地移交给科学。在以后的日子里,科学得以在相对来说较为中立的态度下去自由地运用理性,使之免受来自各种信仰、价值观的干扰。这似乎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离则双美,合则两伤。”

经过以上两件事情的铺垫之后,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基督教面I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是“启蒙运动”。18世纪的这场思想运动中,自然神论、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流派粉墨登场,其中理性主义总的来说还是唱了主角。就圣经诠释学来说,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叫做“圣经批判”,它的发起人就是英国的自然神论者。他们首先是否定《圣经》中说过的各种神迹。如果说科学在它的开创者那里,常常被用于证明上帝的存在,那么,在后来的人手里,它就成了批判宗教的工具。认为神迹完全不值得信任的人,就是根据近代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和共同的经验。苏格兰经验主义、怀疑主义者大卫·休谟在他的《人类理智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宗教信徒相信神迹的心理学原因,最终得出结论说:“单纯理性不足以令我们去确信基督教的真实性;而无论是谁,只要他受到信仰的驱使而赞同基督教,那么他就会亲身感受到某种持续不断的奇迹,这奇迹摧毁了他的一切理性原则,并使他决意去信从那些同习惯和经验最矛盾的东西。”

“圣经批判”的第二个步骤是追寻历史上的耶稣。剑桥学者托马斯·伍尔斯顿对耶稣复活的解释是:门徒通过向看守坟墓的兵丁行贿,偷走了耶稣的身体。真正的奇迹不是复活,而是对复活的信仰。伍尔斯顿成了他自己观点的殉道者,1729年,他因亵渎罪受到英国高等法院王座庭的审判,判处一年的监禁和100英镑的罚金,由于无力支付罚金,他在服刑中度过余生。在伍尔斯顿之后,德国汉堡大学的学者莱马路斯认为:耶稣为了净化犹太教,错误地拥抱了政治弥赛亚主义,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地上天国,他错误地估计了群众的支持力量,在关键时刻,所有跟从者都抛弃了他。耶稣绝望而死,在最后的话中,他表示上帝辜负了他。耶稣的门徒经过一段时间东逃西藏之后,发现罗马当局并无意追查余党,于是他们灵机一动,放出耶稣复活的风声,吸引了一批崇拜者,成立了一门新的宗教。这些言论都是经过另一位学者莱辛编辑并假托别人的名字发表的,所以莱马路斯没有受到审判,但却引起了莱辛与一班护教学者之间的持续争论。追寻历史上的耶稣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今天,许多图书、电影、电视专题片都在探讨这一问题,并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到此为止,我们介绍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诠释《圣经》的方法,其他的诠释法只能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首先是文学批评的方法,即把《圣经》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读。柯尔律治就认为应当像对待任何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研究《圣经》。施特劳斯认为《圣经》的许多内容实际上就是神话。确实,把《圣经》当作文学、神话这一观点很普遍,特别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从但丁的时代开始,《圣经》就一再被文学家演绎、改编,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歌德的《浮士德》,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在当代,《圣经》是好莱坞大片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可以相信,《圣经》也是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灵感来源。其次是《圣经》的翻译。《圣经》从希伯来文到希腊文、拉丁文,再到各国语言,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诠释的过程。例如,希腊语的“逻各斯”被翻译成汉语的“道”,这就是用中国的老子哲学去理解《圣经》的神学。最后,还必须提到语源学、考古学、史学等诠释方法,限于篇幅,关于这些方法的讨论只能从略。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独立地运用的,只是为了理解上的方便,我们才把它们分开来谈。每一位分析者都必然要综合各种方法,否则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就是中国话所谓的“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

接下来必须对前三种诠释《圣经》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首先,我们用结构的、静止的分析法。以哲学来解释《圣经》,一般都存在我们熟知的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上帝与人、善与恶等的两元对立。“寓意解经法”假定存着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两元划分,它与文学批评的方法是相通的,一位聪明的读者知道怎样通过“纸面文章”抵达“纸背文章”,而这种区分有时出自作者的有意设计,例如,但丁就是第一个声称其诗歌传达了字面内与字面外两种意义的人。“圣经批判”则假定存在一个历史上的耶稣和一个《圣经》中的耶稣、存着自然现象和奇迹的虚构(最少也是误解)的对立。这三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诠释者意识到《圣经》的圣言,与我们的感觉经验(也即常识)存在着矛盾,必须加以调和。前者运用了辩证法、逻辑学、归类范畴等思维规律,让常识服从信仰;次者运用了文学艺术中最普遍的象征思维,与前者立场一致;后者借助了科学的力量,让常识否定信仰。

其次,我们用历史的、动态的方法予以考察。我们知道,以上三种诠释法只是工具,如果换了旁人,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如那个把耶稣当作“番公”的案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文化基因,即民族性,它就像电脑的初始程序,决定了能不能接受某项新的程序。前面已经说过,基督教传播前的欧洲,存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知识”(格尔茨语)。基督教进入欧洲之后,这些知识不断改头换面地出现,我们仅举早期的诺斯替主义和后来的圣母、天使崇拜就可以。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性很快导致了教会的分裂,首先是东正教从罗马基督教中分裂出来,然后,路德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又使新教与天主教分开,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往往是民族国家的建立。文艺复兴率先从文学和艺术领域突破,因为文艺的东西本身就与人类的童年时期有着极深的关联。我们已多次指出,文艺复兴绝对不仅仅是复兴希腊的文学艺术、哲学及科学,而是同时复兴了各种前希腊,甚至史前时代的文化类型,只是由于基督教的抗衡,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的兴起,这个时代才选择了人文主义。但是,在16世纪到启蒙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在蒙田、卢梭等人身上看到这种史前的文化类型,所幸理性主义还是盖过了他们的声音。可在20世纪,人类再也没有那么幸运,两次世界大战及持续的冷战,亿万人为此丧生。就圣经诠释学而言,选择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完全由每个人的“地方性知识”决定。“地方性知识”是相对基督教文化而言的,它既是结构的,更是历史的,正如安贝托·艾柯所说的:“大多数所谓‘后现代’理论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渊源。”

给出某一个原因,只是思维疲劳的结果。以上关于圣经诠释法形成的原因的探讨,也可作如是观。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基督教的历史是它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上升为世界性知识、再被各种地方性知识瓦解的历史,这同时也是圣经诠释学的历史。但到此为止,我们所说的历史仅仅是2000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心智,很大部分远在石器时代就已被决定,而且,我们也没有回答基督教思想重新整合各种地方性知识的可能性。不过,这些问题只好交给人类学去解决。在探讨人类学之前,必须先探讨一些背景知识,关注一下19世纪思想范式的转换。实际上,我们在前面也已经作了一点铺垫。  P7-10

序言

翻开这本书的读者,第一个想要了解的问题也许是:它的作者是什么人,它是怎样一部书?本书的作者并非基督教信徒,因此,本书并不是一部宣教作品,也不是一部神学著作。当然,作者对于基督教没有任何敌意,所以,本书也肯定不是一部批判基督教的作品,或者是宣传无神论的专著。作者相信,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尽量摒弃先人为主的偏见,是写作一部书,同样也是阅读一部书的最佳状态。

人们通常把希伯来宗教、希腊哲学、罗马法律列为西方文化的三个源头。作者接触《圣经》,最初仅是出于了解西方文化的意图,而不是出于研究基督教的需要。在读过《圣经》之后,作者又涉猎了一系列的西方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著作,当然也包括不少文学作品。年复一年,作者的大脑里就渐渐产生了一个观念: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原始文化。这就暗示着,人类学可能是研究《圣经》的一条新颖、有效的路径。本书就是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圣经》的一次尝试。

圣经人类学是一块处女地,可以从前人那里借鉴的经验确实不多,所以,开辟这块处女地是一件冒险的工作。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圣经》,首要的任务是弄清楚所谓“人类学方法”究竟是什么,因为人类学门派众多、立论迥异,久已影响到读书界,并形成了各种思维定势。为此,作者不得不写了长长的一篇导论。作者常担心,这样的长篇大论放在开卷之处,是否会让读者望而生畏?然而,如果没有这篇导论,本书就无法做到开宗明义。况且,对于那些对思想史和人类学各学派理论方法感兴趣的读者,这篇导论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回顾了思想史上两种方法论,即结构分析和历史分析,并探讨了发生于19世纪的那次“范式的转型”,由此揭示了人类学各学派的思想渊源。

本书所运用的人类学方法,主要就是历史分析的方法,并结合了结构分析的方法,因为,作者视人类学为研究人性及其历史的科学。历史分析法曾被黑格尔运用于哲学研究,最终是形成了他的历史辩证法。达尔文则运用历史分析法建构他的生物进化论。弗洛伊德则运用历史分析法创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本书从上述几位伟人之处获益良多。在把结构分析法运用于人类学研究方面,最著名的人物当推斯特劳斯,他的“元结构”的提法,对本书的启发甚大。在讨论人类的心智结构时,本书采纳了康德、韦伯、涂尔干等大师的诸多见解。实际上,历史分析和结构分析两者不可偏废,它们是人类思维固有的特点。历史是结构的历史,否则,我们根本无法谈历史。而结构则总是处于时间的流逝之中,本身不断经历着变化。在此,必须加以说明的是,作者所说的“历史分析”、“结构分析”中的“分析”一词,只是在接近“讨论”、“探究”这样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并不是说它们就没有“综合”,没有综合,本书就无法提出任何结论了。

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圣经》中关于伊甸园堕落的故事,其实是一次弑父事件,它由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历史发动机(元结构)驱动,并由此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弑父之后所形成的第一种社会制度就是图腾制度。图腾制度是人类道德、宗教、艺术的起点。在这里,社会、文化、心智是合一的。图腾制度为人类制定了归类范畴,并提供了一幅宇宙论图景。随着人类从狩猎一采集生活进入游牧、农耕生活,图腾崇拜就演变为献祭宗教和巫术两种宗教形式。在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并建立起帝国之后,出现了一神教和多神教两种宗教类型。由于特定的历史机缘,犹太人成了一神教的担纲者。犹太人进入定居生活之后,其宗教受到迦南地区农耕民族的异教的侵蚀。犹太人灭国之后,其宗教更是受到来自希腊罗马世界的多神教的冲击。最终,以保罗为首的部分犹太人对犹太一神教作了某些改革,这就导致三位一体的基督教在第一个世纪里出现。

宗教行为总的来说是一种复古运动——试图复活原始大家庭的体验,尽管各门宗教对这个家庭的体验是有差异的。与其说宗教刻意去复活原始大家庭的体验,毋宁说它不得不如此,康德所谓的“绝对命令”、弗洛伊德在宗教和强迫症之间看到的相似性,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允许文学、艺术这样的事物存在,甚至认为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以相同的态度来对待宗教。人类学对人性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圣经》,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圣经》,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王少辉

2007年7月25日于酷热中的广州

后记

此书于2007年5月草拟了初步的提纲,然后于7月着手写作导论,直到2008年6月底写完了结论,总共花去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在开始写这部书时,曾扬言要通过写这部书来使自己脱胎换骨,即进一步更新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可是,当我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似乎被掏空了,脑袋里空荡荡的。

曾经有两位朋友在不同的时间预言,我写完这部著作之后,会产生后怕,从此再也不敢碰它,甚至会封笔不再写作。现在看来,问题虽然不会那么严重,但是,短时间内再让我写什么东西,我是很难写出来了。说实在的,在为此书写序言及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就感到像在挤牙膏一样了。这对于一名出版过多部著作的作家、学者来说,是少有的事情。也许,我真的是太疲倦了。

谈写作中的甘苦是多余的,这种滋味是无法分享的。在这里我的主要任务是表达我的谢意。首先,我要感本书的责任编辑王正斌先生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接纳了这个选题。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老师雷铎先生及令嫒黄亭亭小姐,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是不可能在这时候完成这部作品的,虽然此书早已列在我的写作计划中。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的支持,我为了写作这部书,放弃了许多家庭责任。

王少辉

2007年7月25日于酷热中的广州

2008年6月24日改于天河山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经密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少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8508
开本 16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5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1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