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动态历史模式细审了甲金文,发现了种种误区,并指出了正确的认识。认为现行的甲金文体系是一种约定的假象,并对其进行批判,从而建立了新的体系,认为甲金文都是祭祀备忘文字而非日常事务文字。
图书 | 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动态历史模式细审了甲金文,发现了种种误区,并指出了正确的认识。认为现行的甲金文体系是一种约定的假象,并对其进行批判,从而建立了新的体系,认为甲金文都是祭祀备忘文字而非日常事务文字。 内容推荐 此书是狭义的《历史的荒原》。书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动态历史模式上来细审了甲、金文(短铭祭名金文),发现它们不是四堂及现行学术界所认为的商王(殷商君主应是用帝号,而不是用王号)活动的占卜辞,而应是古人祭祀前的一些日子里,为备办祭祀,卜问神意所得的祭祀时间、祭品祭程备忘录,也就是古籍中说的祭祀前的“卜牲与日”。殷墟小屯绝不是殷之国都,而是祭场与坟场。而整个现行甲骨学体系应是建立在约定的假相上的。那么这假相的体系又为何那么迷人呢?这应是甲文现行体系的许多文字的字形考释还是有其正确地方的。错就错在他们无历史动态感的把每个文字的字义,以《说文》作准作基础,死硬地沿时间无限上推,却不知道中国远古文字是专为古人祭祀备忘而发明的。周公才艰难地改造它用作日常事务。这种文字的日常事务能力沿西周历史发展而继续扩大。加之史籀,尤其是孔子、子夏的强力推动有重大贡献。中国远古就已有伏牺、仓颉、甲金(短铭祭祀金文)文字,但却存在一个“历史日常事务记载的黑洞”,原因就在——它们都是祭祀备忘文字而非日常事务文字。 目录 凡例 前言 第一章 甲骨学旧体系强硬的约定及混乱与困惑 第二章 甲文及与之相关的短铭金文之真相 第三章 商周帝王谥号为祭号考 第四章 甲文中所谓“贞人”应是祭名的研究 第五章 甲文旧体系中的方国地理与人物应是约定所成 第六章 甲文中所谓的“四方风名”应是约定所成 第七章 干支起源于祭祀 第八章 析旧体系的诸项约定研究 第九章 旧体系所谓“贞人”端代的混乱 第十章 小屯为商都郊外的祭场说 结束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奇逸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25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03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740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21 |
丛书名 | |
印张 | 33.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11 |
宽 | 153 |
高 | 5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