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全国青年优秀读物一等奖;2002年全国优秀畅销书;首届知识工程推荐书目;2004年全国优秀输出版图书奖。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的《逻辑学是什么》分册,书中从各个方面对社会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系统地讲解。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读性及实用性,该书适合于大、中学生及一切对人文社会科学有兴趣的读者。
图书 | 社会学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全国青年优秀读物一等奖;2002年全国优秀畅销书;首届知识工程推荐书目;2004年全国优秀输出版图书奖。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的《逻辑学是什么》分册,书中从各个方面对社会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系统地讲解。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读性及实用性,该书适合于大、中学生及一切对人文社会科学有兴趣的读者。 内容推荐 如果您是中学生,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这有助于提高您的写作能力,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从而加深文章的思想性,避免空洞无物或内容浅薄的华丽辞藻的堆砌(尤其近年来高考中话题作文的出现对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及知识面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与自然科学知识可提供给人们生存本领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它帮助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给您做人的道理。 本书共分为8讲,第一讲讨论社会学的思维;第二讲对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进行简单介绍;从第三讲开始,讨论社会学的主流问题;结束的时候提出了社会学作为职业或使命的问题。本来计划以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为例写14个专题的,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最后只写了6个专题,从出生时的社会化开始,接着讨论与个体密切相关的教育、工作、婚姻家庭,然后讨论与个体有些距离的群体与组织、社会结构与分层。 目录 阅读说明 总序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作者的话 一 数字与意义 1 四个数字 2 数字、常识与意义 3 社会学中的数字 4 获得数字的基本方法 5 赋予数字以科学的意义 二 社会之学 1 从哲学中脱胎 2 涂尔干的贡献 3 多元传统 4 社会学的想像力与多元视角 5 什么是社会学? 三 人之初 1 狼孩与天性 2 淘气与教养 3 我看人看我 4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5 无法速成的社会化 6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启示 四 明天可以不上学吗? 1 作为社会制度的学校教育 2 学校教育的功用 3 学校教育的批判 4 为什么一定要考试? 5 教育与不平等 五 如果天上掉馅饼 1 找一份工作真难 2 劳动分工 3 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4 女性、农民工与工作机会的不平等 5 失业 六 谈婚论嫁说家庭 1 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 2 结婚、离婚和再婚 3 何以为家 4 家庭的社会意义 5 家庭会消失吗? 七 人能群 1 人类的群集性 2 哥们与君子 3 群体是如何运作的? 4 组织与组织理论 5 信息技术发展与组织演变 八 我这是在哪儿? 1 社会结构的要素 2 社会的分层的结构 3 中国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 4 我这是在哪儿? 结束语 社会学作为职业或使命 推荐阅读书目 试读章节 2 劳动分工 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高度的劳动分工,把工作划分为具体的、具有专门技能要求的职业。 在狩猎和采集社会,如20世纪初期中国东北大兴安岭的鄂伦春地区中,除了依据性别和年龄的劳动分工以外,几乎就没有什么其他具体的分工。男人外出打猎,女人看守家园,年长和年幼者都是被照顾和养育的对象,只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在男人之间或者女人之间,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分工了,男人大都干相似的活,女人亦如是。进入农业社会特别是生产出现剩余之后,劳动分工的状况就开始改变了。尽管性别分工仍然是劳动分工的主要方式,但在性别内部,人们不再完全从事相似的工作了,有的人会专门从事买卖,有的人专门加工工具,还有人专门加工某种农产品。换句话说,农业之外的劳动分工出现了,这就是手工业。 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手艺的种类非常有限。笔者曾经在甘肃省金昌市做过调查,20世纪初期,当地的非农、非牧的工作只有铁匠、木匠、毡匠、褐匠、陶瓷、刻字、木刻印刷、织布纺线、裁剪缝纫、裱糊、副食品加工等40余种。 和农业一样,从事手工业的每个艺人并不只会一道工序,而是要完成一件产品。举一个例子,银匠。一个银匠不仅要用手工的方式,把原始的银质材料加工成将要制作的产品毛坯,而且要在毛坯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加工,经过锻打、成型、打磨、抛光、试用、修改、定型,最后才能完成一件银质首饰或者器皿。一个人必须有能力完成所有的工序才能称之为银匠。 但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职业的种类已经大大丰富和增加了,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非生产领域,劳动的细密分工使得每个人的工作对最终产品而言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打开一台计算机,无论是什么样的,哪怕是只有一家出品的苹果计算机,其中也没有一个部件完全是由一个厂商生产的,而且每个部件的生产都不是一次成型的,都要经过无数道工序,每个人的工作只是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而已,每一道工序上并不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你能说你的工作对生产一台电脑具有什么影响? 据统计,在美国工业发展早期的185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当时只有323种职业,而在当代的发达工业国家,已经列出的职业就有2万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人赖以为生的非法职业,如老鸨、贩毒者、扒手、投机商和诈骗犯等等。那么,如此专门化的职业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还是让我们来温习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中对劳动分工的举例吧。一个劳动者如果对制针不熟悉,又不知道怎样使用制针机械,纵使竭尽全力一天也不能造出一枚扣针。但是如果把制针过程分解为抽线、拉直、切割、削尖、磨头、装头、涂色、包装等等专门的工序,一个人只做其中的一道工序,那么,从实际工厂中获得的数据是,一个人一天平均可以生产4800枚扣针。接着斯密说:“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由此我们看到,劳动分工的直接影响是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一个人在单位时间的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因此,工业生产对效率的追求,构成了劳动分工细密化的根本动力。问题是,怎么分工呢?难道只要有分工就会有效率?事实上,在人们认识到分工的影响以来,这是两个不断被探讨和实践的问题,对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构成了不同的组织理念。 追随斯密的思路,泰勒(Frederic winslow Taylor)提出,提高效率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科学的分工,这就是组织理论研究和管理学中的“科学管理”。他终身致力于对工业过程的详细研究,并试图把过程分解为便于计时和组织的简单操作。他的基本理念是,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越简单、越便于考核,也就越便于监督、激励,工作效率也就越高。因为在这个背后有一个简单的假设,不仅每个组织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每个人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能够精细地分工,每个人就能够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每个人能够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生产效率也就获得了最大化。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对工业生产和社会组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人们仍然看到,第一,效率并不简单地等于精细分工,如果不对分工进行有效的组织,就不会有预想的效率。第二,效率是否能实现与产品的销售密切相关,如果生产的产品只是堆在那里,销售不出去,效率也不会实现。福特(Henry Ford)最先看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福特最初的生产方式是各个车间分别制造,然后将部件运到总装厂进行组装。从屠宰场的流水线受到启发,福特把分工与流水线作业联系起来,不仅通过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量而降低了劳动成本,使得原本要卖到850美元的汽车可以卖到290美元;而且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按照1908年的生产方式,每年只能生产有限的数量,事实是,到1929年这个型号的汽车停产时,已经生产了1500多万辆。 福特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不仅要让工人专注于自己的生产环节,而且要考虑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要做到这一点,标准化、精细分工、熟练操作、紧密协作就变成了生产活动的关键要素,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全球制造业追求的典范。 不过,从泰勒科学管理到福特生产模式,我们只看到了机器,而没有看到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中(第一讲已经提及),我们却明显地看到了人的作用。后来在对科层制度的研究中,人们又看到了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所以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大工业化国家开始尝试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如何重视人的作用,譬如群体生产制度、终生雇用制度等。以群体生产为例,尽管分工依然存在,但对分工的组织不再是让一个人整天只是从事一种单调的动作,而是把一组相互关联的工作交给一个群体,让每个人可以从事不同的工作,让他们控制生产、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市场不再只对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感兴趣,也对个性化的非量产物品发生兴趣。尽管批量生产模式依然存在,但人们对个性和特色的追求使得小定单、多样化的市场迅速崛起,这就是弹性生产的发展。与福特生产模式用批量来引导市场不同,弹性生产要求根据市场的变化来随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和生产。在瑟罗(Lester Thurow)对日本的研究中发现,日本企业对市场反应的敏感性和生产的弹性都要远远高于欧美企业,以汽车为例,一个在欧美企业中需要13—15年的产品设计周期在日本企业中只需要7年左右。相对于福特模式,弹性生产更倾向于专门化的小批量生产,包括密集的设计、精细的加工、工艺式的生产和更加人性化的市场策略。 而使弹性生产能够实现的重要技术就是计算机的使用。自动化的概念早在18世纪就已经有了,但是把机器人用于工业生产却是20世纪中叶的事情,1974年第一台由微处理器控制的机器人(电脑机器人)被用于工业生产。以后,机器人不仅被大量运用于汽车工业,而且更多地向重体力、重复性、危险性工作领域扩展。今天,人们已经在试图用机器人替代更多的人的手工劳动,甚至家务劳动。 P168-173 序言 我写这本小书的目的是想说明社会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们对社会学存在不少误解。事实上,自诞生的时候起,社会学就始终处于被误解与纠正误解之中。最早的误解来自于意识形态方面,在工业社会的早期阶段,激进的人们把社会学同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不断地压制社会学的发展,甚至直到20世缉初年,这样的误解仍然存在。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美国梦”的实现者们大唱赞歌以后,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把社会学看作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那是为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辩护的工具,因此社会学不仅在前苏联遭到批判,1952年,在中国进行高等教育机构改革的时候,干脆就把社会学专业取消了。 这种处境既是社会学的悲哀,也是社会学的幸运。所谓悲哀,是因为作为一门严肃的、以科学取向见长的学问始终被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随意兴废,一方面有损人类知识探索的尊严,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正确地认识这门学科制造了混乱;所谓幸运,是因为毕竟这门学科生存下来了,并稳定地成长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发现,无论是人类的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对社会的探索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们,也吸引了主流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有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所研究的就是社会经济问题,如家庭经济分析、信息不对称分析等。 1979年以后,社会学开始恢复重建。在20多年里,如果仅仅从数据来看,社会学在中国的确得到了快速发展。举例来说,在刚刚恢复社会学的时候,只有极少数综合性大学建立了社会学专业,它们要么附属在哲学系下、要么附属在国际政治学系之下,后来才有了专门的系;20年之后,全国有社会学系的高等院校就达到了80多所,这样的发展不可谓不快。随着系科数量的增加,从事社会学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以每个系20名教师计算,全国从事社会学教学的人员就已经达到了1600人,这还不包括各省的社会学专业研究人员。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不了解社会学,如果不信,你可以随便问问身边的人,他们知道社会学吗?而且不少自认为了解社会学的人,对社会学也有很多误解,有的人认为社会学就是社会哲学,有的人认为社会学就是统计学,也有的人认为社会学就是讲故事,甚至认为与文学故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社会学讲的是真实的故事,所以在一篇故事之中只要加上几句分析的话语,就成了“社会学分析”。对于这样的误解,我们不能怪罪误解的人,因为不知者无罪。而只能怪罪从事这门学科的人,是我们没有把这门学科的知识说清楚,是我们没有将这门学科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误解。这就是为什么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说明社会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的原因。 尽管这只是一本介绍性的小册子,但我仍然希望能够把我对社会学的理解融入其中。首先,我没有过多地使用社会学的专业术语,这是因为我希望尝试费孝通教授对社会学者的教诲:用每个人都能够懂得的大白话去阐述深刻的社会学学术道理。但同时,我又不得不使用一些必要的术语,一方面是因为我尚没有这样的学术修行,能够完全抛开社会学的专业术语;另一方面,每个试图懂得社会学的人更需要懂得一些专业术语,因为绝大多数的社会学知识积累还是表现为专业术语的叙述。其次,我始终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也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所以,整个的讨论是以对待科学的方式在进行。尽管我知道一些对科学取向持有异议的学者会发出异议,但任何学者都有自己的学术信仰,所以,在异议之余,我相信他们也能够理解。第三,社会学并不是玄学,也不是抽象的数理逻辑,更不是意识形态,社会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像人们在不断地处理经济学的问题一样,也在不断地处理社会学的问题,从家庭关系到工作关系,从结婚生子到养儿育女,从社会经济活动到政治运动,都有社会学研究的议题,所以在内容编排上,我没有遵循传统的社会学教科书格式,把社会学的内容分为专门的类别来编排,而是遵从了生活的逻辑,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讨论人们的成长、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群体和组织中的社会学议题,最后讨论对社会的整体认知。总的希望是,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讨论社会学的基本道理。 全书共分为8讲,第一讲讨论社会学的思维;第二讲对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进行简单介绍;从第三讲开始,讨论社会学的主流问题;结束的时候提出了社会学作为职业或使命的问题。本来计划以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为例写14个专题的,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最后只写了6个专题,从出生时的社会化开始,接着讨论与个体密切相关的教育、工作、婚姻家庭,然后讨论与个体有些距离的群体与组织、社会结构与分层。 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之中,社会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我们集中了人类社会的多种基本生活形态,从刀耕火种的农业、传统的牧业到网络社会,而且表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这也是希望今后能有机会讨论的问题。事实上,现在的中国是人类社会最丰富的实验场,各种极其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来研究,更需要具备充分社会学基础知识的人来探讨,而且我相信,扎根于中国社会的、执著的学术努力将能够为社会学的知识积累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面对如此复杂的、剧烈的社会变迁,人们难免会产生彷徨甚至恐惧。学一点社会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更加客观地对待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深切地懂得每个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并使这个古老民族所构成的社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发展。 后记 社会学作为职业或使命 每一个进入社会学领域的人都要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社会学?作为一种使命?作为一种游戏?还是作为一种职业?如果我们从社会实际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把从事社会学的人分为三个基本大类。 第一类是所谓的社会使命感者。面对工业革命和急剧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社会混乱,孔德(A.Comte)在穷困潦倒、精神空虚和精神有些不正常的情况下,在他的实证哲学体系中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并希望社会学能够成为治世学科,社会学研究所提出的药方能够让混乱的社会获得秩序。在他之后的涂尔干(E.Durkheim)则希望社会学能够弄清楚不同社会的纽带,并从对社会事实的解释中获得治世的策略。 大概因为社会学的这种出生的缘故,第一个把社会学介绍到中国来的严复先生也是一个社会使命感者。即使到了社会学走上中国高等教育讲台的20世纪20—30年代,站在讲台上的中国教师也是如此。杨开道在回顾他选择社会学这门学科时这样说,我“不知不觉地感到农业界有一个重要缺点,一天到晚拼命地干着,毕业了充当一位助教;就是跑到国外一趟,挂上一块金字招牌,也不过一位教授”,而农民“还是在那里吃苦,在那里发愁,和国内的农学士、国外的农博士没有一点缘分”。杨先生由于“不愿意再做和农民不相干的助教、专家、教授,而愿意做农民的朋友,做农民和专家之间的介绍人,使专家能够服务农民、农民能够利用专家”而选择了社会学。中国社会学者中的社会使命感者除了受社会学本身带着的社会使命感以外,也许还如费孝通所言,社会学者的社会使命感更来源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教诲。 第二类是社会中的有闲阶级,他们并不把社会学当做治世良方,而是作为摇椅上的一种消遣,犹如中国人的麻将一般。斯宾塞(H.Spencer)从他叔父那里获得了一笔遗产之后便把社会学当做进入上流社会社交场所的一种手段,并把建构综合哲学当作一种智力游戏。在这样的意义上,帕森斯(T.Parsons)也属于社会学界的有闲阶级。只是在中国好像还没有过自称把社会学当作一种智力游戏的社会学家。 第三类是把社会学看做是一种职业的社会学者,社会学界的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把社会学当做职业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把社会学看做专门的学问,本着求真的精神不断地积累社会学的知识,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对社会的理解,让人们获得一种社会的共识,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与和谐。但人总要生存,现代社会的生活使得人们很难像孔德那样,可以放弃所有的东西来追逐理想,因为这样的空间已经被窒息了,人们首先需要生存。因此,社会学作为职业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从事社会学工作,与从事其他学科工作一样,无论做什么,必须首先是一个饭碗,是一种用知识获得生存资源的手段。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使命感者把自己同既有的社会群体分割开来,而把自己列入了济世使者之列,他们有耶稣受难的精神,并由此真正地获得了一种特有的社会位置。但同时,他们又生活在世俗世界,是普通社会群体的一员。当然,社会使命感者的出现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个体甚至小群体的作为总是受到社会条件制约的。以中国的社会学者为例,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便成为了泡影,许多有社会使命感的人都知道,直到自己去世也未能在既定的努力范围之内做出任何成绩。 但是,如果社会学者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把具有使命感的社会学者当做精神病患者,并期望把社会学当做一种智力游戏时,他也脱离了普通的社会群体。非常清楚的是,能够玩耍这种游戏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稳定而悠闲的谋生之道和能够驾驭这种游戏的智力。遗憾的是,中国的社会学者,从社会学被介绍到中国来开始,几乎没有人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因此,我们相信,大多数从事社会学的人不可能成为纯粹的社会使命感者,因为不可以一厢情愿;绝大多数的人也不能够把社会学研究来当作一种智力游戏,因为具备成为有闲阶级的条件、同时又钟情于社会学的人并没有,至少到今天为止尚没有出现。于是,大多数从事社会学的人都不得不生活在世俗世界,从谋生开始。 但是,如果把社会学当做纯粹的谋生手段,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人类的谋生手段多种多样,从种地到从事高回报的投资,从事社会学并不能够获得高回报,同时它还要求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就要求选择社会学的人有一种精神,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像孑L子说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既食人间烟火,即使有颜回之志,也要知道社会学可以干什么。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中国有,凡是有社会学的地方都有,因为人们不可能通过望文生义的方式来理解社会学的现实意义。为此,帕森斯也不得不在1959年的《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专文《作为职业的社会学》来解释社会学的应用。按照他的说法,当时的美国,社会学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工业组织和政府部门,“特别是军事机构、舆论和民意研究机构、卫生健康等各种社会性机构”,与纳入资质管理的应用,如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不同,社会学的就业除了学术组织之外,就是在各种非学术组织中以专职或兼职的方式就业。 40年后,这样的状况有什么变化呢?最近,普林斯顿大学对社会学系本科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如果以营利和非营利来划分,54%在营利性机构工作,30%在非营利性机构工作;如果以行业来划分,18%在教育界,18%在媒介,16%在金融保险业,13%在法律界;如果以是否获得更高学位来划分,68%的人毕业以后获得了更高的学位。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中国社会学系本科毕业生去向的具体数据。如果仅仅考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的去向,大致也是这样的趋势。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即使没有颜回之志,学一点社会学也将使我们的人生添彩,因为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活得更加明白。 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作为职业的社会学原本就应该从每一件属于中国的琐碎的事情做起,让在琐碎中获得的认识经历社会实践的检验。只有这些琐碎事情的积累才会有扎根于古老文明的中国社会土壤的社会学,才会有包括中国社会在内的作为一个完整学科的社会学。而要能够置身于社会学研究的琐碎,也许首先要做到敬业,做到了敬业就会把作为职业的社会学当做一种使命使其获得有闲,并因此从职业的琐碎中感到崇高。 书评(媒体评论)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人生缺憾的机会。……我知道把专业知识和精神用浅显有趣的方式和文字表达出来是极其困难,也是最能考察作者真实的知识与能力的。从各种细节来看,本套丛书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编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永续的过程,做成一个像法国《这是什么》丛书的品牌。 ——河北:王紫薇 高二学生 感谢你们出了这么一套好书!通俗生动,是相当难得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对我的文科学习大有帮助,懂得了很多事。人文知识在当今中国比科学技术还贫乏、紧缺,适合大众、学生的文科读物就更少了,感谢你们为我们文科学生办的这件好事。 ——昆明:陈太微 本科 以本套丛书的思路、文风、得益者众,何愁书无销路,文无知音! ——江苏:胡光云 大学毕业 银行职员 我是个罪犯,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你们能把“人文社会科学”带进小学吗?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文社会科学”,最好是“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如果我从小读到这些书该多好! ——湖南:曹泽崎 服刑人员 作为人文科学殿堂的北大,值此新世纪之初出版此丛书,乃我之大幸,希望北大以其博大的胸怀让更多追求你的人们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知识吧! ——山西:申永军 大专 学生 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能让我粗略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比较全面,而且作者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希望继续出版更多的这类丛书。 ——浙江:邱芳烈 硕士 学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社会学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邱泽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05756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3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2 |
出版时间 | 2002-06-01 |
首版时间 | 2002-06-01 |
印刷时间 | 200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9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