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谜,康洪雷解读。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青衣》到《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是一本对话体的传记作品。核心内容是导演康洪雷的成长道路和对他代表作品的解读,是一次高端人物的访谈录。
图书 | 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
内容 | 编辑推荐 独家解谜,康洪雷解读。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青衣》到《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是一本对话体的传记作品。核心内容是导演康洪雷的成长道路和对他代表作品的解读,是一次高端人物的访谈录。 内容推荐 一部《士兵突击》令2007年温暖绽放,它不但成为收视冠军而且迄今已囊括20多个奖项,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被称为“士兵突击现象”。一部国产电视剧达到了这样的精致和人性,它的成功是彻底的。 导演康洪雷完成了这部大作品。以致有人说,你能信么?《青衣》、《激情》和《士兵》是一个人拍的。 康洪雷是谁?这个奇迹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士兵突击》,短短几年,这位传奇导演几乎每部作品都刮起收视旋风。这部高端人物访谈录,是对导演康洪雷的成长道路和他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士兵突击》的首次全面解读,是各方人物精彩对话的结集。访谈既有知名专家学者、官员、电视人、《士兵突击》演员、“突迷”们的真知卓见,也有康洪雷本人的自述,其对《士兵突击》现象的精神解谜、对康洪雷现象的阐释,成为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道特别精神盛宴。 目录 上篇:各方坐论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作家谈康洪雷 韩少功:康洪雷有骨头,有头脑,有心肝 毕飞宇:康洪雷有一种浑然不觉的力量 刘震云:康导读的是生活这本大书 学者谈《士兵突击》 李银河:兄弟情义在战场上作用很大 吴飞:《士兵突击》中正平和,把道理讲得越来越深 主持人谈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张越:灵魂、爱和犹豫让生命有所依托 白岩松:伟大的时代正在到来 崔永元:我不主张老夸康洪雷 何东:康洪雷的“第二口气” 官员谈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李洋:让我们做一回在田野里拾捡麦穗的人 张宏森:康洪雷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万旭:社会浮躁走到了拐点 制片人、导演、编剧谈康洪雷 张纪中:康洪雷还在成长期 张谦:导演需要实干经验 张绍林:我和雷子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陈枰:康洪雷还得有好编剧 张寒冰:康导的工作方式很温和 《士兵突击》演员谈康洪雷 王宝强:第一场戏,康导就夸了我 张译:康导就像我的精神导师 张国强:康导是我的好兄长 段奕宏:其实我特别想让康导表扬 邢佳栋:康导给我带来一种跟拍戏没关系的东西 陈思成:康导让我有找到组织的感觉 “突迷”谈《士兵突击》 盛放盛开:观众没有缺席 徐家姐妹:《士兵突击》具有延续生命的意义 刘莎白:《士兵突击》创造了一个平民偶像风潮 下篇:康洪雷的雕刻时光
我的童年快乐自由 一、大杂院里的快乐男孩 二、我眼中的父亲 三、内蒙古艺校 四、妻子说:前三天看人,后三天看心 进入影视圈 一、当电影演员 二、借调8年心没有变灰 主要作品及两任重要编剧 一、第一次执导《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青衣》、《有泪尽情流》和《民工》 三、很在乎编剧陈坪的话 四、与兰小龙再度合作《我的团长我的团》 创作思语 一、艺术工作者 二、电视剧和艺术的关系 三、场景的选择有偏好 四、初剪时总是心疼地不敢看 五、《士兵突击》不是里程碑 六、演员的化妆风格 七、科学定量拍摄时间 八、关于音乐 九、摄影风格和分镜头工作 十、目前不打算拍电影 关于演员和角色 一、王宝强身上有一种卑微的态度 二、段奕宏在苦难中没有把自己变灰 三、张译有一种悲悯情怀 戏里戏外性格及其他 一、腰伤引发的神奇经历 二、性格上有意朝柔和方向走 三、天生不喜欢吃和穿 四、学习的能力 师长和朋友 一、朋友圈 二、张纪中让我从副导演成为导演 三、黄健中逼我写分镜头 四、陈家林教会我自信 五、孟凡耀调教我做人 六、李黎去了,我痛苦的脱了相 七、第一个师傅:王新民 八、编剧桂雨清之死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块石头投入池塘中,涟漪迅速向四周扩散,片刻就会消失。问题是,这块石头投下去,涟漪泛着涟漪,一圈圈向外扩展,涟漪很长时间没有消失。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反常规的现象?什么原因?谁有这么大的能量? 当然是康洪雷丢下了那块石头。 为了解读这个大男孩为什么往池塘里投石头?这块带有魔力的石头是怎么酿成的?为了能准确理喻这个像天才一样思考,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做人做事的导演,我不断地移动,从他的主创人员移动到他的儿时伙伴;从他的父辈移动到他的女儿;从他的大落移动到他的大起;从北京移动到九寨沟,继而移动到海口。一路上我不停地寻找着,寻找冲突,寻找对话,寻找着被他征服的童稚和老妪,寻找被他影响和未被他影响的人。 我到海口的意图,完全是写作上的一个转场。 再次见到韩少功,距离上次在北京见面已经一年有余。我注意到他穿了毛衣还穿了浅色的夹克外套,两只手捂在口袋里,似乎也不能使他温暖。他称自己正在感冒中,略显苍白的脸色印证了他的健康状态。前些天,是这个冬天海口最冷的日子。 韩先生脸上仍是一贯的严肃,但只要有事情好谈,只要谈起他觉得有意思的话题,他的脸上便会轻易地绽放笑容,如果你不愿错过,即可捕捉到他的亲切、睿智和犀利。 无论如何,坐在我面前的韩少功还是弥漫着温和敦厚的气息,老农民的质朴是他外形上的长期风格。韩先生是当代中国作家中,我非常敬仰的少数几位作家之一,是我极愿意承认的文学大家。 康洪雷与韩少功原本无必然联系。原以为康洪雷的触角不会延伸到作家群中,毕竟这类高端人物要比普通观众更惜爱时间。沉浸到研究康洪雷的乐趣中的我,逢人便会问:“知道《士兵突击》吗?”当然对韩少功这种重量级人物,我问的时候略有些不好意思。 韩少功那时刚点燃一支烟,笑眯眯地扔过来一个回答:“看过。不错。” 我有些惊讶,继而是惊喜,我当然不会放过聆听韩少功发表真知灼见的机会。 P3-4 序言 2007年深秋的一天,我抬头呆望了一会儿天花板,然后打电话给一位曾经合作过的责编,说我想写导演康洪雷。责编在电话那头拼命摆手,说康没什么名气,这类书根本卖不动。别傻。 责编考虑的是市场是销路。也对。 我又呆望了一会儿天花板,并没有把写康洪雷的想法收回。在电影学院折腾了几年,对电影现状颇感困惑,却对康洪雷的作品多有尊敬。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出了我的眼泪。他对历史对社会对观众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良好印象。 2007年11月初的某天,我参加了一个聚会。当康洪雷偕夫人踏着《婚礼进行曲》滑稽搞笑地出场时,我才知道是他过生日。场面简约而热闹,来者都是好友。那晚康洪雷话特多,嘴也贫,虽然四十好几了,依然像个调皮的孩子王。一个长相死难看的家伙把康洪雷的脸糊满蛋糕奶油,康洪雷更坏,不擦脸,却冷不防地亲了一下那个看似敦厚的中年男人,并把他也糊成花脸。他们的玩闹动静很大,洋相连连,在场的许多人都被卷进去。我几次笑翻。席间,善解人意的康洪雷怕我生分和拘谨,特意叮嘱同桌的两位青年人陪我把酒攀谈。 出去接电话时,有位小服务员悄悄央求我,能否把史班长叫出来,特想跟他合影。我问史班长是谁?女服务员说,就是给你敬酒的那个啊。女孩眼泪汪汪的样子让我觉得奇怪,我认真打量起我面前笑容可掬,清秀而略带书卷气的张译,没觉得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回到家中上网浏览,才知道史班长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一个情深义重的角色,这个角色令无数观众癫狂;才知道《士兵突击》火得一塌糊涂;才知道康洪雷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又导演了一部军旅电视剧;才知道那个长相死难看的家伙是编剧兰小龙,被康洪雷亲了一个大嘴巴的是总制片人张谦。 2007年,他们联手为中国观众献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这一年,中国发生过许多大事,其中,《士兵突击》的出现,是最有记载价值的事情之一。没有女性角色,没有明星大腕,没有男女间的情感纠葛,就是传递了真诚、善良和坚持的信念而感动了大江南北和海内外的无数观众。 用一周时间,我认真地看完了《士兵突击》。就像当年看《激情》时,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次伴随着更大的感动与愉悦,灵魂再次被拷问,对康洪雷有了更多的敬重和感谢,写康洪雷的想法卷土重来。 决定有所动作的前一刻,我给出版界的某腕儿打电话。听说我要写导演康洪雷,对方立刻表示没兴趣。我问为什么写康洪雷不行?对方诚恳地说,康洪雷还没火到那个份儿,还得等几年。观众只感兴趣电视剧传播带给他们的精神,不关心导演、演员们背后的故事,顶多也只有媒体感兴趣。仅此而已。说到底,康是戏火人不火,而那几位大腕导演都是戏火人也火,有专门的经济公司给他们宣传。康不注重对自己的宣传,如果给他重新包装,投入太大。 既然没人看,我还写这本书吗? 最沮丧时,我跟《士兵突击》的挚爱者徐雅雅转述了出版方面的态度。她勃然,继而恳求我一定要写。她说康洪雷自己都不知道他有多伟大。这是一本有影像的当代圣经,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曾经是军人的徐大姐对我宣称,她值得一嫁的男人都在二战中牺牲了。《士兵突击》仿佛又让那些英雄男儿再现。 我领悟到了《士兵突击》的价值所在。文章从来都是写给该看的人看的。 徐大姐请求我为一个好人写本书。她说康洪雷值得写,写他是你的光荣! 我曾到《士兵突击》贴吧浏览,见识了无数中“兵”毒的突迷。这部剧就像一朵火花,一根导火索,在贴吧里翻起了巨浪。如果说,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激情已经燃尽了的话,那么,这个虚拟的世界又让激情重新点燃。这些寻找灵魂依托的观众,其基数之大令人惊叹不已。由于这部剧,他们突然找到了一种共鸣,找到了知音和朋友,如同当年唱着《国际歌》就能找到同志一样,这就是《士兵突击》! 短短一年,百度《士兵突击》贴吧的跟帖人数已到280多万,点击量在三千多万。这样一种自发的纯粹的力量在网上整体亮相,实在有些罕见,不能不让人震撼。谁说中华民族缺少精英,缺少英雄气节,只是缺少发现;谁说中国人已经散成一地沙子,只是缺少凝聚力,缺少认同的信仰! 《士兵突击》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康洪雷不能不算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我仅仅是为一个好人写书吗?《士兵突击》所引发的精神现象岂止是一个好人就能完成的?这背后应该有一个发力的整体,而这个发力整体背后的核心人物是谁,他们是怎样运作才推出这部令千万观众热泪盈眶的作品?他们可曾料到,这部作品将引发出国人的一场精神洗礼运动? 我也终于喘了口气,国产电视剧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剧迷,终于可以从港台剧、韩剧、美国大片的苦海里跳出来,充满惊奇地欣赏我们自己的偶像明星,崇拜我们自己塑造的屏幕英雄。 作为同道中人,我开始咀嚼《士兵突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怎样的价值?越品味,越觉得我极愿意把这部作品的始作俑者李洋、张谦、康洪雷、兰小龙等人拉到前台晒晒太阳。这些平头,平脸,平常心的男人,在我眼里都是掷地有声的草根英雄。 《士兵突击》不仅教会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信条,还教会我们对人对事怀有感恩之心。这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是我们丢失过一段时间,现在我们又被《士兵突击》援引着去寻找,去回望。 《士兵突击》引发的精神现象,给社会学提供了解读当代中国人不甘沦陷精神沙漠而渴求理想和美好的心理态势。这种精神现象是自下而上的,以网络为平台自发辐射,以滚雪球的方式席卷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个区域,甚至华人所在的各个国家。极为难能可贵的是,它从“突迷”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我们久违的信仰被重新发现、捡起的心理过程。 也许《士兵突击》之后,康洪雷的心血之作《我的团长我的团》将再次在中华大地刮起“团长”旋风,那个场景真的有可能出现;也许康洪雷再也未能拍出超过《士兵突击》高度的作品,激情不复,江郎才尽……但是,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燃起了共和国父辈们埋藏在心底的激情;一部《士兵突击》再次燃起几代人的信仰之灯,唤醒数千万人对美好和真诚的向往,仅凭这一贡献,我们也有理由记住康洪雷的名字。 我不给康洪雷写传记,这种事留着他自己干去吧。我只把与他的对话,以及与数人的数次心灵碰撞加以整理和提炼,作为最先介绍他的一本书传播给喜欢他作品的读者。 每个时代的每个领域都不乏睿智者,他们之间看似无关联,但放到同一个话题里,听他们阐述独到见解,看他们的智慧大碰撞,便是一道奇观了。 如果读者也认可这本书是解读导演康洪雷和《士兵突击》的一把新钥匙,我便有理由转移注意力了。 而且,即便只有少量读者,我也愿意承受。 仅以此书,向他奇迹般的经历和作品致敬! 2008年春节 后记 终于写完了为自己布置的这道作业。 这本书,从文体结构上做过三次调整,最终确定了访谈录的形式。写作地点,也更换过三次,才得以完成。我想说,做成任何一件事,里面都有沟沟坎坎,关键是,能否坚持下去。我又一次获得了坚持带来的快乐。 至少十几年了,我一直做着我喜欢做的事。我始终承认我是个幸福的人。 写康洪雷,也不属于硬性规定的工作任务,因此,写作态度自然就比较主动。 我比较不看重速度,每天细水长流地写一点;但我比较看重在一个大的时间段内一气呵成带来的写作风格上的严丝合缝。 我租住在北京展览路一套60平方米的陋室,因地处闹市的缘故,日夜都能听到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尤其是呼啸的北风,自一入冬.就拼命地从门缝和窗玻璃缝里冷飕飕地挤进来,原本暖气不足的房间更显凉意。倒是从冬至那天张译来吃饺子开始,简陋的房间感觉上开始弥漫暖意。但事后,被访者纷纷打来投诉电话,有的感冒有的发烧,而我是感冒加发烧,不得不拼命吃药。为了节省时间和身体成本,为了不被其他不确定因素中断,我决定转场海南。 这是个特别的冬天。夏天还在发大水的长江沿岸十城市,转冬便遭受了劫难般的冰雪侵袭。 我选择到海南中部的七仙岭,与2008年冬天南方遭雪灾几乎同步。事后我才意识到,我与这个威胁重重的冬天争夺了仅有的阳光。因为以温暖著称的海口,温度都前所未有地降到5度,阴雨天气盘绕了整个春节前后。 知悉我是为写书而来,好友赵师特特意安排我住在七仙岭国家森林公园内静谧的康乐温泉宾馆。没有他周全和细心的安排,我的写作不至于如此顺畅。这里有93度的天然温泉眼,有世界上最新鲜的负氧离子。 我这个闯入人间仙境的俗客,从此每天吃起野菜,喝起黎家自酿的山兰酒,泡在冒着热气的温泉里,闻着白莲花和散尾葵的清香,听着鸟鸣和水声,漫步于水田和山岭之间。 断裂的写作,由于来到世外桃源,顿然跃进成一种可持续的安神的劳作。 每个黛色的黎明,我都自然醒来,先是向云雾缭绕着的七仙岭神往一会儿,再回到电脑前写字。太阳常常在上午十点左右就已经屋前屋后地交织照耀,至少到下午四时,才落到山后。这个冬天的贵州和湖南,任你怎样想象,也不会像七仙岭的阳光这样,简直是排山倒海般扑来,由远而近,让你能真切地触摸到,闻到。我常常会在中午躺进温泉池里,仰面是湛蓝湛蓝的天空,另一侧就是热带植物和大片的农田。有一次,晒着温暖的太阳,躺在温泉池里我竟然就睡着了。 在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里,写作一个骇世凉俗的人物,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个痛并陕乐的过程,在此,我要感谢那些总是给我无私帮助的海南的朋友:邢祯亮、黄魁林、王玲、谭丽琳、刘飞、谭德生、肖凌、俞丽、张浩文、崽崽、孔繁科、蔡葩、符弘茜、史济纯、王文锦、黄筱菡等人。 最后一个月回到北京自己的家里。写作间隙中,我总是把鼻子压在透明的窗玻璃上,眯起眼睛感受阳光,外面的人声鼎沸全都听不见。那时总在想,为什么非要困住自己足不出户,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弄成精神囚徒?可是,越临近写作的尾声,就越是拖着不想结束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太相信《士兵突击》所营造的假想高尚。对于人性的阴暗,我的绝望和愤怒其实有过无言以对的时候。我曾多少次嚎啕大哭才换得内心的平静;又多少次以不能承受之承受面对生活。因此,我怎可轻易相信一个导演善意营造的崇高呢?这世界其实有两样东西最难求,崇高和爱情。正因没有,人们才需要,才去寻找。我是感动于康洪雷营造人人都渴望美好的那份心愿。 我当然相信康洪雷是有坎坷经历的人,我们同为60年代生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凭着内心强大的精神信念走到今天。已经混杂过的心,重新达到清澈单纯,除非已经抵达一种大智慧和大境界,否则便有作秀和掩饰的嫌疑。 看来,还是有高尚。尽管稀有到奇缺,我却隐约感到了。我不能确证康洪雷是高尚的人,却认定他做了一件与高尚有关的事情。我不能断定我的假设是否正确,只能从与众人的对话里找到佐证。 在这个社会里,寻找高尚比寻找一块金子还难。我不是个高尚的人,但我向往高尚,喜欢高尚,容易被高尚的人和事所打动。 我的感谢方式,就是让这本书到读者手中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了智者们的智慧,诠释了智者们的诠释,不至于遭到更多的误读,这是我的愿望,我为此努力了。 与北航出版社结缘,实在是因为折服于胡性慧编辑的魅力。她是78级大学生,我对那一茬学子充满敬意,把这样一本书交给这样一位资深编辑,我感到踏实和欣慰。 感谢所有接受我访谈的被访者。我珍惜每一次访谈带给我的智慧上的补充,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什么样的身份,我觉得每位被访者给予我的,包括给予康洪雷的都是一笔可贵的可触摸的精神财富。我用心品味时,感到的是幸福、充实和惊喜有加。 既有赞誉者,又有持意见相左者,内外左右形成了这本书的整体互补。被访者前前后后共40人。因篇幅有限,不得不做了许多缩减,因此,我既有真挚的谢意,更有深深的歉意。 依然感谢丈夫对我写作的理解和支持。 写作期间,我的电脑里始终回旋着一首老歌《往事只能回味》。对于名气攀升的导演康洪雷也好,对于众多的突迷也好,对于我自己也好,我们在走进自己内心的同时,也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内心。 往事真的只能回味。人去楼空,一片清寂,一切叉从零开始了。 2008年1月~3月 初稿于海南七仙岭 终稿于北京金蝉欢乐园 书评(媒体评论) 韩少功(作家):“不放弃”,就是对自己要狠一点,要克制,肯磨砺。“不抛弃”,就是对他人要承担,要付出,要慈悲和忠诚。这其实是人生两大主题,是核心价值观,是直指人心的。 毕飞宇(作家):“有意义”现在成了一个流行语,在当今这个文化语境底下,《士兵突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有意义”。 白岩松(主持人):以我的职业角度来思考,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士兵突击》是一个时代即将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清晰的符号。 张越(主持人):《士兵突击》含义丰富,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我找出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它们是灵魂、爱和犹豫。 李洋(制片人):《士兵突击》已经是脱缰的野马,它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而且这种生命的意义不断的还在延伸,不断生成更新的意义。突迷们的成份很丰富,跨阶级、跨知识。跨性别、跨职业,跨年龄,原本没有共同语言,只因喜欢《士兵突击》,便聚到网络上。 张宏森(官员、作家):康洪雷显然不属于作品数量多的导演,但属于构成了美学现象的导演。他的作品,一部一部火下来,不仅流行,还在产生美学意义。 王宝强(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像这种机会,一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我特别知足。 张译(史今):康导像我的一个精神导师 段奕宏(袁朗):康导能激发每一个演员身上的一种能力、想法,他有这个本事,跟老康合作,你必须怀着一种健康的状态,他会净化你的创造性。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导演。 盛放盛开(“突迷”):这部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相信混迹于贴吧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24326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3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4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6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