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盲春秋
内容
编辑推荐

首部长篇历史悬疑小说,盲公主口述历史——葡萄牙保莱塔修道院一部残缺不全的手稿,揭开明王朝倾覆的惊天秘密,真相是我们用手掬起又从我们指缝间漏走的水。

《盲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悬疑大作!葡萄牙宝莱塔修道院发现一部神秘手稿!竟是明朝末代公主朱朱的口述实录!听盲公主讲述大明王朝衰亡之谜!

内容推荐

一部浩繁诡谲的手稿,被传教士带回欧洲,深藏于葡萄牙保莱塔修道院。

200多年后,美国汉学家宇文长安继承手稿,邀请川大历史系毕业的中国作家携手整理。

十二载春秋,修订,寻访,查找真相,回忆录中的盲公主终于开口说话,讲述亡国之祸的来龙去脉,还原出一个三千年最生不逢时的末代君王……

美国汉学家宇文长安,从九十岁的修道士西芒手中,获得一部残缺不全的神秘手稿。手稿于二百多年前,由传教士从中国带到欧洲,一直秘藏在葡萄牙宝莱塔修道院。宇文长安邀请精通历史的中国作家一同破译、整理。

经十二年的考据、查证、探访,手稿终于逐一还原,一段尘封了三百六十年的历史真相大白:大明帝国覆灭的废墟中,传教士救出一位双眼烧瞎的女子,竟是末代公主朱朱!隐姓埋名45年后,她开口说话,向史学家讲述父皇崇祯的身世谜团、他与李自成的法华寺密晤、王朝轰然坍陷的真实内幕……

目录

代序 长安来信

第一卷 木樨地

第二卷 午门以深

第三卷 我在地上的父

第四卷 俊 仆

第五卷 闯入者

第六卷 柜里乾坤

第七卷 李自成

第八卷 吴三桂

第九卷 春月

附录:另一卷 带刀的素王

附录:另二卷 二十七个逃亡的人

代跋 自无定河

试读章节

你说你要重写一部历史,这我帮不了你。

今年谷雨过后,我的脸就像现在这样,搭了一块面纱,去法华寺海棠院喝了一回茶。海棠是盛放过的,这会儿都已经快谢了。院里坐满了喝茶的客人,稍远处的一把高凳上,有个河南后生蹲在上面说评书,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我身边有人在谈论刚刚南巡归来的康熙爷,他说会稽的老道献给这个爷一个肚脐生香、弱骨丰肌的女子,夜夜侍寝,弄得龙体欢悦。他说完,四下是一片的叹息,就连老秃驴都在感慨,“阿弥陀佛,论调和阴阳,还是牛鼻子更有办法的。”一个老者,中气饱满,听他的声音,就猜得到是鹤发、尖嘴、猴腮的,还一定食过大明的俸禄,至少是做过四品的言官,他接过秃驴的话来,拍着茶桌说:“本朝的祥瑞,就由这香气可见了。”我差点把一碗茶水,泼在了他的老脸上:这话,你该拿到太和殿上去说罢。

可我长长地吸口气,甚么都没说。海棠是在谢了,梁柱和砖的缝隙里,却还留着让人昏沉沉的海棠味。距我上次来法华寺看海棠,看一个人,已经整整四十五个年头了。世道变了,人心变了,大明的言官,也剃光半个脑袋,屁股后边拖了长长的辫子……只有海棠的味道,秃驴们的袈裟,钟磬的铿然一响,还和四十五年前没有两样,也和一千年前,是一模一样的。冰凉的铜,石头,瘦嶙嶙的狗,有时候是比人还要有心有肝的。那天,在我出了山门要上轿时,有一个年青人跟出来,向我施礼。他说他是一个画家。他恳请我答应让他替我画一幅肖像。他说他可以画得非常逼真,让我如对一面镜子。我说:“一个女人,已经很老了,她还需要对着镜子干甚么?”画家改了口,说他可以比照现在的我,画出十六岁时候的模样。“天!”我笑起来,他被我沙哑的笑声惊蒙了,笑声就跟成群的蝙蝠似的,有力地拍打着墙壁和他本人。后来,我把笑声收了,告诉他:“你所说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你没有看到吗?我是一个瞎子啊。”

不需要我把这话向你重复一遍罢,年青人。你们不傻,都有着夜猫般的眼睛,狗一样的鼻子,我隐姓埋名四十五年,还是被你们找到了。告诉我,从我身上咬下一口肉,真的可以让一页纸,或者很多的纸,传之不朽吗?你野心勃勃,心思过人,在这个年纪上,就写出了有关明清换代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两部史书,这是不错的。两部书,据说都在士林中偷偷传阅,可谓誉满天下、谤亦随之……这也很不错。写了书,没人肯读,就自己咕哝,说要收起来,藏在屋梁上,留给百年之后的圣贤,真是打肿脸充胖子,自取羞辱。圣贤基本上是不读书的,他们一日三省其身,也就是说,大多时候都在想事情,所谓面壁思过,就是对着墙发呆。哪天墙塌了,他们就破壁出来,功德圆满了……这都是瞎扯!你写的史书,我让人给我念过,念了几百个字,也许再多一点罢,我就已经厌倦了,像晒过的海棠叶子,没了兴致了。你写了很多人,写得不算差,但还是简单了。要记住,写在纸上的人,总是没有活过的这个人复杂。大唐的时候,有个叫惟俨的禅师,也就是个老秃驴,他说过一句话,身体力行的是戒律,嘴里讲出来的是说法,留于心中的才是禅。这是说得不错的。禅是这样,还有别的东西也是这样,譬如,记忆,爱和恨。嗳……世上就没有一支笔,能够把记忆完全地掏出来。你也不能,计六奇。

十天前,我收到你第一次递进来的帖子,“计六奇”,的确是让人过目不忘啊。到现在我都还在琢磨这三个字……你父亲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大概是个没有功名的书生罢,抑或,是无锡捏泥人的匠人,总之,活着心有不甘,也洞见了世情机关密布,才给你取了这么个名字?哦,是的,一条河沟里的鱼,要蹦人大泽去讨吃的,光有力气和胆量是不够的,要拿鼻子嗅,要比心机深。我喜欢上你的名字了,也不讨厌你这个人。比起木讷的男人,甚或如木偶般滑稽的角色,还是野心勃勃的青年比较能讨我的欢心的……好罢,我可以跟你讲讲我,可我讲出的话,真可以被称做历史吗?我是始终如一相信自己的;你呢,你不要自己骗自己。

设若,我告诉你,大明万历三十二年,客奶奶入宫为后来的天启皇帝做奶妈时,曾给他抱去了一只猫。猫长大,却成了一只虎,使紫禁城闹出了虎患来。你相信吗?哦,你点头了,这很好。我再告诉你,会稽老道献给康熙的肚脐生香的女子,其实是一只麝妖,你还相信吗?哈,你犹豫了……你还可以多想想,想上半辈子再回答,也是不迟的。但是,如果你恪守“眼见为实”这个迂腐的诫条,又何必聆听我这个瞎子的声音呢?瞎子的声音,来自没有尽头的黑暗,居于这黑暗中央的那个人,——噢,上天之子,并非人啊——他无时无刻地,还能让我看到他消瘦的侧影,深长的呼吸。嗯,你过来,再过来一点,我要你跪在我的膝前,握住我的右手。你有勇气握住它吗?这只四十五年前,被火焰烧焦、像雀爪一样的手,恶心罢……舔舔它、舔舔……对了,就这样……噢,我的天,四十五年了!我守口如瓶,跟一个守身如玉的老节妇没两样,却让你轻易触犯了我的(一部分)秘密。计六奇,你这个小混蛋。

P3-5

序言

何先生:

您收到的这封长安来信,并非来自两千年以前,而是来自七千英里之外:我即长安。

确切地说,我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stephen King,汉语一般译为斯蒂芬·金,但作为汉学家,我更喜欢别人称呼我的中文名字——宇文长安。我目前任教于纽波特大学历史系,学术方向为汉唐的蚕桑业及其输出。如您所知,长安是汉唐的伟大都城。我曾两次造访长安故地,时令均在寒露前后,所谓“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心情是百感交集的。当我说出“我爱长安”时,请您不要误会,这绝非病态的自恋,正相反,是对无法重现的美好年代的缅怀,“长安”是那个年代中的绝色。

我和中国渊源极深,甚至早于负笈哈佛东亚文化研究所的岁月。从广泛的谱系上说,现主持哈佛东亚所的孔飞力博士是我的同门师兄,他研究乾隆朝妖术大恐慌的力作《叫魂》,在汉学界卓有影响,还很可能在中国翻译出版。相比之下,我著作寥寥,不敢以“述而不作”自我辩解,实在是生性懈怠,颇近清末之旗人,常以茶、酒自娱,佐以中国古典诗词,在风月中快哉。三年前我决意撰写论文《蜀锦考》,查找的文献厚可盈尺(抑或三尺),奈何庸碌度日、蹉跎时光,迄今未能完成其中一半。先师坟草数青,墓木已拱,我每念及愧对师门,总汗颜无以自容。师兄诸人视我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又不忍痛责,只能温言相劝,汉学博大精深,如灿灿宝山,汝已在赴宝山途中,切莫空手而回,云云。种种教诲,使我感动之余,数度下了决心,终究是要写完《蜀锦考》。但是,建议我不揣冒昧给身居锦官城的您写信的,却是我的女友,她姓唐,芳名欢君,——而且,这封信与我的论文并没有关系。

欢君籍贯重庆沙坪坝,出身中医世家,1989年从四川大学哲学系退学后赴美,打工之余,不倦于旅行、求学。有一年夏天我去大峡谷旅行,旅途中暑,上吐下泻,躺在汽车旅馆奄奄一息。有个陌生女孩给我扎了针,那些可怕的、有灵性的针,银光闪闪,刺破我的肚子,快意无比,让我感觉捞回了一条命。这个女孩即是欢君。我们的志趣相距甚远,却相谈甚欢,遂携手而回。她现为纽波特哲学博士候选人,攻叔本华和尼采。今年春节她回重庆省亲。顺道去成都的母校拜访师友,在历史系彭邦本教授——您的老同学——家作客时,偶然翻到您惠赠他的小说集《宣和以远》,对其中描写李清照南渡的一部中篇,印象颇深。返美后,她向我聊起您和您的作品,从而知道您从川大历史系毕业后,在成都做过十余年记者,后来专事小说写作,现在是南方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驻校作家。欢君还特意说明,她和您可称“校友”。校友,在我看来,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信任。这一点十分重要,和我将在下文中提到的一部来历复杂、命运多舛的手稿有关。

说到我的女友,请允许我多一点唠叨:欢君虽自我预设为女哲学家,但与弗兰纳里·奥康纳《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哲学博士欢姐(Joy)殊无共同之处,欢姐尖酸、无趣、邋遢,而且拖着一条假肢;而欢君虽着力于悲观之哲学,却长于游水、登山,性情活泼、幽默,喜俳谐、滑稽,最上瘾的电影莫过于伍迪·艾伦和周星驰(私下也翻一翻拉辛和高乃依)。她不仅敦促我给您写信,为我的中文作细致地润色,还提醒我在中文里滥用“亲爱的”、“尊敬的”将显得有一点肉麻。故而,何先生,我只称呼您为“您”。若有不敬之处,还请见谅(而责任在欢君)。

关于那部手稿,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

去年圣诞节前夕,我奉母令偕欢君前往葡萄牙北部,探望在群山环抱的小镇保莱塔修道院担任神职的舅公吉尔伯托·西芒。舅公已过九旬,个子又高又瘦,一头红发,脸色苍白,极符合中国古人对红发夷鬼的想象。

后记

长安兄,您好。

从收到您的第一封来信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十二年前的九月末,我正在北京采访一个会议。闲来无事,和一个同行去逛紫禁城。我们是从天安门的门洞穿过御道,经午门进入故宫的。那天不是周末,旅游季节也过了,故宫中人迹寥寥,在午后的阳光下,有些枯寂萧索的味道。后来我们从神武门出去,又登了景山。景山的树木正达到深秋前的极盛;有一棵槐树前立了牌子,说这是崇祯自缢处。但从前的那棵槐树没有了,现在是新栽的,也就是说,是赝品。我还是在它面前照了相,穿着黑色的体恤,胸前有一大块红绿凌乱的图案。再转一条弯曲山道,看见大石上蹲了个瘦得如猴的老汉在拉二胡,琴声割耳,难听死了。我们走拢,刚好他一曲拉完,主动问我们,从哪儿来的?我们说,四川。老汉就慈祥地虚了眼睛,又问,四川人民能吃饱吗?同行点点头,说,托福,还能吃饱……老爷子,您的琴好像有问题。老汉笑笑,说,是有点问题,自己动的手,就花了十元钱。

从北京回来没多久,我就收到了您的信;后来,就是一整箱的手稿复印件。这十二年中,我几乎天天都在后悔,不该轻率地答应你们。我本该想到的,我的能力难以胜任你们的重托。而参与这部手稿的整理,不啻就是一场灾难;至少,也是一场没日没夜的噩梦。这部手稿不仅混乱,而且浩繁,仿佛还在不停地生长出来……每天,当我一展开这堆字宇清晰,而语句狗屁不通的纸张时,我脑子里就会响起北京老汉割耳的二胡声。我绝望地想过,它没有完成,是因为它注定就无法被完成。至少有两次,我动了把它们付之一炬的念头,那一刻,我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不相信它的烟火也会无穷无尽。但是,一次我搜遍家里的桌面和大小抽屉,都没有找到打火机。另一次,我从小区的园丁那里借到了火柴,在擦燃火柴棍的一刹那,天空一声雷鸣,大雨就落了下来,浇湿了火柴棍,也浇灭了我心头的恼火。我叹口气,我承认,手稿既然能够幸免于难,大概真是另有安排吧。于是,在把它们踢入角落十天、半月后,我又会把它们重新放上案头,锱铢计较地抄抄写写,圈圈点点。当然,我也不能不承认,能够任由它拖累我十二年,不仅在于我当初的允诺,也不仅在于我的恐惧,还因为整理的过程也在零星而又持续地带给我一些欢悦。我就像一个盲诗人(你的欢君晓得他是谁)描述过的倒霉汉学家(他凑巧和您一样都名叫史蒂芬),用半辈子的光阴来考索被遗忘的迷宫。最后,他和我一样,对着各自为之榨干心力的东西说:“它没有完成,然而并非虚假。”结局是,他被一个德国华裔间谍的最后一颗子弹击毙了。而我,这十二年来,仿佛为了逃避某种追击,或刚好相反,为了寻找与手稿有关的某些蛛丝马迹,而携带着它四处旅行。如您所知,我是南方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驻校作家,除了课程和薪水这两样不多,却有大笔闲置的时间自由支配。我跟所有成都人一样,与生俱来地惰性、懒散、闲适,还有轻度的幽闭症。而为这部手稿所展开的逃避与寻找,把我从蜗居的小屋、沙发、床上赶出门去,辗转于一个个车站、码头,以及数不清的城市、村庄、客栈……此时此刻,我就坐在北京北郊、无定河畔的一户农家院落里给您写信。头上两棵白杨披满盛夏的阳光和有力的风,树叶亮得炫目并发出飒飒之声。从打开的院门看出去,是几块瘦瘠的菜畦、瓜地、豆棚,长着青草的河滩,宽阔河床上的几线浅水。

生机尚存,但一切都在于涸。

无定河当初是以它的水势汹涌闻名的,就像它的名字,喜怒无常,恣意横流。康熙三十七年,才为了驯服这条河流而坚筑了长堤;康熙皇帝还用御笔改写了河名:永定河。许多年过去了,不管是叫它“无定”还是“永定”,它只能是眼前这个样子了,如一个男人被熬干后趴在床上,再没什么气力了。我选择无定河边完成手稿的最后修订,是我觉得这儿是故事落幕的最为合适的地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盲春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大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9738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