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总结了该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阶段性重要进展。首先,通过对节水发达国家节水农作制度跟踪研究,借鉴其节水思路,从宏观战略角度上阐明了制度性节水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双重安全的最佳途径,提出了我国节水型农作制度的战略对策。其次,对引进的SIMETAW模型、DSSAT4.0模型进行了调试、参数调整、改进、校正,利用改进的模型对北方主要类型农区农作物需水规律、耗水特征、产量效益进行了模拟分析最后,结合引进消化吸收的节水关键技术,在华北、西北、东北等主要农区开展了节水农作制度技术创新与试验示范研究。
图书 | 节水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总结了该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阶段性重要进展。首先,通过对节水发达国家节水农作制度跟踪研究,借鉴其节水思路,从宏观战略角度上阐明了制度性节水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双重安全的最佳途径,提出了我国节水型农作制度的战略对策。其次,对引进的SIMETAW模型、DSSAT4.0模型进行了调试、参数调整、改进、校正,利用改进的模型对北方主要类型农区农作物需水规律、耗水特征、产量效益进行了模拟分析最后,结合引进消化吸收的节水关键技术,在华北、西北、东北等主要农区开展了节水农作制度技术创新与试验示范研究。 目录 一、节水农作制度战略研究 构建节水农作制度 实现我国水资源与粮食双重安全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与农业格局的战略转变 节水农作制度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技术途径 节水农作制度评价指标与方法探讨 对黄淮海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的思考 辽宁省农作制度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分析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山东省节水农作制度发展战略对策 北京市农村地区水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与农业节水建设的初探 节水农作制度发展中的性别倾向与对策 建立西北农业节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构建 长江下游沿江丘陵区抗旱高效种植制度结构调整研究 二、节水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引进与创新研究 蒸腾蒸散模型-SIMETAW及其敏感性分析 基于SIMETAW模型的京郊主要作物水分利用评价 作物蒸腾蒸发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辽宁阜新和山东德州不同种植模式需水特征及作物系数的确定 中国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 华北平原气候要素变异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水热的影响 荒漠绿洲区不同作物需水特征及水效益比较 洛阳市节水型种植结构研究 京郊地区主要作物农田需水量估算与分析 京郊山地旱作区春作物农田水分供需特征研究 洛阳市节水高效种植制度评价研究 西北农业结构调整中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对西北典型—熟灌区农业节水的思考 三、节水优化种植模式模型引进与筛选研究 洛阳孟津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40数据库组建 辽宁阜新和山东德州不同种植模式水分生产力分析 洛阳旱地夏玉米生产潜力长周期定量模拟与评价 几种林粮间作模式作物产量效益比较 洛阳孟津冬小麦生产潜力长周期定量模拟与评价 几种作物与种植模式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益研究 豫西两年三熟制适应性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河北低平原微咸水灌溉棉花黑麦草一体化种植制度研究 鲁北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作物需水量、作物系数及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研究 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新型旱地节水种植模式——麦—玉—豆 “菜—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研究 四、节水农作制度配套技术应用研究 基层农民节水意识与节水技术采用取向探讨——以河南封丘为例 SP-1型无线传输农田环境参数采集与灌溉精量控制系统研制 3S技术与节水农业探讨 辽西北地区雨水资源特点与旱地土壤墒情调控 玉米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研究 辽西半干旱地区旱作农田水资源变化规律研究 不同灌溉水量下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关原因分析 不同灌溉量下小麦籽粒形成及效益分析 阜新地区玉米新品种引选及抗旱性评价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冬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 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氦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不同降水年型下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辽西半干旱地区中耕深松对土壤养分及其玉米产量的影响 辽宁西北半干旱区玉米苗期中耕深松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半干旱区坐水种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玉米苗期干重的影响 高氮条件下不同控水对小麦光合作用与空气温湿度关系的影响 半干旱区玉米坐水施肥高产农作措施研究 旱地春小麦抗旱保苗播种技术研究 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垄作栽培的产量效应及节水效果研究 小麦-玉米抗旱节水优质高产一体化简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行 湘南红壤区三种土壤水分状况及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影响 华南地区水稻耐旱育种研究 节水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学特性、氦素吸收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节水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唐华俊//逄焕成//任天志//李玉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3642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60 |
出版时间 | 2008-11-01 |
首版时间 | 2008-11-01 |
印刷时间 | 200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344-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7.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