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说红楼人物/文化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所有不同时代的小说家其实都是在同时书写他们的作品,所有不同时代的读者也都在同时阅读同一部作品,因为他们即使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却是同一个世界与人生。

我们完全可以把《红楼梦》当作人生的一面镜子,在《红楼梦》里发现自己的人生,也在自己的人生里发现《红楼梦》。将这些红楼人物与自己的人生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

内容推荐

本书提倡的是阅读,也是悦读。书中没有涉及《红楼梦》的方方面面,也没有去涉及《红楼梦》里人物的方方面面,而只是涉及了《红楼梦》里人物的某些方面。书中涉及24个人物,分别给予了解说分析,为你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红楼里各位人物的悲喜。

目录

【壹】说宝玉:没有爱万万不能

从“宝玉”难选说起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爱的守望者

【贰】说黛玉:人生有爱才美丽

为黛玉三辩

“以十万种方式显得可爱”的美女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爱”

【叁】说宝钗:赢了婚姻。输了爱情

大观园里的“冷美人”

最不可爱的“好人”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肆】 说秦可卿:《红楼》第一美女的二十四小时

“出人意料”的人生

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走不出的“二十四小时”

【伍】说湘云:野蛮女友

“大萝卜”美女

这个妹妹“好憨的”

“常念一二”的明白人

【陆】 说妙玉:“生活在别处”的“另类小资”美女

模糊的“争议”美人

比高人还要“高人”

生活在别处!

【柒】说尤二姐:嫁人不能只嫁一个肩膀

梦断豪门的“物质女孩”

利令智昏的悲剧

“红颜”为何薄命?

【捌】说尤三姐:浪女回头金不换

不得已的“一失足”

“回头”与“碰壁”

关于“失败”的教育

【玖】说凤姐:从“醋坛”到“醋缸”

“不见凤姐想凤姐”

“机关算尽太聪明”

输了爱,赢了世界又如何?

【拾】说袭人:当代“白骨精”的前车之鉴

大观园里的“白骨精”

“白骨精”的挣扎

错把“冰山”当“金山”的悲剧

【拾壹】说贾政: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贾政何曾“假正经”?

一根拒绝燃烧的“火柴”

宝玉为什么挨打?

【拾贰】说王夫人:多年的媳妇要“熬”成婆

“叫我靠那一个?”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爱是营养

【拾叁】说赵姨娘:她不是清水。而是碳酸饮料

“一块是成样的”也没有的人生

困兽犹斗的呆人

熬成一杯碳酸饮料

【拾肆】 说刘姥姥:学会做穷人也是人生的智慧

擅抓机会的“穷亲戚”

心态健康的“庄稼人”

感恩的心

【拾伍】说晴雯:《红楼》第一“作”女

风流灵巧的“作女”

不可爱的“作”过界

“仙人掌”、“水仙花”和“含羞草”

【拾陆】说小红:野百合也有春天

寂寞山谷里的一枝“野百合”

野百合“跳槽”记

办公室恋情连续剧

【拾柒】 说元春:“干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

“干得好”的才女

元春“嫁得好”吗?

豪门,一扇未知之门

【拾捌】 说探春:离乡去国的前卫美女

大观园里的“铿锵玫瑰”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用婚姻赌人生

【拾玖】说惜春:“畏婚”一族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狠心“自了汉”

那扇门其实没关

【贰拾】说李纨:给人生加点糖

“老梅”的人生困境

失业寡妇的“再就业”之路

给人生加点糖

【贰拾壹】说贾雨村:一个读书人的沦落

才子贾雨村

“坏蛋”孵化三部曲

自律的月光

【贰拾贰】说贾瑞:癞蛤蟆要吃天鹅肉

戳“胭脂虎”鼻子眼儿的小人物

癞蛤蟆和天鹅的落差

“好男人有点坏”

【贰拾叁】说贾琏:“灰色人生”

满盘皆输的人生

贾琏的善意

“灰色人生”的启示

【贰拾肆】说薛蟠:“我本善良”

呆霸王的“纨绔综合征”

“呆兄亦是有情之人”

家庭教育失败的苦果

试读章节

爱的守望者

确实,在宝玉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全新的东西,这就是对于爱的固守。如果我们能够想到:这个美好的东西哪怕就是在今天也非常可贵,就不难意识到宝玉的出现的重要了。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在生活中还是选择对爱情的重要忽略不计,而是单纯为了一些现实的功利目的向婚姻的殿堂狂奔?最有意思的是征婚广告的变迁,起初连“身高”都曾经被放在了最前面过,后来更是不但要求身高,还要求有房有车,很多人都是在这些条件被满足之后,才会很认真地去想“有没有爱”,其实在那个时候,“爱”早就不翼而飞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事实上很多人的婚姻关系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非常不牢固。我记得有一句诗是这样写的:很多人家的门都是虚掩着的。确实是这样,很多人家的婚姻关系都并不牢固,一旦有了风吹草动,一旦有了真正的爱情,一旦有了一个更强势的有这有那的人,一旦来了一个身材更加魁梧高大的人,或许他们的婚姻就会解体,因为他们原本就是因为条件而结合的,那么,条件一旦改变,婚姻还有什么理由不改变呢?但如果他们是像宝玉和黛玉那样因为爱而结合,那就只有在不再相爱的条件下才会离开,显然,这样的婚姻一定会牢固得多。

当然,至今还是有很多人与宝玉的道路背道而驰,这也就恰恰说明了宝玉的出现的重要。而且,如果稍微仔细地去看看中国文学,每个人都会不难发现,在宝玉之前,在中国文学里有几种男人:例如西门庆那样的采花大盗,例如关羽、张飞那样的沙场英雄,例如武松、李逵那样的绿林好汉,但是你从来都看不到宝玉这样的护花使者。因此,如果从爱情的角度说,在宝玉之前,中国真的是没有几个合格的男人。比如《水浒》里的宋江算是一个绿林好汉吧?但是宋江最看不惯的是什么样的男人呢?“溜骨髓”,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喜欢在老婆面前跪搓衣板的那种男人吧。最典型的是《水浒》里的王矮虎,被所有的好汉所耻笑。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往往会有让人十分遗憾的地方,例如苏轼有一首词,里面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是多么美丽的故事,江南第一帅哥和江南第一美女的故事,但是两个人却没有什么爱情故事流传,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只有男人,没有爱人,只有丈夫,没有恋人,所以只有丈夫跟妻子的故事,而没有爱人与爱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遗憾。

说得更大一点,其实在古代中国社会,爱情在婚姻里是没有任何位置的。那时候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八个字里,婚姻的当事人反而是缺席的。父母在场,连介绍人都在场,当事人反而不在场。《红楼梦》里的贾母在批评那些当时的时尚青年的时候竟然说,你可以偷偷摸摸去吃腥,也就是你可以和女孩儿发生性关系,但是,却绝对不能和她们谈恋爱;再看看宝钗,有一次她偷听到了小红跟另外一个丫鬟的谈话,那么,她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两个“奸淫狗盗”下流的东西(第27回)。这样,任何人都会发现,有爱情的人,在传统社会的命运只有一个,就是悲剧,而没有爱情只有婚姻的却可以被社会承认,这当然就使得很多人不要说当时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而且哪怕就是知道了爱情是什么他也根本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只要婚姻,不要爱情。

其实,爱是男女之情的人性要求,婚姻是男女之情的社会要求。可是,偏偏就有许多的人都认为“人性要求”没用,而只有“社会要求”才有用。因此,在中国一直都是“无爱的婚姻”,都是有性而无爱,有婚姻而无爱情。当然,这并不是说生活中就没有爱,而是说,在文化与美学的思考里始终没有给“爱”留下应有的存身之地。因此,爱也就没有能够正式进入婚姻的殿堂,在婚姻的殿堂里始终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们看,结婚与父母有关,与媒妁有关,偏偏与当事人无关,也与“爱”这个人性要求无关。张爱玲在《<海上花>译后记》里是这样总结的:“盲婚的夫妇也有婚后发生爱情的,但是先有性再有爱,缺乏紧张悬疑、憧憬与神秘感,就不是恋爱,虽然可能是最珍贵的感情。恋爱只能是早熟的表兄妹,一成年,就只有妓院这脏乱的角落里还许有机会。再就只有《聊斋》中狐鬼的狂想曲,直到民初也还是这样。”

P8-10

序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关于《说<红楼)人物》和《说<水浒)人物》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我们国家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我们的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占5%左右。而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来看,应该说,这个调查也确实是可信的。

现在的情况是,有文化而不阅读的人在增多,有空闲而不阅读的人在增多,有金钱而不阅读的人在增多,阅读的整体层次在急剧下降,许多人对“阅读社会”、“读书人口”等概念仍旧很陌生,而“不读书人口”的庞大规模则令人震惊。长期以来为我们所推崇的“读书破万卷”的阅读习惯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更具挑战意义的是,前不久,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微软战略客户峰会上发表演讲,宣称:“人们将会从传统的纸张阅读完全转移到全新的在线阅读。”比尔·盖茨真是语出惊人,言下之意无疑是:“印刷已死!”而且,因为“印刷已死”,随之而来的自然是:“阅读已死!”难怪有人会慨叹:“能静下来读一本书,简直是一种奢侈。”

可是,这毕竟并非真实。因为,人类不死,阅读就不会死;文化不死,阅读也不应该死。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公布的一项让人很受启发的调查告诉我们:喜欢阅读的人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的可能性比其他人多好多倍;喜欢阅读的人做义工和参加慈善工作的可能性也几乎是其他人的三倍;而喜欢阅读的人参加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的可能性则几乎是其他人的两倍。我很喜欢这个调查,因为它告诉了我们:阅读,无论你如何理解它,它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阅读”与我们如影随行,尽管在改变我们人生长度的时候阅读无能为力,但在改变人生的宽度与厚度上却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同样,阅读无法改变我们人生的起点,但是,我们却没有理由不相信:凭借阅读,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终点。

而读者朋友现在看到的《说(红楼)人物》和《说(水浒>人物》,就是我的阅读。

当然,严格地说,这还不是阅读,而只是“悦”读。因为我并没有去涉及《红楼梦》与《水浒传》的方方面面,甚至也没有去涉及《红楼梦》里的人物与《水浒传》里的人物的方方面面,而只是涉及了《红楼梦》里的人物与《水浒传》里的人物的某些方面。因此,这很有点像是读“红楼”人物和“水浒”人物的心得体会,也很有点像是把这些“红楼”人物和“水浒”人物当作我们的朋友、同事、邻居甚至是亲人,又去共话人生的心得体会。

不过,在我看来,其实“悦”读也还是阅读。

西方有学人这样说:不同时代的所有小说家其实都是“同时在写他们的作品的”,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所有的小说家虽然没有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却是同一个世界与人生。不过,在这里我还要再为他补充一句:其实,所有不同时代的读者也都在阅读着同一部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也是因为即使他们没有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他们所面对的却是同样的一个世界与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试想,又有谁不身处逆旅?又有谁不是行人?即便是《红楼梦》里的人物与《水浒传》里的人物,他们不也是身处逆旅?他们不也是行人?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红楼梦》与《水浒传》当作人生的一面镜子。在《红楼梦》与《水浒传))里发现自己的人生,也在自己的人生里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传》。

更何况,借用鲁迅的话来讲,一旦将这些红楼人物和水浒人物与自己的人生“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①?!  名著,可以轻松地读,也可以读得轻松。

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轻松地读?不去读得轻松呢?

西方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有一个醒目的提示:“慢慢走,欣赏啊!”

各位读者,当你们面对我的《说<红楼>人物》和《说(水浒>人物》,我也想说:

“慢慢读,欣赏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说红楼人物/文化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知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3517
开本 其他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0.6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