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城市的空间是靠马路来延伸扩展的。如果把一个城市比作人的大脑的话,马路就是脑神经,人就是脑细胞。人是通过马路才感觉到整个城市的脉搏在跳动。可以说,道路、河流、桥梁、建筑……永远是城市的载体和记忆,也是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元素。更何况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风云造就了上海的每一条马路,各色人等都在上海的马路走过,上海的马路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他们的气场和故事,或浓烈或淡雅,或激扬或平静。

让我们跟随《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去听听上海老弄堂里的胡琴,曲折委婉,意味深长;去外滩屋顶上的一个露台,站在那里,去品读整个上海,感受从1843年起,一直,一直……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花了一年的时间,利用双休日亲自走过百余条马路。在他的文字里,你可以去外白渡桥边观雄浑而又富丽堂皇的大厦外观,可以闻城隍庙里的袅袅香烟,可以看南京路上四大公司璀璨的灯火,可以品静安寺百乐门前的绝代风华,还可以赏武康路精致老洋房的轮廓,看溧阳路日式花园洋房的券式门窗,领愚园路欧陆情调的弄堂风情,听多伦路夕拾楼里的钟声,去田子坊、莫干山路触摸创意园区的时尚……最美的是,还可以去具有欧洲官邸风格的兰心大戏院、美琪大戏院和新翻造的天蟾逸夫大舞台、现代化的安福路话剧中心……

目录

轨道交通①号线

  1-余庆路的余韵

  4-东平路上有“爱庐”

  6-岳阳路的风骨

  9-高安路的足音

  12-心灵的安亭路

  14-永嘉路的“佳话”

  17-风光依旧华亭路

  20-复兴西路侧影

  24-话剧之路安福路

  27-巨鹿路的回声

  30-追寻“长乐路”

  33-独具风情永康路

  35-南昌路烟云

  38-汾阳路的乐章

  41-兴业路上天地新

  45-曾经风浪马当路

  48-思南路的情思

  51-淡水路的淡泊

  54-重庆南路N重唱

  58-优雅转身北海路

  61-风云变幻云南路

  64-牛庄路的乡音

  67-威海路畅游

  70-黄河路的公寓、戏院和美食

  75-波澜不惊九江路

  78-光复路“苏河湾”

  81-恒丰路的永恒记忆

  84-共和路的联想

  86-天目西路‘“不夜城”

  89-艺术的莫干山路

  92-共和新路新景观

  95-阳泉路上风光好

  97-常来常往场中路

轨道交通②号线

  100-科学家之“路”

  103-浦东热土唐镇路

  105-望平街上有《申报》

  108-欧陆风情滇池路

  111-黄浦江边黄浦路

  114-贵州路有“显贵”

  117-春华秋实奉贤路

  120-茂名北路升平街

  123-南京西路的气韵

  126-铜仁路的弧线

  129-常德路情怀

  133-夕阳西下南阳路

  135-万航渡路的风花雪月

  138-余姚路上“梦”工厂

  141-今夕何夕愚园路

  145-曹家渡“路”变迁

轨道交通③号线

  148-龙华路上桃花艳

  151-眺望虹桥路

  154-龙溪路上听“潮声”

  156-古北路并不“古”

  158-淮阴路边“剑河”长

  160-走过延安西路华山路口

  163-大渡河路“长风”行

  166-兰溪路上真如寺

  168-江宁路桥变奏

  171-昆山花园路见证

  174-横浜路上的脚印

  177-“永不消失”黄渡路

  179-山阴路的底气

  181-暗恋甜爱路

  183-国顺路深处有“名楼”

  186-时光倒流万安路

  188-多伦路的文采

轨道交通④号线

  191-“影戏街”海宁路

  194-乍浦路的起伏

  197-海伦西路的旋律

  200-哈尔滨路有“子夜”

  203-溧阳路的幽思

  205-风风雨雨吴淞路

  208-有头掐“尾”安国路

  210-风云变幻荆州路

  212-杨树浦路有“创意”

  215-许昌路的风情拐角

  217-提篮桥下寻“路”

  220-“小维也纳”舟山路

  223-沿着浦东大道奔前方

  226-国货路感怀

  228-半淞园路世博缘

  231-南车站路找“车站”

  233-平江路深处“特别府”

  236-枫林路今昔

轨道交通⑥号线

  239-遐想明月路

轨道交通⑧号线

  241-黑山路的凝重

  243-松花江路向东走

  245-彰武路上校园情

  247-天通庵路寻迹

  250-虬江路的温馨

  253-上海新马路

  255-热血之歌晋元路

  258-梦花街的诗意

  260-松雪街写意

  263-露香园路“留韵”

  266-不见“清流”望达路

轨道交通⑨号线

  268-桂林路上“百花”开

  271-黄桦路没有“历史”

  273-金雨路的色彩

  276-后记

试读章节

如今沿着龙华老街向西走,依次是龙华烈士陵园、龙华寺、龙华塔和对面兴建的龙华旅游商城。商城的所在地原来就是龙华镇,现在变成了一座集购物休闲观赏于一体的商城式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但是走过龙华老街到了龙华路,人流就变得稀少了。

龙华路原是一条紧贴着龙华寺、龙华迎宾馆、龙华公园和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等曲线的小马路。现在马路拓宽了,东面全是一幢幢有红白相间砖墙的新式楼房。楼房有高层也有低层,错落有致,门窗均带有出挑墙面的白框装饰,在阳光下显得非常醒目。看得出楼群的设计者是有意与对面的龙华古建筑群风格相配,既有江南民居的建筑特点又有现代大楼的造型风格,走在龙华路上倒也别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不过,走在龙华路的西边,视线却被一道水泥高墙挡住,仿佛给人一种压迫感。透过高墙上的铁丝网你能看见一两座黑瓦白墙开有小小高窗的平房,待走到一个有漆黑铁门,门墙上方呈锯齿状排列有枪眼的立面时才恍然醒悟,这就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旧址。门口的汉白玉石碑上刻着烫金的大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原来,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也成了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而且它将事迹陈列室、关押烈士的牢房、烈士就义地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全部是当年的实景实物。参观者睹物思情,无不为之动容。

龙华烈士陵园是由龙华公园改建的,而龙华公园的前身是龙华寺的寺院桃园。明清以来,每当阳春三月,上海旧城西门外便桃红柳绿。后来西门外居民增多,大片桃林便移到肇嘉浜畔,并以龙华寺、龙华塔为中心,道路旁、田野间、寺内塔下,无不种桃。龙华桃花的“艳名”就这样传播开来,闻名全国。1927年至1937年,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在龙华寺旁设立军法处看守所,数千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在这里被关押,最后被杀害。

说起来真是有渊源。原来这里最早就是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分局的兵工厂.1916年后成为上海封建军阀的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内设监牢。现在的“旧址”包括了当年的司令部大门和门楼以及男女看守所和电话总机用房等。

男女看守所,是淞沪警备司令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关押革命志士的地方。男看守所是平行的三幢砖木结构,由兵工厂厂房改建的。当年牢房的墙壁上曾经留下许多革命诗句和豪言壮语。流传甚广的“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就是其中一首。这首诗,在表达革命志士的壮志时,也将龙华的桃花显突出来。在这里关押的有黄竟西、彭湃、罗亦农等著名的烈士,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革命烈士。

龙华火药厂旧址(龙华路2577号)

1874年,李鸿章等创建龙华火药厂。该址较完整地保留了行列式建筑布局。

在男女看守所向北约百米处,即今天的龙华路2501弄1号是当年军法处秘密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之一,牺牲在这里的共产党早期党员和领导人有宣中华、孙炳文、陈延年等。著名的“左联”五烈士李求实、柔石、段夫、胡也频、冯铿就是在1931年2月7日深夜在此被国民党集体秘密杀害的。冯铿的一件被枪眼穿洞的羊毛背心直到1950年春在发掘烈士遗骸时还没有腐烂。

站在烈士们的就义地,感觉是有些沉重的,实在没法把阳光灿烂的天空与黑暗恐怖阴森的刑场联系在一起,然而它就是历史,一切都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真实。

走过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忽然发现仅一步之遥的墙面上挂有“2577创意大院”的招牌。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如今的上海似乎到处都有“创意园区”,不曾想“创意园区”也开到古老的龙华来了。

原来这里就是前面所说的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设立的江南枪炮局旧址,龙华路2577号。漫步园区内,镶有玻璃幕墙的呈几何图形的老厂房在灿烂的阳光下透射着一种时尚的气息,房前房后不时能看到几段故意存留的断壁残垣,这又让人意识到这块园地的古老和沧桑。

2005年在上海市经委和徐汇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圣博华康集团开始对2577号大院进行了整体规划开发,以院内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优秀建筑为基础,前瞻性地导入商务花园的规划理念,打造了一个具有全新生态理念,低密度、低容积、花园景观式的商务办公区,将人文、历史、创意、时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集办公、展示、发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办公场所。

走出“2577创意园区”,龙华路依然车水马龙,对面带斜顶的几幢名为“龙华雅居”八层大楼的玻璃窗户在阳光下闪光,眼前的泰申假日酒店、湘风轩食厅等建筑呈弧线形排列,龙华路依然弯曲有致。

古老的龙华路正不断被注入现代元素,龙华的桃花永远鲜艳。P148-150

序言

上海的雨

淳子

脚下是黑海,希腊人的灯塔,意大利工匠的城堡。

下雨了。哪儿也去不了了。

坐在窗前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颓败的喷泉,摇摇欲坠的老宅邸,废弃的百年煤气厂,清真寺剥落的古墙,被常青藤和梧桐树遮避的旧木屋,这些都是偶然性的美。但若想在废墟中发现城市的灵魂,你就得踏上布满历史偶然性的迷宫长径。

第二天,一杯土耳其红茶以后,我坐上了回伊斯坦布尔的轮渡。

站在甲板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天空,譬如中国画的大泼墨,这一笔,那一笔,五彩斑斓,亦有工笔的线条勾勒,颇有乾隆年间钱大昕的意味,楷法写枝干,行草写花叶。

在上海,海鸥饭店的窗前,也曾见到过这样的图案,轮船,烟囱,屋顶,天际线,拖长的汽笛里,有跌宕萧索的深挚。

坐上有轨电车,去王宫附近的一个浴场。路灯亮了起来,雨很细,很密,悄无声息,是上海春天毛毛雨的样子。蜿蜒的轨道,爬行在鹅卵石路上,譬如两条游走的水蛇。想起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乘2路有轨电车去八仙桥,去有外廊的金陵路的光景。

进得罗马式的大型公共浴场,满眼都是石头,石头的柱子,石头天穹,石头的雕塑,石头的镂花护窗,有一种大教堂的辉宏壮观和庄严神圣。

著名画家安格尔在87岁的时候画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土尔其浴室》,成千上万人的男女,在撒满鲜花的浴池里杯盏交错,尽情享乐。他这个年纪,抽烟的欲望还是有的。

浴场中间,一个巨型的石头圣坛上,铺开波斯线毯,躺在温暖的石头上,我阅读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对我们这些看见城里最后一批宅邸、破木屋彻底焚毁的人而言,我们从中取得的感受根植于某种心灵的疼痛。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在我们急于画虎类犬地模仿西方城市时突然毁灭,我们感到内疚、失落、嫉妒,还有愤怒。

一位吉扑赛女人走过来,头发黑得如同没有星星的午夜,丰腴身姿令人想起牧场里的奶牛。她从水桶舀了一瓢沐浴露洒在我的身上,草草的,算是洗完了,没有表情,也不说话,牵了我的手,来到一个莲花池边。她坐在池边的台阶上,松开了我的头发,在洗发水的泡沫里揉捏着发丝。她突然温柔起来,梳子象蜘蛛在网丝里滑动,泡沫和着清凌凌的水顺着我的脖子、我的背脊流淌下来,我就那样的把头靠在这个女人的膝盖上。我分身了,我回到了童年,冬日的下午,母亲与保姆在卫生间生上炉子,把一壶一壶的热水倒进浴缸,我躺在那里,阳光一圈一圈的,照在乳黄色的水门汀上。

根据本雅明的说法,外人看一座城市,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而对一个把故乡当异乡的人来说,却始终掺杂着参差对照的回忆。这种回忆里总有一种优美的忧伤的气质。

1996年,春节,下雪了,我从国外回来,站在曾经每天都要经过的街角,我迷路了。与姐姐一起洗澡的地方,买光明牌三色冰砖的地方,吃罗宋汤的地方,集体消失了。我像一个忘记带钥匙的小孩,站在自家的门口,不知所措。我突然意识到,我的个人的历史是隐匿在这个城市的皱折里的,它在,我在。那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在列车上,温暖的草垛,温暖的阳光,列车驶过一棵大树,大树背后,木制的百叶窗,我认出那是我家的窗口。我大叫,停下,停下,我要下去。可是我的呼喊是没有声音的。梦里,我泪留满面。

1944年,张爱玲上街买菜。街道,空气,味道,骑自行车的小孩,篮子里的青菜和豆腐,她竟是喜欢的!生活在高压下的平民百姓,也只有这些小小的圆满了。  在张爱玲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作家很少有人如张爱玲这般钟情上海,自觉的使用上海经验进行写作。倒是白先勇、施叔青、李欧梵、李碧华等一批作家,前赴后继,在异地奋力的书写着上海。晚年的张爱玲,出版的最后一本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也还是上海故事。她是还没有离开就已经想念的了。

这些年,上海的一些作家譬如《青鸟》里的孩子,醒转来,发现天堂却原来就是自家的后院,悔不迭的,用碎片的方式,荒腔野板的开始了上海主题的拼贴和复制。上海咖啡,上海里弄,上海老歌,上海老电影,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上海成为一个巨型的时尚标签,一个移动的盛宴,一个不散的怀旧的派对。

周林拿着一张上海地图,行走在上海。没有人给他指南针。公交车,自行车,地下铁,轮渡,他似乎要与地图上的每一条马路约会。他用这样的方式,抚摩上海,了解上海,挽留上海。几年过去了,他书桌前的文稿垒聚成了这本《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这书,譬如上海老弄堂里的胡琴,曲折委婉,意味深长,又譬如外滩屋顶上的一个露台,站在那里,便懂得了上海,从1843年起,一直,一直……

从此,走在路上,脚步不觉慢下来,慢下来,等着我们的童年,等着我们的青春,等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下雨了,很大的雨点。我象帕慕克那样,起身走向窗子,用指尖,蘸了雨水,在窗玻璃上画了一个房子,房子上面有烟囱,烟囱上面是蓝蓝的天,天空中有鸟儿在飞翔,有一个小孩子,提着一盏灯笼,在寻找来时的路。

后记

倾听上海马路的心声

这几年,我走了上海的许多马路,既有市中心以繁华著称的大马路,也有市区东西南北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小马路;既有上海开埠和租界时期就修筑的老马路,也有近几年才刚刚修建的新马路。我以为,一个城市的空间是靠马路来延伸扩展的。如果把一个城市比作人的大脑的话,马路就是脑神经,人就是脑细胞。人是通过马路才感觉到整个城市的脉搏在跳动。

喜欢上海的马路是没有选择的,因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只能感觉上海。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热爱自己城市马路的理由。我起意写上海的马路,并不是说上海的马路一定有多好才写,而是我认为,农村的人可以有田野江河相拥,城市人只能与马路相伴。既然我们都只有一个今生,注定只能与马路来一场有限的邂逅,为什么不对马路行一个美丽温柔的注视?要知道,也许这条马路走过就永远没有机会再走。反之,如果我们真正地热爱自己正在行走的马路,那么这条马路就永远是属于你的。

开始我是因为要写上海的马路,才去走上海的马路的,但是走着走着,才发现上海马路原本就是有心声的,它常常给予我“惊艳”的感觉。当我在西区一条幽静的马路或是一幢年代久远有廊柱拱门的洋房面前,看见那已经消退了烟火气的门楣窗框,我会有一种时间绵绵无限却静止的感觉;在中心区的马路上,看到造型新颖复杂的建筑群和川流不息的汽车人流,我会感觉到城市生命运动的韵律……孤独的身影被当空的太阳融化;当我从书本中了解了更多上海和上海马路、建筑的历史后,再来到这些马路上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和亲切,那种前世今生的浮想虽然浅薄却又会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使人感到一种别样的幸福。

我相信我所写的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至少是一个上海小市民彼时彼刻的真实记录。拙作里的99篇文章出现的350余条马路,除了浦东的明月路我还没有走过,因为有意要让自己的心中留一点不去轻易抵达的美好,其他的每一条马路我都亲自走过,好与坏全是我自己的感觉。

还是要感谢许多朋友对我的关心,特别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此书的责任编辑朱志凌先生,正是由于他的热心鼓励和指教,我的上海马路之行才能不断地进行下去,而且越走越有味。这年头有闲心逛马路也真的是一种幸福。他更是为拙作邀请了著名电台主持人、知性女作家淳子女士作序,我在此深表谢意。

曾经无意中听一个同事说起,他已经有好几年没到南京路和福州路去了,这使我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一般人到一个地方去总是有一个目的。但我恰恰认为,在生活中无目的去走一段路,不求回报的去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才可能是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其实,我看上海的马路,上海的马路也在看我,这是一个双向过程,流逝的时光带走我生命的光阴,却也充实了我人生的旅程。

记得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说过,每一幢建筑其实都是含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但如果我们的心太过纷扰的话就会对其视而不见。我想马路也一样,天空、建筑、树木花草……是一个整体,都是一样有性情的,一切景语皆情也。更何况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风云造就了上海的每一条马路,各色人等都在上海的马路走过,上海的马路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他们的气场和故事,或浓烈或淡雅,或激扬或平静,当我尝试着用心去倾听上海马路的心声时,似乎听到了,真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530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