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本色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本色》以自由的心态,轻灵的笔触,写了上海的史,上海的景,上海的方言,上海的市声,上海的小吃,上海的时尚,以及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各式各样的上海人,以具体可感的角度,表现了上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上海的风尚习俗,上海人的生态心态,一句话,“上海的本色”。文字清新流畅,笔触带有感情,让读者在随意亲近上海中获得一种入俗之美。入俗之美,是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形态。它不是低俗、庸俗,而是以生动的笔墨展现特定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社会风尚与习俗,散发着特有的美的魅力。

内容推荐

作者在上海出生、在上海成长,作者喜欢上海的景、上海的人、上海的方言和上海的市声;作者生活在炒股暴的上海人、买彩票的上海人、玩收藏的上海人、养宠物的上海人、想发财的上海人、爱面子的上海人以及谈婚论嫁的上海人之中;作者笔下的这些人、这些事,是普通上海人寻常日子的鲜活例证。书中的一幅幅场景、一个个故事,很可能正在某条弄堂或某个住宅小区里重现,由老上海人或新上海人再次演绎。

目录

一、上海是一个海

上海是一个海/2

上海的桥/5

上海的小菜和小菜场/7

上海的市声/9

上海人的汤/11

上海话的苦恼/14

上海话的尴尬/16

上海闲话讲得来哦?/18

渐渐远逝的上海话/20

二、购买一份梦想

炒股最佳组合/24

购买一份梦想/26

闲话收藏/29

发财梦/31

赤裸的欲望/33

高手与低手/35

才能/36

装饰/38

笑/40

负壳而行/43

腰间的风景/44

三、宜家之梦

“铁窗”生涯/48

宜家之梦/51

破家值万贯/53

流汗的感觉/54

物累/55

有客登门/58

餐前活动/60

齿如编贝/61

闲话雨具/62

寻找熟悉的感觉/64

难忘小板凳/65

放一放我们的疲惫/67

有扇窗户为你开/69

四、爱情免疫

爱情免疫/72

爱情像股票/74

爱的能力/75

爱情如花/77

爱情是一种病/79

爱情密码/80

爱你骗你问君知否/82

情人/85

红颜知己/87

美丽为谁/89

橙子与鲜花/91

五、有空结婚没空恋爱

做媒两憾/94

当代媒婆/96

挑与被挑/98

A女问题/100

A女配?男/103

香饽饽/106

高分低“能”/107

择夫宝典/1D8

买一送一/110

有空结婚没空恋爱/111

经济是基础/113

拒绝长大/116

太多的机会等于没有机会/117

怕生、想生、难生/118

六、饮食男女

夫妻/120

老婆/122

饮食男女/124

身临其境/125

鞋与婚姻/127

女人如衣/129

境由心生/131

怀念绅士/132

男人的面孔/134

漂亮男人/135

女人缘/137

考验/139

尴尬人生/140

小姐妹/141

外婆和母亲/143

怀旧是一种病/145

七、女人回家的好处

美丽的陷阱/148

女人的智商/149

又爱又恨是名牌/151

时尚与品牌/153

血拼新解/156

回到常识/159

整出一个美女来/161

“女”字妙用/163

女人回家的好处/165

八、美人计里的美人

做出好心情/168

爱的男女之别/170

再说无爱的婚姻/172

霓裳舞翩跹/174

水至清则无鱼/176

喜欢郑尚宫/178

精妙绝伦的《四分钟》/180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182

美人计里的美人/184

含泪的笑声/187

九、图像时代

“修”/190

心中的寄语/192

当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痛苦/194

克莱登与韩学愈/197

电脑如妻/199

字如其人乎/201

键盘痴呆症/203

喜欢“真”的书/206

图像时代/207

手机万岁,/209

养狗的N个好处/211

养条鱼儿解解馋/214

猫殇/217

十、有容乃大

当年的美味/220

过年的昧儿/222

善,是亟需鼓励的/224

有容乃大1226

心安/228

短章一束/230

雨思/231

小河的水清悠悠/233

轮回/235

未卜/237

敬畏/239

后记/241

试读章节

上海的市场

但凡看过以旧上海为时代背景的电影电视的人,都会对其中标志性的吆喝声颇有印象。最经典的,莫过于“桂花一赤豆汤——,白糖一莲一心一粥——”。有一出周柏春与姚慕双合说的独脚戏,专门讲上海的市声,记得最清楚的是“修——洋伞”!“箍——桶啾——”,“阿有坏个棕棚修哦——阿有坏个藤棚修哦——”,中气十足、余韵悠悠。

时至21世纪初叶,不知不觉间,很多市声销声匿迹了。好像还是不久前,刚刚听到修棕棚藤棚的吆喝,耳闻“鸡肫皮——甲鱼壳一鹅毛鸭毛——牙膏壳”跟“药水药片有哦”的招徕。前一句带着沪郊土语的口音,是慢条斯理的淳朴。后一句搀杂了外地腔调,匆忙短促、略带嘶哑,似乎自知理亏,还含着些强横而不甘的意味。仿佛一夜之间,这些熟识的、已然成为居家生活背景音乐的市声,全都蒸发得干干净净。

当然,现在也是有市声的。秋风一起,上海的街头巷尾又飘起了糖炒栗子的甜腻香味。我的旧居附近有家水果店,每年的这个时节,它门面左右的人行道上便堆满了一只只硕大的蛇皮袋和塑料周转箱,里面装满了待炒的栗子。一口纺锤形的大铁锅一端开着口,在下燃文火的架子上自动转着,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很是诱人。一只小小的录音机挂在小店的窗棂上,落满了灰尘。那里面传出嘹亮的叫卖声,周而复始、永不疲倦:“哎——六块八么卖来!哎——六块八么卖来!米米来多米来——多,拉多拉索拉多多,拉多拉索拉多多!”后三句唱词听不清,在此只能以音符代替。每次经过,听到这抑扬顿挫的招徕,总为自己不是作曲家而遗憾。不然,或许就能以此为基调,谱一曲“上海的市声”。

每逢双休日,睡懒觉的人们时常会被远处传来的吆喝声吵醒。那吆喝经了录音机的存储和高音喇叭的放大,分贝奇高,操着不太纯正的普通话:“收购!彩电!冰箱!空调!电脑!洗衣机!”吐字清晰,理直气壮,颇有几分大会发言的气势。

最可恨的市声,当属公交车出租车上移动电视的广告。它们总是声情并茂热情洋溢,以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之势,向乘客灌输某保健品的奇特功效、某生殖健康医院的妙手仁心,吵得人头昏脑涨心绪恶劣。可怕的是,这样的广告,乘客不想听也得听。若是关掉,司机和售票员是要被扣奖金的。

这些年上海最有特色的市声,当属建筑工地上风镐的轰鸣声、电焊的“滋滋”声、邻里的装修声。我家附近最近在造房,午休之时,那“突突”的风镐声已然成了我的催眠曲。几年前,有位先生被建筑工地上的噪声所苦,无计可施、无处可逃。好容易盼到工地竣工,静悄悄的夜晚,他竟然失眠了!

如果说音乐厅的交响曲和大剧院的歌剧是一个城市的主旋律,马路旁、弄堂口和小区外的市声,就是她休闲时低吟的小调。这小调是俚俗的、村野的,有时甚至令人生厌。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市声,或甜糯、或俚俗、或喧嚣。作为人间烟火的注脚,它是那么真切,那么灵动,那么地富有活力与色彩。倘若一个城市没有了市声,她的日常生活必定是死寂而枯槁的。经历过“文革”的人们,想来都有切身体会。

上海人的汤

进修的时候,几个同学时常一起吃午饭。某次,一个来自四川、目下定居上海的女同学不无嘲笑地说,你们上海人,吃饭总离不了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位四川同学可谓点出了海派食文化的精髓——汤。除了泡饭和汤面,上海人吃饭,一定少不了汤。与粤港那边要花费一整天煲的靓汤不同,上海人的汤,就像他们的沪上淑媛,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可精可粗、可精致可将就。山珍海味、家禽家畜、时令蔬菜,甚至一把葱花,都能做出一碗可口的汤。

港人粤人喝靓汤,为的是清火养身。上海人的爱喝汤,多是为了下饭。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末,上海人每月的定量是二十几斤籼米。硬硬的籼米饭,没有汤的滋润,几乎无法下咽。那时的汤,多为榨菜蛋汤番茄蛋汤、冬瓜毛豆汤紫菜虾皮汤。至于鱼汤鸡汤、小排汤蹄膀汤、咸菜黄鱼汤,不是病人的滋补品,就是节日的佳肴。今天,大米饭早已不稀奇,上海人吃饭喝汤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且不说中高档饭店的粟米羹银鱼羹多么精致、鱼头汤老鸭汤何等鲜美,饮食店的酸辣汤鸡鸭血汤怎样的风味无穷,即便是最马虎的路边盒饭摊,5块钱一份的盒饭也随送一小碗清汤寡水的菜汤。

有关汤的典故,似要首推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是朱皇帝尚未发迹、要饭度日的时候,饿了三天的朱元璋从两个叫花子手里分得一碗烂菜叶馊豆腐加剩饭煮的稀粥,顿觉美味无比。惊问恩人,这是什么汤?叫花子说,这叫珍珠翡翠白玉汤。穿上龙袍之后,吃腻了珍馐的朱皇帝念念不忘那碗汤的好滋味,遍寻天下厨子,却做不出同样的味道。后来,办差的官员终于找到当年的那两个乞丐,命此二人按当年的原料和做法,炮制了一大锅。朱皇帝不但自己喝得津津有味,还命众爱卿一同分享。

这个典故是从老艺人刘宝端的一段单口相声里听来的,是真是假,有待考证。好多年前,倒是从晚报上读过一篇关于汤的笑话。几个上海人在墨西哥的一家餐馆里点了一份番茄蛋汤,店里的厨师弄来弄去,变换了好多花样,侍者进进出出送了好几趟,就是等不来上海最常见的番茄蛋汤。

上海人爱喝的汤,与上海人擅长的其他事物一样,精致妥帖、营养丰富、周到实惠、便于调理,滋润了许许多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上海人的汤,也跟上海的人一样,兼容并包、博采众长。闽菜的佛跳墙、四川的酸菜鱼、浙江的鱼头汤、本帮的老鸭汤……只要有营养有特色,都不妨“拿来”,适当改革,使之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外来的朋友,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上海人,请喝一碗上海人的汤。P9-13

后记

我的前两本书都是杂文随笔集。这一次,我听取出版社的意见,把近几年发表的随笔放在一起,集结成册。

有一位朋友曾经这样评介我的第一本书:孔曦的文章,并不都是犀利的,也有非常女性的一面。

把这些随笔放在一起,重新看一遍,觉得这一评介很中肯。就像一个人在充足的光线下,从另一个角度认真地照了一回镜子,发现自己还有另一种风貌一一琐碎、温馨和家常。

我在上海出生,在上海成长,我喜欢上海的景、上海的人、上海的方言和上海的市声;我生活在炒股票的上海人、买彩票的上海人、玩收藏的上海人、养宠物的上海人、想发财的上海人、爱面子的上海人以及谈婚论嫁的上海人之中;我只是以一个普通上海人的观点和见解,观察、评论了上海人的生活。

也许有人要说,这些人、这些事,每天也在中国其他的大城市中发生。但是,我笔下的这些人、这些事,大多是我周围的上海人,是他们寻常日子的鲜活例证。因为上海的城市规模和市民结构,有些现象的地域特征格外典型。本书起名《上海本色》,也是这个缘故。书中的一幅幅场景、一辑辑故事,很可能正在某条弄堂或某个住宅小区里重现,由老上海人或新上海人再次演绎。如果你是上海人,你或许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你和亲朋的身影;如果你不是上海人,你或许可以藉此了解一些上海市民的生活,了解这些袁象后面的文化源头和深层心理。

在此,我要感谢对本书的出版有贡献的各位——

感谢江曾培老师,感谢他对文学后辈的无私提携。

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陈鸣华先生对拙作的赏识。

感谢那些曾为我编发文章的报刊编辑,感谢他们的慧眼识珠和辛勤劳作。

感谢本书的插图作者王洁,她为书中的部分文章度身创作了精妙的画作。

感谢本书的编辑周莺燕女士,她为这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很多心血。

感谢我的大学同窗郭欧平先生,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他的鼎力相助。

最后,要感谢我的先生。有他多年来的支持和照顾,我才能安心地从事最喜爱的事情——写作。

孔曦

2008年6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本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2787
开本 其他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