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杜郎口旋风(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在保留原作风貌的基础上,数易其稿,将杜郎口中学在课改之路上的最新探索、第一版未曾展示的杜郎口中学管理之道、独具特色的杜郎口中学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杜郎口经验在全国的推广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梳理。尤为难得的是,作者透过杜郎口中学的书写,发现了“高效课堂”之于当代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对一线教育富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高效课堂理论。《杜郎口旋风(修订版)》还增加了国内权威教育媒体对杜郎口中学的系统性报道。

本书对于限于条件无法亲自去学校调研考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他们直观了解杜郎口课堂改革的来龙去脉、操作思路和实践意义最好的读本;对于一直关注杜郎口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它将为他们带去一个发展中的杜郎口、一个全新的杜郎口;对于有志于课堂改革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它还将为他们提供富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的“高效课堂”理论。

内容推荐

杜郎口最有特色的是它的课堂。三面全是黑板的教室、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大胆张扬的青春个性、人头攒动的听课场面都让人叹服不已。不是亲所见,你很难相信我们对农村孩子木讷、内向的习惯印象有多么偏颇。英雄莫问出处,杜郎口虽然是扎根乡土实践的教育典型,但,它的示范意义应该更是广泛的,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杜郎口“旋风”》这个书名已经充分体现出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锐气和锋芒,而书中大量第一手的采写资料以及附录的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等内容,对于读者认识杜郎口改革的背景、师生筚路蓝蓝缕的艰辛以及课堂改革的具体思路等有很大的帮助,也大大方便了那些因为条件限制而一时无法亲自去杜郎考考察的校长和教师们。

目录

军在修订时(李炳亭)/1

序(滕纯)/5

引言/1

第一章 关于杜郎口:一个教育记者的手记/3

 杜郎口是一次发现/5

 杜郎口是一枚硕果/10

 围绕杜郎口的争论/16

 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叫“神奇”?/27

 “六无”与“零作业”/31

第二章 走近崔其升/41

 崔校长的一天/43

 谋事者就得苦其心志/47

 课改就是“放生”学生/51

 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56

 课堂教学1O+35模式/60

 O+45,封的就是那张管不住的“嘴”/67

 改革就是从形式到内容:砸台设“坛”/72

 领导要有“资本”/77

 校长,我就想叫你一声爸/80

 只有管理没有制度/85

 对话崔其升/88

第三章 为什么是杜郎口/95

 “杜郎口开放式”的课堂奇观/97

 杜郎口的学生娃/103

 回归“课堂主权”是为了人人学会/108

 “小组”与“课堂助理”/112

 开放是手段,高效是目的/116

 必须从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121

 杜郎口敢于打破“常规”/126

 杜郎口课改背后的教学管理/131

第四章 杜郎口模式/135

 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与反思/137

 杜郎口模式的基本描述之一/146

 杜郎口模式的基本描述之二/152

 杜郎口模式所遵循的教学原则/155

第五章 向杜郎口学什么/159

 泅溺之间:学习杜郎口,你准备好没有/161

 给学习者的一点提示/165

 怎样学习杜郎口?/168

第六章 杜郎口经验之于中国教育的启示/175

 专家说:杜郎口经验带有普遍意义/177

 雷迪与“阿博茨霍尔姆”/185

 学习杜郎口必须从“临帖”开始/187

 杜郎口经验之推广/199

 他们已经行动起来/205

结语/207

附录一 媒体热评/211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茅卫东李炳亭)/212

 再访杜郎口中学(茅卫东李炳亭)/220

 专家眼里的杜郎口中学(茅卫东)/229

 从说的解放到学习的解放(李茂)/235

 从能做事到会操心(茅卫东 李炳亭)/242

 最难改变的是学生还是老师?(康丽李炳亭)/249

附录二 杜郎口中学课堂实录/257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讲老师:史金风)/258

 诗词曲三首(主讲老师:李欣)/270

 “圆”优秀申考试题赏析(主讲老师:刘桂喜)/283

 数据的收集(主讲老师:宋彬)/299

 Shopping in Beijing(主讲老师:田敏)/310

后记/324

试读章节

伴随着杜郎口的声名鹊起,一些质疑、批评甚至不怀好意的谩骂也尾随而来。客观地讲,在一个充斥着虚假、矫情和伪饰,普遍缺乏真实和诚信的时代,任何的怀疑都属正常,更何况当下的教育原本带给人的就是焦虑和失望呢。另外,我们不是也见惯了太多名噪一时的所谓“典型”,披挂着曾经多么光鲜的外衣而强行占据着我们的意志时空吗?于是,有人怀疑杜郎口同样是“炒作”或者某种利益集团“需要”的结果,更有人把学习杜郎口与当年的“农业学大寨”联系起来,“忧心忡忡”地说,且看杜郎口能“活”多久!也有一些自我习惯于在教育界总当老大,拥有所谓话语权的城市学校,酸溜溜地对杜郎口指手画脚说,一所农村中学能肩负起改变中国教育的重任?……

假如你建议他们中的某些人先去杜郎口考察,然后再发表高见不迟,他们就表现得不屑一顾。

然而,更多去过杜郎口的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怀着对教育的良知与责任,给予杜郎口足够的尊重,称赞杜郎口创造的是一部中国教育的传奇。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数次去杜郎口中学考察,并先后撰写长文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李镇西先生在谈到学习杜郎口时这样写道:

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第一次知道杜郎口中学是在《中国教师报》上,很为其创造的神话而震惊。

但我很快心平气和:这么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界创造的“神话”太多太多,但大多在掀起一阵风暴之后,大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喧嚣归于平静。日出日落,一切照旧。

到了武侯实验中学,我在思考学校发展的时候,却想到了杜郎口。一样的乡村学校(当然,杜郎口更加乡村一些),一样的初级中学,一样的公办学校……我们能不能从中学习一点可以学的东西呢?

于是,我把杜郎口的经验材料,印发给了全校老师,老师们学得很认真,有的老师——比如李明飞等人——甚至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然而,似乎也是一阵风,震动和激动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好像觉得杜郎口不好学,于是热闹也渐渐变成了宁静。老师们一切都回到了过去。

习惯势力之强大,在武侯实验中学也不例外。

其实,不光是老师们,就连我也对杜郎口产生了一些怀疑:课堂真能变成学生的舞台吗?不只是怀疑,我甚至还质疑:老师只讲十分钟,太机械了吧?进而又自我安慰地想:我们有我们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照搬。

也不只是我,在我的视野内,对杜郎口不以为然的人不少。就在得知我打算请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来我校讲学之后,一些我尊敬的专家提醒我:“对杜郎口不能迷信!”

在崔校长一行来我校的前一天,我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说,我们对待杜郎口中学的态度应该是:虚心学习,为我所用;但不迷信,更不照搬!

其实,对任何先进经验,都不应该迷信和照搬,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学习的理由。强调“特殊性”,只看到“不可比性”,往往是我们拒绝别人经验的“有力武器”,是保守势力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所在,也是改革的阻力之所在。

以杜郎口为例,要强调“特殊性”会有许多“依据”:“他们只有七百多学生,还不如我们学校学生人数的零头!”“他们的学生全住校,当然好管啦!”等等。但是,和杜郎口中学条件相似并处于同一区域的其他学校为什么没有取得杜郎口那样辉煌的成就呢?看来,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关键是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二、初识崔校长

请崔校长纯粹是一种缘分。十月中旬我去郑州讲学,见到同被邀请讲学的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当时主人请我吃饭,说要等等崔校长下来一起吃。等了一会儿,我看到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人来了,走近后他茫然地看着大家,问:“哪位是李镇西老师?”

我马上伸出手去:“您是崔校长吧?”

我们紧紧握手,然后进了电梯。

松开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你的崇拜者,几年前就读过你的《民主与教育》,读了三遍,还写了心得。”

我知道他说的是真话,但我听来只有讽刺:写出了20多本书的李某人至今在学校管理上没有什么建树,而一本书都没有写的崔其升,却创造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奇迹!

饭桌上,我发现崔校长和我一样滴酒不沾,而且很不喜欢把时间花在酒桌上。我看他坐在座位上,很无聊的样子,使对他套起了近乎:“我们有许多共同‘不爱好’呀!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吃这种饭!”他如同遇到知音,用浓重的山东口音对我说:“是呀是呀!不喜欢不喜欢!”可出于礼貌,他依然默默地坐在饭桌旁。我却没有他的修养,便对主人们说:“你们先吃吧,我和崔校长回房间了!”

在崔校长房间,我们聊了十来分钟,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彼此都没有任何客套,完全像老朋友一样,用崔校长的话来说,是“一见如故”。我向他提出,能否在合适的时候到我校来给老师们作报告,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并主动说:“我叫两个老师和我一起去,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借用你们学校的学生现场上课!”

回到学校我把这消息给老师们说了,大家都很高兴。英语组的老师提出,最好能够来一位英语老师也现场上课。我把这个建议给崔校长一说,他依旧很爽快:“行!”

于是使有了这次崔校长和三位老师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之行。

P16-19

序言

我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近五十年,我的座右铭是:每到一地,必进学校;每进学校,必进课堂。几十年来,我到过全国二百多个县市,考察探访过国内外千余所学校,进课堂听过两千多节课,杜郎口中学是近年来引起我视觉兴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学校,这不但是因为它地处偏僻的乡村,条件艰苦却闯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育人教书”之路,更在于该校将“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

长久以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常常处于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不能协调的两难境地。我常听到一些一线教师感叹,素质教育的道理谁都明白,但升学率的弦也不能不绷紧,因为前者是很难在较短的时期显示其意义的,而后者则是社会评价学校最有力的数字指标。我还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许多出身农村的考生往往能以高分考入名牌大学,但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却在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体制中乱了方寸,不仅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毕业时成绩也平平,泯然众矣,让人痛心。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的缺失,孩子们的心理并不成熟。这几年,当给孩子们“减负”成为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时,人们大都忽略了其实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减负”,因为农村的孩子囿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以及改变人生轨迹的现实压力,往往更易于沦陷于题海战术、苦学苦练的负担之中,素质教育对他们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命题。在这个意义上,杜郎口中学的横空出世便体现出非同一般的价值意义,其本土性、原创性与时代性是非常值得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学习、借鉴的。

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也是带着升学率的焦虑就任的,当他为学校的前途莫测而苦恼时,学生们的一番戏语却成就了他剑走偏锋的课改之路。他问学生上课为何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有的学生说:”老师讲的还不如我讲的好呢,有什么好听的?”于是,崔其升就试着让学生自己讲,果真效果不错。这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兵教兵”、”兵练兵”的尝试很符合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又暗合新课标的思路。此后,杜郎口中学陆续摸索总结出的“10+35”废除讲台、“三三六”教学模式等无一不以解放学生的“生产力”为出发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升学率的指标也是过硬的。而最最让人钦佩的是,杜郎口中学赋予了学生以自信、自尊的人生态度,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听说,不少毕业于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到了新学校,因为不适应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找校长老师,要求变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杜郎口最有特色的是它的课堂。三面全是黑板的教室、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大胆张扬的青春个性、人头攒动的听课场面都让人叹服不已。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我们对农村孩子木讷、内向的习惯印象有多么偏颇。英雄莫问出处,杜郎口虽然是扎根乡土实践的教育典型,但我想,它的示范意义应该是更广泛的,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

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这个经典论述对我们深刻理解课堂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一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12年间在课堂上课的时间大约有13000节课时之多。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期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每一节课是一个教学单位的时间。在每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这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介值就在于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里的“积极存在”,自主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体力得到了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敏感的青春期,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辍学生。杜郎口中学是继洋思中学后的另一个奇迹。该校办学条件简陋,根本没有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杜郎口的成功,是对城市里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连校门都是智能化的)的学校的挑战。

从杜郎口参观回来后,我一直心潮澎湃,那种激动之情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的教育同人们难以体会的。如何总结和推广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热点。现在好了,《中国教师报》的李炳亭先生编写了这部书稿。《杜郎口“旋风”》这个书名已经充分体现出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锐气和锋芒,而书中大量第一手的采写资料以及附录的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等内容,对于读者认识杜郎口改革的背景、师生筚路蓝缕的艰辛以及课堂改革的具体思路等有很大的帮助,也大大方便了那些因为条件限制而一时无法亲自去杜郎口考察的校长和教师们。

滕纯

2006年6月26日于北京昆玉河畔

后记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一段时间以来,我在这个春天里,像一只疲惫得总也直不起腰的“蚕”,夜以继曰地“吐”着这些文字。早晨从中午开始,我几乎每夜都工作到黎明,那清脆的键盘声,一下下,直到把夜色敲得薄亮,天就真的白了。

春天的夜晚喧嚣而多情。

假如夜是一眼深潭,而那些嘈杂或寂静的声音,就是喜欢摆着小尾巴好动的蝌蚪。

我的文字在水上行走,士兵一样,列队等候着我的指令,我依稀看得见好多的面庞,恰如大诗人庞德说的——“黑色枝条上湿漉漉的花辦”。突然就想起一句诗: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眼睛。

那么,我在春天的夜色里画着的是什么?

这些个春夜里只有风,没有雨,风攀爬着我的窗棂,吹着悠扬的口哨,所以更不会有愁,我有的,只是莫名的兴奋,促使着我,尽快地把这些文字”敲,出来,我的敲打也是“原生态”的,我力求让我的读者,读到我原汁原味的文字。

作为一个教育媒体的记者,杜郎口对我是一种机遇。

我有幸能够遇到杜郎口。

当我们无数次诘难中国教育的风生水起,甚至罗列出一系列的“为什么”时当我们无数次不忍卒读孩子们眼神的凝重,禁不住也学着发一声“救救孩子”时当我们无数次抱怨投入不够,甚至寻找出一大堆客观借口时,杜郎口却悄无声息地出发了……所以,我把他们的改革比喻成一场“教育长征”。其实,没有这样一场“长征”,他们又哪里来的翻天覆地的胜利?

所以,我觉得教育的意义在于实践!

感谢山东文艺出版社也给了我一次能集中报道杜郎口的机遇。

为了赶进度,我特别邀请了我的朋友,潍坊市潍城区教研室的王三阳主任,协助我采访。连续几曰里,王兄陪着我在杜郎口,他的足迹踏遍了杜郎口的每一间教室,座谈、记录、搜集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着我。在此,我真诚道一声谢谢。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聊城市教育局、茌平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他们噓寒问暖,无微不至,都是对教育矢志不渝的同道中人,恕我不再一一道名,在此谨表示我对他们的敬意和谢意。

这部书的草稿我曾以李不骑马的网名在教育在线论坛发布,我还要感谢对我关注和提出诸多建议的网友于春祥、梦回唐朝、何金钟、雨落大地、沂蒙人……

最后我要对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读者朋友说一声:行动起来,和杜郎口一起……

中国的教育的明天由您“制造”!

“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的生活完全激动了,一种狂欢的感觉穿过了我的心。”借泰戈尔的一句话做结。

是为后记。

书评(媒体评论)

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确定了一个教学主体——学生:抓住了一个关键——激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了两个统一——教和学的统一,素质教育和升学教育的统一。

——原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 王修智

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教育创新的原创性典范,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郭振有

散发着本土性、原创性、芳香的教学改革新篇章,充满着民族性、时代性、阳光的农村教改好榜样!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滕纯

我看过很多开放的课堂,但是没有像杜郎口中学开放得如此彻底的课堂。我觉得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确确实实抓住了我们教育教学最核心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核心的环节上,真正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

——著名教育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田慧生

杜郎口人有超人的改革勇气,兵临绝境之时,他们选择了血战突围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一片争议甚至质疑声中,坚定不移地走自已的路,最后取得了成功。其实我们也不缺探索的勇气,只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危机感,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危机是潜在的,如果现在不拿出勇气,大胆改革与探索,那么我们将错过历史的机遇!

——著名教育家、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李镇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杜郎口旋风(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炳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25988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4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8
出版地 山东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58:50